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成年人的歌
“远攀入云层里的喜马拉雅,回首投身浪影浮沉的海峡,北望孤独冰冷如西伯利亚,传情是否有这种说法”,这是我在大学二年级第一次买罗大佑专辑时听到的歌词。那时候我自我感觉作文不错,校刊上也经常刊载过我的文章,但我看不懂罗大佑写了些什么。只是配上音乐,再加上他那把喑哑的破嗓子,莫名其妙地让人觉得有味道。
我最早听到的罗大佑作品是《童年》,吸引我的还是歌词:总是要等待睡觉之前,才知道该做的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考试以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它基本上算是吟诵,朗朗上口,一两遍就能记住歌词,唱法也很简单,一路走在爬楼梯。但是在当时我并不知道罗大佑是谁,以为《童年》就是一首儿歌。第一次听到罗大佑原版的时候不禁大惊失色,感觉那个儿童转过身来,满脸都是络腮胡子。
其实我还在学校舞台上参加过罗大佑歌曲的大合唱,幸运的是我担任指挥,只需要背朝观众。当时我并不知道这是罗大佑的歌,我想那一班在学校礼堂里高唱“玉山白雪飘零,燃烧少年的心”时,估计和我一样并不知道哪里是玉山,玉山又何以白雪飘零,重点都放在了少年燃烧的心。白衬衫,红领巾,蓝裤子,的确是个燃烧的年岁,又带着青春特有的忧郁:青春不解红尘,胭脂沾染了灰。总之,如果一座山叫做玉山,那么上面在落雪就是好的,白色的雪落在玉石的山上,都是同样的冰凉。
我不清楚别人是怎样的,也许的确有许多人喜欢罗大佑的旋律,不过打动我的始终是他的歌词,觉得那就是诗。今天的“天青色等烟雨”固然很好,可是“为只为那尘世转变的面孔后的翻云覆雨手 ”所带来的那种沧桑和深沉只有在罗大佑那里才能找见。所以我一直怀疑自己在诗歌上的品位不怎么样,喜欢歌词远甚于诗词,大概是因为前者更为浅白易懂,又有音乐提示如何理解情绪。
说起罗大佑的作曲,那么多年过去,我最难以忘怀的是他的闽南语歌曲《火车》。原因很复杂,可能是因为我第一次听到闽南语歌曲,也可能是罗大佑的旋律的确特别,但也有可能是因为那首歌我看的是MV,第一次在MV里看见火车里的僵尸。从“火车火车,行对佗位去”到最后的“想欲予阮故乡的人看着阮的思念心情,一步一步摇摇摆摆阮的老厝边”,可以顺着歌曲乘着火车掉头回去,难得的心情开阔,没有一点点苦情和挣扎,并不需要“请你原谅我,我酒量不好卖给我冲康”。
最近这几年我很少听罗大佑的歌,无论是少年心气还是中年喟叹,听他的歌总感觉是件体力活。必须要把手头的事情放一放,然后专心听清楚每一句歌词,很难当做是家务活的背景音乐,因为每次听歌都由不得自己停下来去想一趟。罗大佑前几年开过一些演唱会,也有朋友约我一起去,但是想想还是放弃了。因为我自己看过其中一场的录像,那些歌曲所对应的时代和心情在今天早已不复存在,听到旋律响起让人感觉伤感又困惑,像是旧时光在舞台上无限循环,卡在了某个地方。罗大佑对时代和生活的敏感属于昨天,重拾自己过去的心情其实让人很为难,镜子里的自己也许已经变得很难看。
得知罗大佑获奖的消息,我又点开了他的歌单。时光匆匆如流水,每一首歌名后面都封印了一段自己的回忆。因此,只是点开却不曾播放。回想起很多年前在大学宿舍,大家讨论他的歌是好听还是难听,现在他们都人到中年,应该不会再被这个问题困扰了吧?听了这么多年之后,我终于有一点关于写作的心得可以分享:如果你在前面提到霓虹灯,那么你在收尾的时候要写:子子孙孙永保佑,世世代代传香火---有重量坠住,才能保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