《小毕的故事》的读后感大全
《小毕的故事》是一本由[韩]宋珍宪 著/绘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80元,页数:202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毕的故事》读后感(一):愿每个用善意、爱与尊重为这些残疾儿童的世界涂抹上一丝亮丽的色彩
文/文小妖
翻完绘本《小毕的故事》的最后一页,眼眶突然湿了。小毕后来怎么样了?我们不知道……
小毕是一个孤独的男孩,所有的孩子都不愿靠近他,甚至眼光和语言里都对他充满了鄙夷,而小毕的举动也是怪异的,喜欢独自一人走到树林深处,捡一把小树枝,一边走一边用树枝使劲敲头。敲断一根,他就换一根继续敲。就这样,一个行为怪异的孩子走进了“我”的世界。“我”带着孩童的天真很好奇,靠近了小毕,陪着他走过了春夏秋冬这样一小段的历程。然而,世俗的闲言碎语和小伙伴们对“我”的孤立,我终于还是一步步将脚步从小毕身边挪开,直至越来越远……
《小毕的故事》是一本带着淡淡忧伤的绘本,一如绘本中小毕的人生。因为残疾,注定了他的一生会比其他人艰难很多,直到绘本的最后,作者都没有交代小毕得了什么病,只是从字里行间和插画表现出他与常人的不同。显然,这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的创作,她只不过是透过小毕这样的个体,来引出一群残疾的孩子的群像,以此来揭露了这些孩子在平时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非人的遭遇,引发读者的思考。
小毕虽然是一个带有残疾的孩子,但是他从不伤害别人,也不会对他人抱有敌意。然而,却很少有人会多出一点耐心靠近他,直至充满好奇心的“我”出现,小毕孤独的人生中终于出现了一抹微光,带着点点暖意。与小毕相伴的那些时日,两个孩子在树林中友谊得到了升华,哪怕小毕不说话,依然会用树枝敲头,但是“我”与他在一起的时日,心里是充满了安全感和信任。那段时光,于小毕而言,应该也是一生中难得的快乐时光吧,至少,他不再孤独。
从绘本中走出来,我忍不住会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遇到小毕这样的孩子,该如何教会孩子与他们相处呢?我想,应该是教会他们充满善意、爱与尊重的与这些孩子相处,那么世界将会变得美好很多,像小毕这样的残疾儿童将不会在孤独中长大,他们也有权利像正常孩子一样享受童年,并能体会到友情带来的快乐。
有趣的是这本绘本的前环衬和后环衬所传递出来的思想也别具意义,前环衬一根根棍子就像小毕用来敲打自己脑袋的小树枝,而后环衬变成了一片片羽毛。众所周知,羽毛在很多时候象征的是希望,从前后环衬,我们不难看出作家所传达出来的思想:只要每个人对残疾的孩子多一点包容心和善意,那么打人的棍子就会变成羽毛,落到残疾孩子身上不再是疼痛,而是带着温柔的希望和爱。
值得一提的是《小毕的故事》里的插画别具匠心,作家兼插画家宋珍宪将作品的空间利用到了极致,封面、封底、环衬,就连插画中的黑白灰三色都在讲故事,带着淡淡的哀伤,让我们的视觉受到冲击。尤其是绘本中刻画的小毕和“我”常去的那片树林,更像是作者为残疾儿童编织的一个精神家园。插画里那些朦胧的树林,草地的出现就像是一座乐园,亦是小毕的疗伤之地。每一次,两个孩子踏入那片树林,心中的烦恼、痛苦和忧伤便会融入树林,在林中的风中慢慢消散,在这片树林里,有两个孩子把我们带入到了一个平静与安宁之地。然而,这样的美好却如流星转瞬即逝,很短暂。
虽然插画看似朦胧,只有黑白灰三色,但是里面饱含了插画家的情感和心声,其实单调的色彩何尝不是那些残疾儿童的心灵呈现呢?如果说世人对他们充满善意和尊重,相信,他们的心灵会从单调的黑白灰变成五彩缤纷。
愿,每个人都为这些孩子的世界多涂抹一丝鲜艳的色彩吧!
《小毕的故事》读后感(二):看见小毕,接纳不完美的世界和自我
花子的故事我小的时候,有一天在胡同口遇到了个女孩。
她说她叫花子,我说我叫慧慧(其实我不叫慧慧,所以她真的叫花子吗?)她的爷爷住在附近,住在一户人家的凉房里,他是个捡垃圾的老人, 我们小时候,都管这种工作叫“捡破烂的”。
那个时候的家长哪有今天这么“矫情”?(直到今天八零九零后的家长们中也不乏认为我们这代人育儿矫情的)他们总是用“不听话就让捡破烂的抓走你”来试图让孩子就范,久而久之,我们都认为世界上最坏的人就是“捡破烂的老头”。
而花子是“捡破烂老头”的孙女。
没人喜欢她,没人跟她玩,她穿着脏兮兮的裙子,头发又黄又稀疏,说话速度极快却含混不清。
我不记得我们是怎么就搭在一处玩了起来,也许是也没有人和我玩?不管怎么样,和花子在一起游戏的日子,直到今天我还是记得那么清楚,一起去公园、小河边,一起去废弃的大院探险,一起骑小洋车……
我不记得自己是怎么发现附近的小伙伴因为我和花子在一起玩而嫌弃我了,我只记得,为了表示自己绝对和“捡破烂老头”没关系,自己开始冷淡花子,有时候躲着她,故意装作不在家。或许也说了过分的话,花子渐渐没那么热情了,路上遇到我也飘忽闪躲的。
从前她抓住我就开始连珠带炮地霹雳吧啦地说,话特别密,后来也开始有了小心翼翼地神情,也许她也曾经问过我,慧慧,你为什么不理我了?
也许吧。
童年的遗憾一定会记得一辈子,我之所以忘也不忘不掉。是因为有那么一天,花子突然消失了。我终于耐不住每天出现的她消失不见的恐慌,鼓足勇气去“捡破烂”的小屋找她,户主说,那位老人早就搬走了。从那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花子。
也许她曾经来找我说“再见”,但是被我拒之门外了,我害怕别的孩子嘲笑我和“捡破烂老头”的孙女一起玩。
小时候生活的城市很小,在今天的我看来,开车一脚油也许就周游了全城,但是,那时我找遍了我可以找的地方,却再也没有见过她。
故事中的小毕,得了什么病?作者并没有明确告诉我们,因为作者的视角始终停留在童年。今天,当作者已经成年,再去用成年的眼光解读小毕的故事,是不公平的,用孩子的视角带入去讲述一段童年的往事,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大朋友,如我,会瞬间回到自己的童年,黑白对比朦朦胧胧的画面,一瞬间模糊了时间,让我回忆起那个叫花子的朋友,和我当年和“我”一样遭遇到的孤立状态,以及做出选择后最终的遗憾;小朋友,像女儿,会被这淡淡氤氲的忧伤所包裹,当他们感受到“我”的纠结,进入小毕的世界后,能更感同身受这样孩子的境遇。
那个不大合群的孩子,他是自闭症还是有什么身体残疾,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原因导致了周遭的环境,让他受到了更深的伤害;也许他不懂这伤害的意义,就算裹挟其中,本能为了保护自己的“我”,也并不能懂得这伤害——也许自己的一份子,的真正含义。
然而,它就像氤氲在树林周围黑乎乎的背景,是一直存在的。
作者宋珍宪选择了只有黑白对比的绘制方式,营造了一种时间感,而在这时间感之内,天然就会有种淡淡的忧伤。孩子的世界并不完美,孩子的世界也会有偏见、误解、残忍。残疾不是小毕的错,但是能做到理解、接纳和爱,却不是家长碎碎念可以完成的。
女儿说,小毕好可怜。
我对她说,世界上有很多自闭患儿,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虽然感知不到他人的善意,但是,我们依然应该对像小毕一样的孩子抱有深刻的善意,而不是刻意的伤害。
他们被称为“地球上的星星”。
女儿看完也难过很久,她的妈妈亦然。我想这就是《小毕的故事》这样的绘本存在的意义吧,它告诉我们,世界并不是五颜六色的,它也可能只有黑白二色;孩子的世界也并非是童话世界,充满幸福和欢乐,它也可能是复杂和残忍的;就像世界上的人都是不一样的,也是有小毕这样的孩子存在的,我们看不到他们,但是他们应该被看到。
只有被看到了,才有可能被接纳被理解,才有可能对他们多一些善意和关爱。
小毕啊,树林里不孤独,因为,不一样的小孩很多很多,你也值得,世间的所有美好。
《小毕的故事》读后感(三):对待特殊的孩子,不排斥,就是最大的尊重
说起孩子,你脑子里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
是不是天真烂漫、活蹦乱跳的?
的确,大部分孩子是这样的。
但,还有些孩子,他们不一样,比如天生带有缺陷的孩子,比如被疾病缠身的孩子,比如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孩子……
小时候我见过两个这样的孩子:
一个是天生失明的男孩,经常被家里人牵出来玩,这男孩走路时,喜欢抬头看天。我看他老看天,也闭着眼睛往天上看,看到一片红红的光。
后来这个男孩去学算命了,大家都觉得很适合,我们那自古都是瞎子算命。此后,再没见过他,不知道去哪里学算命了。
另一个是“低智商”男孩,上头有两个姐姐,这个孩子的智力停留在3岁,喜欢做3岁孩子的事情,每次看到他,总是一副乐呵呵的模样,喜欢往河里扔石头、喜欢一个人说话、妈妈喊他回家时会生气地大喊大叫。
后面离开老家,十几年后再次看到他,只觉得时光似乎在他身上停住了,还是一副小孩的样子,头发黑黑的,脸蛋白白嫩嫩的,只是他的妈妈已是头发花白、满脸皱纹了,一双愁苦的眼睛。
在我印象中,这两个孩子是没有朋友的,但也没有孩子去故意欺负他们,偶尔有调皮的孩子朝他们扔石子,大人看到后,也会厉声阻止。
欺负弱者,是没有家教的行为,会被人戳脊梁骨的。
今日想起老家这两个特殊的孩子,是因为《小毕的故事》这本图画书。
小毕是一个特别的孩子,他喜欢独自待在树林里,他喜欢捡起掉在地上的树枝,不停地敲自己的头,发出“啪、啪、啪”的声音,直到太阳落山,被妈妈带回家。
“我”对小毕充满了好奇,“我”跟在小毕后面观察他,慢慢靠近他,跟着小毕来到树林深处,不知不觉间,“我”成了小毕唯一的朋友,只要和小毕在一起,一点都不无聊,哪怕是再深再密的树林,“我”也不会害怕。
后面,“我”去上学了,但小毕不能去,其他孩子对他指指点点,说他像个瘸子,说他可能是个哑巴,说他是神经病,说离他近会被传染……
“我”不想被同伴排挤,也开始疏远小毕。
故事的结尾是,
这个结尾真是让人忍不住落泪,小毕真孤单啊!
看完书,女儿问我,“为什么我在路边再也看不到他了?为什么那个男孩不跟小毕做朋友了?”
女儿又说“《女巫新娘》里也有个整天敲自己头的鬼魂,跟小毕一样。他是男巫最好的朋友。”,她觉得小毕用树枝敲自己的脑袋很正常。
我一时不知道怎么解释,想到女儿班上也有个经常被排斥的女孩,就问:
“你们班某某,为什么大家不跟她玩呢?我记得你之前跟她玩过。”
“因为老师说她成绩不好,大家都不跟她玩,我一个人跟她玩的话,显得傻傻的。”
“书里这个男孩跟你想的一样。”
女儿听完没再说话。
《小毕的故事》作者是韩国的宋珍宪,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不为取悦孩子,而是讲述了长久以来埋藏在作者心底的童年记忆。
为了呼应这份沉甸甸的童年记忆,作者用了全黑白色调的图画来表达,没有一丁点明亮的彩色。虽没有色彩,细节却不含糊,树叶草丛清晰可见,只是整体笼罩在浓浓的孤寂中。
真希望有更多人能看到《小毕的故事》,尤其是大人们,更该看看。孩子出于本能,很容易排斥异己,但孩子也非常容易受周围大人的影响,尤其是初中之前的孩子。
正如作者宋珍宪所说的,
我想,对待特殊孩子,不排斥,就是最大的尊重。
《小毕的故事》读后感(四):世界并不完美,人生并不完美,但生命却是平等的
对于降生到这个世界上的生命来说,生存从来都不容易,除了先天的出生条件有所限制之外,后天的生活环境也同样重要。每个生命个体的不同,世界才丰富多彩,毕竟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只是,这个世界的残酷,并没有将所有的生命都一视同仁,千差万别之下,构成了如今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
由韩国作家宋珍宪编绘的《小毕的故事》是一部聚焦于残障、孤独儿童的绘本。与其他绘本有所不同的是,这是一部相当严肃且基调有些低沉、悲凉的作品。绘本主要讲述了作者(我)小时候的真实经历,在当年的玩伴当中,有一名叫小毕的男孩,整个冬天他都被关在家里,直到春天来临才会来到树林中,他总是一个人。
孩子们都躲着他,小毕也从不靠近别的孩子,只是一个人待着。在玩捉迷藏的时候,我第一次遇见了小毕,但是小毕只是看着前方,径直从我身边走了过去。我慢慢的跟了上去,只见小毕捡了一把树枝,一边走一边用树枝使劲敲头。敲断一根,他就换一根继续敲,直到太阳落山,被妈妈带回家。
日复一日,小毕整天望向树林深处,我也是,我成了小毕唯一的朋友。后来,其他孩子也开始躲着我了。但只要有小毕在,我一点儿也不觉得无聊。等上了学,一切都不一样了。很多孩子对小毕指指点点,说他像个瘸子,是个哑巴,还非常傻,最后连神经病的外号都出来了…现在,连我也躲着小毕了。
小毕又成了一个人,现在,真的只剩小毕一个人了,或许他从来就是一个人。孤单的小毕渐渐走到了树林更深、更深的地方。每到傍晚,树林深处都会响起小毕妈妈呼唤他的声音。
《小毕的故事》是一部令人非常悲伤的故事。小毕应该是一个患有孤僻症的孩子,这使得他无法融入到同龄的孩子们当中玩耍,更无法交到朋友,他只能自己玩,换句话说,他只能靠自己。周围孩子们的目光和言语,以及疏远他的行为,也许会让他的内心感受到自己跟其他孩子不一样,但他根本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也许只有在用树枝敲头的时候,在他向森林深处走入的时候,他才能够有一丝的目标和方向,来考虑自己的处境。
作者只是在跟随小毕走入森林深处,但并没有与他交谈,或许作者并不知道如何与小毕进行交谈,只是默默的跟着他来到森林深处,一同感受到森林的荒凉、寂寥还有安静。但是,作者的上学之旅又将他从小毕身边彻底的拉开,周围孩子们的行为又影响到他的判断,害怕失去同伴的他虽不情愿,但也不得不接受社会残酷的现实,从此疏离了小毕。对于小毕来说,也许从来就不曾拥有过朋友,作者的离开,也许丝毫没有什么影响。小毕还是按照原来的节奏,一个人,一个步伐,默默的往森林深处走去。
作者根据童年的经历和印象,用灰色基调勾勒出一幅幅略显黑暗的、充满伤感的故事。世界并不完美,人生并不完美,但生命却是平等的。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身患疾病、天生有行动障碍的儿童,他们的内心是孤独的,行动上是孤立的,他们生活在一个非常狭小的圈子中,可悲的是,这个圈子里只有一个人,就是他们自己。他们得不到来自同龄人的关爱,只是每天感受到那无情的讥讽和嘲笑。但,这个世界不应该这样。
就像绘本《小毕的故事》的书封上所写的那样:“一点点的善意,就可以敲开一个封闭的世界。”这个世界应该充满光明和快乐,幸福和美满,我们应该给予残疾儿童多一点关怀,用实际行动让他们远离那个悲凉的世界。
《小毕的故事》读后感(五):三个特殊孩子的真实故事:希望每一个特殊儿童都不必在孤单中长大
今天的文章开始前,我想先说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是小勋班上同学的故事,他们班上有一个特别的女孩子,长得很高,但是不怎么会说话,也不怎么听得懂老师的课。
每次考试,那个女孩都只能考二三十分,班上很多家长都和老师反应说:我不想让她和我孩子坐同桌,怕被影响。
我有好几次放学接孩子时,都看到班上同学在言语上欺凌那个女孩子,要么说她是笨蛋,考试交白卷;要么说她是哑巴,连话都不会说。
我不知道她能不能读懂同学口中的嘲笑,每次见到她时,她都会笑着和我打招呼。其实我就和她说过一次话,但她就记住了我是哪位同学的妈妈,后面再碰到她时,她还会用手指的方式告诉我,小勋还在后面。
有时候送孩子上学时,在门口碰到她了,她还会等小勋一起进校门。
也许她智力确实有一点点问题、也说不清楚话,但是老师说她有礼貌、写作业认真、考试写试卷时也很认真,哪怕写的全是错的,更不会和班上同学发生矛盾。
可即便如此,她在班上还是受尽了嘲笑。
第二个故事我是老家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一直到现在大家也不知道那个孩子是否是自闭症,家长也从来没有带去医院检查过。
男孩小的时候,大家都说这孩子真聪明,虽然不怎么说话,但是算算术非常快。他最喜欢的事就是在家里捣鼓计算器,一个人按计算器,听数字和加减乘除的声音能听一整天。
当然,他除了不爱说话以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控制不了情绪。每次她妈妈带他出门买东西,如果没有买到自己想买的时,他就会一直拿头撞墙。有一次她妈妈想整整他这个“坏脾气”,就没依着他买东西,结果愣是把血都撞出来了,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所以,这个男孩子在周围邻居的口中又多了一个标签:不讲理,蛮。
后来上小学了,一个学期没上完就被老师间接劝退了。因为他每天在教室乱跑,不知道什么叫“上课时间”、“下课时间”,不是跑到操场上,就是围着教室跑,班上同学都不敢和他玩,也被他影响得不能好好上课。
再后来怎么样了呢?他被接回家了,大家都说“这孩子是傻子”,他的爸爸妈妈又生了一个小弟弟,再也没有人管他是否聪明、是否能上学、是否需要去医院治疗。
第二个故事相比于第一个更令人心酸,小勋的同学好歹有爱她的爸爸妈妈,而老家那个男孩子,则是彻底被家长放弃了。
每一个孩子在妈妈肚子里时,父母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孩子健康地出生、长大。可是,总有不圆满的时候,总有那么一小部分孩子在来到人间时,被上帝偷偷留下了他们的才能。
我想一定是因为他们在天上当小天使时,太出色、太讨人喜欢了,所以上帝才要会悄悄地施了一个法术,好让他们知道自己有多么与众不同,有多么值得得到他人的关爱。
想起了这两个故事是因为带小勋看了一本绘本,名字叫《小毕的故事》,作者是毕业于弘益大学西方美术专业的宋珍宪,这是他创作的第一本图画书作品,也是埋葬在作者心底的童年记忆。
这是一个伤感的故事。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认识了一个叫小毕的男孩。他总是一个人,不会说话,喜欢拿树枝敲自己的头,小毕从来不和别的小朋友玩,别的孩子也都躲着他。
“我”第一次遇到小毕是捉迷藏的时候,“我”躲在树林里,可是小毕没有理“我”,径直从“我”身边走了过去。“我”跟着小毕,发现他总是一边走一边拿树枝敲自己的头,敲断了一根再换一根,直到太阳下山,然后被妈妈牵回家。
后来,“我”和小毕成为了“好朋友”,但小毕依然只做一件事:望着树林深处,拿树枝敲自己的头。因为小毕的存在,“我”再也不害怕又深又密的树林。
“我”成了小毕唯一的朋友,树林只属于我们两个人。
和小毕成为好朋友后,别的孩子也开始躲着“我”了。可是“我”一点不在乎,因为我有小毕。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我”上小学后,小毕不能上学,同学们喊他“神经病”、“哑巴”、“瘸子”,甚至说小毕的病会传染。于是,“我”也开始躲着小毕了,在路上遇到他了,也装作没看到。
很快,“我”有了新朋友,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做。而小毕又变成了一个人,在树林里拿树枝敲头。
再后来,“我”再也没有回过树林,小毕真的变成了一个人。
这是一个回忆录般的绘本,小时候的作者和现在大多数小朋友一样,害怕因为和与众不同的小朋友玩,自己也会变成一个被他人排斥的“与众不同的人”。
这种心理在小朋友之间很普遍,包括我自己小时候也会这样想,哪怕和某个同学玩得再好,要是那个同学被其他人排斥,那我就会害怕,害怕自己也会变得不受欢迎,然后选择渐渐远离。
作者说,写这本绘本是希望大家在看到残疾儿童的同时,也能看到那些无法融入到同龄人群体的边缘儿童。
我不知道小勋的同学生了什么病;不知道老家那个男孩到底怎么了;也不知道小毕是否能感知到被冷落和被抛弃。但这样一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个教育孩子很好的契机。
小勋和我说,小毕好可怜啊。我问他,如果是你,你愿意和小毕当好朋友吗?他第一反应是:我不愿意,我怕他打我,我和他说话,他可能也听不懂。
这是小朋友当下最真实,也是最现实的想法。我又问他,那你愿意和班上的XXX(第一个故事中的女孩)成为好朋友吗?小勋说,她是女孩,她又不找我玩,但她要是找我借东西,我肯定会借给她的。
假若我们要求孩子一定要善良到“和他/她做好朋友”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可能确实有点困难。因为友情也和爱情一样,需要双方的付出和交流,但是很显然,文中三个故事中的孩子都做不到这一点。
所以,我们可以教会孩子“尊重”,尊重每一个和我们不一样的人,不嘲笑、不霸凌、不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也不用怜悯的心态去施舍、救助他们。
把他们当做普通的孩子去看待、去交往,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尊重。当你用平常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时候,也许就能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会让你有和他们成为好朋友的欲望。
《小毕的故事》整个绘本的色调都是黑灰白,这样的颜色在儿童绘本中很少见。我们之前看过的绘本颜色都是或明亮、或柔和、或艳丽,我想作者一定是想告诉我们的小读者:只要我们多一点善意,一定能给那些特殊的孩子带去一点色彩。
我们也正好可以借助绘本的故事,让孩子亲身感受到特殊孩子的孤单和需要,然后释放自己的善意和尊重。
最后借用绘本中的一句话:愿每一份善意都有足够的勇气,愿每一个孩子都不必在孤单中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