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已经逐渐逐渐消失在了课本中,不能说被完全遗弃,但已经大不如前了,大学的一名教授感慨,现在的学生都不知道鲁迅,不了解鲁迅,更不知道鲁迅的伟大之处。通过研究反思,鲁迅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鲁迅是什么地位的文人,在大众眼里他是一个文章写得晦涩难懂,行为举止邋遢,热衷于骂人的人。毛泽东这样评价鲁迅,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是近代中国足以和孔子比肩的圣人。或许言语之间有些夸张,但鲁迅的文学成就和历史地位确实比群众想象中的要高。
鲁迅的文章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嘲讽辛辣的风格,这或许和他出生在浙江绍兴这个盛产师爷的地方有关。其思想感情也被誉为“托尼学说,魏晋风骨”。笔锋冷辣,思想与托尔斯泰和尼采不谋而合,文字风格之中更是蕴含着魏晋般孤傲不屈的风骨。他一生撰文不多,但绝对不少,各类文章,各式文体信手拈来,才华横溢,一学必精,令人感叹天赋之玄奇,不过鲁迅一生所写最多的不是小说文章,而是针砭时弊的杂文,相关文章占据其作品数量之绝大部分。
鲁迅所著文章,言辞犀利,思想感情大致可以总结为斗争,怜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见证,面对腐败丑恶的肉食者,能看到的只有他冷峻的面容和不懈的眼神,钢铁与折磨不能扭曲他半点意志;面对底层老百姓,报以最大的同情和怜悯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为他们发声。鲁迅给我们留下的也正是这种精神,在教科书中他的文章无不展露出对黑暗社会的痛恨,对底层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还有对斗争的勇士的歌颂,我到现在都还忘不掉那句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对于鲁迅先生文章从教科书中逐渐被移除,心痛是我最直观的感觉。很多学生无法再领会这般风骨文人的风采,不知道近代史里有这么一个多才多趣的鲁迅。不过这对鲁迅来说应该也是一种幸运吧,在他的思想里,真正的死亡是被人遗忘,他惧怕不被遗忘,因为他的文章里全都是揭露丑恶,批判社会,如果未来的中国还那么需要这类文章,那将是一种多大的可悲。
鲁迅先生留下了很大一笔精神遗产,我们要将他遗忘,也要让他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