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家诗话 第三季》经典影评集
《邻家诗话 第三季》是一部由牛魔执导,方锦龙 / 于朦胧 / 曾舜晞主演的一部真人秀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邻家诗话 第三季》影评(一):邻家诗话
此节目以主持人的开场。拉开诗词的古代盛会!一首诗,一幅画。一首曲,一段舞。脍炙人口的场景。把观众带入诗的生活海洋。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使人们爱上诗。并去创作诗。在短时间内获得知识的积累!在生活中去感受诗词带来的乐趣!丰富的知识为诗的来源注入活力。为将来诗的发展有很好的帮助!从古人的每一首诗,每一首词。去了解当时的文化和历史变迀。人们的喜怒哀乐也跃然纸上!
《邻家诗话 第三季》影评(二):邻家诗话
此节目以主持人的开场。拉开诗词的古代盛会!一首诗,一幅画。一首曲,一段舞。脍炙人口的场景。把观众带入诗的生活海洋。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使人们爱上诗。并去创作诗。在短时间内获得知识的积累!在生活中去感受诗词带来的乐趣!丰富的知识为诗的来源注入活力。为将来诗的发展有很好的帮助!从古人的每一首诗,每一首词。去了解当时的文化和历史变迀。人们的喜怒哀乐也跃然纸上!
《邻家诗话 第三季》影评(三):节目形式新颖 场景梦幻 是国内难得的好诗词节目 不仅有普及性还有学术性
从国乐大典认识方锦龙老师,一手琵琶出神入化,让我对国乐五体投地。 这次除开国乐以外又融入诗,赋,舞,画,将民族文化呈现在我们大众眼前。 这种节目温润且长,如山间清泉,如古城温暖的光,让人沉浸其中。 少些莫名其妙的综艺,多些这种有底蕴的节目,文化自信不难。讲詩新形式,配合歌舞乐画,围桌而坐,画面像红楼梦里诗社一样。但设计感重,看久了觉得不太自然。国内有这样的节目算不错了
《邻家诗话 第三季》影评(四):邻家诗话剧评
每期节目将一首诗解释的简明。在细节中学到诗的精华!文章的内容词字有很好的解析。并用曲舞的形式得以展现。同时加上灯光服饰的配合。使人回想起那些远古的岁月。同时也更加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此节目值得拥有观看和保留!诗话的展现形式多种多样,场景不同。意境也有所不同。加上图文和主持人的讲解。使节目增添了生活的乐趣。读诗解词一气呵成!既学到知识。又开拓视野。使人们在爱诗的环境中前行!
《邻家诗话 第三季》影评(五):一集炸!没想到《诗经》还能这样解读
从没想过一首诗歌能解读得这么酣畅淋漓。从先秦礼乐,到“天下大同”,从言子(子游)故居,到虞山琴派,从“呦呦鹿鸣”开始,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一首《小雅·鹿鸣》,既是君臣和乐的雅宴氛围,更是以身作则、为万世开太平的天下楷模,君臣之间的深重嘱托。
原来“四始诗”的《鹿鸣》该这样理解!
一开场就是虞山的言子故居,就是他问出了孔子极有名的这句千古一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其实从开篇就点出了整集的重点。然后介绍西周的礼制与生活,因为礼乐根本就是生活的细节。之后在讲解“乐”的时候,转入学习了知名的虞山琴派,因为古琴的兴盛就是自周起始!
其后的“字斟句酌”是整集的重点,郦波老师的解读真是畅快,从“鹿”在古代的意象,到“逐鹿中原”、《鹿柴》、《白鹿原》,中间还穿插“呦呦,切克闹”,一下就觉得特别有趣。但是之后的讲解又很深入,以鹿的刚柔并济,讲“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奉献,共同达成“天下大同”的理想盛景。不仅是人民的愿望,更是君与臣、德行兼备的君子与人民之间,沉甸甸的责任和以身作则的担当。
这才是千百年来,孔子隐藏在《诗经》之中的盛世理想。
而我之前竟然从未读懂。
最后压轴的诗歌乐舞,请来了方锦龙大师,现场还原“吹笙鼓簧”。用簧“念”出“呦呦鹿鸣”的时候,真的惊了,国乐实在很有意思。原创的歌舞也很惊艳,最后的晚风神来之笔,全场飘飘欲仙,像是共鸣一般。
一瞬之间,好像忽然窥见了古代“雅集”的真意。
《邻家诗话 第三季》影评(六):纯原创的“笨”力量
一档原创综艺,可以“原创”到什么地步?
节目形式是“首档实景雅集综艺”,坚持“每集只讲一首诗歌”(胆子真大),请的都是国内顶尖学府的文化教授。唱的歌是音乐总监和主题曲作者方颂评自己写的,舞蹈是舞蹈嘉宾原创编的,乐器是方锦龙大师亲自演奏的,画是夏茜姑娘现场画的,茶是盛盼姑娘家里带的,书法是请吕瑞老师(片尾名单)一集集写的,美食是牛导和嘉宾现场做的……除了房子不能自己搭(对不起,第一季连房子都是他们自己搭的……),剩下的全是节目组自己上手搞的。
第一次看我也觉得,有必要吗?
看到现在我却觉得,文化就该如此传承。
因为“每集只讲一首诗词”,所以文化嘉宾才能在四十分钟的时间里,通通透透地讲完一首诗词。比如最新的《迢迢牵牛星》,从牛郎织女的记载开始,到汉代故事的传承和演变,一直到最后傅菁开玩笑,这不就是我们现代恋爱的状态,把一个神话故事的流传和演变,条分缕析地拆解得通透明白。
因为诗、歌、乐、舞都是原创,所以才能完美地和讲解相扣,在听完牛郎织女的相隔之后,歌曲同样可以如泣如诉。哭腔唱法和汉琵琶的颤音,孙科和傅菁双人舞蹈的离别和无奈,都精准地切合了聊天和诗歌的主题。
还有每集现场做的美食,聊七夕就一起做巧果,谈刘禹锡就真的吃汤饼(大概是唐代的宽面),虽然没有大厨的惊艳技法,但是嘉宾们的融洽互动,却反而有一种生活化的气息,让我第一次觉得,原来诗歌也可以这样平易近人。
大家一起做巧果
以及每集都会出场,但是从不抢戏的画师夏茜和茶人盛盼。画师会根据当天听到的内容,重新排布重点,描绘出来。现场听完嘉宾们聊诗,然后再看一下画,听到的内容一下就能了然于心,简直是压轴一般的存在。茶人也会根据每首诗词,选一款对应的老茶(不知道会不会出节目同款),聊诗品茗,也是雅致。
还有最最不起眼的,却也无时无刻不在的,邻家所有出现的诗词,都是书法老师吕瑞自己写的手写体。郑板桥有郑板桥的风骨,七夕有古诗十九首的古意,潜移默化地,就会让人察觉到,细微之处,不同寻常的别致用心
还有无数无数,关于文化的细致解读,牛郎织女与《天仙配》、郑板桥与竹编、三绝碑与虞山印派、红豆生南国与唐果子……每首诗歌深挖下去,都有很多关于文化的深切体验和解读,也或许只有“雅集”这样的形式,才能承载一首诗歌之中,传承久远的、如此丰富的内涵。
想通了这一点,突然觉得,那些瞧来像是无用功的“笨功夫”,也许恰恰是通往心愿最短的捷径。因为选择一起“原创”所有,反而更能让一切有机结合,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独属于邻家与诗词的特别氛围。
这实在是对于诗词,最美好的解读。
《迢迢牵牛星》这集歌舞真的好绝
《邻家诗话 第三季》影评(七):触摸到文化的温度
很久没有这样的触动了。
以前只觉得文化很远,还是第一次看到有一个节目,不厌其烦地告诉我,文化很近。
近到就是你的衣食住行、触手可及。你可以和嘉宾们一起做巧果、团唐果子,一起吃鸡、炒米、扯汤饼,一起去虞山看红豆树,去兴福禅寺吃蕈油面,一起走过唐代诗人千百年前走过的路,坐在常建曾经来过的地方,看一看他望过的空心潭,再聊一首他写过的诗。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近到你们一起编竹编,因为那就是郑板桥的风骨;近到可以一起刻古印,因为那是虞山百年传承的文化;近到可以一同仰望夜空,寻找那些千万年的牵牛星与织女星。我们现在看到的星光,是它们几十年前的路。也就是说,你在这一刻,也许看到的是你出生那天的星光。
这是不是诗词最古典的浪漫?
在夜空与星光之间,在文字与诗意之中。
在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在跨过一季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似曾相似的剑舞又一次归来,像是看到那个从不曾肯放弃的辛弃疾,在黄沙岭上,依然梦想着再回沙场!连射箭的仪式都保留,像是续言着上一季的壮志。
这是不是对辛弃疾最深彻的理解?
但是这些所有的故事,没有一样带着高高在上的俯仰,所有的嘉宾就像邻家的知己,推茶换盏之间,笑吟吟地把历史的故事讲透。是于赓哲老师讲到“杀鸡问客”时候爽朗的大笑,是周剑之老师聊起星空时眼神里的光芒,是钟振振老师提起古韵时不自觉加快的语速,是郦波老师讲起“呦呦鹿鸣”时,透彻而振聋发聩的警醒。
这些,都只在一方茶席之上。
国宝级钟振振老师
没有文化高高在上的悲悯,没有面对无知时的鄙弃,甚至在你犯错误的时候,也会有嘉宾宽容地接过你的话头,耐心地解读和包容你在文化上的一切探索和好奇。他们对于流行偶像的宽容度,甚至要高于很多娱乐综艺。
而在第一集的时候,我甚至忐忑自己同样如此无知。
但邻家的融洽和宽容,一次次地包容了所有,包括我莽撞而焦躁的功利的“进步”。让我开始想像老师们一样安静下来,想像他们一样在聊起自己热爱的事物时,眼里有发自心底的光。不带时代贩卖的焦虑,不去顾忌诗人们追逐到或没有的功名,那些让我们热爱的事物,便足以支撑我们未来漫长的人生。
原来文化,是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
洪七公最爱的叫化鸡,其实是常熟虞山的特产,那里还有一位作家曾朴,写过一本《孽海花》,书里的一句话,“久别重逢”,至今人人知晓。抖音里常吃的高粱饴,其实前身在西周就有,那时的周王要大宴群臣,也会“敲打”大臣们要为官清明、以身作则,和现在一样。每年七夕的牛郎织女,葡萄架和奶奶讲的故事,最早记载在《诗经》和汉代,但我们甚至难以意识,这些已经跨越了两千多年。
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其实早已经是文化的原貌。
就在我们触手可及的一餐一饭、衣食住行之中,在每一个平凡人不以为意的生活之间,在历史与时间的洪流汇聚之下,在星空与宇宙的斗转轮回之间,中华的血脉无声地流淌,浸润过华夏千万里国土,带着振聋发聩般的脉动,从古至今,永恒地回荡在天地之间。
如同我们每一个人,火热而永不停歇的脉搏。
《邻家诗话 第三季》影评(八):不可错过的诗话之美
如果只选一个诗歌综艺,《邻家诗话》一定不要错过。和《经典咏流传》完全不同的风格,也没有《诗词大会》那么的紧张激烈。就是几个人围坐桌旁,奏乐烹茶,闲聊天,把诗人的故事和诗句一首一首地慢慢讲。
第一季就是这样的风格,那时候还是棚拍的实景,听说有3000平米的大场地,电影级美术,效果果然美轮美奂。加上主持人王劲松老师儒雅加持,整季下来如梦似幻。
第一季《泛海》
第二季略显后劲不足,可能是主持档位临时换人,新的团队尚在磨合。但依然有几集非常出彩,《木兰辞》的传统甲胄,《沁园春·雪》的讲解和舞蹈,《遣兴》的一桌好菜,都可圈可点。
《木兰辞》与传统甲胄
第三季观望了几集,感觉到了第五集,突然开始大放异彩。选的是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地点在常熟的尚湖公园,牛魔、于朦胧、林小宅,在尚湖悠然的摇橹船上,讲一讲盛唐的音乐和诗歌。
充满江南风情的水乡景致
主讲人依然是郦波老师,在第一集的《鹿鸣》里,他对《诗经》的解读令人印象深刻,如果有诗词爱好者,强烈推荐看一下这季第一集的《小雅·鹿鸣》,尤其是字斟句酌章节。
美食选择的是唐菓子,从盛唐传到日本的食物,工艺说不上多复杂,但是个个看起来都像是艺术品。也是本集我唯一觉得有些凌乱、但是足够靠颜值撑过去的部分。
嘉宾颜值满分
高光的是最后的诗歌乐舞章节,孙科的舞蹈简直荡气回肠,充满了力量感和稳定性。在山间、在水间、在鸟羽、在风里,你感觉王维就在那里。
于朦胧的演唱也非常出彩,而且他做到了节目组一直没有强调的部分(也可能是偶像天然的敏感度?),就是和观众的眼神交流。每次只要他一看镜头,你会觉得这首歌直指人心。(也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于朦胧不同于以往的锋锐感,眼神细节非常好)
不仅歌舞双男主加持,演奏者也是双王组合,方锦龙方颂评父子同台,一位是国乐大家,盛唐曲项五弦第一人,而且是用拨子演奏,和手弹琵琶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另一位是现代流行音乐唱作人(父子俩中西合璧?),《邻家诗话》所有的唱诗和伴奏都是他写的,风格多样,偏保守地选了中阮伴奏,但主修的好像是钢琴。所以《相思》的伴奏里混合了中西方的乐器,有一点奇妙的融合感,配上于朦胧的嗓音和孙科的舞蹈,简直可以说是本季最佳!(话不说绝,因为这季还没播完,我怕剧组自我超越,我还得自己打脸……)
再前一集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有霍尊加盟,颜值输出,也是聊天感觉最放松舒服的一集。那集方锦龙大师选择的是筝瑟双乐器,霍尊唱古风得心应手,几个转音都处理得非常漂亮,也是诗歌乐舞非常亮眼的一集。
不过内容上我最推荐第一集,也就是刚才说的《小雅·鹿鸣》,郦波老师在字斟句酌章节的知识输出密集且深入,听过之后有一种醍醐灌顶般的通透。因为《鹿鸣》根本就不只是一首宴席诗,它是君王告诫臣子,“你们在位时要以身作则,成为天下百姓之楷模”的诗词,根本就不是饮宴享乐!而这才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缘由。也是孔子几千年来,埋在《诗经》每一篇里的秘密。
“你从来没有读懂过这首诗。”本来我以为这只是节目的噱头,但是听完了一首又一首的讲解,我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轻视。
就像郦波老师在《相思》里面说的,这就是文化的深度,你每一次打开它的结构,就会发现又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时间和无数先人留给我们的印迹,独属于中国,也独属于我们共同五千年来绵延不绝的时间。让人不由得对这样的文明心生敬意。
如果要看一个诗词综艺,一定要选择《邻家诗话》。看完之后,你对诗词、文化和自己,会突然有一种重新审视的恍然。
原来我们的文明,曾经(与现在)如此灿烂辉煌。
纯享版《相思》诗歌乐舞:方锦龙、方颂评、于朦胧、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