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口水问题
“关于……,你怎么看?”,“请问身为……,是什么感受?”---每次看到这种提问,我就忍不住想反问。
以前在互联网上,这两个提问并不像今天这么流行。据说,正是因为推出了这两个提问之后,知乎才从一个精英问答社区一跃而成大众问答社区,“怎么看”和“什么感受”也才变成了一种网络口头禅,许多人不假思索地使用。
《槽边往事》的留言区基本上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我不喜欢。“怎么看”是询问个人观点,“什么感受”是询问个人感受。这样的提问降低了回答的门槛,任何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如果连观点都没有那么多少还有一点感受,于是就总是可以作答。
王力宏前妻李靓蕾的小作文你怎么看?用手机看。如果你是王力宏,面对这样的小作文你是什么感受?家和万事兴?天文学家在银河系发现黑洞你怎么看?黑洞我看不见。如果你是天文学家,面对这个黑洞你是什么感受?模模糊糊?宇宙的马赛克?
一文不值。
真正值钱,也真正困难的问题是去问:1、是什么?2、为什么?3、如何做到的?鱼香茄子是什么?为什么会有鱼香?怎么做一份鱼香茄子?所有这些问题都指向更大的信息量,指向原因和机理,于是提问的人会有所收获。但是,请问你对鱼香茄子这道菜怎么看?吃一份鱼香茄子是什么感受?这种问题屁都不是,比尿都多余。它们的原型就是寒暄闲聊,但是包装成一幅正在思考的样子,本来可以有更为简单的形式:这道鱼香茄子怎么样?好吃吗?
而且,这种口水问题透着一股莫名其妙的自来熟气质。观点,尤其是私人观点,往往并不适合公开表达。在《黑客与画家》这本书里,专门用一整章来谈这个问题。作者深切认识到大众的癫狂和从众心态,认为应该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内心的观点,没有必要一定要在人前言说。
我朋友的确可以在饭桌上问我各种怎么看,当他那么问的时候,他知道我会和他说我的真实想法,但也仅仅局限在我和他之间,这不是解答,而是基于信任的交换意见,总得有个什么地方说说心里话。当我那么回答的时候,我也知道他听完就算了,不会拿出去到处讲,宣扬这就是我的观点,让我面对可能因此而来汹涌敌意或者愤怒。
在公开的网络平台上问别人怎么看,我认为就是截屏群聊天和朋友圈内容发布到网上去。问别人什么感受,我认为就是在别人家的客厅和卧室架设摄像头搞直播。我们熟么?我们之间有任何责任义务和背负么?怎么就觉得自己可以如此自然地问我这些问题了?我怎么看,怎么感受和你有什么关系?和网上的其他人又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你们就得知道?
问这是什么,为什么,如何这样,是一种互利互惠的提问。问这是什么,回答的一方就要思考类别、性质、特点,把一个事物从无数种事物中剥离出来,找到它和其他东西的不同之处,这也是个思考过程。而回答为什么,则要求回答者思考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逻辑关联,目的手段和结果,这同样也会加深认知。如何这样则与实践有关,需要经验和判断,还需要阐释和讲解的能力。因此,这样的提问和对应的回答,对于双方自我提升都有好处。
有一个我最喜欢用的例子,小女儿问爸爸: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因为大气会散射太阳光。但是,如果这个小女儿一路追问下去,为什么蓝色更容易散射蓝光?一直一直那么问到底。最终可能在微观物理层面上归结于瑞利散射,在微观生物层面上归结于视神经的三种基本视锥细胞对不同颜色光线的响应度,在宇宙的大背景下归结于碳基生命需要对适合生存的光谱范围敏感,以随时觉察到自己能存活的温度区域---即便如此也依然称不上是完全解答,但的确可以随着提问而一路深入下去,直到逼近自己知识的盲区。女儿得到了新知,而父亲重新梳理和检查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如果女儿问爸爸:对于天空是蓝色的这件事你怎么看?或者:天空是蓝色的,你什么感受?当然也可以回答,也未必需要时时刻刻普及科学知识。可以回答她天空是蓝色的,那是为了衬托你背后的两扇白色翅膀。天空是蓝色的,是透明的,看着天空我就好像看到了你的眼睛---这叫亲子时光。
网上的人那么喜欢问这两个问题,难道是为了找人给自己过亲子时光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