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好生活方法论:改善亲密、家庭和人际关系的21堂萨提亚课》读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美好生活方法论:改善亲密、家庭和人际关系的21堂萨提亚课》读

2021-08-12 00:18: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好生活方法论:改善亲密、家庭和人际关系的21堂萨提亚课》是一本由邱丽娃 / 徐一博著作,平装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21-7,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好生活方法论:改善亲密、家庭和人际关系的21堂萨提亚课》读后感(一):原始的三角关系是我们一生的脚本

  人好比一台电脑,有硬件有软件,硬件就好像我们人的五官和胖瘦、遗传基因等,硬件不会变,软件是随时可以升级的,电脑与电脑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们安装的软件和硬盘里所储存的数据,而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是我们的相处关系。 有些人说关系最难改变,确实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刻不是与关系共存,想要改善关系也需要一些方法,作者邱丽娃和徐一博协作的著作《美好生活方法论》一书,通过21堂萨提亚课,四大部分的学习和练习,改善我们的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让我们走向幸福的人生。 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一致性沟通的重要性。 一致性沟通 “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意思是说的话和做的事内外一致。然而父辈教育我们说话留三分,不要心直口快,还有因为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很多时候说出来的话和做的事不是出于本心。 马上就到七夕节了,有很多女孩想收到礼物,可心里想嘴上不说,就想让对方猜,如果对方猜对了送了心意的礼物,女孩会很开心,如果送不对就会找茬生气,很多男士也是很不解,买了礼物还生气,女人真麻烦。 生活中这种不一致表达让对方猜,或者让别人传话的事情太多太多,不会自己去真实表达,这样就会产生很多冲突。 很多时候不是不去一致性表达,因为在原生家庭中,亲子之间孩子是属于比较弱势,孩子在面对父母的情绪雷区的时候,孩子为了躲避这些潜在的危险,孩子为了获得安全的生存空间,生成了四种不一致的沟通方式,分别是指责、讨好、超理智和打岔。 这四种模式很常见,几乎每个人都会用到,为什么这四种就成了不一致的沟通方式了呢?原因是在沟通中“沟通三元素”没有都考虑到,沟通三元素:情境、自己、他人。 指责是在沟通的时候指责对方、远离对方,只考虑情境和自己,不考虑他人;讨好是在沟通的时候讨好对方、迎合和听话,只考虑他人和情境,不考虑自己;超理智是在沟通的时候运用理性,讲道理、分析和数据,只考虑情境,不考虑自己和他人;打岔是在沟通的时候开玩笑、转移话题、回避,不考虑情境、他人和自我。 所以在沟通中的少了三元素中的一种,都会发生一些冲突,让关系变的紧张,一致性沟通,既能考虑到情境,也考虑自我和他人。 产生求生存姿态是因为在原生家庭中有很多未满足的期待,要想做到一致性沟通,就要学会看到自己的渴望和他人的渴望,才能对现实情境做出合理的认知判断。 运用冰山系统探寻冰山下的渴望,真正做到一致性沟通,下面我们一起认识、提升内在,让人生开始改变。 看到的听到的不一定是真相 在关系里我们更多的是看行为和事情上,通过别人的言语和表情做出判断,下意识做出防御姿态,可是在这些事件的下面还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东西。 萨提亚模式的咨询技术是围绕冰山系统构建的,利用系统帮助个体觉察自己的知觉过程是如何被扭曲的。系统大致从意识过程行动到意识和无意识交界处的应对姿态,再到无意识的情感体验感受和感受的感受,心理现实对待事件的观点,到深层内在的渴望和自我生命力。 比如我们看到孩子流鼻涕可孩子就想吃冰糕,大人一般情况下就会制止,孩子就会哭闹,大人不理解就会一顿吼骂或者打。 我们利用系统方法,看下大人和孩子水平线下面最深看不见的渴望是什么。事件:孩子流鼻涕要吃冰糕,行为:不让孩子吃;应对姿态:指责;感受:担忧、气愤;感受的感受:血压上升;观点:都流鼻涕了还吃冰糕,这样不就生病了,生病了住院,孩子受罪还花钱,那可不行要制止,当制止孩子的时候孩子不听哭闹,突然血压上升怒气一下就上来,我是为你好你还闹腾,就会吼骂和打,为什么直接去到指责,因为在小时候原生家庭里父母也是这样对待自己的;渴望:孩子能理解父母的心,自我生命力的价值感和不安全感降低。 同样的事件,孩子的应对姿态:指责和讨好,感受:害怕;感受的感受:有点发抖;观点:刚才跑了一圈很热,就想吃一个冰糕,我不想父母管我,我想自己说了算,可我又担心父母生气会打我;渴望:被接纳;自我生命力:独立自主下降。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看水平线以上的事情,水平线以下的东西完全忽略,所以我们要时刻觉察自己的情感感受,去接纳感受,理解浮现的想法,有时因为生活经验我们总结一些固有的观点,因为这样让会很好的应对生活发什么的各种状况,就因为这种固有的观点让我们不是多了智慧,而是出现了一些偏差。 当我们时刻觉察浮现的想法看我们的期待和更深的渴望,当看到被封藏的渴望时,改变就发生了,我们更加能接纳生活,活在当下。 为什么我们会封藏渴望呢?因为在生活中我们为了在原生家庭里更好的生存,我们选择把自己的渴望封藏,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怎么走出原生家庭的桎梏。 原生家庭的终结者 大家对原生家庭这个词都不陌生,为什么说一提到改变就要从原生家庭说起呢? 每个人都是由两个细胞合成分裂,然后形成的人,底层色彩都是相同的,那在后面的不同就是因为每个家庭的三角关系的不同。 父母是来自两个不同的家庭,两个不同家庭有又不同的父母,这样的结合都各自带着原有家庭的模式进入一段新的婚姻。 每个家庭内在关系脚本是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分为等级模式和成长模式。 等级模式是关系中处于高等级和低等级,比如很多父子关系里,“老子说了算”就是等级模式,父母就是高等级,孩子就是低等级。这种模式会让低等级一边服从一边反抗,所以会看到很多孩子小时候听话,到了青春期就和父母对抗。 成长模式是彼此互相尊重没有高低之分很平等。这样的模式里,彼此一致诚实,能做到无条件积极关注接纳和认可,也会站在对方角度共情对方,这样内在就会得到滋养,生命力就会绽放。 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做到成长模式而是去到等级模式呢?原因就是在每个家庭里除了一些文化影响,还有一些隐形的家规。 萨提亚模式通过家庭重塑技术三阶段让我们看到隐藏在每个家庭的故事。通过家谱图、家庭生活编年史、影响力车轮三种工具,看到过去我们不知道的故事,从而看到一些一直影响当下时候的事,然后做到转化。 通过这本书的工具让我们更加清晰我们原始的三角关系脚本,这些脚本影响我们一生,当我们看到这些才会实现核心自我系统的升级,让自我发生化茧成蝶的蜕变,找到最真实的自我,改善我们的关系,让生活更加的美好。

  《美好生活方法论:改善亲密、家庭和人际关系的21堂萨提亚课》读后感(二):沟通不畅,除了语言问题,还可能是因为内心规则不同

  前几天,朋友和她的丈夫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战争。

  事情是这样的,因为工作原因,朋友和丈夫有一小段时间的分别,在重新相聚后,两个人之前却没有想象中的“小别胜新婚”。

  而是连续大吵了几天。

  直到最后一天,朋友的丈夫主动提出谈一谈这几天的问题,两个人才发现,吵了几天,谁也不知道对方为什么生气。

  丈夫以为妻子生气的源头是没有给她带礼物,所以是故意给他找茬;

  而妻子却是因为丈夫在回来的当天就和朋友出去玩,忽略了自己,伤心过度的情况下,不愿意再包容丈夫。

  瞧,吵了几天,结果都不是为一件事吵,又伤害感情又起不到任何作用。

  通常时候,我会劝朋友和伴侣沟通的时候要讲究语言的艺术,但是在看了萨提亚家庭治疗资深讲师邱丽娃和心知己创始人徐一博的书籍《美好生活方法论》后,我才明白,原来沟通不顺畅,和内心规则有关。

  什么是内心规则呢?

  《美好生活方法论》中给了这样一串问题:

  问题1: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比如说对方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对方做出的行为,动作,甚至眼神等。

  经过这些不是语言,但都是语言的一部分。

  问题2:你为你看到的和听到的一切赋予了怎样的解释意义?

  对方的语气、语调,动作等,都会让我们有不同的感受,比如我,在一次沟通中,对方开口就抖起了腿,看上去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怎么也不像是重视这场谈话。

  问题3:你对自己的解释产生了什么情绪、感受?

  当我们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有了一定的解释后,我们的感受和情绪也会随之而来,还说上面的事情,当我看到对方抖腿 的样子后,我便开始抗拒这场谈话,因为那种不严肃不认真的态度,让我觉得很不舒服。

  问题4:你对这些情绪、感受又产生了怎么样的情绪、感受?

  继续说上面的话题,当我感到不舒服的时候,甚至多听到一句话,都会有厌恶的感觉。

  问题5:你运用了哪些防御方法?

  基于上面产生的情绪,我也采取了不认真的态度,对方看到我的态度后,语气和动作更是发生了变化,一场风暴的前奏就这样被默默开启了。

  瞧,这就是我们的内心规则,对方不自觉抖腿的时候,是不是真的不认真不严肃,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的内心规则已经做出反应,将此判断为不好的态度。

  而对方也会通过自己的内心规则解读我们产生的行为和语气。(这里强调一下,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抖腿都不是一个好的行为,极其让人产生误会。)

  这便是为什么有的人说着说着就莫名其妙吵起来了的原因。就如《美好生活方法论》中所说:

  ”人们会因为内心规则的不同而对同样的事实做出不同的解释和理解,从而埋下矛盾和冲突的种子。“

  如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我是真的爱你》,刚刚生完孩子的陈娇蕊十分想要获得家人的关注,但不管是婆婆还是丈夫,都选择了忽视她。

  没有奶,婆婆就不顾她的心情,弄猪油之类的东西给她喝;

  睡眠不足,丈夫却因为工作的繁忙,没有精力和她分担;

  成为一个孩子的母亲的心情还没有转变过来,婆婆却已经在说生育二胎的事情。

  在这些被忽略的细节中,陈娇蕊患上了产后抑郁症,自己的心情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婆婆却说陈娇蕊是脾气差,丈夫也角儿陈娇蕊是无理取闹。

  最终一家人支离破碎,夫妻也站在了敌对方。

  像这样的情况,很多人都会在很久很久之后,才会理解对方当时的心情,除了共情的能力以外,和内心规则的不同也是有关系的。

  那我们要如何解决内心规则引起的障碍呢?

  《美好生活方法论》中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建立两个人都认可的新规则。

  第一步,通过观察、探索,先找到两个人分歧点。这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时间。

  第二步,可以尝试互相回答前文中提到的几个问题,让两个人更透彻的感受对方的内心规则是什么样的。

  第三步,了解两个人的内心规则后,根据此点,形成新的方案。也就是把两个人的内心规则进行融合,找到折中的办法,达成共识。

  这一过程,重点便是协商。

  当形成共识性规则后,这段关系便不会再因为内心规则的不同而产生分歧,继而吵架了。

  用通俗的话来说,这也是一个磨合的过程。

  听上去老掉牙,但很有用。

  《美好生活方法论:改善亲密、家庭和人际关系的21堂萨提亚课》读后感(三):你过得不快乐,或许是因为你总上演“我觉得”的戏码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没有所谓玩笑,所有的玩笑都有认真的成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免不了与人开玩笑或被人开玩笑。如果是一个善意的

  玩笑,彼此开心一笑,不会有隔阂。而相反借玩笑之名给你难堪之实,那着实就不好笑了。所以玩笑也要开得恰如其分才能保持彼此良好关系的维系甚至升温。

  那么抛开玩笑,生活中我们免不了与人打交道,我们该如何维持与他人的关系?尤其是我们的亲密关系。

  家喻户晓的热播剧《三十而已》中曼妮住院挂掉妈妈的电话后,伴随着她眼泪有这样一段独白:“长大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把好听的话都说与外人听,那些伤人难听的或者沉默不语的,都是说给最亲近的人。”

  因为我们知道无论自己做了什么样的事,或者对他们发多大的脾气,他们都不会扔下自己不管。事实上并不是我们故意要把那些难听的话说给家人,而是我们根本控制不住自己。

  在这本《美好生活方法论:改善亲密、家庭和人际关系的21堂萨提亚课》给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如何改善关系的可行性方法。这本书的作者有两位,分别是邱丽娃老师和徐一搏老师。

  邱丽娃老师是萨提亚家庭治疗资深讲师、隐喻故事治疗资深讲师、绘本解析与运用讲师。心盟心理、上馨心理、锦缘心理、糖心理等10余家心理咨询机构特约专业讲师。

  徐一博老师是心知己创始人,萨提亚家庭治疗讲师、隐喻故事治疗讲师、九型人格讲师。自2004年起,接受过逾千小时的心理受训,拥有10余年的心理咨询领域专业实践经验,曾多次受到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一汽集团、博世集团等单位聘请进行心理项目专项培训。

  书中所说:人活在关系里,和自己的关系改善了,内在就和谐了。内在和谐了,在与人相处、与人沟通时,既可以清晰地传达自己的意思,也可以完整地接收对方所要传达的。当人际和睦时,与家庭、与爱人和孩子甚至与全世界的关系也都能和谐了。这是萨提亚的期望与初衷,也是每个人一生都需要修炼的功课。

  你有没有这样经历,明明没有时间帮同事做额外的工作,但是迫于面子不好拒绝,或者反正自己也没什么事,就答应下来。你做好了还行,做不好落一顿埋怨不说,自己也是没地儿说理,满腹的委屈无处诉说。于是内心下定决心,以后类似的事情绝不允许再发生,但往往过一段时间你又忘了。这样的事总是发生在经常见面的同事朋友之间,很难杜绝。

  在《美好生活方法论》中这样的沟通可以称为不一致沟通。这样的沟通累积会导致最终的关系恶化。而这个结果是我们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

  很多时候我们内心在时不时地上演宫斗剧,这就是我们的内心冲突,就是自己的内心的多个部分发生了冲突,萨蒂亚认为其实我们内心的每个部分都成了一个大家庭,而我们需要留出一个空间给我们的内心,让各个部分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都能够适当的表达,并建立一个内在原则或者规定,在各个部分不统一的时候,都遵循这个内在原则。

  那么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就不容易产生纠结。

  我们了解更多是“自己想象出来的自己”,不是那句说:“你以为的”仅仅是“你以为的”。这句话看似荒诞,但恰恰揭示了我们并不了解真实的自己。所以我们容易变得爱发脾气,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情绪是认识自我路上一个大的绊脚石。

  关于情绪作者在书中做了清晰的分析,限于篇幅我在这里只说一点,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说道管理就要求我们需要读懂不同的情绪,还是要回归都在我们的内在,协调自己的内在,当我们读懂了自己的内在,才能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容易被情绪左右。

  原生家庭是我们性格形成道路上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成年后你遇到的问题还要归根在原生家庭问题上,那多少就有点“吹不好唢呐怪没有捏眼儿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原因找的不对啊!

  说到原生家庭,从“婆媳”谈起。婆媳关系可能是世界上最难处理的关系了。俗话说“媳妇熬成婆”,单从这个“熬”就能理解媳妇这一路的所经历和忍受痛苦的历程。虽然时过境迁,但在很多家庭里,婆媳关系仍然沿袭着这种模式。

  想想孩子在这个环境中长大,除非不在一起生活,不好的影响可能好一点,但是根源上如果关系得不到很好的改善,那么孩子的性格成因又会从原来的起点开始,落入了一个新的轮回。

  现在不像封建社会,被婆婆“棒打鸳鸯”逼散的婚姻不在少数,比如著名的《孔雀东南飞》。现代社会虽然比过去好了许多,但是还是有矛盾。就比如我身边的案例,我的邻居前几年做了子宫切除手术,原因就是常年的心情郁闷,后来也是经过一系列心理治疗,家里关系好了很多。而根源就在跟婆婆关系不好甚至很尖锐,他们常年争吵,为此才分开过的。

  分开的时候孩子7岁多,孩子的童年生活环境我们可想而知。但是孩子外表并没有不良表现,相反是传说中“人家的孩子”,顺利考上了理想中的985院校。这样过着感觉总算是熬出了好日子,毕竟我们中国家庭多是为了孩子,孩子好了关系会好很多。但是就在去年孩子,上大二,收到学校的通知,孩子被诊断为重度抑郁。于是父母双方齐齐赶往外地孩子的大学,做了该做的一切,孩子总归是有了好转。

  所以改变就从现在开始吧,试着开始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现实一点,不要看别人看外在,先着眼自己从自己开始。

  作者认为建立良好的情感体验的关键步骤是共情,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或许问题就显得不那么大了。这就是共情的力量。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内在机制,影响力的核心在于态度。情感影响力运用得当,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意义。

  在《美好生方法论》中,作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面对原生家庭的关系,我们如何一点点重塑自己。比如通过既有的家庭成员信息绘制影响力年轮。

  我们通过完成这一步可以将家庭中不利的部分进行重新调整,书中叫做:改变生命体来生存的土壤,这个土壤说的就是家庭。并且在书中给出了可行性做法的详细步骤。

  或许你想想感觉挺难的,但是一定要试着去做做,很多事情都是就怕你开始认真行动。多想想好的结果,如果我们做了,将会是一个多美美好的结局啊!

  生命短暂,多给自己一些机会,尤其是我们有了这本《美好生活方法论》的指导,为何不去大胆地试一试,或许我们真的不仅可以拓宽的生命的宽度,还会延长生命的长度是不是?

  《美好生活方法论:改善亲密、家庭和人际关系的21堂萨提亚课》读后感(四):人际冲突搞笑版:人类打架,动物围观。消除不良沟通姿态的妙招

  人跟人产生冲突,从语言上升到肢体行为,每天都在发生。但北京野生动物园的一起游客打架新闻,因为动物园新颖、逗趣的公告而出圈。

  能够引起人类和动物的一致围观,想必现场一定“热闹非凡”。一看现场图,果然激烈。

  这样的场面,动物园里的动物们从未见过。但动物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当晚就有动物在笼舍内上演了“斗殴模仿秀”。一时间,连饲养员都没控制住场面。之后花了大功夫,才安抚住了动物的情绪。

  有才的网友,还为接受饲养员耐心教育的动物,制作了配图。

  动物模仿的是行为,但是它们无法理解人类沟通语言背后的信息加工过程。

  人类的冲突,大多都是从语言开始的。所谓“一言不合就开战”,核心要素在于语言背后传达出的信息差。

  在《美好生活方法论:改善亲密、家庭和人际关系的21堂萨提亚课》中,就表现了其中的奥秘。

  不良的沟通,容易诱发冲动行为。大脑中的杏仁核就会拉响警报,使用处于高度警觉和压力的状态下。

  压力就会启动不良沟通姿态,引发沟通对象的不良沟通姿态。感到压力时有一系列的胜利线索可以被觉察,包括内部生理线索(身体肌肉紧绷、心里感到不舒适、处于消极情绪中)和外部生理线索(身体动作僵化不自然,表现出消极情绪的微表情,语言变得刻板、局限、模式化)。

  有趣的是,在外使用沟通不良姿态的人,在家里也很容易引发矛盾。

  因为一个人的思想、感受和行为都具有模式性的特点。

  例如这些惯性思维:

  想要改变这些限制性想法的难处在于,你很难去撼动当事人的限制性不良信念。

  上述8个限制性信念,都会妨碍我们作出真实的交流,这不利于家庭关系的稳固。尤其是对于夫妻关系,会使两人感到有一层无形的隔阂。

  那么首先,就可以从第一步的练习开始操作:

  因为(),所以我不可以表达内心或不表达内心会更好。

  通过这句完形填空,我们就能看到具体妨碍我们表达的内容是什么了。

  当如果想要达到这个效果,是不容易。这会有一个“不得不改变”的过程。

  我们拿夫妻关系来举个例子:

  王美丽和老公结婚之后,由于聘礼、房产以及日常生活习惯的不同,感情急转直下。在同一屋檐下,经常发生争吵。

  后来老公由于接受公司外派,每周末回家,夫妻两人达到了暂时的和谐。

  某天,王美丽在老公的微信上,看到了女同事发来的暧昧表情图。虽然老公的回复,也只是正常的同事口吻。但王美丽觉得这事不简单,可能问题很严重。

  之后王美丽开始频繁查看老公的手机,在老公上班时打电话查岗。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王美丽和老公都过得很痛苦。

  分析:

  女同事的暧昧表情图,是外部干扰因素。真正的问题在于王美丽和老公的婚姻基础本身就不牢固。

  如果没有女同事表情图这件事,两人由于是周末夫妻,将这个矛盾隐而不发。

  女同事这件事,将夫妻两人情感矛盾凸显了出现。王美丽只有两个选择:1.积极处理。2.破罐子破摔,从此夫妻俩分道扬镳。

  《美好生活方法论:改善亲密、家庭和人际关系的21堂萨提亚课》面对这样的情感难题,提出的解决方式是:探索现状背后的系统结构。

  系统有两种状态:博弈状态 or 共赢状态。

  当缺乏信任和他人合作时,人际系统常会陷入博弈状态。处于系统中的个体会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了彼此的相互关系。但从长远看,随着问题的扩大,所有人的利益都会受到损害。

  在拥有信任和他人合作时,人际系统能进入共赢状态。

  按照书中的四步法,王美丽自己找到了应对方法:

  王美丽:习惯性趁老公上班,打电话问老公正在做什么,让老公拍现场视频传过来看。

  2.在上述行动中,你运用了什么样的应对姿态?

  王美丽:攻击姿态。

  3.在运用沟通姿态之前,你产生了什么感受?你对自己的这些感受,又产生了什么感受?

  王美丽:觉得很不安全。感到自己的婚姻岌岌可危。

  4.基于什么观点,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

  王美丽:觉得老公在这段婚姻中的投入有所保留。没有以老婆的需求为优先。

  回答到第四个问题,王美丽已经看出了自己在这段婚姻中的要求。也能理解如何向老公去沟通。表面是女同事表情图,深层是王美丽期望老公能够更重视她,并通过外显的行为来让她感受到,老公是以她为优先的。

  着手于问题的本源处理,王美丽的婚姻危机,得到了有效的解除。

  如果你想要了解自己的沟通姿态,或是和王美丽一样,遇到的婚姻的危机,不妨阅读《美好生活方法论:改善亲密、家庭和人际关系的21堂萨提亚课》。

  全书一共四个模块,每个模块会分为三个小主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有理论,有实操,有案例。三大核心技术、九个技术工具,帮助你转变固有的沟通模式,重塑关系,改变人生。

  改善你与自己的关系,你与他人的关系,达到内在和谐、人际和睦,婚姻美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