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答案之书》读后感精选
《人生答案之书》是一本由周国平著作,果麦文化/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答案之书》读后感(一):人生本无答案
初看这本书的名字,简直震撼我,什么人敢写这么大的话题,简直包罗万象,无所不能。不过读了两页发现好像也没写错,从感情到事业,从人生到思考,从抽象到具体,从哲学到找工作,基本上能问的都问了……
可能因为我之前读周国平的书大多数是哲学之书,所以看到他答读者问(尤其是90后),还觉得有些可爱,甚至有些搞笑,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破次元了。虽然我也经常看网络发问,也收到过网络发问,但是看到很多在我看来惊世骇俗的问题,作者居然能报以不轻视、不嘲笑、不讽刺的态度,认真地回答,真的是让我觉得难能可贵了。
尤其是感情问题。其实我觉得感情问题是最不值得问的问题了,因为答案常常在自己心中,但是却又偏要发问,问到不符合想法的答案,更加左右为难。你去问网友,大家一般回答也就是不行就问,或者不离就锁死。但是当事人心中肯定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多重弯弯绕,说也说不明。
我印象中最深的两个问题,一是不愿意将就,不愿意草草步入婚姻;期待爱情,但是又怕一直等下去没有爱情,应该说是很有代表性了。
这种话简直是大实话,尤其是男人嘴里说出来。
在我看来,很多人匆忙走入婚姻,的确是勇气可嘉。从已婚人的角度来说婚姻当然是比单身更复杂更hard的模式,而且坦白说不适合所有人。为什么很多人在没有准备和勇气的时候,居然就敢一头载入婚姻,回头又来抱怨婚姻呢?
另外一个问题非常之“迷惑”了,继子和继母发生了关系,现在不知道怎么办?生活真的远比小说离奇,当然作者也没有痛骂他。具体怎么说的可以自己看,反正也不是所有人都会遇到这个问题的。
总之,全书既有中年人知天命的豁达,也有鼓励年轻人的乐观,并无事业有成之后的何不食肉糜之感。真要一个个问题读过来,其实还有点吃力,因为很多答案需要咀嚼和思考。其实人生本无标准答案,但是人们惯于寻求现成的结果。那就姑且一读,看看不一样的视角吧。
《人生答案之书》读后感(二):人生答案之哀的美敦书
学生时代的时候,我买过那种每个月都会出的学生读物。那里面会有一些读者来信和问答,会有藏在读物背后的小编,用诙谐或者是长辈的口吻回答问题。
那时候还有不少电台节目,在手机只能打电话而电脑需要拨号上网的年代,用收音机听电台节目也是一个摆脱无聊生活的消遣方式之一。夜晚的时候,会有一些成人节目,声音好听的主播连线听众,解答情感问题。
这些问答、访谈节目看多了,听多了,似乎会觉得所有人的问题都大同小异,那时候我们都年轻,精力充沛,对其他人的困境永远无法感同身受,像是在浏览另一个世界的人,觉得一切荒唐而不可及。
很快自己就从儿童长成青年乃至中年,一切看过的不以为然的别人的问题,都突然扑向自己,措手不及,勉强长大,考学,父母关系,朋友,独自去异乡生活,短暂的情爱和永久的孤独,上学的时候觉得时间过的很漫长,其实一眨眼间人生已经有好几个十年默默经过。
读周国平的《人生答案之书》,原以为是一些心灵鸡汤和散文集合,但其实是无数大大小小的读者问题的集合与作者的简短回答。看完后,觉得不少问题都经历过,能够感同身受。
但我对周国平的答案并无更多的感慨,现在这个时代,所有人都可以说出“三观正确“的话和答案,所有人也可以轻易“毁掉你的三观”。在我看来,周国平的不少回答,直接,明确,有些回答让我感同身受,有些则显得泛泛而谈,但看完整本书,怎么说呢,总还是多多少少有一些感慨。
这本书集合了大大小小几百个读者的问题,从生活,到爱情,从学术,到一些精神追求和思考,我看到的更多是一些拥有相同问题的不同面孔的合集,在这些问题里,隐隐约约看到一些众生群像,看到一些自己经历过、差点经历过和可能会在另一个平行宇宙经历过的问题。
挺有“意思”的,在看这些问题的时候,彷佛自己是一个第三人称的观测者,又或者是一个隐藏在别人面孔下的经历者,看那些相同或者近似的问题,在一个个个体上重复上演。我以为,这本书的力量,一小半归于作者的努力,而另一大部分,其实来源于这些读者。人真的是无法离群的动物,我在看不少读者的问题的时候,经常能找到一种来自于同类的慰藉,倒不是真的因为拥有了一个确定的回答就能立刻坚定起来,但知道还有不少人也在迷茫困惑着,或者还热爱着什么,因为某种追求还在努力着,便会因此从中感受到一丝能量。
上面的文字多少有些鸡汤,不过人生活到了数个十年之后,便会觉得,以前因为热爱某些东西,因为迷恋某些爱情,因为亲人和朋友,而会觉得活着就是挺美好而值得的事情,但越往后活着,便越会感受到自己能量的消失,很多热爱和激情消散于一些生活的碎屑和鸡毛蒜皮的事物里。所以看到书里的一些读者,还会因为爱好无法实现而沮丧,因情爱而困惑,便觉得这种困惑也挺“美”的。
因此我也觉得,把这些问题集合出来,一一回复,这个事情本身,其实是带有某种能量的。
在学生时代,我经常为了写一些看似优美的东西,而查找一些词语。我查到过一个词语,叫做“哀的美敦书”,其实是某种最后的告示和通牒。这个词语怪哀伤的。现在再看《人生答案之书》,我觉得人生哪有什么答案呀,活着本身就是一个一次性的事情,所有的答案都是一份哀的美敦书,像是再给你发出一个最后的郑重警示。然而话又说回来,二零二零年后年轻人流行某种“丧文化”,大概是想要消弭某种重压,活在当下,我还挺接受的,所以,什么“人生答案”,什么“哀的美敦书”,都去他的吧。
《人生答案之书》读后感(三):人生就是不断的在写答卷的过程
人生就是一个考场,在人生考场上,我们都是学生,在人生考卷摆在面前时,不可避免,人人必须写出自己的答卷。 在人生答卷上的答案,每一个人都不一样,而回答问题答案是质量,决定了人生的质量,如果你在迷茫不知道怎么答,《人生答案之书》可以给你启发。 《人生答案之书》的作者是周国平,他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现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研究所研究员。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形而上学》、散文集《爱与孤独》、《只有一个人》、《何以滋养灵魂》等。他的散文富有哲思和文采,寓折理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中多见趣理。 在《人生之答案》一书中,作者归纳人生八问:情感之问、身心之问、生命之问、灵魂之问、爱智之问、读写之问,并写出了他的答卷,对他书中的人生八问你的答卷又是什么呢? 从爱情到婚姻,是人生资源的战略性重组 拜伦说:爱情上的第一眼就是千里眼。所以你真正爱上了一个人的时候,就不要错过机会,一定要大胆尝试。 恋爱只是我们人生中答卷中的一道问题,有的人很幸运,一次就能把答案写到完满,而有的人终其一生也写不出来。 人生的答卷何其多,我们不要把它当做一个任务来完成,真的恋爱是自然发生的过程,而且是不可阻挡的。 我们不要把恋爱这么美好的事情当做一个任务来完成,看到别人有女朋友(男朋友),别人谈恋爱,自己不谈就觉得没有面子,就父母跟风的找一个,好的恋爱是互相促进、互相激励、激励精神的向上、求知的努力和创造的冲动,是能开出花结出果实的。不要沉浸在卿卿我我,花前月下,有了爱情啥也不要的关系里。 我们要谈高质量的爱情,找到对的那个人,一起写人生的答卷。 最近获得高口碑高评分高收视率的电视剧《你是我的荣耀》给了观众一个很好的人生答卷。 男主角于途和女主角乔晶晶,一个是学霸,一个是努力学习,为了追上学霸的女神。于途为了自己以后要选择的航天事业,选择了与自己实力兴趣相当的夏晴,以为她就是那个对的人,可三年后他与夏晴分道扬镳,人生也有选择错误,写错答案是时候。 十年之后,于途与乔晶晶重逢,于途还是那个默默无闻的航天设计师,乔晶晶已经是万众瞩目的大明星。 因为打游戏接触的过程中,他慢慢被乔晶晶吸引,而乔晶晶一直都没有放弃过于途。 最终两人的恋爱开花结果,他们结婚八年,聚少离多,但婚姻病没有出现那些狗血剧情,明星与航天设计师的爱情完满落幕,灿若星辰,荣耀人间。 婚姻是人生营销性的资源战略重组,这些资源包括能力、性格,情感,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男人娶了什么样的老婆,决定了他一生的事业宽度,女人嫁什么都老公,决定了她人生的宽度。 人生要让生命单纯而美丽,要让灵魂丰富而高贵 做人一辈子要让自己满意才好,但是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写答卷的问题。 人为什么要活着,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有的人用尽一生也没有找到答案,而有的人却用一生在写答卷。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成为光,让这束光照亮前行的道路。 说起林徽因,很多人的脑海里都是她和徐志摩的绯闻,这些人对她的误解掩盖了她单纯美丽,丰富而高贵的灵魂。 20世纪20年代的林徽因,风华绝代。 1924年她和梁思成一起赴美国留学攻读建筑,1928年学成归国,受聘于东北大学,组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开启了孜孜追求的一生。 从1932年到1940年,她和梁思成一起考察古建筑,足迹遍及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 经过艰难跋涉,他们在1937年考察到当时国内唯一的一处唐代建筑——五台山佛光寺,找回了失落久远的“民族建筑历史与文化精神”。 林徽因在中国建筑史册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一生最突出的三大成就: 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工作、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设计纹饰和浮雕图案、挽救了濒临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 除了建筑,林徽因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她的诗,唯美清新,是自然与心灵的契合,又总能让人读出人生的况味。 人灵魂的高贵,在于她的精神,在生命里纯粹的为人类留下了无价的瑰宝。
《人生答案之书》读后感(四):寻找人生的答案,从提问开始
读完《让孩子像哲学家一样会思考》之后,有个哲学家的名字一直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他就是“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有一套自己追求真理的方法,他把它称为“精神助产术”。因为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名助产士,助产士的工作是帮助产妇把孩子生下来。顾名思义,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就是帮助别人把“思想”生下来。
苏格拉底认为,要想获得知识,就得对不同的想法进行发问和讨论。所以,苏格拉底每天都会出门,到公民聚会的市区广场,随便拉住一个人就开始发问:“你觉得什么是正义?”“你觉得什么是勇气?”等别人回答之后,他又继续追问或者挑出别人话里的漏洞进行反驳,就这样持续发问,直到对方崩溃为止。
显然,没有人喜欢他这种缠着一直发问,问到别人无话可说为止的形式。但是,苏格拉底的不断发问,确实能让人们更加清楚、透彻地理解一些重要的问题。
现在没有人会像苏格拉底那样去追问别人,但是对于一些学者,比如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周国平先生,还是会遇到很多读者的提问。《人生答案之书》就是他将多年来积累的读者提问及自己的回答经过筛选汇编而成的。
书的扉页上有一句话:“只要一个人开始提问,他的智慧就已经觉醒了。”
每个人,从牙牙学语开始,就充满了好奇,总是有很多疑问:“这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这些提问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无处不在。
上中学的时候,我经常听到父母、老师说要努力学习,争取考个名校。我总是在想:读哪个学校不都一样吗?用的都是同样的教材,学的东西都一样。我以前就读的学校不怎么样,成绩也没有很差。所以,在哪个学校学习,于我而言差别不大。
《人生答案之书》中也有人问到关于名校的问题:“您就读是中学是名校吗?您对名校怎么看?”
当年我心里的疑问没有去问别人,我自己心里有答案。在看到周国平先生的回答后,我觉得当初的自己太无知了,好在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
就像苏格拉底说过的那样:“我除了知道我的无知这个事实外,一无所知。”我们对这个世界有很多不清楚、不理解的地方。可我们不会像苏格拉底周围的人们那样被人逮着追问,被迫去思考,面对未知的世界,我们会有很多疑问。
心里有疑惑时,最好找人聊聊,把问题摆出来,或者在书中寻找答案。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总是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困扰,会产生一些疑问。我们希望有人能为我们答疑解惑,但是,每个人的人生之路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别人的经验只能作为参考,没有人能替我们做决定。
可能很多人都有过这个疑问:人为什么而活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正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说:“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理,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对生命的意义都有自己的看法。
同样的,对于其他问题来说,每个人的想法也不太一样,我的想法不一定适用他人,别人的经验之谈也不一定对我适用。
我们要虚心求教,但是独立思考更加重要,不能人云亦云。
《人生答案之书》是一本“问答合集”,涉及了人生的各个方面,作者将其归纳为:情感之问、道路之问、身心之问、生命之问、灵魂之问、爱智之问、教育之问、读写之问。每一问又分为若干题,共计二十三题。每一题下又有更为具体的数个问题。
整本书都是问答形式,语言比较口语化,不难理解。
看完这本书后,不难发现:有些烦恼是大家都有的,我们不是孤独的人;有些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就像数学题有多种解法,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有好几种;别人的经验可以给我们启发,做决定的还是我们自己。
人生中的很多困惑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但我们还是要独立思考,找到自己人生的答案。毕竟,尽信书不如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