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时代的背后》读后感摘抄
《美好时代的背后》是一本由[美]凯瑟琳·布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好时代的背后》读后感(一):这不是印度故事,是贫民的故事
美国作家通过详细的实地访问和调阅案卷进行的非虚拟写作。讲述印度贫民窟里发生的故事,勤劳工作的阿普杜勒一家仿佛即将靠着自己的劳动过上贫民窟里的好日子,一场与邻居的口舌之争毁灭了这一切,自焚的邻居法蒂玛诬陷他们,让一家人遭受牢狱之灾。贫民窟里的能人阿莎靠着灵活的头脑有那么很多希望进入”上流社会“她的女儿曼珠即将成为此地唯一一个女大学生,而阿莎本人,其实是本地”吸血鬼“,但她是很有智慧的人项“大人物总以为我们穷就什么都不懂”。在这里,人们把自己的不幸归罪于他人,试图互相摧毁,而一部分人能从这种蚕食中逐渐壮大,大部分人在这里消亡。
服毒自尽的年轻人、暴尸街头的街童,等待贷款治病最终死去的男人,这本书里,其实没有一个人是普遍意义上的好人,希望成为冰的孩子最后成为了水,十多个角色,每一个都立体分明,笔力非凡。作者最后的一章自述值得多读几遍,书中的人物都是真人,也是真名。但我觉得,这不是 印度的 故事,而是贫民窟的故事。美好时代的背后,是污水湖畔的蝇营狗苟。
《美好时代的背后》读后感(二):全球化鸿沟下无权小人物的困境
《美好时代的背后》腰封上这句『 在这里,所谓体面的生活,不是来自人们做了什么事或做得多好,而是源于他们避开了多少意外和灾难 』如此耳熟,几天前已读完本书,今天才想起写几句感想其实是对比《支配与抵抗艺术》中的理论,不禁困惑于书中孟买贫民窟中成年人为何热衷于伤害彼此、从邻人的不幸中牟利,而不是团结起来抵制不公体制,推动变革。当然,作者凯瑟琳·布已经给出了部分答案,那就是印度系统性的maladministration毒害了穷人的心灵,而无处不在的贪腐只是其中一种形式而已。再回到詹姆斯·斯科特的理论,体制中一个上升通道的维持能够将贫民力量散沙化,书中的阿莎就是个绝佳的例子,成为贫民窟政治代表进而继续向体制上层攀爬是她的梦想,因此她的能量用在了组织贫民服从而非对抗体制上,在这个过程中,她也时刻没有放松谋求私利……安纳瓦迪贫民窟固然是印度高速增长和全球化时代造就的一群弃儿,但书中揭露的贫穷、无权、底层互害的生活逻辑却是超越特定地域的。阅读本书,除了涌起对书中人物的同情之心,不能止步于此,也要看到书中现象在经济发展扩大阶层鸿沟的时代所具有的普遍性,这样的启示难免令人沉默乃至感到痛苦。
《美好时代的背后》读后感(三):无处可逃的苦难——《美好时代的背后》读后感
《美好时代的背后》带给我带震惊并非印度上层阶级对下层贫民的压榨欺凌,而是底层贫民窟的底层居民与居民之间的互相倾轧、排挤、争夺、撕扯…是要如何穷尽绝望到活不下去,才会用自焚自毁(容)这种极端自杀的方式来报复陷害“本为同根生”的邻居(为凶手)使之坐牢?一个个空空荡荡干瘪的皮囊和扭曲可怜的灵魂,在一个如梦魇般的贫民窟力整日游游荡荡,这里没有一个正常思考的人,如何活下去就是每天都要面对的最大的课题;
作者是来自美国的一位媒体记者,她亲自深入印度贫民窟之一———安纳瓦迪,与住在贫民窟里的居民做朋友帮助他们,并同时采集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信息和数据,经过整合,用饱含深深的同理心写下了这本厚重的贫民窟纪实文学…里面每一个人物都是有名有姓、真实存在着的,她并不是笼统地群像描写,而是把每一个她想记录的人物的背景、性格、遭遇、经历,他们的所思所想都认真地在纸面上立体展现出来,最后再把他们之间的关系串联在一起——
对这个同样人口庞大神奇的国度只有浅显的书面了解,在地球的另一头,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时代 ,同一片天空下,那里每天都在发生着令人咋舌的疯魔的事情,而在那里发生的这些 却都是稀松又平常
读毕,再联想到印度目前严重的疫情状况
只剩下长久的沉默———
《美好时代的背后》读后感(四):《美好时代的背后》读书感
这又是一篇在地铁上完成的阅读书目,感谢地铁,真是读书必备神器。我不是很确定我啥时候买的这本书放在kindle里了,但应该放了有一阵儿了,拖到现在才看主要是因为刚从印度回来那一阵儿并不是很想看跟印度相关的事情,有点PTSD,现在终于算是可以不受影响的阅读了。
总体而言,这本书写的不错,是关于孟买机场边一个贫民窟的日常生活侧写。这本书号称非虚构类写作,作者花了几年时间深度接触和了解贫民窟居民的生活,根据真实发生的事情写出了这本书。严格来说,书没有特别明显的主线剧情,也不像小说有明显的结局和高潮起伏,更多就是一群穷人的互相折磨和挣扎求生的故事,从阅读快感和流畅度而言,比另外一本写印度的贫穷人民奋斗历程的《白老虎》差远了,但另一方面,这种很平淡的日常生活描写更为彻底和绝望的展现了一群没有后天的穷人的常态生活,比浓缩后的刺激小说又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这本书在描写和记录方面做的很不错,很努力的试图摆脱作者观点的桎梏对印度当地人的心态和选择进行描述,基本很少因为西方视角而导致的错误理解和出戏,对底层人民生活也有足够的理解和冷静的认识。但这本书的优点和缺点一样出于这个问题,作者过于的理解和深入民众,但又没有进一步的对其进行分析和剖解,在避免私人视觉打扰对生活的准确描述的同时,又过于摈弃私人视觉,以至于看完小说像是隔着金鱼缸看了鱼游动半天,但并没有得到什么海洋学的进一步知识。
稍微对贫穷和生理欲望有一些了解的人,对极端贫穷下的短视、野心、迷信和盲目自信和盲目自卑都或多或少能产生感触,也会有朴素的同情心,但如果写一篇几年的报道,最终能够传达的,还是只有这样的同情心理,就会觉得这几年时间用的稍显不足。当然,国内对印度的解读混乱到能够更多的读到这类相对客观和冷静的描写已经算很大进步的局面,但不代表早就开始研究印度现代化进程的西方视角也应只浅薄到这个地步。我其实一直很期待有西方的社会学者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印度,并在此基础上回过头看看新自由主义传说的失败和成功。但很遗憾的是,至少这本书并没有试图做到这一点。作者最后的努力,只是在结尾感叹了一句:“展现在孟买的事情,也展现在其他地方。在全球资本市场中,期望和不满狭窄地在个人心中滋生,使人对共同的困境感到麻痹。穷人并未团结起来,反而为临时性的微薄收益彼此激烈竞争。在整体社会结构中,这种城市底层民众的争斗仅掀起微弱的涟漪。有钱人的大门偶尔会咯咯作响,却仍未被打破。政客们提拔中产阶级,穷人则干掉彼此。不平等的世界级大都市,在相对的和谐中继续向前迈进。”这一句感叹已经是一个很好的拷问,但很遗憾的是,这个拷问的形式是对印度底层生活的简单白描,颇有点小棍敲大鼓,回响不够的感觉。
当然,以上的所有感叹都可以被称为鸡蛋里挑骨头和无事生非,因为从作者的目的出发,她已经很好的超额完成任务,写出了一本超过纽约客偏好的长篇报道的非虚构类故事了,所以还是蛮推荐对印度有点兴趣的人可以看看,打发时间还是很合适的,写的东西又足够真实,至少比简单的摩托特技表演和扒火车更能代表印度。
《美好时代的背后》读后感(五):美好时代之殇
看这本《美好时代的背后》,你很难不想到狄更斯那句被引用了无数次的句子: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任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话说回来,这句话完美地囊括了任何时代。也让我们相信,即使在最美好的时代,月球也有背面,美好之中也有残缺。
作者聚焦于孟买国际机场旁写着“永远美丽”广告牌背后的贫民窟,这个叫做安纳瓦迪的地方生活着一群有不同渴望的人,他们的渴望在他人看来往往微不足道,女孩子们唯一的期待是不再随意被打骂,男孩子在当小偷还是冒着生命危险拾废品之间摇摆,垃圾回收者阿卜杜勒梦想着离开这个贫民窟,能有一位不嫌弃自己身上味道的妻子,坎伯先生有着贫苦的一生,他现在乞求一个心瓣膜,好继续这贫苦的生活,阿卜杜勒的母亲泽鲁妮萨想要一个更干净的厨房,干净的厨房包括的只不过是做饭的石架子、一扇小窗户、和一些铺地的瓷砖,而这一点“奢望”给两个家庭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这个地方的贫穷满溢出来,以至于容不下同情与自尊这些基本的人性,侯赛因家很同情法蒂玛的丈夫,可是他将侯赛因家告上了法庭,所有人的情绪都在刀刃上左右摇摆,或者向左,或者向右,没有道理,也不会中立。每个人都是可怜的受害者,可是受害者之间的互害永不停歇,他们卑微到不敢仰望企望哪怕是正常人的最低生活,如果谁有一丝这样的念头,那他就成为全民公敌,不惜牺牲自己也要把他拉下来,再践踏到脚下,让他永无出头之日。
就像作者在书中总结的那样:在安纳瓦迪,财富不是来自人们做了什么事或做得多好,而是源于他们避开了多少意外和灾难。当出现灾难的时候,警察就像嗅到味道的苍蝇一样凑过来,每一级官员都想从中盘剥更多好处,人性的贪婪至此显露无疑。在这里,没有任何规则,如果有,那么就是弱肉强食的规则。
令人困扰的是,这片土地不再蒙昧除开,已经引入了很多新的社会运行机制,包括教育保障体系与医疗体系。可是收效甚微,需要帮助的人无法得到帮助,甚至还成为警察与觊觎金钱之人新的致富办法,资助的“过渡学校”名存实亡,公共教育资金仍主要在政治精英间流通。这或许才是最应该关注与亟待解决的问题,不盲目嫁接,而是制定出适合当地的政策与制度。
卜正民曾说过:身处房间的人永远看不清房间所处的位置与环境。凯瑟琳·布就是这样一位身处房间之外的人,她因为爱上一位印度男人,而了解了这个国家。在讲述中,凯瑟琳·布显示出了惊人的冷静与耐心,那些骇人听闻的人生就被这样冷静细密不疾不徐地讲述出来,却让人更加感觉震撼,或许她的冷静叙述背后,是感同身受与深刻洞见,在这个号称是最好的时代中,总还有不被照亮的人生,被剥夺得只剩生存的最低标准,可是他们也有痛感,她们也该被看到。即使是在美好的时代,我们也不应忘记组成这个时代的每个微小的个体。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
《美好时代的背后》读后感(六):在安纳瓦迪没有孩童
文/亚历克斯·科特洛维茨
*文章原载于《芝加哥论坛报》,作者系亚历克斯·科特洛维茨,西北大学客座作家,《此地没有孩童》作者。
我一直是凯瑟琳·布作品的粉丝。我最喜欢的一篇《纽约客》故事写的是穷人结婚的努力,凯瑟琳的开场白堪称宝藏:“去年七月的某个早晨,二十二岁的金·亨德森在金色高腰丁字裤外头套上一条低腰牛仔裤,随后宣布自己准备好去教堂了。”
这样的亲切感和不事夸张的讽喻是布氏作品的标志。而在她的第一本著作《美好时代的背后》中,她那不可估量的叙事记者才华大放异彩。她带我们贴近笔下的人物与他们所在的贫民窟安纳瓦迪,如此之近,宛若置身其中——苏尼尔、阿卜杜勒、曼朱等人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也确实一直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这正是她作品的优点与魔力所在。《美好时代的背后》是充满同情心的杰作,也是出众的新闻报道。凯瑟琳用三年时间,在安纳瓦迪记录下当地居民动荡不安的境况,她十分了解他们的生活,也赢得了他们的信赖,他们向她分享了手中紧握的梦想与恐惧,以及对自身缺失的焦虑。在别人只能看到象征的地方,凯瑟琳看到的则是那些复杂而内向的人,他们常常满怀与行动相悖的想法和欲望。她以毫无保留的坦诚书写,并且全心投入其中。
凯瑟琳·布处女作《美好时代的背后》
叙事围绕一位居民的自焚展开,这个女人与许多人一样,试图在悲惨境况中做出最佳选择。自焚事件扑朔迷离,带来了难以料想的后果。这起命案就如贫民窟中许许多多的事件一样,在安纳瓦迪之外无人问津——而当警方介入此事时,则产生了莫大的误会与曲解。如果把这本书狭隘地理解为对当代印度的研究,那就错了。相反,它写的是在财富被少数人敛入囊中的现实中艰难求生的一群人;写的是那些四处找寻什么属于自己、什么不属于自己的人。最后,凯瑟琳也提醒我们,全球化经济大潮让一些人浮出水面,却也让另一些人葬身海底,而安纳瓦迪居民的故事,就是那些失意者的故事。
安纳瓦迪距离孟买日渐繁荣的机场不过几百米。有三千人生活在这座贫民窟中,他们大部分靠捡破烂为生:塑料瓶、废铝材、硬纸板、塑料袋——不过也有人会用些不道德的手段谋利,比如一个在马身上刷上条纹冒充斑马出租的男人,还有一位立志成为贫民窟管事的女人。凯瑟琳写道:“在西方,以及在印度的部分精英之间,贪腐这个词全然只有负面意义,会阻挠印度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努力。然而,在一个被贪腐窃取了许多机会的国家,贪腐对穷人而言,反倒是仍未消失的一个真正机会。”的确,这里可不是机会之地。在安纳瓦迪的一端坐落着一片污水湖,一些人在那里捕捉老鼠和青蛙为食。这里的居民每天得排两次队才能打到自来水,他们用的户外厕所秽污横流——对几个女孩来说,这里还是聚在一起闲聊的场所。十七年前,外来移民首先占下了这片地盘,土地开发、房屋拆迁始终是悬在居民头上的威胁,同时也不断提醒我们,在全球过剩的废弃垃圾中讨生活的人从无安稳可言。
许多生活在印度贫民窟里的人只能“在全球过剩的废弃垃圾中讨生活”
凯瑟琳赋予笔下人物以尊严,她作品的深度来源于她沉浸于当地社区的体验。她这样描写一位年轻的拾荒者:“苏尼尔知道自己在经常出入机场的人看来是什么样子:光着脚丫、一身肮脏、可怜兮兮。冬天结束前,为了对抗这种想象出来的蔑视,他练出一种豪迈的步伐,专门在机场大道上使用。”这样的洞察、这样的细节,出自一位愿意亲身去体验的作者,她愿意花时间搭建信任关系,能够设身处地代入苏尼尔的角色——我想凯瑟琳原本的生活与苏尼尔的有着天壤之别。根据我以往的经验,这种充满共情的近距离报道需要极大的耐心,此外还需要作者完成信仰的一跃,她必须相信在某个地方待的时间足够长,才能像理解自己的世界那样理解当地。
在安纳瓦迪调查采访的凯瑟琳·布
人们会听出凯瑟琳难平的愤怒,这种愤怒指向安纳瓦迪的状况——根深蒂固的腐败、被粉碎的愿望、彻底又可悲的忽视,但她没有呼天抢地,也没有咄咄逼人,而是纺出蕴含神奇力量的纱线,让读者循线追踪,亲身体会那种愤怒,这一点尤为可贵。《美好时代的背后》着实是一份馈赠,是人类精神丰富且饱满的体现,也是底层人民在这个原本下沉的世界中奋力向上的见证。安纳瓦迪的故事既让人惴惴难安,也让人备受鼓舞。这是一本需要我们每个人去阅读并回味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