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影评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影评摘抄

2021-09-21 08:48: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影评摘抄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是一部由比班·基德龙执导,夏洛特·科曼 / Mark Aspinall / Emily Aston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影评(一):夏季已完,我们还未得救

  Jess交往Melanie,是她第一次追寻自我,违背教会的规则。如果就此为止,或许她会一直是母亲的乖女儿,基督教虔诚的教徒,可是教会无情的惩罚,Melanie的背叛让她认清了现实,现有的生活永远都禁锢着她的自由,唯有依靠自己独立起来,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快乐。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基督教不是唯一的信仰,异性不是爱人唯一的选择,可是只有独立的人格才拥有选择的权力。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影评(二):字太多了换成剧评吧

  开店后没有像之前那样有特别多的时间看剧了。

  最近看得最好的是这一部《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1990年BBC拍的。改编自同名原著小说。

  女主Jess有一头橘色的头发,从小被收养。养母是一个极端宗教狂热教徒,梦想是把Jess培养成传教士。Jess很小就在教堂度过,没有同龄的朋友,跟她关系好的朋友,是同教堂里小镇上头发花白年纪很大的Elsie,老人亲切温暖。

  Jess是女同,在市场邂逅她的第一个女孩Melanie。显然是不被接受的,母亲与神父沆瀣一气扼杀了这段爱情。片子里宗教给我的感觉就是“虚伪、压迫感、愚蠢、窒息、极端。”

  Jess就是我一直喜欢的文学性很强的敏感、脆弱、勇敢、坚韧的问题女孩。一共三集,每集55分钟。片子里善恶分明,两方对立性很强,但女孩的心理成长表现得又很细腻很完整。

  整体节奏非常缓,每个人讲话都一字一句的,英国小镇的风貌很完整。题外话,穿搭我也喜欢。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可以大胆活成自己的样子,可以逃离、反叛、爱,可以去开冰淇淋大巴,也可以考牛津大学。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影评(三):根据当代英国女作家詹涅特.温特森的半自传性小说《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改编的电视片

  这是一部根据当代英国女作家詹涅特.温特森的半自传性小说《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改编的电视片,共上下两集,由BBC制作。

  本片的主角是一位从小就被一对深度宗教信仰化的夫妻领养的女孩,主要内容就是小女孩在强宗教环境下成长,从年幼时对父母宗教教育的全盘接收到青春期时发现女同体验时跟宗教产生剧烈冲突,直到反判离家独立的颇具戏剧性的故事。

  本片演员表演到位,情节生动(虽然由于电影体栽限制少了原著的许多侧面心理描写),但对于宗教锢境、信徒狂热的描述十分细致,尽管可能会由于语言问题片中对话不很容易理解,但整部片还是很容易看懂而且很有教育意义,发人深思。

  本片不象Monty Python系列片那样对宗教有露骨的直接批判,也不象BBC科普系列从物理、生理、心理对宗教的产生、基础进行分析,而是从真实的个人体验角度分析了狂热宗教崇拜对个人自由思想的危害。

  【原作者介绍】

  原作者詹涅特.温特森的资料,摘自台湾教学网站

  詹涅特.温特森(Jeanette Winterson)

  以下这几段取自詹涅特.温特森(Jeanette Winterson) 的散文(艺术与生命)「Art and Life」。温特森是当代英国小说家,作品包括(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Oranges Are not the Only Fruit」、(激情)「Passion」、(区分樱桃的性别)「Sexing the Cherry」。以上三本书皆曾获奖。(艺术物体)「Art Objects」是温特森的第一本散文集,收录十篇散文,(艺术与生命)乃其中一篇。

  Art and Life(艺术与生命)

  我父母两人共有六本书。其中两本是圣经、第三本是新旧约用语索引、第四本是《噗噗熊街角的屋子》(The House at Pooh Corner)、第五本是《1923年话匣子年鉴》(The Chatterbox 1923 Annual),而第六本是马勒芮(Malory)的《阿瑟王之死》(Mortd’Arthur)。

  我发现有必要把书偷运进出家里,而且没有属于自己的房间时,对于于屋外厕所的供应品,我不能要求太多。我第一次读到弗洛依德和D.H.劳伦斯,是坐在马桶上的,而或许,那终究是最佳之处。我们在马桶水箱上悬吊了一个橡胶手电筒,而我必须将周六那份工作赚来的钱,平分花在买书和买电池上面。我母亲清楚知道,她那些永备牌电池,如果光是用来照明区分卫生纸和其功能的空隙,可以维持多久。

  有一回我又把书塞在内裤里,好带进屋里。我必须找个地方把书藏起来,而任何人,若拥有一张单人床,标准尺寸的,以及平装书籍,标准尺寸的,就会发现,床垫底下每一层可容纳七十七本。可是当我的收集品增加时,便开始担心母亲会注意到,用眼睛就看得出女儿的床正逐渐升高。有一天她真的发现了。她全给烧了…。

  ……我成长过程中,必须背下很长的圣经段落。到我离开家庭,自己赚钱以便继续求学时,便靠背诵来抵挡寂寞和恐惧。在殡仪馆里,我稍稍对着防腐香料液念邓约翰(Donne)、对着尸体念马尔佛(Marvel)。后来,我发现旦尼生(Tennyson)的〈莎拉特之女〉(”Lady of Shalott”),因为有节焰感,对于心智失衡者具有一种安抚作用。在那个时候我把自己也算在失衡者之列。

  艺术的疗愈力量并非夸大其词的幻想。我奋力留住语言,语言因而让我心智正常,具有力量。到现在仍是如此,而且我所知道的痛苦,无一不透过艺术而得到舒缓。对某此人来说,是音乐,另一些人,是绘画,对我来说,是主要的是,不论出现在诗歌或散文中,诗能够切穿嘈杂和伤痛,将伤口打开以清理之,然后逐渐教导它自我疗愈。

  心灵和精神不像受损了的身体具有一种本能。疗愈不会自动给引发,而危险也通常无以避免。既然我们会让自己受伤,那么让自己得到疗愈也是合乎逻辑的。比起以往任何时候,艺术要做更多的工作,但是这份工作它是做得来的。像我们这样一个自我毁灭的社会里,艺术之为一种疗愈的力量,会受到鄙视,并不令人感到讶异。

  对我自己而言,夜复一夜回到借来的房里时,我感到放心且满溢,而非困苦和疲惫,我意图避免《无名裘德》(Jude the Obscure)的命运,虽然阅读那本书是很有用的警告。我所想要的,并不理当属于我,而虽然它也不能以完全同样的方式拒我于外,但是任何人若坚持要做某种人或是想要某些东西,我们仍然会给他很微妙的惩罚。当我被关在家庭和阶级为我所划定的小小空间里,是想象力那片无限的天地,让我得以刮除他人那些假设的表层。书中自有完美的空间,就是这个空间,让读者能够逃避地心引力的诸般问题。

  ==============================================================================

  温特森从小嗜书如命,父母却认为文字会让误入歧途,禁止她看书。她因而早早离开家庭,独立生活。上面选出来的这几段文字里,出现了好些英国文人,显然是温特森喜爱的作家:邓约翰(John Donne)和马尔佛(Andrew Marvell)都是十七世纪的重要诗人,旦尼生是维多利亚时期桂冠诗人,而马艺芮则是十五世纪作家。

  另外温特森还提到一本书,即《无名裘德》(Jude the Obscure)。这本小说是十九世纪英国小说家哈代(Thomas Hardy)所写,描写一位和温特森一样爱读书的乡下男子裘德,一心一意想进大学,却屡遭打击,穷途潦倒,最后走上酗酒之路,不到三十岁就死了。温特森一方面以此告诚自己嗜书之危险,一方面也很温和地指出社会对人的限制一「任何人若坚要做某种人或是想要某此东西,我们仍然会给他很微妙的惩罚」。其实,身为人,本就有诸多烦恼和限制,这或许就是温特森所谓「地心引力的诸般问题」。而唯有想象力,可以让我们不受地心引力的牵制,进入无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