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骨骼之美》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骨骼之美》的读后感大全

2021-08-31 00:36: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骨骼之美》的读后感大全

  《骨骼之美》是一本由[日] 汤泽英治 摄 / [日] 东野晃典 文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8.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骨骼之美》读后感(一):骨骼之美

  不知道为什么,一说起骨骼,脑海里第一出来的就是骷髅的形象。我倒是并不害怕,骷髅现在是时髦的元素,特别是在墨西哥看到展现玛雅文明的骷髅形象小物件,更觉得可爱。可见,虽然现代研究已经证明所谓玛雅遗迹中发现的水晶头颅应该是伪造的,但不影响人们对其的好奇与热爱。

  突然又想起,其实不害怕骷髅形象,也伴随着我的自信建立。30多年前,我从教育条件落后的矿区转入市区读书,本以为学习很好的我却没有通过转学的入学考试,留级了。两所学校距离不过二十多公里,对我的评定就从“三好生”变成了“差生”。多年之后才明白当年已经清晰展示的问题:我的语文水平太差(错字一堆、不会写作文)。数学和自然——当时的另外两门主科,其实成绩很好。经过半年的适应,在慢慢跟上同学的语文水平的过程中,我也从自卑中慢慢恢复自信。而仅仅半年,由于家庭搬迁的原因,我又一次转学,不过,在新学校里,我完全可以掩盖我其实是个留级生的事实。我的第一个引以为豪的身份应该就是“自然科代表”。

  那学期正好学习人体骨骼,所以有那么一段时间每次上课前,我就要去老师的办公室抱来教学用的人体骨骼模型,上完课还要抱回去。10岁左右的我,大约还没有太发育好,确实是抱着一个人体骨架,我的自豪根本没让我感到一丝害怕。所以我很是惊讶,为什么很多同学看着我大叫、躲远。当然,除了首次是“害怕”,后来的惊叫,大约是我们那个年龄段的“恶作剧”而已了。

  我不害怕动物骨骼,但是对爬行动物有点不舒服的感觉,特别是蛇。孩子小时候,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就是北京动物园了,而且每次都要看遍每一种动物。我常常是不会进入爬行动物馆,总是在门口等他们父子俩参观。不过蛇的艺术形象也是很美的,大英博物馆的著名馆藏之一——绿松石摩赛克双头蛇(恰巧也来自墨西哥),也是让我驻足良久的展品。

  蛇的骨骼是什么样的?自然大家已经看到了《骨骼之美》的封面,显然作者和译者认为蛇的骨骼是美的。不仅仅是蛇,书中收录的129种脊椎动物骨骼标本都展现出一种惊人的美。自然,摄影师的功劳恐怕是主要的,这是一本图集。罗丹说: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份创造性值得赞扬。

  作者: [日] 汤泽英治 / [日]东野晃典

  出版社: 后浪出版公司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原作名: REAL BONES: 骨格と機能美

  译者: 杨本明 / 叶小荣

  网络上对这本书的介绍已经不少了,不再赘述。近来一周,颇为忙碌,阅读要有些调剂之物才好。《骨骼之美》非常适合担当这一角色。虽是骨骼,但仍能看到整个动物的灵动、可爱的生命力。放几张图片吧,但是,二次拍摄其实大大损伤了原书的魅力。也不标注图名了,可猜想,不减少阅读时可能的惊喜。

  《骨骼之美》读后感(二):动物骨骼的机能美

  摄影师善于用镜头捕捉和展现事物的感性美,而兽医懂得动物的机体结构和形态特征。摄影师和兽医这两个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职业碰撞到一起,捧出了一本由218幅高清摄影作品和16万字科普解说组成的、让读者既享受视觉震撼又得到知识普及的艺术科普书——《骨骼之美》。

  《骨骼之美》是由摄影师汤泽英治和任职于横滨市立动物园的兽医东野晃典合作完成的作品。书中甄选了129种动物的骨骼标本,按照物种分类排序,通过218幅高清黑白照片展现出这些动物骨骼标本的整体结构和局部细节。

  尤其可贵的是,作品中骨骼的整体结构造型完全贴合动物的突出特征,均展现出动物在自然界具有代表性的生活形态,让读者很容易联想到这些动物活生生的样子。虽然仅剩一副副骨骼标本,但仿佛尚未完成的3D建模图形,似乎填补好血肉之后便能“活”起来。

  封面上这幅印度眼镜蛇骨骼,躯干盘在地面,头部高高昂起,好像在谨慎地观察四周。太平洋潜鸟骨骼整体倾斜向下,头部指向下前方,仿佛正在水中迅速扑向锁定的小鱼。印度狐蝠骨骼呈现展翼飞翔的形态,松鼠猴骨骼蹲在地面,戴帽长臂猿伸开一只长臂就像单臂挂在树干上,而二趾树懒骨骼则像倒挂在树干上。每一副完整动物骨骼,都以这些动物最常见的姿态出现在照片中,骨骼的结构和形态清晰可见。

  作品中选择的骨骼局部细节包括头骨、前肢或后肢的肢端骨骼、脊椎骨、腰骨、颈椎骨、喙部、牙齿等能展现物种特征的关键部位。在这些照片中,不同种属的骨骼特征、相近物种的相似和差异之处,都一目了然。

  黄绿烙铁头骨骼曲伏在平面,分成两部分的下颌骨骼明显展开。正是由于这种分成两部分的下颌骨骼结构特征,让蛇类可以把嘴巴大大张开,吞食比它头部更粗壮的猎物。

  鸟类的体型多数小巧轻盈,适应飞行的需要,鸟类的骨骼同样轻便,其主要的长骨内充满气体,骨髓部分也是中空的,骨骼外层的骨皮质也非常薄。不过,也不必因此担心它们太过脆弱,因为它们的骨质磷酸钙含量比哺乳动物高,骨质虽轻却密,比看起来强韧得多。

  尽管同属鸟类,但为了适应各自的生存习性,不同目科的鸟在喙、爪等部位的骨骼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善于啄破种子的锡嘴雀,喙大而厚;智利火烈鸟的喙周围有过滤器官,能伸到水下过滤水中的藻类和小动物直接进食;要从泥中找昆虫吃的美洲白鹮,喙部细长;斑嘴鸭的喙宽而扁平,触觉发达,能够在浑浊的水或泥中觅食。

  速度、力量、灵敏、柔韧、耐力、爆发,不同物种有着不同生存特长;粗壮、轻盈、跳跃、攀爬、飞翔、撕咬,每一种生命特征的背后都有各自的骨骼形态支撑生命的技能。骨骼是生命体的支架,更是生存技能的结构保障,这正是《骨骼之美》中所呈现出的动物骨骼的机能美。

  动物全骨架以其结构的完整精密,呈现出造物的神奇和生命机体的精妙;而骨骼局部特写展现出的细节,则充分证明了自然界物种进化的多样性。

  即使抛开骨骼的知识,仅就这一幅幅摄影作品来看,无论对动物完整骨架的忠实还原,还是对头骨、四肢等部位的局部特写,都展现出一种简洁而又厚重的艺术美感和对生命力量的敬畏之心。

  全黑背景中几乎看不到任何辅助支撑物,简洁的光线,干净直观的构图,把骨骼的形态和细节展露无遗。骨骼上的纹理和线条、凸起和凹陷,清晰可见,相邻骨骼连接面的严丝合缝。无需任何赘饰,骨骼本身就有一种抓住人眼光的张力,无声诉说着生命的顽强和优雅。

  当然,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单独翻看一幅幅图片的时候,除了欣赏视觉美之外,对这些骨骼特征的细节并不能区分很清楚。书的末尾部分提供了按物种分类排序的文字解说,通过这些解说,可以理解这些动物骨骼的结构和特点是怎样为动物的生命特征和生存能力服务的。所以,这本《骨骼之美》不仅要让读者看到骨骼的天然美,更要让读者看懂骨骼的机能美。

  2021.04.21雾凇

  《骨骼之美》读后感(三):骨骼之美,源自现实又超越了现实

  一本厚重的自然界密码读本,也是一本可移动的自然博物馆。

  作者汤泽英治和东野晃典,均来自日本,通过218幅高清的脊椎动物骨骼照片,呈现了一段被时间封印住的自然之美。

  可以用眼睛看到、用意识 “看” 到,它的细枝末节都在这本栩栩如生的书里,供人观瞻。

  在这本书里,并没有创造什么新的东西,只是以最美的方式带我们领略了伟大的自然演化。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动物,它们身体的中轴线上有条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因此被归类为脊椎动物。

  在身体内部有着由骨头组成的、作为独立器官的骨骼是脊椎动物的特征。骨骼是脊椎动物身体的基础,它能保护那些用于维持生命的主要内脏器官免受外部的冲击。

  同时,骨骼是肌肉附着的平台,作为支撑身体运动的器官,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引自 序言 第1页

  阅读别的图书的时候,总是想着要读快一些,可是 唯独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忍不住慢一点。

  那一张张黑白的照片,看似遥远、实则离我很近,我闭上眼仿佛就能看到它骨骼外的肌肉和皮肤还未腐烂前的样子。

  它沉睡的灵魂,在我翻页的指尖,再次被唤醒。

  动物的很多 “内在” 美不容易被人类观察到,骨骼就是其中之一。

  本书前半部分是汤泽英治用特殊手法所拍摄的骨骼照片,除了令人惊叹的生物演化的鬼斧神工外,独特的黑白色彩更传达出一种幽异的美感。

  后半部分则是由东野晃典撰写的详细解说,内容包括各类动物的生物特性、骨骼构造、骨骼如何与附近肌肉组织协调工作最终完成肌体的运动等。

  本书可以说是一本艺术和生命科学融合的全新摄影集。

  前半部分是骨骼图册,后半部分是纲目类别的文字解说。

  花了更多的时间阅读《解说》部分。

  动物根据它们各自的本领,进化成相应的形态。这些形态都是动物通过改变自身骨骼结构而获得的 为了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脊椎动物进化成各种各样的形态,令人叹为观止。

  后浪在《出版后记》中有所提及:

  在本书的排版上,原书有着自己的一套逻辑:以扉页为第一页,图片部分只有图号、无页码,后面文字部分有页码。出于美观的考量,我们尊重了原书的排版方式。 原来如此,怪不得序言没有页码。页码就是图号。

  原来如此,怪不得序言没有页码。因为页码就是 图号。

  作者在后记中提及出版这本书籍的初衷时,这样写道:

  2006年8月,夏日炎炎,我发现在某个动物园的一角默默展示着奇妙的白色块状物,那是动物的头骨。我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过去,情不自禁地按下了快门。那白色的骨块散发着难以言喻的魅力,好像在取景器中呼唤着我。回到家里,我冲印了10张黑白照片,眼前浮现出从未有过的世界。

  宛如潜藏在黑暗宇宙中的行星突然闪亮登场,在看到它美丽身姿的瞬间,让人感到永恒。

  涉足摄影这个未知的世界,我获得了许多体验。我决心要跨越国界,把这些美好的东西与其他人一起分享。

  我的创作理念就是要跨越时间、跨越国界 这次书名《REAL BONES》的 “ REAL ” 就是表达 “现实、真实” 的意思。

  最后 “骨骼之美” 到底在哪里呢?答案就在写真集中。 这本写真集源自现实,又超越了现实。

  —— 引自 后记 第260页

  《骨骼之美》读后感(四):翻阅这本书,犹如进行一场膜拜

  你曾处于一所自然博物馆,偶然看到一幅沉寂若干年不带有一丝杂质的白骨标本。它们干瘪枯槁、缺乏生气、也不曾让你为之停留。

  但一幅幅白骨却在一张张的摄影图像中凸现它的形态特异,它质密光滑疏松粗砺,它浓淡阴影起伏流动。它剔除本该包裹着的血肉残渣,干燥而干脆的强势展示。

  佛法僧目 犀鸟科 冠斑犀鸟 头骨 前面 背面 侧面

  为了在大自然中生存下去,动物的骨骼形态进化得极其精练。而暂且撇开这些形态所释放的生物学信息不讲,骨骼的外形足以启发世间最天才的艺术家。

  汤泽英治是日本摄影艺术家。2006年的夏日炎炎中他偶然看见某个动物园的一角默默展示着白色块状物。

  “那白色的骨块散发着难以言表的魅力。”

  汤泽英治情不自禁地按下快门,回到家里冲印了10张黑白照片,随之眼前浮现出从未看到的美学世界。

  鸵鸟目 鸵鸟科 鸵鸟 股骨 纵断面

  鹳形目 鹭科 苍鹭 左后肢肢端骨骼 背面 内侧

  食肉目 海狮科 加利福尼亚海狮 头骨 前面 侧面

  在汤泽英治的镜头中,白色的骨骼被故意悬置在黑色背景中。在强烈的黑白对比中,骨骼的结构、力量、质感、光泽、秩序被完美彰显。

  而至于深黑色的背景、骨骼的背光面,这些黑色空洞的存在则从另外的角度彰显骨骼作为生命逝去之遗留,处处乍现幽异与神秘。

  摄影对标本的支柱尽量最小限度地进行加工处理,也由此,动与静、生与死的界限变得模糊,照片营造出的幽异氛围让人产生有关生命的想象。

  鲸偶蹄目 长颈鹿科 长颈鹿 头骨 侧面

  龟目 大头龟科 平胸龟 头骨 侧面

  有鳞目 眼镜蛇科 印度眼镜蛇 骨骼 前面 侧面

  透过镜头去观看,这些骨骼不再是骨骼而是作为艺术的图像,骨骼却也仍然就是骨骼,它们在眼前无比清晰,无比真实,仿佛触之可及。 汤泽英治因其拍摄动物骨骼标本兼顾艺术与生命科学而获得极高评价。

  2008年『BONES: 動物の骨格と機能美』出版发行后吸引了众多画刊、时尚、建筑、产品设计师及创作者们的目光。但作为一本自然科学艺术、图鉴水平的写真集,汤泽英治认为它还并未尽如人意。 他与另一位作者东野晃典决定一起修订再版。

  为了拍摄心中的REAL BONES,在随后的3年世间里,他们从博物馆、动物园、水族馆到个人收藏,在拍摄的巨量图像中挑选精品,真正的『REAL BONES: 骨格と機能美』终于得以完美出版。

  《骨骼之美》中文版

  为了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脊椎动物进化成各种各样的形态,而这些极具艺术美感的骨骼共功能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为了活下去的速度,向目标跳跃的能力,撕咬的猎物时的力量,在天空中翱翔的轻快,从脊椎到肱骨,从头骨到趾骨,每块骨骼无一不彰显生命演化的智慧。

  在《骨骼之美》中,前面的218张黑白摄影作品按动物分类学严谨排布,展示从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在内的129种脊椎动物骨骼标本。而在书的后半部分,东野晃典则以文字加图谱解析的形式集中撰写图说,让读者从科学角度看懂生命演化的奥义。

  鸟类的骨骼轻便,主要的长骨内部充满了气体,特殊的形态用最小的质量保证了强度。骨皮质虽然薄但实际上却很是强韧;

  鲨鱼的牙齿作为捕食器官进化得也很完美,它们不断地再生,颌内侧所生长的牙齿会像自动扶梯似的向外移动,直至移动到颌的边缘;

  猫科动物的犬齿大而锋利,是杀伤力极高的武器,猎物一旦被咬住,很难再逃脱。它们的臼齿没有碾磨功能,但齿尖尖锐,这种形态能把切断功能发挥到极致;

  有蹄类动物所赖以生存的草原,为了能长时间奔跑,演化出更长的四肢……

  鹤形目 鹤形科 灰鹤 肱骨 纵断面

  角鲨目 铠鲨科 铠鲨 牙齿 舌部

  食肉目 猫科 老虎 头骨 下颌臼齿 侧面

  奇蹄目 马科 细纹斑马 右前肢肢端骨骼 背面

  食肉目 熊科 北极熊 左前肢肢端骨骼 掌侧

  动物骨骼是动物们生存能力在外观上的显现,是大自然物竞天择的杰作,具有至高的机能美感。翻阅这些图像和文字,每一种动物的生命特性都能从骨骼的形态中得到印证。

  翻阅《骨骼之美》正像是@danyboy所说:“感觉是渐次变化的:惊讶、神奇、礼赞、侘寂、寒冷、不安、沉寂……”

  《骨骼之美》不仅仅有关艺术与科学,更有关生死、生命、有关存在的意义。

  时间以刻刀雕琢演化奥义,造物以神力塑造骨骼之美。

  翻阅,将有一场全程膜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