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柏林》观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柏林》观后感100字

2021-09-25 08:48: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柏林》观后感100字

  《柏林》是一部由利重刚执导,中谷美纪 / 永濑正敏 / ダンカン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柏林》观后感(一):写在观影前/后

  电影确实很闷,但dvd印象同庵野秀明的《爱与时尚》一样吸引人。

  1.

  寻找yuan交少女京子——19岁的中谷美纪:

  她从事这个行业后就佩戴上了墙壁碎片当作护身符,有男人白领一直在寻找她,色情行业拍摄者也在寻找她,还有她的油漆工男友。每个人都对她赞不绝口,认为她美丽、乐观,永远面带笑容充满希望,可没有一个人了解京子的过去,也没有一个人能留住她。

  2.

  日本所谓的“约会中心”数量多,范围广:

  一名所谓的“专业人士”呈现出相关数据(如图)

  3.

  不停堆砌易拉罐的油漆工人:

  他似乎是京子的爱人,寂寞烦躁时会不停地捡易拉罐堆砌在一起,与京子在街上相遇,穿上了她给的格子裤睡衣,从此同京子生活在一起——据自己所说不是吃软饭的人。亲眼看着京子割腕示爱(因为拦不住),想去看海,结果被京子带去的地方已经全变了,满地垃圾,最后在街上因为一把伞追逐到了京子,牵起了她的手。

  4.

  有的人找到了那面墙,并推倒了它;有的人依然没有找到它:

  柏林墙像是一个符号,象征着“寂寞”的意义。每个人拼命追逐着的,很大可能不是同一种东西,而柏林墙,它只是存在在那儿而已。

  《柏林》观后感(二):青年小伙子们的白日梦

  黑眼圈第十四观影日,日本导演利重刚作品,《柏林》。 惊喜之作,令人兴(性)致盎然的一部都市爱情小品。影片讲的是几个因为不同原因共同“找寻”一名叫做京子的援交女孩的故事。 片子本身叙事性很弱,重点表达的是情绪和状态。吸引,寻找,谜团,破碎的线索,不期而遇的偶然,难以自拔的执念。种种看似关联行不强的状态被导演运用摄影与剪辑的手段巧妙的结合起来,看似模糊却又无比精准的描绘了日本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精神风貌——从昭和到平成,泡沫经济后日本社会风气的坍缩以及日本青年个体精神上的白日梦寄托。 油漆工青年(正脸特像周杰伦,侧脸像3T公司时期的葛优)内向被动,面对一地垃圾耐心收集整理(其实是面对破碎世界出于本能的重整秩序),京子的出现,点亮了他的白日梦,与京子结婚。 公司职员兼大龄单身青年是一个典型的日本“社畜”不太会谈恋爱,而且身上有一股子非常可爱的执着劲头,他的白日梦是找到京子,更准确的说是找到他的“爱豆”和精神寄托。 电视台小老板青年(精神层面意义上的青年),事业小成,有家有室,他的白日梦纯粹就是京子的神秘感吸引和他逃离现实社会角色后获得的片刻宁静。 片子还有一条暗线是讲日本风俗产业的。一本正经的分析风俗产业的业态,计算从业人数,还有大岛渚(找他真是找对人了!)聊京子护身符与柏林墙的关系。真是充满了日式钝钝的喜感。 特别要说的是本片的影像表达能力是非常出色的,黑白部分影调感觉非常几乎于“super 8”,非常契合黑白部分的“推理”主基调,而彩色部分的影调非常近似于Polaroid 669系列相纸的色调,又非常契合“京子”这个角色,为京子制造出强烈的“晕轮效应”。而这种晕轮效应下的“爱豆”可以说对每一个青年小伙子来讲都是难以抵挡,难以抗拒的。 片中京子的护身符——一小块儿柏林墙,也是一个有意思的意象。它象征着人内心的壁垒,而京子就是打碎壁垒的“小精灵”,所以说京子可能并非真正的存在或者说真实的京子并非是大家寻找的线索中显示的那样,她可能仅仅是青年小伙子白日梦中的“精灵”。 最后说一下中谷美纪,这个所谓坂本龙一专宠的歌手,在本片中的表演非常自然,可爱的一塌糊涂,又任性的令人无法抽身(并且色艺双绝,手动捂脸),能和这样的女孩子在一起,一定会很有趣吧,想想都让人兴奋又紧张呢。 看看,青年小伙子的白日梦谁都会发 我这不也上道儿了。

  2020.8.13

  《柏林》观后感(三):京子下落不明

  作为中谷美纪的脑残粉,我跟许多女生一样,做梦都想长成她那个样子,有她那个气质,大抵所谓的“女神”,就是一个愿景般的存在,也许永世都可望不可及,“愈美丽的东西愈不可碰”,讲的就是这种让人伤心的事。

  所以看《柏林》的时候,我是比较懂导演利重刚的想法,因是对一类女性心存情欲,于是觉得她们有神秘感,随后才打着“研究社会现象”的旗号释放私人欲念。起码从这部电影来看,“公益性”看起来就是个幌子,重要的是普通人对于被隔在墙壁另一边的“特殊群体”有某种绮想,才造就了它。

  京子这样的角色,在很多其它日本影视剧里都是见识过的,做的是皮肉生意,却意外地纯粹,眼睛晶晶亮,少女感十足。这抑或就是她可悲的地方,即便这么样的外形,踩着单车,背着款式很豪爽的水桶包穿过街巷,蹬车的姿势都是没心没肺的,宛若兴冲冲去找朋友野营的女学生,然而——男人还是一眼能看出来她就是干那种营生的。

  清纯,与妓女身份并不相悖,一如音乐剧《歌厅》里头,丽莎.明奈利扮演的酒吧舞女萨莉跟人家讲到,她有一位邻居系人人厌恶的荡妇,后来死在床上,没人愿意接近这放浪形骸的尸体,她却形容说“其实,那是我见过最美的死法。”

  京子也是一样,以被“嫌弃”之名,受到万众追捧。即便是只有一面之缘的电视新闻人,都如痴如狂,誓要打破那面墙,深入探索她的前世今生。因为过于执着,间中连他的女同事都忍不住要说:“她不就是一个妓女么?”接下来的话忍住了没说,可若是换了我的话,必然会明明白白地讲:“男人就是会爱慕这种自己不完全了解的女人吧?”

  某种意义上来说,京子因飘乎不定的行踪,无意中制造了属于自己的传奇,这可能是多数风俗业者的生活常态,她们用假名,有看起来很奇怪的举止,就像京子,因为小女孩太可爱,便自顾自把她带走了;而骨子里的自毁倾向又令她产生切腕的冲动;对一些别人看来很正经的工作,她显得格外认真,甚至崇拜;轮到自己要选,她又偏执到不惜出卖身体来资助自己的男友。

  利重刚拍这个戏的时候,始终是站在男性视角去审视一个风俗业者的状态,其中包含了爱慕、好奇、淫邪,甚至还有一丝纯真;这种错综复杂的心态,他自己想得门儿清,可放到京子身上,难免语焉不祥,因为他无法描刻出京子最完全的人格素描,只能是东拼西凑,即便是找到京子失踪前交往最深的男友来问,对方也只能告知“我一直看不透她”。

  “看不透”,也就是为本片点了题,关乎“柏林”的片名,与德国首都毫无干系,可能就是将两性之间、或者说“正常”与“非正常”人之间隔着一道“柏林墙”这件事,讲出来了。而这道墙,大多数人倾其一生都无法打破。

  关乎中谷美纪诠释的京子,职业特性与上一季的日剧《水果宅急便》里那群风俗女是一样的,她们各有各的入行理由,讲得特别直白,也让人很容易产生共鸣。利重刚不同,他过于文艺,或者说过于小心,无法给出一个直通通的答案来解构这道“墙”的本质,于是采用伪纪录片的手法,让看客自己去寻找真相。

  给我这个片源的美纪骨灰粉跟我讲,其实并没有太看懂这部片子。事实上,大抵连中谷美纪和永濑正敏 本人,都未必能完全理解利重刚的电影理念,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电影的魅力往往在于留白部分,同样一个作品,不同的人看了产生不同的理解,这才是创作的价值所在。比方说,即便在影片末尾出现了京子被电视台街头采访时逮到的镜头,我还是认为最后永濑正敏穿过墙的破洞,与京子牵手,从而跨过了那道墙,是一种“死亡”的隐喻,京子可能早就已经不在人世,被他埋入墙内,之所以要那么做,兼因他跟利重刚一样,对她盘根错节的人格曲线图构筑的惊人之美,已然走火入魔。

  想到从前看连续骗婚杀人犯木岛佳苗的纪实文学报导,女记者巨细无靡地写出了庭审过程中,所有证人对这位长得不太好看,却通过男人敛财无数的“毒妇”之印象,无论你怎么综合分析,都不能完全理解她的行为动机,而这恰恰是令大众孜孜不倦地追看这类新闻事件的主因。后来以木岛佳苗为原型拍摄的影视剧,你看看都拍了多少了?

  下落不明的京子们,不断筑起误读之墙,那种“微妙感”,令你疑惑,更令你着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