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历史人物》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历史人物》读后感1000字

2022-03-14 16:49: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历史人物》读后感1000字

  《历史人物》是一本由郭沫若著作,文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21-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人物》读后感(一):郭沫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与“翻案”

  历史人物功与过,盖棺也不能定论。世人回望历史,评说历史人物,每个人看法不同。没有绝对的对或错,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郭沫若先生笔下的《历史人物》是很值得一读的,他从客观的角度,当然也夹带着个人的好恶,与我们讨论历史人物。他的好恶标准 :人民本位!世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不同时代因为评价者立场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郭沫若先生所坚持的“人民本位”是符合大众的评判标准的。

  作为平民百姓,我们认定历史人物的好坏,正是看他们对国家对人民做出的贡献,从根本上来讲,是否对人民有益。历史上有很多人物,后人对他们的评价并不好,因为代代口口相传或者是经过影视片的改编,将有的历史人物直接定位于“好人”或“坏人”,很多人习惯了“人云亦云”,再加上没有自己去考证,也没有深入研究史料所以无从考证,只能凭借别人的判断而武断地认定。但是我们评价一个人应该从辩证的角度客观去对待。

  郭沫若没有人云亦云,他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研究是深入的,也是客观去评价的。在《历史人物》这本书里,他也为不少被认定为是“坏人”的历史人物翻案。比如那个被亲手足用诗骂“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曹丕(曹子桓),郭沫若说他“这个人并不如一般所想象的那么可恶”,他仔细分析关于曹丕的记载以及曹丕的诗文,剖析曹丕人格,打脸一众“抑丕扬植”的人。郭沫若也引经据典,证明那个我们心目中七步成诗、文文弱弱的曹植(曹子建)是个自视甚高,甚至是恃宠骄纵、目中无人的人。真是颠覆了我们从小建立的历史观。

  在近代以前,历史上对王安石的评价多以贬损为主,但是到了新中国之后,大家对王安石的评价以褒扬为主。郭沫若是这样评说的:“中国产生了王安石,真是一个光荣。”他不仅赞扬王安石做学问、写文章在历史上不朽,还特别称赞的变法,称之是拯救下层老百姓。而那位因“砸缸救小朋友”被我们记住的司马光及他的同党,郭沫若先生说他们才是亡宋之人。

  读了郭沫若的《历史人物》,会忍不住想去查阅更多的资料,证明他分析得对错。没想到我们曾经这样看的历史人物,却是那样的,而我们曾经认定的好与坏,在他这里却被“推翻”了,他把那些历史故事加以趣味的解说,让读者更有兴致去深入了解历史和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读后感(二):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归根到底就是有关于过去了的人和事的集合。那些人和事究竟是什么样的,在当时其实就未必能原原本本记录下来,更不用说以后的人去怎么看待他们了!所以,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和把握,会因时、因地、因人、因势而异。即使是以纯粹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评价,也难免会存在一些偏差——更不用说评价历史人物的那些依据,比如历史记载等并非“如实记录”了!

  大概正因为如此,所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常常会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纯粹经得起历史验证、尽可能符合客观事实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但多数情况下,倘若能够采取综合印证的方式,掌握尽可能多的各方资料,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那样的评价还是可以“还原”一位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的!

  郭沫若这个名字应该说还是很响亮的,无论是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历史学、考古学、社会活动方面,都堪称成果斐然。当然,他也做过一些当时以及后来都认为不那么妥的事情,比如发掘定陵。责任当然不能全由郭沫若来负,但很大一部分责任由他来负,应该说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所以直到今天,国家对发掘秦始皇陵都十分慎重,不得不说,前面的教训还是非常深刻的,值得好好借鉴。

  所以,今天来看郭沫若的《历史人物》这本“大家小书”,还是有一定的莫名其妙的说不清的那种感觉——他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把握究竟怎么样呢?会不会有一些不可避免的时代印记、个人喜好也夹杂在其中呢?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郭沫若说,他的“好恶的标准”就是四个字:人民本位!在《历史人物》这本书里,举着“人民本位”的大旗,郭沫若评价了曹植、王安石、王阳明、李岩、夏完淳、鲁迅、王国维、郁达夫、闻一多这些非常知名的历史人物,当然还包括像隋代音乐家万宝常这样似乎在历史上并不那么知名的历史人物——说实话,假如他写一写李龟年,说不定知道的人还要更多一些……

  “吐槽”归“吐槽”,毕竟是“大家”,郭沫若的历史研究功底还是相当深的,大部分的评价也还是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在进行,字里行间透露出地历史印记也确实不可避免——这在任何时代似乎都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比较难或者很难的事情,谁都很难完全做到客观、公正!更不用说这些评价,都是至少70年前,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未建立的时候!所以,倘若有些评价与读者自己的感官不那么一致,或者说与今天历史教材里不尽一致,那也不必“友邦惊诧”,自己心里有数就行。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做呢?这个问题,其实鲁迅先生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要实行“拿来主义”。懂得如何“拿来”以及“拿来”之后怎么办,那就没有什么很为难的地方了。

  评价历史人物,“今天”其实相对来说就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沉淀,以后的机会会越来越好——毕竟,时代进步也是一种必然!

  《历史人物》读后感(三):《历史人物》:以“人民本位”的评价标准言深入研究历史人物

  郭沫若先生于民国三年初到日本留学之际,曾患得剧度神经衰弱症,心悸、胸痛、失眠……诸多不适日日纠缠,致使郭沫若先生每日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不仅如此,郭沫若先生回忆说仅有的一点睡眠还时常被恶梦惊扰,记忆力下降,头脑昏聩,郭沫若先生甚至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好在郭沫若先生偶然接触到《王文成公全书》,诵读不久之后萌起静坐的念头……两周之后,郭沫若先生感觉自己的睡眠时间正在逐渐延长,心疾渐渐平复。

  王文成公即明代思想家、军事家,“阳明心学”创立者王阳明先生。

  郭沫若先生在《王阳明》一文中回忆了自己初接触王阳明心学时的状态,并坦言:“我的身体在同侪中还算结实,我的精神在贫困中也还能静定,这都是王文成公赐给我的。”

  相信很多朋友听说过“守仁格竹”的典故。王阳明十八岁时遍读朱熹著作,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王阳明“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其实,流传下来的王阳明的故事非常多,比如王阳明新婚当天失踪,同偶遇的道士相对静坐忘记归家;再比如,王阳明三十六岁时因上疏触怒刘瑾被贬,归乡途中跳进钱塘江伪造自尽躲过暗害。怎料王阳明先生刚刚躲过暗害,又在商船上遭遇海上风暴漂流到了福建的海崖。

  郭沫若先生在《王阳明》一文开篇引用的王阳明的诗句,正是咏的这段经历——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历史人物》是郭沫若先生的史学研究经典著作之一,上述《王阳明》一文正是收录于此。除此之外,书中还收录有《甲申三百年祭》、《隋代大音乐家万宝常》、《鲁迅与王国维》等著名篇章。

  《鲁迅与王国维》一文,郭沫若先生述及两位先生有着诸多相同。除却两位先生均为浙江同乡、均曾赴日本留学外,两位先生的思想历程和治学方法态度上也有着令人惊异的相似。郭沫若先生直言鲁迅先生和王国维先生是近代学人中最令他本人钦佩的,有趣的是,郭沫若先生在文章最后提及鲁迅和王国维两位先生都喜欢吸香烟,都是连珠炮式的吸法,以及两位先生都患着肺结核。如此的相似之处让人不禁被三位先生的“可爱”笑出声来。

  郭沫若先生的《历史人物》一书,我本人最喜欢的一篇是《论曹植》。或许是因为对那段历史略有了解,再加上诸多电视剧演绎出的曹氏三父子,这篇《论曹植》读来颇有启发。郭沫若先生在文中提到曹植因《七步诗》维系了千载同情,曹丕膺受了千载的厌弃,似有为曹丕鸣不平之意。

  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究竟哪一位文学造诣更胜一筹的确是见仁见智,郭沫若先生在《历史人物》一书中述及的各位先贤也难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主观认知。然而,不可否认它是我们认识历史人物、了解历史人物不可多得的珍贵文字资料。

  -END-

  《历史人物》读后感(四):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说

  蒋勋先生评价《红楼梦》是最像镜子的小说,因为书中只是在转述那些人物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不添加作家的喜好或憎恶,这是极难能可贵的一点。私以为,写传记或者评价历史人物也应尽量如此,但是真正做到又谈何容易?每个人在评说历史人物的时候,看到的都是自己的视角,融入的也都是自己的想法,毋宁说,这些作品,成为了照出作者本身立场的镜子。《历史人物》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郭沫若先生写作的《历史人物》,初版于1947年,后经历次修改删减,本书选取的是七十年前的最初版本,恢复了最初的风貌,还原了《王阳明》一篇,删掉了后来增益的《屈原研究》一篇,再增补一篇《再谈郁达夫》,让人可以感受到时代的气息。

  读《历史人物》可见出作者的大才,笔力雄浑,很有气魄,对于史料的研究非常细致也信手拈来,《甲申三百年祭》确是名篇,《夏完淳》也很好看,纯粹考据夏完淳身边的人,却衬托出少年英雄的风采与气势。《论郁达夫》与《再谈郁达夫》两篇也情感真挚。

  可是对于曹植的评价则有失偏颇,对于一位诗人苛责他的风流韵事与为人处事、政治手腕,未免有失偏颇,而对于其文学作品的价值与分析又有些稀少,作者对于洛神赋的研究结论是“但子建对这位比自己大十岁的嫂子曾经发生过爱慕的情绪,大约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吧。不然,何以会无中生有地传出这样的佳话?甄后何以又遭谗而死,而丕与植兄弟之间竟始终是那样隔阂?”这种联想未免太不切实际。《洛神赋》更多可能性应理解为古代常见的以美人暗喻君臣不得志的痛苦之意。须知人无完人,评价这位李白之前中国历史最有才气的学者,一位恃才傲物的诗人。我们不应用为人的常规标准去约束他,而是应该更客观与全面地去评判其人其事。郭沫若先生这样想当然的判断,用联想去考据历史,未免有文人相轻的嫌疑。而王安石这位千年以来争议颇多的人物,写得未免太简单了一些。仅注重了其有利于民的一面,事实上王安石做为历史人物的复杂程度,应该拥有更多的角度。王安石在梁启超或者林语堂的笔下,简直是截然相反的两个人,这也应归因于大多用自己的视角去看待历史人物的原因,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似应依据于更多的事实基础。

  应该说,《历史人物》确实照出了作者本身的立场,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就像作者自己所说,凭自己好恶去评价,这个好恶是什么呢?人民本位。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就看这个人所做的事情是否有利于人民,这也是评价历史的很有力的角度,但是应该更多与现实情境、社会背景相结合去看待。

  而现在郭沫若先生也成为一位历史人物了,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他呢?

  近日过世的历史学家余英时先生评价郭沫若为“不但才气横溢,国学基础也相当深厚。在甲骨文、金文研究方面,他确有原创性的贡献。即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十批判书》、《青铜时代》几部书而言,其中仍有不少自己的见解。他虽然也遵从“一家之言”。却与套用公式有别。我曾严厉批评过他袭用他人研究成果而不坦然承认,犯了学术研究的大忌,然而我并未对他一笔抹杀。不过从现代学术的规范来说,他逞才使气有余,而史学的纪律则远为不足。这主要是因为他和上述二陈(指陈垣、陈寅恪)、吕思勉等不同,其志不在学术,而别有怀抱。治学有成的学者可以参考他上述三书,但初学则不宜由此类作品入手。”我认为这个评价还是非常中肯的。或许阅读郭沫若先生的文章,与品读其人其事,都可做为借鉴。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