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同学都说我丑》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同学都说我丑》读后感锦集

2021-08-24 00:12: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同学都说我丑》读后感锦集

  《同学都说我丑》是一本由[奥]克里斯蒂娜·涅斯特林格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同学都说我丑》读后感(一):丑或不丑,你都在那里

  《同学都说我丑》是本成长之书,将主人公泰西的成长置于无奈、抗争、适应、妥协的环境中,直击人类自卑的本性, 无论孩子还是成人读者,都会找到共鸣。

  这是一本现实写法的童书,不是童话,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结局不会出现,即使整容术越来越高超。泰西的蝶变,只能是不断磨砺后的心理强大,加之对社会的适应与妥协。

  丑或不丑,你都在那里。

  《同学都说我丑》读后感(二):丑小鸭?还是白天鹅?

  这是一本描写自卑孩子内心世界的故事书。一个名叫泰西的小女孩儿,由于天生长了一对儿老鼠般小的眼睛,一个个超级大的鼻子和短的几乎看不见的下巴,所以同学们给她起了个外号叫“食蚁兽”。对于这个外号,泰西有自己的烦恼但又无处诉说。有一天,她将自己的烦恼向自己的奶奶诉说。奶奶的开导方式让泰西豁然开朗、勇敢面对问题,而不是一直逃避问题。

  故事虽然简单明了,但是我们从中获得一些在教育孩子方面需要知道了解的知识。

  ——自我认同感。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开始建立自我认同感。所谓自我认同,就是自己认识自己,认可自己的存在与价值。比如它包括“我”是怎样的人、“我”的个性、特长和能力;我想做怎样的人、“我”应该做怎样的人、“我”的三观应该是怎样的等内容。自我认同来自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来自家庭,这需要父母有意识的培养,比如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及时给予孩子应有的鼓励、在孩子做对一件事儿或取得成绩时,及时表扬,让孩子时刻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正能量;另一方面来自于外界世界,比如在学校来自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和反馈,孩子需要得到来自外界的反馈,如友善地被对待等。

  但是,自我认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不是说一直都一帆风顺的,很多问题会阻碍他们的自我认同。比如,成绩的下滑/成绩差,学习能力差,父母离异,家庭贫穷,相貌难看等问题层出不穷。孩子会通过他人、通过以上问题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有些孩子会通过一个或某几个来自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此有了心理负担,所以这个时候,父母是最好的老师,需要耐心开导孩子,让孩子走出“心理阴影”。

  ——美与丑的标准。我们经常说谁谁漂亮,谁谁难看。这“漂亮”和“难看”到底是个什么概念?换句话说,多漂亮是漂亮?多难看是难看?其实,漂亮和难看是相对而言的,相对于那个不耐看的人而言,另一个就比较耐看,比较好看。一个人好看与否,看她/他的内心是否足够强大,如果不是,很容易被他人所左右;反之,即使你再说我不好看,只要内心足够强大,足够有自信心,任凭他人说去,都不会往心里去的。

  ——家庭的引导方式。故事中,泰西因为自己长相的原因很自卑:在学校同学嘲笑她;回到家里,又无法跟一个体会不到“丑”的漂亮姐姐诉说。于是她寻求奶奶的帮助。奶奶说:“别人如何看你弄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你自己!”从奶奶开导的话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一个好的教育模式、引导方式是多么的重要。当孩子遇到问题,向家人倾诉时,家人的反馈如果是冷漠、或者置之不理,孩子很有可能把心里的问题扩大化,甚至极端化。父母在倾听的同时,不一定是大道理,但是可以给出建设性的建议,同样可以让孩子重新找回自信,走出心理阴影。

  这个故事看似是写给小朋友的,故事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同样适用于成年人。当你在工作失意时,生活中不如意时,不是你不好,也许是你周围的人阻碍了你的发展。不要再在乎别人对你的流言蜚语,做好你自己,别人如何看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你自己!丑小鸭也会变成白天鹅!

  《同学都说我丑》读后感(三):在吵闹中找到自己

  这是一本吵吵闹闹的书,从开始几乎吵到了结束。故事一开场,主角的姐姐苏菲就在翻箱倒柜地找一张照片,接着扯着嗓门和妈妈吵闹;在学校里,孩子们也几乎是吵来吵去,在课间大声疾呼;在家里,妈妈决定重新分配家庭任务,爸爸不情愿,于是又争吵起来;姐姐整天把音乐开到震耳欲聋,邻居家的男孩弗里德里希还像个心理治疗师一样出谋划策……几乎在整本书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态度,自己的行动,每个人之间都有冲突和争吵。

  但最不会争吵的那个人似乎是主角泰西,她总是显得很安静,只有在故事快结束的时候,妈妈说”你永远都不懂怎样生气吗?你就不能用力敲桌子?“泰西真的敲了桌子,可却闹了个笑话,使得本来彼此剑拔弩张紧张的一家人刀剑入鞘。

  泰西之所以安静,是因为“同学都说我丑”。因为丑,同学们做什么都不带她一起;因为丑,她只能认真学习,做老师的好学生;因为丑,她只能在自己的空间里沉迷于整容的美好幻想。本来泰西是没有觉察到自己长得丑的,但是二年级的一次戏剧扮演中被同学们拒绝,才使她意识到了自己与同学们的区别。这正是她自我认同的开始,与他人的区别是一个人认识自我的开始,识别他人是认同自我的基础。然而,泰西完成这一认同的时间比起其他孩子显得是如此漫长,尽管她早已识别出了自己与他人的区别。

  比如自己的姐姐,因为她从小就长得像妈妈那么漂亮,从小就被别人夸耀,因此这差异便早早地被认识,被接受,被认同。漂亮这种差异不像丑陋,它是一种具有吸引力的差异,能使别人也认同,能吸引别人。但丑陋却往往使人排斥,使人只看到丑陋便敬而远之。

  但漂亮却也有漂亮的烦恼,姐姐经常与妈妈吵架的原因就是因为她们实在太相似了,她们总从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自己的过去和未来,这就又使得要接受这差异就好像要否定另一个自己一样。因此姐姐也必须得表现出更强烈的差异来,这差异或许就是故事结束时姐姐帮泰西暴揍了欺负泰西的查理,使得孩子们重新认识了姐姐。

  自我认同往往也意味着能被他人接受,能够融入群体,很显然泰西一直没有做到这一点。泰西不敢看镜中的自己,她希望像姐姐那么漂亮,偷偷把姐姐的照片寄给笔友冒充自己。因为这种不自信,她显得很难融入同学。诚然,校园中这种孤立很常见,我们应该谴责那些孤立别人的家伙,但被孤立的孩子却也不应该被这种孤立压垮。泰西的办法是通过努力学习被老师们亲睐,然而这种做法却更加拉开了她与同学们的距离。在孩子们的心中,老师往往是与自己所对立的一个群体。

  直到产生了抵抗语文老师口水的事,这些矛盾终于被激发了,其他孩子要看看泰西到底是哪一伙的。在孩子们的时代,他们不光认同自己,也认同群体,也要挑选被认同的人。最后的历史课上,老师直到下课都没问出什么来就证明了这一点,孩子们始终认为那是孩子们的事,不应该告诉与之无关的人。

  接着泰西没有去上学,而她的笔友也找到了她的家里。所有的矛盾看起来都要爆发了,她逃跑了,却想到了和自己长相相同然而却仿佛有另一种人生的奶奶。在与奶奶促膝长谈之后,她终于自信了起来,鼓起勇气,在同伴的陪伴下去到了学校,虽然被欺负得很惨,但是云开雾散,一切都解决了。

  或许泰西能够重拾勇敢并不只因为奶奶,但我们也能从中得到启发,让一个孩子能够获得信心,不只是讲一些故事或说教,而是教育者(每一个成人都是潜在的教育者)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体现出来这种自信。

  泰西面临的那些事情的解决看起来是那么“生硬”,那么不“完美”,但应该被理解。在她的周围和她的身上发生了那么多事,每一件事都给予她以冲击和体验,有时候那些看起来不相关的体验在一个人身上能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却是别人难以想象的。而在误会澄清之前被查理的欺负也是难以避免、不可避免的,事情已经发展到了爆发的一步,不让它爆发是不可能的。况且,如果没有当时的欺负,后来的道歉也不会有。

  经历了这所有的一切之后,泰西终于认同了自己,也融入了同学们之间,但她同时又是最具有智慧的那一个黑渡鸦。

  《同学都说我丑》读后感(四):认识自己,认同自己

  想一个问题:假如身边的同学都说你丑,还给你起一个你不喜欢的“外号”,你该怎么办呢?无论你是否承认,他们都有意无意地在班级事务中孤立你、排挤你,甚至冤枉你、霸凌你,你又该怎么办呢?

  故事的主人公泰西就面临着这样的烦恼。中学生泰西出身中产家庭,物质经济条件不错,姐姐继承了妈妈的美貌,而她却因为长得像爸爸而烦恼不已:特大号鼻子,超短下巴,靠得太近的小眼睛——泰西因为这些外貌特征被同学们称为“食蚁兽”。

  “小颌畸形”在医学上是可以矫正的

  青春期的孩子,内心脆弱、敏感又自卑,我们作为过来人或多或少都能体会。越是担心自己的外貌越是害怕被人嘲笑:别人的事她会拿自己来类比、别人说悄悄话她会以为在取笑自己、别人生日会忘了她也会归咎到自己的外貌,到最后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可以让自己草木皆兵,万事都可以用她的外貌缺陷作为联想和解释。

  泰西喜欢独自一人躺在床上做梦:幻想自己参加选美大赛,还荣获市“最美女学生”称号;幻想自己接收电视台邀约成了电视明星;幻想自己获大奖,有机会搭乘飞机去墨西哥旅行;但是她最常幻想的情景还是自己出了车祸,被救后医生顺便给她美了个容。。。

  泰西觉得自己只要摆脱了“食蚁兽”的外貌,所有难题都会迎刃而解,生活就会变得非常美好。我们从旁观者的角度知道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小朋友你太天真了啊,生活是处处给你藏着小惊喜(吓)的,岂能事事如你所愿啊。

  果不其然,班级同学秘密开会组织针对语文老师的行动,老师眼里的好学生泰西开始左右为难:她既盼望着能融入集体,又不想伤害老师,最后只能选择逃避,请假说自己生病了。巧合的是当天语文老师也没来,被当成告密者的泰西在那天才知道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可以那么自然地冤枉、侮辱、霸凌自己。

  故事到这,我认为作者非常贴切的描写了自卑孩子的内心世界,把那种被冤枉的憋屈和无奈刻画的入木三分。可接下来的情节就像网络爽文一样:美丽的姐姐从天而降暴揍了欺负泰西的同学,历史老师说出了语文老师住院的真相,前一秒还欺负泰西的同学们下一秒就立刻忏悔转变立场。“好学生”泰西的人设最后也彻底崩塌,如果说顶撞老师、课堂捣乱是她加入同学集体的投名状,那么我认为泰西根本就没有变好,而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彻底黑化了。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无论谁遇到都会头痛,更何况是一个敏感自卑的中学生呢。我想把它拆分为三个小问题,可能会更好回答一些。

  1.什么是美丑?

  这个问题换句话说就是美丑有客观存在的标准吗?唐朝以胖为美,现代以瘦为美;我们现在认为西方“金发碧眼”的帅哥美女,在一百年前因为奇特的样貌是被认为像神话中的鬼一样而被叫做“洋鬼子”的。既然审美的标准会变,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现在的外貌呢?

  2.谁来定义美丑?

  母亲按照自己的审美改造泰西却令她更加反感,同学们说她是“食蚁兽”,奶奶告诉泰西她不是“食蚁兽”而是“黑渡鸦”,不同的人因为立场不同而对她有不同的认知评价,就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徐公一样,问题的关键是你自己如何认识你自己呢?

  3.美丑重要吗?

  这个问题见仁见智。泰西的同学因为她的外貌而否定她的行为,泰西的老师因为她的成绩而合理化她的行为;认为重要因为外貌确实会影响我们的工作生活,认为不重要可以举出一堆外貌像马云那样却事业成功的例子。而我们看待这个问题的方式,其实就是我们如何和自己和解的方法。

  假如身边的同学都说你丑,我想其实不用在意他们怎么说,甚至不用在意任何人说什么。美丑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你认为自己长得很好看,大家就是在故意胡说八道,如果你真的对自己长相不满意,也可以通过提高气质和保持身材来塑造形象。如果因此有人身伤害,我的建议是留好证据该报警就报警。

  认识自己,认同自己,好好读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圈子不同不必强融,更不要为了别人而改变自己,多年以后你就会发现你没得任何问题,可能只是你当时所处的圈子有问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