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是一种境界
幽然
曾经看到过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著名歌手丛飞心系贫困少年儿童、关爱社会公益事业的电视短片。这位出身普通工人家庭,很早就闯荡歌坛,八十年代初曾经在东南沿海一带颇有名气的青年歌手,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参加社会公益义演百余次,资助贫困儿童上百名,捐款30余万元,而他自己却过着几近清贫的生活,普通的楼房、简易的家具,一套演出服一穿就是十几年。即使自己身患绝症生命垂危的时候,依然牵挂的是那些因贫困而随时都有可能辍学的孩子们。
丛飞的人生经历、价值取向,值得我们思考!
我们可以把他的“清贫”看作是生活上的节俭,可以把他对贫困儿童的帮助看作是一种善良,是助人为乐精神的体现。但是,这种清贫、这种节俭、这种善良和助人为乐,是以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为基础的。而这种关爱,集中反映了丛飞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善良,是人的本性。来源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要,它涵盖了个人之善、家庭之善、职业之善、社会之善等各个方面,体现在情感、语言、精神、行为等各个层面。然而,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近、性相远”。人性的善良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当自己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就很容易跨越“善良”的底线,从而产生“我”字为先,个人利益至上的念头来,在这种情况下,道德的防线就很容易被突破。关爱,就成为了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奢侈品”。因此,只有拥有高贵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的人,才有可能坚守道德的底线,使善良得到升华,把对别人的关爱、对社会的关爱变成一种自觉行动,并始终坚守这种行为准则,丛飞无疑就是这样的人。
应该看到,人类善良的本性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正在不断得到升华。善与恶、爱与恨、美与丑的经纬越来越分明。崇尚科学、诚实守信、助人为乐正在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在我们的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关爱生命、团结友爱,正在成为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主导因素;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见义勇为、乐善好施的人层出不穷。这是人们良好素质和崇高精神境界的充分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最好展示。尤其是在社会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盛行,理想与信念面临严峻挑战,思想道德面临严峻考验的今天,更是难能可贵的。
我们还应该看到,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有悖于道德品质和缺乏善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现象。一些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挑肥拣瘦,名利是自己的,困难是别人的,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同志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做事不讲原则、不讲风格,没有大局意识、缺乏责任心等等。这说明我们在物质层面已经达到了“小康”,但精神层面依然还不是很“富裕”,甚至有不少人还很“贫穷”。要真正达到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家庭、关爱社会的精神境界,还任重而道远!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向着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奋进,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光是要在物质层面有“幸福”指数,更要在精神层面有“温度”。古人云“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当下的一些人之所以缺少“爱”的诸多要素,主要原因是理想信念缺失,因为没有了理想信念,就没有了“公心”,从而“私心”膨胀,自私、冷漠、贪婪、浮躁等“怪病”传染蔓延。因此,要真正实现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小康”,就要弘扬中华民族的“大爱”精神,让人们多一些“公心”,少一些“私心”。如此,我们的幸福指数才能持续提升,我们的民族才有复兴的“后劲”。
也许,我们不需要向丛飞那样倾其全力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不需要成为“名垂青史”的楷模。但是,作为新时代的“小康人”,我们应该像毛泽东同志所希望的那样,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是我们应该达到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