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柏林召唤》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柏林召唤》经典观后感集

2022-05-20 02:06: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柏林召唤》经典观后感集

  《柏林召唤》是一部由汉尼·斯托尔执导,Paul Kalkbrenner / 科琳娜·哈弗奇 / Rita Lengyel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柏林召唤》观后感(一):我是来提供原声歌单的

  01 Aaron

  02 Queer Fellow

  03 Azure

  04 Sky And Sand

  05 Square 1

  06 Altes Kamuffel (Special Berlin Calling Edit)

  07 Torted

  08 Moob

  09 Mango (Special Berlin Calling Edit)

  10 Atzepeng (Special Berlin Calling Edit)

  11 Castenets (Special Berlin Calling Edit)

  12 Revolte

  13 Bengang

  14 Peet

  15 Absynthe

  16 Gebrunn Gebrunn (Special Berlin Calling Edit)

  《柏林召唤》观后感(二):召唤

  2009年的时候,在一个叫JOYLUCK的酒吧里,有个头发染成全金的小妞在震耳的音乐声中贴着我的耳朵,大声问我:“明天有个趴,你来么?!!!”我也大声的贴着她的耳朵说:“当然!!!”

  西湖边的酒吧,门口竖着一块简陋的牌子,写着“骑自行车参加者赠送啤酒一瓶”,我对着门口几个在玩儿BMX的小孩说:“把我的啤酒给我”,小孩儿问,你车在哪儿呢?我指了指旁边一辆破破的自行车:“看见没?那辆就是我的~”

  酒吧没几个人,投影上放着一部电影,也没几个人在看。镜头中露出几个露着点的大胸,嘻嘻哈哈。夏末的杭州,还是有几分不愿就此离开的燥热,没有空调的酒吧里,我满头是汗。

  小妞问我:你车呢?我说停在外头呢

  小妞问我:你女朋友呢?我说在德国呢

  小妞问我:……

  小妞什么都没问我,我也就什么都没说

  小妞上了一辆加长MINI走了,我走到西湖边,接着把我的啤酒喝完。我走的时候看了一眼酒吧门口的牌子,上面写着“今日播放电影:Berlin Calling”

  天气冷了,我们从海边回杭州。我在车上放这张专辑,握着方向盘的她一边打开了座椅加热一边说:“真好听。要回家了,开心么?”,我缩成一坨看着飞驰而过的钱江一桥说当然。

  天气又渐渐变热了,那天她看着我在医院的床上,被医院叫来的警察尿检,什么都没说。我让她去把120的600元急救费交了,她说我先走了。等我回家,发现她把我所有东西都扔出了门。

  我反反复复的放这张原声,穷得一塌糊涂的我甚至还买了这张专辑的正版。但7年来,电影我却一直没看过,即使电影已经在我硬盘里待了好久,一直能看到它,正如它的名字,仿佛一直在召唤。我一直想说我觉得我还没准备好。

  当电影片尾曲响起的时候,仿佛久别重逢。

  《柏林召唤》观后感(三):这就是柏林 这就是电音

  看电影的时候没有字幕,所以更加关注背景音乐本身和电影的色调,被迫忽略了人物的对话与情节。虽然是十年前的电影,但和我去年所见的柏林别无二致,虽然没有出现很多地标性的建筑,但去过的人一定会说,这就是柏林啊。

  地铁里的座位旁的涂鸦,站内装饰的配色,Berghain的后门与外墙,屋内的家具风格,行人走路的方式甚至人们说话的感觉都是满满的柏林印象。所以电影叫Berlin Calling我觉得再合适不过。

  《柏林召唤》观后感(四):柏林召唤 + 网友观看后的评价 = 几乎很少人看的懂这个电影

  我看了很多国人的评价 抛开电影 我认为很多人不懂 电子音乐 听不懂主演Paul Kalkbrenner 也就是真正的dj Paul Kalkbrenner 更不了解 电子音乐在柏林的氛围。。。没有文化背景的去欣赏 看来看去只是个门外汉 根本理解不了电影真正的表达

  更别提电子音乐了 有很多人说电影里的音乐很一般

  那么我来告诉你 世界电子音乐的首都 是柏林 如果你听不懂电子音乐我教你最简单的区别 就像你听 张信哲 和周杰伦 在流行音乐里的区别一样 。。。。 真正好的音乐 和艺术 都是小众的 大众的没有真正好的 因为迎合大众的口味 这是一部非商业片,,, 2011年3.24 Paul Kalkbrenner 来北京演出 在雍和宫做PARTY 喜欢的加个Q 到时一起 30153238

  《柏林召唤》观后感(五):和电影无关,和柏林有关

  1. 柏林孕育了techno,techno孕育了柏林。你很难找出世界上还有哪个城市和某种音乐之间有着如此如此如此紧密的联系。

  2. 在柏林去club,夜里两三点进去,第二天下午出来。吃一颗MDMA,满血复活,跳上十个小时。

  3.在柏林很多早年间的club,比如tresor,现都已经挤满了世界各地的游客,但是整一个地下文化的发展是动态的。去认识几个柏林人,他们还是会带你敲敲地下室的铁门,总是一位大汉打开门,一阵热气扑面而来,交上5欧的门票,又可以在里边跳到第二天早晨。

  4. 我认识一个柏林男生为一家慕尼黑公司工作,后来那家公司要把柏林的办公室撤掉,他要么搬到慕尼黑工作要么失业。他选择了失业。他说,我一个柏林人绝对不可能搬到慕尼黑。

  5. 柏林过完新年夜满地都是垃圾和酒瓶,一般要花一个星期的时间才会被清理干净,而慕尼黑一夜就打扫干净了。柏林很穷,政府也没钱。

  6.柏林不是德国。

  7.柏林在大街上,酒吧里都能交到朋友。你跟别人谈一谈音乐,别人把你拉到他家跟你一起玩他的鼓,效果器,吉他。一玩就是一夜。

  8.club里没人被名牌包,没人穿高跟鞋。几乎全是tee和球鞋。

  9. 柏林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是有名的欧洲性都,各种下流淫秽变态的交易都在这里发生。现在仍有群p的暗房,各种sex club。以及,丰富多彩的queer culture。

  市长不是说过么,柏林很穷,但是柏林很性感。

  11. 全球化,每一个城市都因为全球自由资本主义不断走向中产阶级化,排除社会底层的移民,还有穷困的艺术家,地下文化,亚文化。柏林也一样,但相比很多很多城市,比如我生活的阿姆斯特丹,柏林时抵抗着前行的。

  12. 柏林也因此是我的精神故乡,一个不以金钱为贵的城市。曾经住在hermanplatz,一个很多移民的区域。有许多土耳其人开的的kebab,越南人开的小馆,和桌椅都从街上拣来的酒吧。

  13. 对每一个在柏林遇见的人,我也是爱得深沉。

  今天听起paul kalkbrenner的train,我想起我和stefan在他urbanstrasse上的小公寓的阳台上抽烟。夕阳下,残破的柏林特别美。

  《柏林召唤》观后感(六):在草坪上蹦达,心在柏林上空飞翔。

  这电影四星!音乐五星!看时能飞一把就好了!

  去年夏天阳光明媚,和况兄况姐电音男在洱海边上的草坪烧烤看星星,拿音响超大音量放这张柏林召唤原声。脚板儿上泥土的粘稠凉湿,空气里炭烧和土壤的味道,空气里湿润的草味儿,还有洱海哗哗哗的浪声,风声,这一切都在柏林召唤之中云里雾里迷迷糊糊地飘起来了。电音男说这电影也特牛逼,关键是音乐牛逼,我就记住了。之后所有的篝火烛光星光灯影之类都融入了对它的想象之中,温暖、飘渺、 遥远,跳跃着又闪到眼前。我闭上眼,问到烟草植物的味道,看见心在飞翔。

  今天看了这片儿,一开始就被电了,它符合近来我想要的味道。渐进的层次感,不用太严谨的剪辑,跟着音乐来,随便走,有点儿纪录片儿的味道。这时,你只用告诉我用耳朵和感觉来看这部电影,慢慢地就飞了起来。电音一出来,便拨动了身体的神经,甚至有酥麻的感觉,触电。听到那两首azure和sky and sand,心就自由了!我在火车上听过,在飞机上听过,在没有人的大雪天儿滑滑的美国大马路上听,在大理的古房子里听,在草坪听着蹦达。抬头的时候天空都是蓝色,我记得是这样的,阳光不刺眼。

  这电影对我来说就是个味道,是种感觉,它更像只动人的歌,无比自由,无比开阔。那是种来自欧洲的自由国度的声音,可以闻到的蓝色的自由空气。

  《柏林召唤》观后感(七):大概到最后能够明白,自己最想要的就是现在已经拥有的。

  好像在每个角色身上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这些故事太真实了,孤芳自赏又生性敏感的人,他们是寂寞的。理智的时候,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并且会认真的去做。但是有时候理智会不见,就好像有另一个自己从内部扩散出来,他们疯狂的做一些与自己诉求正好相反的事情。他们或许知道这样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那些压抑许久的情绪。他们需要一个出口,需要爆发。

  在情绪的敏感期,不顺心的事情却好像约好了一般一齐发生,比如出现财务状况,女友离开,找不到人帮忙,反被公司解雇。感觉梦想被摧毁,整个人生都被颠覆了。如果想堕落,那真的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这时候,他们会送上毒品,送上女人。他们对你所做的一切看似都那么轻松,他们不需要对你负任何责任。对你的未来,对你真正想要的,他们一概不管。

  如果像电影里一剂强效药就能解决问题的话,那真的一切都太简单了。不过电影最后也证明了他没有药物也能恢复正常了。但在中国,不会有这样一个暂时缓解你精神的机构,中国人太多,没有人会认真管你的死活。只能靠自己,无论如何,都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

  认真做音乐之后,被得到了肯定,父亲的拥抱这时就像大爱一样,温暖了心。哥哥过来把欠账付清,财务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唱片公司也开始录制并宣传新专辑,和女友也能稍微化解一些矛盾,和平相处。在一个人状态好的时候,顺利的事情就会接连发生。当然这只是电影需要他开始顺利。

  电影最后一幕,他和女友坐在候机厅,准备出去演出。这样的场景不就是他本来的生活吗?为什么到现在才发现得之不易。

  大概到最后能够明白,自己最想要的就是现在已经拥有的吧。

  这段时间我也处于低潮期,我就像那个发了疯找一件T恤的男人,那个场景我印象深刻,当ickarus说那件T恤就在你身上时,那个男人开始大哭,接着ickarus说了一句,别担心。那句话好像也是在对我说一样。那天我买了晚餐回到家,把东西放在客厅,却发现自己的房间门打不开,我用钥匙扭也扭不开,我使劲的旋转门把锁,木头都被我扭得裂缝了。当时真有一个念头就是,我想把这锁给扭下来,直接拆了。但理智告诉我要下楼去找锁匠,我先到管理处,那些所谓的领导核实我的身份就用去了好几分钟,然后找到锁匠,到家里来开门,这个时候不知道我是过于紧张还是怎样,连大门都打不开,那个锁匠不停的在我耳边说话,我感觉脑袋都快炸掉了,后来门开了,我把钥匙给他,试试开我的房间门,结果他一扭就开了!!!我才知道,原来是我扭钥匙时只扭了一半,还差那么点力,门就开了。锁匠和保安走后。我开始大哭。可是又怎么样呢?哭完之后还是要去洗澡睡觉,第二天还是要工作。

  大概我也生了很严重的病,大概我也需要大把想睡觉的强效药。可是这是在中国。只能靠自我救赎。

  《柏林召唤》观后感(八):《柏林召唤》电影原声创作者之一/PAUL KALKBRENNER弟弟 FRITZ KALKBRENNER中国巡演!!

  The M荣耀呈现来自柏林的Techno之声—Fritz Kalkbrenner!

  Fritz Kalkbrenner—“Sky And Sand”中的声音,Paul Kalkrenner的兄弟,电影《柏林召唤》原声的制作人。

  在和他的兄弟Paul Kalkbrenner一起在电影《柏林召唤》里演绎出了柏林的电音景致之后,Fritz迎来了自己事业的突破—在电影原声“Sky And Sand“里献声,而这只是他柏林成功DJ生涯的开始。

  2010年,Fritz发行了单人专辑”Here Today Gone Tomorrow”.Fritz在专辑里结合了techno的律动、优美的旋律和他让人记忆犹新的声音。这是一张精美如丝,成熟老练且无可挑剔的techno专辑。和任何优秀的先驱一样,Fritz Kalkbrenner知道如何在随时需要妥协的音乐极中抉择。即使是纯乐曲的歌曲也是精心构筑的小故事。而有人声的歌曲更是娴熟地避免了舞池淹没在泪水中的伤感。凭借两支引人入胜的热门歌曲“Facing The Sun“和“Sideways&Avenues“,Fritz毫不费力地让人们在club里也能感觉到在家般的舒适,精准地平衡了摇滚和摇摆的techno节奏。

  在“Here Today Gone Tomorrow“之后,Fritz Kalkbrenner在2012年3月16日携由柏林厂牌Suol发行的全新混音专辑“Suol Mates“回归。

  是的,Fritz Kalkbrenner把灵魂融入了techno之中。他的中国巡演,是你在2012年最不能错过的饕餮盛宴!

  中国巡演

  场地: 上海Mao Livehouse

  日期: 2012年4月13日

  时间: 10:00 pm – 05:00 am

  门票:预售100/现场150:

  预售: Mao Livehouse , 网络: Smartshanghai, Taobao

  Line-Up: Ben Huang / Fritz Kalkbrenner / Charp

  场地: 北京HAZE

  日期: 2012年4月14日

  时间: 10:00 pm – 05:00 am

  门票: 预售 80 RMB / 现场 120 RMB

  预售: Haze, Café Zarah, 网络: Sendmetickets, Taobao

  Line-Up: TBA

  《柏林召唤》观后感(九):用耳朵看的电影

  时间回到2011年6月18日那晚的巴塞罗那sonar,准确的说是6月19日的凌晨3:30,paul kalkbrenner站在了台上,当熟悉的音乐响起的时候,我和同伴经不起举起了双手,摇动起了身体。台下上万的人群开始了尖叫。2个小时后,天空渐亮,我丝毫没有感受到时间的流动,sand and sky,我知道这是结束,下一次的party在哪呢?

  我并非是个地道的techno,过多的技术和噪音会让我不知所措,旋律控的我最钟情的dj是krush,很多人甚至都不认为他是techno,2008年底当朋友拷给我的cd里第一次出现paul的音乐时,我一地被击毙,然后疯狂的迷恋上paul,youtube上所有有关的视频都被我看了个遍,随后看了这部berlin calling。

  3年过去了,在巴塞罗那再一次击毙我的paul让我有了重新看这部电影的愿望。3年里,我改变了许多,虽然我自己不承认,可是那些变化就是真实存在的发生过了。梦想离我越来越远,浑浑噩噩的生活似乎也并不是过去想的那么可怕,当朋友们结婚,生孩子,升职,买房的时候,我从一个国家换到另一个国家,没有存款,没有男友,没有固定的工作,有的只是一个可以肆意挥霍的心。电影里,当icka的弟弟告诉他说他要去ireland,因为有份稳定的工作和一个女友的时候,icka开心的笑了,说真好,这真是太好了,我哭了。

  在sonar的两天两夜里,酒精,毒品就围绕在我身边,随处都有穿梭的不同种族的人,拿着各种不同颜色的药片,各种层次的大麻用西班牙语,英语,法语,或者我根本不了解的语言兜售给已经被酒精麻痹了的人们。毒品似乎是在各大欧洲音乐节上不可缺少的成分,而作为核心成分的dj或者乐队成员自然是脱不了干系。icka就是在这么一个环境下,追逐自己音乐理想,和社会主流思想不搭的一个人。他眼睛里的纯真是毒品,酒精所无法掩饰的。

  有人说这电影不好看,有人说好看,有人说无聊,有人说装13,你管人家怎么说呢,好听的音乐就足以让你的所有感官得到满足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