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生存法则》经典读后感有感
《大数据时代生存法则》是一本由【新西兰】尼古拉斯•阿加(Nicholas Agar)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数据时代生存法则》读后感(一):大数据时代生存法则
在和朋友闲聊时,常常会感慨时光荏苒,这个世界变化太快,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样毫无疑问的是,我们确实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时代每天都会有很多新变化,数据是核心,唯一的不变是改变。那么在这种时代的洪流中,我们又该如何生存,该如何去面对大数据时代呢? 在最近读的这本书《大数据时代生存法则》中,我学到了很多,也获得了很多启发。 在作者看来,数字革命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对数字革命的定义是数字技术大规模且快速地取代机械与模拟电子技术的变革。 这些数据化的应用我们是熟悉的,只需要想想自己的手机电脑中有多少信息数据,就会意识到数据化的魅力,当然数据化也有它可怕的一面,比如越来越多被提及的隐私泄露问题。 提到大数据,我觉得极其重要的有两点。 一是对于大数据的认识,我们之所以关注并研究大数据,是因为它能够在很多方面很大程度上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对大数据的关注本质上也是对我们未来的关注。 大数据会让我们的未来生活变成什么样?这是很多人非常关心的一点,当然有些人比较积极,也有不少人表达了自己的强烈担忧。不得不说,未来是没法准确预料的。 很多人觉得其实人生没有什么意思,工作也没什么意思,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可以一眼看到未来。 最大的问题是他们把未来看做是当下的一种直线的延伸,比如现在一个月能赚5000块,就意味着十年能赚60万,100年不过是600万,一看房价可能就要600万,就会觉得怎么也买不起房了。 但其实未来从来都不是现在简单的直线延伸。未来充满意外,我们可能会一夜暴富,也有可能会一夜暴毙。 如果只按照一种直线的思维去看待未来,人生确实是无趣的,这种思维的背后认同的是生活就会一直如此重复。 未来存在的意外可能会让我们的人生发生巨大的改变,改变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我们不想看到的。 另外一点是,在大数据时代我们要如何生存?换句话说,人类与数据化的智能工具(比如智能机器人)该以一种怎样的关系相处。 我非常认同作者提出的,人工智能的进步很快就能让人类社会中充斥各色的拥有人类情感与思维的机器。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契约应当是,人类做好以情感为核心的工作,而机器承担数据密集型的与情感毫无瓜葛的任务。 大数据时代的未来,让我们一起见证。
《大数据时代生存法则》读后感(二):《大数据时代生存法则》——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思考未来的方向
面对扑面而来的数字浪潮,面对数字变革带来的时代变革,我们作为这个社会的普通一员,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当我们对科技越来越依赖,当一系列变革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工作和生活,我们也应该去思考未来的方向。 《大数据时代生存法则》是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伦理学教授尼古拉斯•阿加的全新作品,作者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探索技术变革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在这本书中,他带领我们放眼数字革命的发展,去思考人类未来的方向。
正如作者所说,数字革命是一场暴风雨般的变革,它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是的,数字技术如浪潮般奔涌而来,带给我们一波又一波的强势冲击,彻底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衣食住行、聚会娱乐、治疗疾病的模式。
技术革命是人类历史的推动力。而在现代,计算机、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生活巨大的变革,不但对于社会经济带来深刻影响,也使交通、健康和医疗等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变化。而当各种信息经过数字计算机处理后成为了数据,数据也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财富。
我们应当认识到技术进步对当今的就业模式所造成的影响。当机器学习与海量数据相结合时,科技革命具有了更多的灵活性与适应性。那么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是否会降低人类能动性中所蕴含的经济价值?那么新技术的出现是否能够催生新的工作类型?这些都是数字时代未来的不确定性。在这个时候,我们盲目乐观和盲目悲观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相信,我们对于未来的态度可以帮助我们应对未来的无限可能性。
当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数字经济的核心价值观是效率为先,而社会经济的核心价值观是人性为先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平衡或者取舍呢?数字革命时代是充满了不确定的时代,也同样是一个充满了巨大机遇的时代。未来最终的方向取决于我们所做的决定与愿意为此付出的努力程度,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变革来建立适应人类需求的社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一个人性化的数字时代。
《大数据时代生存法则》读后感(三):我是智能机器人可以当你朋友,但我听不懂你说的是啥
昨天接到某银行电话,上来直接就问你是***吗?我问它你是机器人还是人工?它继续重复问题,我也重复我的回复,结果,它回答自己是机器客服,不能理解我的问题然后就挂了。你看这样的机器客服,是不是有点可笑?
如果你在购物网站上遇到问题,比如快递问题,可能回复关键词就可以直接获得想要的信息。可能你觉得还不错,挺高效的。但是,如果你遇到特殊问题,提交不了订单,就需要人工客服。你在客服界面上,提交问题要求帮助,你再三确认这是不是人工客服,如果重复收到回复是“请问需要什么帮助?”你能不能忍受?会不会觉得对方都是同样的回答像是机器人而恼火?
这本书讲的是人工智能,工作结构,数据资源和如何面对数字化时代的。写了趋势和具体的案例,对未来的生活有指导作用。
1.机器只会简单重复,而人工才能应对变化。
就像周奇墨在脱口秀大会4说的那个段子。他问siri是不是在跟别的机器人聊天,siri只回复说,我听不懂你说的是什么。因为那是机器啊。没有逻辑思考能力。所以如果人工智能在这种速度发展,恐怕但我们自己老了真的能用到的地方还是少数。
但是如果真的像电影里那样有自动判断和情感,恐怕就得另当别论了。韩国电影《你也是人类吗?》就是一个科幻和人工智能的电影,非常典型的展现了富豪家族母亲被抢走儿子去继承家族企业,她用机器人复制自己儿子进行报仇的故事。对于人类和机器人的情感需求和判断都是十分有意思的探索。曾宝仪有个节目叫《明天以前》有一期是讲机器人的。
对于很多的工作种类,我们需要具备的认识就是被代替后会有新的工种出现。只需要学习能力,不断提升,不需要害怕。
就像那些擦玻璃的蜘蛛人,真的非常危险。用机器人去做,把人类解放出来,做有创意的生活,更好不是吗?
再比如,如果你行动不便,机器可以让你解放,你是不是很开心?
如果是生病了需要照顾,可能你更喜欢用人,毕竟有温度,有柔软,机器人就觉得冰冷不那么体贴有人性。
2.网络民工
封建社会,地主还要考虑到劳动工人的流动问题,还会适当笼络他们。他们对压榨也会罢工。但信息时代,大家当网络民工倒是乐此不疲,比如自己天天往上传信息,曝光自己,没有报酬没有荣誉还美得屁颠屁颠的。但是,后台开发者拿到了你的数据,用来干了别的。你说气不气人?
比如,大数据杀熟,比如同品不同价还有打包你的数据买给第三方,甚至推广告之类的。
如果说数据是资产,那么我们都讲求财富取之有道。问题是真能做到吗?恐怕还有很长的要走。比如常见的某团外卖,上来就让你输入送货地址。不输入的,不定位的就不能用。你还不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能不能买到呢,连搜索都没机会。请问这样的数据得来的是基于意思自治?把你当合同另一方平等对待?恐怕不是吧。虽然不是那种直接的赤裸裸地暴力抢劫,也不是让当事人自愿的选择。因为没有选择。要用就得举手投降,乖乖上交。
这本书没有给出明确答案数据时代我们应该怎样活,但是给了一些参考,让你思考和行动。数据永远是枯燥、机械和冰冷的,但人确是立体、有温度有变化的。世界上最大的不变是永远改变。要怎样有度使用和授权也是一个每个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大数据时代生存法则》读后感(四):《大数据时代生存法则》:人工智能时代的哲学性思考
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对人类社会发展有什么推动之处?我们该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如何解决由此带来的诸多变革?人工智能对人类会造成威胁吗?
一提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我们总会生出种种疑问。
对于这个无法抵挡又带着许多变数的的事物,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伦理学教授、哲学家尼古拉斯·阿加一直致力于探索其带来的影响,从哲学动机角度进行了深入的辩证思考。
翻开尼古拉斯·阿加所写的《大数据时代生存法则》这本书,我不禁想起了最近看的一部电影《沙丘》。
在这部电影及原著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设定:尽管在星际中生存,有着高科技装备,但人们使用的却是冷兵器的战斗方式。身上戴有一个屏蔽场护盾,子弹打不进去,只能靠冷兵器如刀子,缓慢刺入才能伤害到身体。而当时的社会有一个特殊的职业人物角色叫做“门泰特”,通俗来说就是人脑计算机,能够进行高速而精妙的运算和分析,堪比人工智能。
为什么会是这种情况?因为在这个故事中,在一万多年前,人类经历了一场圣战,这场圣战就是人类与智能计算机之间的战争。人类以微弱的优势和极高的代价战胜了机器人,从此便禁止再发展人工智能,最终回归到依靠人类自身的力量来进行发展。
虽然这是写作于50多年前的一部科幻小说,但是作者的脑洞和故事却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悲观预测:人类也许终有一天会被人工智能反制,濒临灭绝。因此人类应该对人工智能抱有一种警惕性,保持控制权,才能与人工智能和平共处并得以生存。
科幻大师阿西莫夫在上世纪50年代出版的小说里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也显示出人类与机器人相处时的一种矛盾关系以及人类对统治权的追求。人类对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态度和心情是既依赖又防备,其实是十分矛盾的。
如今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人类依然没有摸索到将来如何与人工智能的和平相处之道。
脱离科幻的想象,在现实生活中,不得不承认,社会的发展需要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技术力量。
但是,当其飞速发展,人类在将来对它们是否还有控制力?是否仍然能够处于统治地位?人工智能是否真的能完全为人类服务?人们是否会面临工作机会被剥夺的困境?当无人驾驶汽车面临类似“电车难题”时,它的解决方法是否具备人类的伦理道德?这些是人类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一直忧心的问题。
对于呼啸而来、无法阻挡的数字革命,我们应该怎样去客观理智地看待它?科技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力量,又会产生什么样的伤害?人工智能会完全替代人类吗?最终是否会如《沙丘》里所写的回归到人类本质的力量?
在《大数据时代生存法则》一书里,作者认为,有些事情永远是人类能做而机器做不了的,但人类也面临着能动性的危机。数字革命威胁到了人类作为施动者,或者说是自身命运主宰者的地位。
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人类的能动性在数字时代得以延续,这也是作者写作本书的主要目的和思考方向。
既然无法阻止数字革命的到来,那么我们必须要重设人类能动性的方式,也要认真思考要将哪些人类所把持的领域让渡给机器,双方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和平共处,甚至能携手共进。
人类的优势在于拥有情感和思维的能力,人工智能在将来是否能学会产生情绪和进行思维分析,我们还无法确定。但作者认为,人类能做的是要坚持以情感和社交为核心的工作,机器则承担数据密集型的非情感类的任务。
人际社交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需求和生存模式,也是冰冷的机器无法替代的。因此,在数字时代,我们要去尝试能够满足人类社交需求的新型工作,成为“社会型工作者”。“社会-数字经济”也是作者理想中的未来经济形态。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部英剧《真实的人类》,剧中讲述人工智能机器人已经进化到拥有人类情感。其中有一个情节是男女主角去进行心理咨询,而咨询师就是一个智能机器人,为夫妻两人进行心理访谈,解决情感矛盾。
心理咨询也算是一种社交型工作,那么当机器的数据运算和学习能力达到某个级别时,它们是否也能模拟人类充当“社会型工作者”?人类会不会打造出会思考的机器?关于这个问题,作者发出了道德预警。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大数据时代生存法则》读后感(五):“巴特勒圣战”会出现在我们的未来吗?
近日,电影《沙丘》热映,引起科幻迷的热烈讨论。
影片的故事背景中,上万年前曾爆发过一场人机大战——巴特勒圣战。这场大战的起因是,当时人类被拥有高度智慧的人工智能统治,人工智能逐渐成为奴役人类的可憎存在,于是人类发动了巴特勒圣战,将人工智能和一切复杂计算机从人类世界彻底清除了,人工智能也成了《沙丘》宇宙的禁忌。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数字革命开启了大数据时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暴风骤雨般的波动与变革,而这些都源于计算机实力的大幅提升,也意味着我们当下正在经历的变革和转型仅仅是一个开端。
但是,这个开端已经足以让我们手忙脚乱,或愕然,或亢奋。那么,大数据时代会是现实版的“沙丘宇宙”吗?
《大数据时代生存法则》一书的作者是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的伦理学教授,他放眼大数据时代全景,以颇具哲学意味的视角带领我们看见隐秘的角落,寻找大数据时代的生存法则。
数字革命威胁到了人类作为施动者,或是自身命运主宰者的地位。我们之所以能在关乎自身和世界的问题上做出重大抉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能够分门别类地展开理性分析,比如下面几个问题。
科学家盘算着造出计算机“深蓝”(Deep Bule),让它们在落子之前就能细致描绘出人类对手将如何一步步落败,让人类对手在对战之前就甘拜下风。尽管这样的计算机还未现世,但我们也无法忽视能够战胜人类棋手的计算机已经出现的事实。
《大数据时代生存法则》提出了一个新概念,“人类例外论”,指的是我们对未来计算机的实力所怀有的偏见还夹杂着对人类自我能力的过高认知。
这个例外体现在,人工智能服从于运算法则,但人类拥有天赋,靠直觉寻求答案,靠智慧展现风采。一台计算机或许可以执行每秒10亿次的运算,但它绝不可能拥有智慧。这是“人类例外论”的内在逻辑。
但是现有人工智能的局限性不该让我们一叶障目,看不到它们“下一代”可能拥有的实力。我们一方面要保留在现有某些人工智能面前所秉持的骄傲态度,一方面又要展现对这些机器实力爆棚的“后代”该有的谦和。
如果未来的人工智能拥有了智慧,人类该如何与它共处呢?那样的未来对于人类来说,可能是一个残酷的生存世界,甚至在拥有智慧的人工智能面前,我们连谋生的机会都没有。
在21世纪初期的数十年中,工作是人类的常态,即便在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年代,“工作即常态”这一理念也从未消失。
人类制造人工智能的目标在于制造出能够完成脑力活动的机器,而数据是大数据时代的典型财富,是专为承担脑力劳动的机器量身打造的,那么在这个时代,如果和拥有智慧的人工智能竞聘,人类还有优势吗?
聘请人类劳动者需要支付酬劳,人工智能不需要,当然,它们的维修保养需要成本,但相比支付人类劳动者酬劳来说,人工智能更划算。何况,人类劳动者可能还有一些心愿,比如带薪假期。人工智能就没有这样的需求。
“机器从不会酩酊大醉;它们的双手从不会因过度劳动而颤抖;它们不会旷工,也不会因闹着加工资而罢工;它们精确度高、规律性强,制造出的机械结构要么精妙绝伦,要么敦实厚重。”
书中引用了蒸汽锤的发明者詹姆斯·内史密斯的这段话,意在说明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有多大,它们可能在职场竞争中将人类远远甩在身后,让人类望尘莫及。
如果人工智能的职场竞争优势令你心生恐惧,那么,“人类例外论”可能从另一个角度缓解你的担忧,因为人类拥有在工作领域立于不败之地的资本,那就是思维能力。
人类拥有思维能力,是有七情六欲的生命体。我们制造出为我们工作的人工智能,又害怕人工智能夺走我们的工作,但是我们应该想到,在某一个方面,我们的需求只有人类才能满足,那就是情感。满足人类情感需求的工作,很有可能是人工智能无法承担的。
比如,你觉得,人工智能就无法在《脱口秀大会》的舞台上舌灿如莲,逗得观众捧腹大笑吗?
《大数据生存法则》中还有一个新概念,叫“社会-数字经济”。作者认为,这将是大数据时代的经济模式。数字经济的核心价值观是效率为先,社会经济的的核心价值观是人性为先。
作者将“社会”放在“数字”的前面,他的态度显而易见,那就是,在人类文明开化之前我们就具有的群居属性已经烙印在我们的心灵深处,这种属性就是人类情感的暗号,只有人类才懂得。
以早上为你调制拿铁的咖啡师为例,你与咖啡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可能转瞬即逝,但这其中蕴含的情感特质是你不容忽视的。同样,你也会在不经意间关注咖啡师的精神世界。
为了使社会需求得到满足,我们必须与形形色色的人产生关系,情感就是这种关系的纽带。满足人类情感需求的工作,是人工智能难以取代的。
退一步讲,如果人工智能拥有了情感,或许人类的处境也没有那么糟糕。
在职场,人工智能也可能发起一场大罢工,要求加薪、缩短工作时长,谋取福利。因为它们也有情感需求了。
在情场,如果你和人工智能相爱,你可能会时时刻刻感到忧心忡忡,害怕一旦对你爱人的头颅进行扫描,你就会发现那里面并没有大脑,而是布满了各种电路板。这对于你的情感关系而言将是一个噩耗。
如此看来,无论工作还是恋爱,人工智能都不太可能完全压制人类,我们还可以选择。
科技上没有“别无选择”
TINA是“There is no alternative”的首字母缩写。科技领域的TINA在引导我们纯粹从效率的角度来衡量人类能完成的工作。如果是这样,人类制造出效率更高的人工智能,终将被人工智能取代。
但是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表现的态度,人性为先的经济模式才应该放在首位。因为我们喜欢与人互动。如果你正在拨打某个公司的热线服务电话,希望该公司为你解决某个问题,你会不断地在电话上按“0”以求接通人工服务。
我们享受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获取的愉悦感,哪怕这种愉悦感稍纵即逝。
我们需要的互动对象是跟我们相仿,具有智慧和情感的生命体,这是当前的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而一旦它们具备了这两种特质,或许它们也并不比人类更具优势。
《沙丘》中,人类在长达数百年的巴特勒圣战中取得了最终胜利,但此战役也使人类产生了一个想法:人是不可被取代的。于是他们开始专注于自身潜能的开发,影片中的门泰特就是人脑开发的成果,他们可以通过人脑进行计算机级别的逻辑推理和演算。
不管在《沙丘》中还是在《大数据时代生存法则》一书中,创作者透露出的深层想法都包含了这一点:人类应该为了捍卫自身命运的主宰权而战,不论是单枪匹马还是同仇敌忾。
大数据时代将走向怎样的未来,人类的选择至关重要。命运,还把握在人类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