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情”“景”结合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情”“景”结合

2022-02-21 22:12:17 作者:春水煎茶 来源:春水煎茶推荐 阅读:载入中…

“情”“景”结合

  新课程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强调有感情的诵读,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总要问一个问题:在朗读文章时,把握文章怎样的感情基调

  那么对于适合诵读的写景抒情散文来说,情景交融是其特色,在确定其感情基调时,自然要“情”“景”结合。

  什么是写景抒情散文?

  写景抒情散文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自己的心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感情的散文。一篇成功的写景抒情散文可以说完美做到了,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所以把握一篇写景抒情散文的感情基调自然离不开这两个元素“情”和“景”。

  什么是感情基调?

  《现代汉语词典》对基调的解释是(1)音乐作品中主要的调。(2)主要精神,基本观点。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及作品的总的感情态度,总的感情色彩。

  那么如何把握写景抒情散文的感情基调?

  以七上第一单元的几篇典型的写景抒情散文为例进行说明。

  (一)把握作者情感

  1.整理“情物”

  写景抒情散文的情感往往是“虚”的,需借一个“实”处得以寄托,这个被寄托的东西就是所说的“景物”。作为一篇优秀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提到的“景物”,都是有用的,都是为表达文章的中心、为寄寓自己的感情服务的,所以应当从“景物”中去体会作者所寄托的感情。

  比如读《春》中,就应当去探究,作者为什么写春?写了春天的什么?它们有怎样的特点?略加思考就不难发现,春天是美丽的,给人希望和力量,因而值得赞美。

  2.探究“情缘”

  所谓情缘就是指作者在文中表露出的情感,其产生的缘由是什么?这就需要借助“背景”。

  比如《济南的冬天》的写作背景:老舍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据老舍夫人胡絜青回忆,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该文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所以除了济南本身的特点,文章的写作背景也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情感。

  3.剖析“情言”

  这就需要关注描写景物的关键词句和评价抒情性语句。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阅读散文,必须努力去发现、解析文中最能表达感情的词、语,去发掘“情”与“语”之间的联系。

  比如《济南的冬天》的第一段中反复出现的一个词“像我”,为什么要提到“像我”呢?因为这个词表明对济南冬天的评价是作者的亲身感受,是加进了作者的主观感情的,有了主体的反复出现,我们就会更清晰的知道,这济南是作者笔下的济南,这景物是蕴含了作者感情的呈现。这感情我们在全文的字里行间中的“宝地”“奇迹”“秀气”等也很容易品读出来是喜爱,是赞美。

  再比如《雨的四季》中第1段开篇明意“我喜欢雨”,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接着第2~5自然段,分别从春夏秋冬写了四季的雨并加以描绘,感觉到春雨清新,夏雨热烈,秋雨沉静端庄,冬雨自然平静,最后六七两段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雨的赞美和渴望之情,

  4.鉴赏“情艺”

  所谓“情艺”,说的是文章作者表达感情的艺术。除去修辞、角度和手法之外,我们还需关注每篇文章的独特语言艺术,比如《春》的童趣,《济南的冬天》的亲切对话感,《雨的四季》的诗意等。准确把握这些不仅有利于理解作者的感情,更有利于诵读。

  (二)分析景物的特点

  写景抒情散文的文章主体是景物,虽然不是文章的核心,但作者却把大量的笔墨用到了对景物的描写上,甚至有些文章只写景,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所以这些景物是作者抒情的载体,准确把握景物的特点,可以增加对作者抒发情感的理解。

  1. 掌握概括景物特点的常用方法。

  常用的概括景物特点的角度有:动静、声音、色彩、明暗、画面、季节、冷暖等。具体操作时,首先在文中找到描写景物特征的段落,其次画出该物特征的关键词句,最后将关键词句归纳、压缩、提炼。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从该物身上感悟到的精神也是概括景物特点不可忽视的一环。

  2.景物的特点贯穿全文。

  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通读全文之后,我们会发现作者在开篇第一段中,通过和北平的常刮大风,伦敦的多雾看不见日光,热带的日光永远太毒进行对比,就已经把他对济南冬天的天气情况的感受,明确表达了出来,“没有风声”“响晴”“温情”。而且在这一段的结尾,作者把济南视为一个“宝地”,也正是因为在北中国的冬天,济南的天气所呈现的“温情”的特点是极其难得的。我们从整篇文章中也能够感知到文中关于小山静水的具体描绘,确实都是围绕着“温情”这一特点来展开的,所以“温情”可以视为贯穿全文的主线,是济南的冬天的总体特点。诵读时的基调要符合这一突出特点。

  3.景物的特点体现共性的同时彰显个性。

  如《春》中描写了五幅图画,共同体现春天“新”、“美”、“力”的特点,但每幅图画有体现出自己的个性,比如春草图的可爱,春花图的热闹,春风图的柔情,春雨图的静谧,迎春图的振奋。再如《雨的四季》中文章的第1段开篇点明了雨是美丽的总体特征,接着2~5自然段,分别从春夏秋冬写了四季的雨,并加以描绘。春雨:清新、润泽、甜美;夏雨:热烈、粗犷、奔放;秋雨:沉静、端庄、深情;冬雨:自然、平静、纯洁。朗读处理情感时要注意这些微妙的变化。

  (三)“情”“景”结合,确定朗读基调

  我们对课文有了“景”与“情”的感知,那用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去诵读呢?

  比如《济南的冬天》,“景”温情,“情”喜爱,赞美。那么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

  我们会说出很多的朗读基调:温情、温和、恬淡、闲适、欢悦、忧伤、热烈、深沉……哪些不适合用在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中?“忧伤”肯定不合适,因为作者对济南的冬天是非常喜爱的。那既然是喜爱的,“欢悦”合不合适呢,欢悦是欢乐,喜悦,对于本文围绕“温情”这个特点而展开的描写来说,是不是过于昂扬了些,不符合文章中那娓娓道来的文字感觉。这样看,“热烈”就更不合适了。那我们看“深沉”好不好呢,沉着持重,注重思想感情的内敛,这种基调对于本文来说又过于厚重了,也不合适。冬天,一座温暖温情的城市,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充满着安全感的闲适恬淡。所以热烈、忧伤、深沉、欢悦都不合适。这篇文章我们适合用“温情、温和、恬淡、闲适”的感情基调去朗读。

  再比如《雨的四季》,整体的把握内容之后呢,我们能明显的感觉到文章的整体的感情基调是高昂的明朗的,但是细心的同学也一定会感觉到春雨清新,夏雨热烈,秋雨沉静端庄,冬雨自然平静,所以朗读每段时的感情处理会有细微的不同。第1段和最后一段,更多的是作者直接表达对雨的喜爱之情,情感应该是更加直率和热情,而中间中间这四季的雨,则要读出更多亲切和深厚的情调。

  对于写景抒情散文的感情基调,我们总有个误区,认为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就把握准了文章的感情基调,这显然是不可取的,因为除了“情”,写景抒情散文还有不可忽略的“景”。“景”虽然不是文章的核心,但作者却把大量的笔墨用到了对景物的描写上。所以要想确定写景抒情散文的感情基调,我们就要先分析出文章所描写景物的总体特点,再把握住作者对景物所持有的感情,“情”“景”结合才能准确把握诵读感情基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情”“景”结合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