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身体知道答案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身体知道答案的读后感10篇

2017-11-23 21:4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身体知道答案的读后感10篇

  《身体知道答案》是一本由武志红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2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身体知道答案》读后感(一):活出自己

讨厌,厌烦,鄙视等包含对别人强烈批评的感受是从头部发出的。
同情,包容,爱和悲伤等渴望爱又担心失去爱的情感是从胸口发出的,集中部位是心口。
力量,宁静,与某一事物,某一人乃至整个世界合为一体感产生时,注意力集中在小腹。
在我们生命的早期,都有一个阶段,是想用肚子与别人建立连接感,但逐渐地有了改变,先是变成通过心与别人建立亲密感,最后变成了通过头脑与人交流。
头脑中的“险夷”,是养育者,老师文化社会塞给我们的。
心中的“险夷”,是对不能获得爱的恐惧感。
而其实,我们之所以会活在头脑的“险夷”中,关键并不在头脑,而在于发生在心口位置的对不能获得爱的恐惧。

  《身体知道答案》读后感(二):那些简短有力的震撼

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
我们沉浸在自己头脑所想象的世界中,而且还希望将这个想象的世界强加给真实的世界,结果我们越是在乎一个关系,我们就越容易将自己的幻觉强加给对方,于是爱的渴望反而导致了伤害
如果没有和身体取得链接,身体会痛,而头脑则会一直在矛盾中思考
抱怨是针对别人的,我们之所以向别人发出负面的信息,其实是在逃避自己内在的痛苦,而内在的痛苦总是会先表现为身体的不舒服
平等心就是如实地看待并尊重你自己当前的境界,即便很好也不骄傲,即使一般也不自责,总之不和别人的境界去作比较。
有时,在一些极端情形下,为了自保,我们可能要欺骗一下别人,但无论如何,都不要欺骗自己。
穿越保护层,去面对痛苦,这一开始需要勇气,但最后就会获得巨大的好处。
因为对A 不满,于是走向-A;因为对-A不满,于是又走向A。这是一种常见的轮回。另一种常见的轮回则是,因为没有得到A或失去了A,所以不断执着地寻求A。
所以我要强调的是,一个理论——理论也是思考的一种——不管多好,它的价值在于引出你的感受,而不是它有多正确多伟大
很多人会想,等自己变好了再去好好生活,但也许更可取的是,带着心理问题去好好生活。
我认为,这个世界上的许多愤怒或攻击行为,尤其是亲密关系中的愤怒或攻击行为,是一种假象,是用来防御恐惧得不到爱而制造出来的。
他们之所以这样对你,是可以这样对你。
我深信,我们每个人的灵性都是相通的,当我们很投入地想象自己是某个人时,我们真的会体会到这个人的感受。
内心的格局决定了事业的格局。
我的治疗经验也显示了这一点,经常,似乎没有发生任何明显的变化,只是来访者逐渐了解了自己在一些琐碎的事情上的内心变化,结果他们觉得事情完全不一样了。有时会解决问题,有时问题还在,但他们对自己的觉察令他们觉得更宽容更从容、更灵活、更信任自己和别人,所以可以和那个问题共处,甚至那个问题已不再是问题,虽然事实看上去还是一样。
沉溺在陷阱中是有很多好处的,这些好处令我们舍不得。
这一点必须得到尊重,所以无论一个习惯性言行看起来多么不好,都不要恨它,因为它最初保护过你。
罗区说,真爱的密码是“你希望伴侣做到的,你自己首先去做”。
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做时,就试着放松下来,对内心深处的潜意识说,请你教我。
疾病常是灵魂和自我矛盾的体现。
并且,思维很容易自欺欺人并导致“布里丹的驴子”的困境,而身体的智慧则是简单直接的,它从来不会骗我们。
我们太依赖于头脑了,而头脑很容易自欺。
一旦出现自欺,头脑和身体就会陷入分裂状态,一些身体疾病随之出现。这时,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去对付身体的症状,试图消灭它。假若我们这样做,就是忽略了身体症状所传递的信息,而未必会得到消灭疾病的结果,甚至会被疾病所消灭,或者说,头脑最终被身体所消灭。
“你很快会好转,只要你能尊重你的这些症状背后的一些信息。”
厌烦、讨厌和鄙夷这一类的感受之所以会产生,总是和头脑中先存在的一些评价有关,如果没有这些评价,这类对别人的抵触情绪也就不会发生了。
结果是,你的头脑中同时有了一对非常矛盾的声音,这时,你就会头痛。
她讲完这番话后,我让她坐端正一些,双脚踏在地上,并让她将注意力放到双脚上来,感受双脚的每一个部位。做这个小练习约花了两分钟,然后我问她感觉如何,她说,很舒服
头脑中的声音,常常不是自己的,它们更可能是来自父母、老师和其他人的声音。
时刻保持与自己的链接,当发现与自己失去链接时,要有意识地回来。
假若你的心先抵达了一种空镜,那么随即而来的直觉会非常清晰、敏锐而且有穿透力,是非常值得信赖的。
莫里森说,他的办法的关键是“在能够成功实践之前,你必须首先有一幅关于正确做法发清晰的心像”。
我们思考问题,不能轻心大意地肯定,也不能逢到疑惑就轻心大意地否定。这样,我们就失去思考的能力,走入迷宫,在迷茫中怀疑、失望绝望了。我们可以迷惑不解,但是可以设想其中或有缘故。因为上天的神明岂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呢。

  《身体知道答案》读后感(三):书摘

太依赖认知的智慧,我们就会被割裂在一个个孤独的世界中,这也正是自恋幻觉的关键所在。我们沉浸在自己头脑所想象的世界中,而且还希望将这个想象的世界强加给真实的世界,结果我们越是在乎一个关系,我们就越容易将自己的幻觉强加给对方,于是爱的渴望反而导致了伤害。
那么,怎样才能跳出自恋幻觉呢?或者说,怎样才能与别人建立真正的链接感呢?
一个很简单的答案是,先与自己的身体取得链接。即,先去发展自己的身体智慧,试着用身体去聆听别人发出的信息。认知的链接常是幻想中的链接,而身体的链接则是真实的链接。
与身体的链接并不难,它一直存在着,我们只需给予它足够的注意,它就会逐渐发展起来。
还会布置作业:如果你对某件事感到困扰,那么可以在晚上睡觉前对潜意识发出一个请求——我有一件事感到困惑,请梦指引我,告诉我这是为什么。
假若我们最终能发现,其实自己可以处在任何位置,那么我们就破掉自己心中的种种障碍,而获得充分的自由,那时就可以做到知行合一了。
当遇到挑战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焦虑或难受,那时我们很容易将注意力放在外面,试图抓住一些什么东西,希望这些外在的资源能帮助自己去面对暂时似乎超出了自己应对能力的挑战。然而,我们越这样做,就越容易感觉到失控。
这首先是因为,外面的资源,尤其是别人,是很难被我们掌控的,无论我们多么信任那个人,这种不确定感都会令自己更焦虑。
不过,更主要的原因是,当我们努力向外面寻找答案时,我们通常切断了与自己内在的联系,也就失去了自己的重心,令自己的心像浮萍一样处于飘忽状态,这时无论怎么做都是消除不了焦虑的。
可以说,这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先去和自己的内在取得链接,找到自己的重心,然后带着这种链接去考虑问题。这时,或许你还会做出和以前同样的选择,但因为有了和自己内在的链接,无论做什么选择都是踏实的。
通常来说,和自己的内在取得联系的最容易的一步,是首先和身体取得链接,而方法就是去觉察自己身体的反应。
卓越的人从自己的身上寻找答案,时刻倾听内心的声音,听从直觉的指挥。普通的人从别人的评价中寻找支撑,排斥或忽略自己内心的体验、感觉,作决定的时候,也容易迷失在缜密但摇摆的理性中。
内在评价系统不是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义,而是最健康的人的心智模式。
我们为什么不敢做自己?
既然内在评价系统最健康,但为什么大多数人却形成了外在评价系统呢?舒俊琳引用他最推崇的罗杰斯的观点说,这是因为在成长中,人们得到的积极关注是有条件积极关注,而很少得到无条件积极关注。
有条件积极关注的逻辑是:你必须做到A,我才能给你B。B可以是物质奖励,也可以是精神奖励。在有条件积极关注的影响下,一个人会形成这样的经验:只能表露“好的”(或“可被接受的”),否则就会被拒绝被伤害。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不断学习、修正自己“应该如何部分地表露”的过程,最终就形成了一套外在评价系统。
舒俊琳说,他赞同罗杰斯的看法:绝大多数心理问题都是因为忽视乃至扭曲了自己的内心体验所造成的。内心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当我们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时,我们就丧失了自由,自我的力量也就越来越弱,最后变得对外界的变化过于敏感
舒俊琳说,其实,我们都听到过“听从内心的呼声”“不要在乎别人的评价”的说法,然而,如果我们不去建立一些“我行我素”的新体验,那么无论我们多么赞同这些观念,都无法建立起新的内在评价系统来。只有活生生的体验才能改变一个人的潜意识,而再完美的理论说教,如果没有活生生的体验做支持,是一点作用都没有的。
家庭、学校、社会和文化给我们安排了很多“好的模板”,然而,这些模板与我们的健康成长并不一定相符,我们为了得到奖赏接受了它们,但它们仿佛是一张没有弹性的面具贴在我们的脸上,进而限制了我们内心的自由,也限制了我们的健康成长。
三点努力帮助你“成为自己”
“成为自己”意味着更健康,但“成为自己”之路不会一帆风顺。它意味着自由,但也意味着完全的自我负责——“我选择,我负全责”。在这条路上,一个人的内在评价系统经常会发生动摇,要坚定地走在这条路上,需要克服一些最常见的障碍。
 一、远离人格面具
因为在有条件积极关注中长大,我们只能表露“好的”(或“可被接受的”)一面,并由此形成很多人格面具。走在“成为自己”的路上,一个人会逐渐远离这些不真实的自我,尽管会有不少踌躇和顾虑。
二、远离“应该”
“应该”越多,一个人的心灵自由会越小。一个人内心的声音越强大,就越不会在乎别人的看法。
三、不再迎合别人的期待
罗杰斯说,许多人试图通过取悦他人来形成自我,但如果他们得到了自由,他们就会远离这种方式。
罗杰斯认为,真正“成为自己”的人,不希望成为他们“应该”成为的样子,无论那些规则是由父母制定的还是由文化制定的。他们不希望把自己塑造成一种纯粹是为了取悦他人的形式。换言之,他们不选择成为任何矫揉造作的人,或者任何被强迫的人,或者任何被他人从外面界定的人。他们认识到,他们并不重视这样的目标或目的,尽管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按照这样的目标度过了他们的大部分生活。,
我们很容易在一个团体中失去定力。既想在团体中彰显自己,又急于在团体中找到归属感,于是,我们会急于自觉或不自觉地去使用一个团体所奉行的核心逻辑,让自己,也让别人觉得,在这个团体中,我们是很棒且很忠诚的一员。
在我看来,平等心,换成我自己喜欢的话语,就是尊重自己当下的境界,尊重自己内心中正在发生的事情,无论外界有何等压力,都不远离自己的内心。
有时,在一些极端情形下,为了自保,我们可能要欺骗一下别人,但无论如何,都不要欺骗自己。
一个心念的产生,无非贪和嗔。贪,是希望重温某一种特定的快乐;嗔,是希望再也不要经历某一种特定的痛苦。
我们会把幸福和快乐与产生幸福和快乐的附加条件等同起来,结果,我们的贪就成了对很多条件的执着,而嗔就成了对很多条件的抵触。
为什么做感受身体的练习会有这么好的收益呢?一直以来,我的理解是,做这个练习可以将注意力从思维上拿走。思维总是绕圈子的,它就像“现代小说之父”卡夫卡的小说里所写的那种感觉——你希望抵达一个目的地,但你却走在迷宫里,而且这个迷宫其实根本没有路可以抵达目的地。但是,一旦你不再在思维上纠缠,这个迷宫就会自然消解,这时你会发现,这个目的地就在你身边,你已抵达那里。
更直接的说法是,一旦将注意力从思维上拿走,从身体通向灵性的通道就会打开,而答案,总是经由这个通道而来。
对此,邓虹嵘老师有更细致的理解。他说,每一个思维都有生命力,而这些有生命力的思维其实可以称为“心魔”,它们一旦生成就不甘心死去,所以会用种种花言j巧语诱骗你听从它。如果你只是去思考,那么你就会陷入心魔中,无法找到答案。譬如我这个来访者,她以前面对那个问题时,总是在思考,结果她思考了3年却一步都动弹不得。
心魔是虚的,但是,身体是实的。邓老师说,当我们将注意力从思维转移到身体上时,其实就是离开了虚妄的世界,而进入了实在的世界,这时,事情就会变得不一样了,你每走一步都很扎实。
我们对固定模式的执着,美国“码头哲学家”埃里克·霍弗在他的著作《狂热分子》中有一种解释:
当我们的生活朝不保夕,完全无力控制我们的生存环境时,就会执着于熟悉的生活方式。我们通过把生活模式固定化去对抗深深的不安全感。借此我们给自己制造了一种幻象:不可预测性已为我们所驯服。
一个理论——理论也是思考的一种——不管多好,它的价值在于引出你的感受,而不是它有多正确多伟大。现在我想再补充一点,也许最容易引出感受的,是投身于真实世界的洪流中。
看法和体验之间有着很复杂的关系。通常,我们会不自觉地认为,是事件导致了我们的体验,例如我们会认为,是失去亲人这件事直接导致了痛苦。但很多心理学理论会认为,不是事件导致了体验,而是你对事件的看法导致了体验。
所谓命运,依照心理学的经典解释,就是我们将自己童年的关系模式投射到成年的人际关系中,结果命运就成了一个无聊的轮回。
至少在我看来,心理治疗的目的不是去解决一个问题,而是帮助来访者明白,自己的心是如何制造这个问题的,自己的心又如何展现在这个问题中。
认识你自己,觉察你内在的心理变化过程,而不要迷失于自己的外部世界中。因为你看到的外部世界,其实是你自己的内心投射出来的一个心理游戏。
你可以试试多去看自己的内心,不再怪罪外部的世界,或许你最后会体验到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
罗区在其另一部著作《当和尚遇到钻石》中有更多的解释,而《真爱密码》这本书中,他主要讲了如何拥有一个完美的伴侣。或者,更准确的说法是,如何拥有一个完美的伴侣关系。
我一再谈到,每个人在恋爱中都藏着改造梦想,即我们总是对恋人的真实样子有些不满意,而希望恋人能变成另一个样子。可以说,我们都渴望将真实恋人“创造”成理想恋人。
但是,我们这个愿望几乎百分百会受挫,不管我们怎么努力,我们总会发现相反的事情发生了。即,我们越希望恋人改变,恋人越不会改变,甚至我们越希望他变成A,他反而越发向-A靠拢。
在罗区看来,并非是改造梦想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用错了方法。在玩改造梦想的游戏时,我们会使用种种办法。但是,你是否尝试过罗区的办法呢?罗区说,真爱的密码是“你希望伴侣做到的,你自己首先去做”。
我们需要对这种二元对立有所意识,否则,假若我们只意识到A,那么我们就会将-A投射到身边的人身上。
一次我参加一个聚会,发现这个聚会上,最成功的男子和最失败的男子总是形影不离,而我也了解到,不只是聚会中如此,在生活中他们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不过,当他们在一起时,成功者会不断嘲笑失败者,每当请客吃饭时成功者都会先对失败者说“这次得你买单”,但当真要买单时,一定是成功者自己买单,同时也不会忘记再奚落失败者一两句。
在我看来,他们是互为对方隐蔽的种子。成功者只意识到了自己对成功的渴望,而他也果真成功了,这是A;而他的内心深处也藏着对失败的恐惧,这是-A,但他对-A缺乏意识,也不能容忍自己失败,所以,他要将对失败的恐惧投射到周围的人身上,那个失败者最容易接受这种投射,于是成功者对这个失败者有了很大的注意。
同样的,这个失败者已自暴自弃,他认为自己已不可能成功。但是,不管如何自暴自弃,他的内心深处仍然藏着对成功的渴求。只是,他认为自己做不到这一点了,于是他将对成功的渴求投射到了那个成功的男子身上,与成功者形影不离。
他们彼此形影不离,其实是因为他们与自己隐蔽的那一部分形影不离。
美国著名治疗师露易斯·海在其著作《生命的重建》中写了她的故事:在她前几十年的人生中,她不断遭遇别人的恶意对待,屡屡被强暴和虐待,但当她用几个月的时间,通过灵性治疗改变了自己的内心后,这些事情再也没有在她身上发生过。
通常,我们过于关注别人,并且无意中会认为,别人才是我们的答案,但真正的答案永远在我们心中。
在采访迪尔茨时,我特地问了一个问题:“你现在如何看待身体的疾病?”
他回答说,疾病的英文“disease”的意思即“不自在”,其本意可以理解为,身体的疾病就是“内在的不自在”的一种反应。
他说:“每一种疾病都是一种表达,当我们压抑一些东西,不允许它在心理和灵性层面表达时,它会通过身体而表达,这就是身体的疾病。可以说,每一种症状,都是一部分自我在说‘不’,但我们不倾听这种讯息,最终它不得不通过破坏性的方式来表达。”
生命不断用各种方式呼唤我们,聆听并尊重你的灵魂,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一点,那么我们都可以成为天才。
当发现身体有些不对劲的时候,问一问自己,如果这种症状可以说话,它会说什么?
一个优秀的心理治疗师,不会轻易地使用分析,更不用说评论,而是会靠自己的感受与来访者沟通交流,而一个充分了解自己的治疗师,在咨询环境下的多数感受都是来访者投射的结果,所以他能捕捉到这些感受,也就是能理解来访者,当他将这些感受回馈给来访者后,也就帮助来访者更清晰地理解了自己。
在这一点上,一个合适的态度是不着急也不强行用已知的理论去解释意识传递的难题。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去解释,而是去承认一时无法解释的现象的存在。
在我看来,心灵感应现象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
头脑里的声音,常常不是自己的,它们更可能是来自父母、老师和其他人的声音。
假若我们失去了与自己的链接,我们就会拼命与别人去链接,别人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将远远胜于自己。对于这一点,我们很容易会说“因为我爱你”,但这种爱常是幻觉,是我们失去了与自己的链接后,将爱人当成了自己,失去爱人,就意味着失去自己,所以我们会对爱人特别执着。
体验痛苦时,保持身体的中正
吉利根老师所说的时刻保持与自己的链接,有一些简单的办法。
譬如,当发现自己有些失控,或注意力已集中在别人身上时,可以立即将注意力拉回来,并把注意力放在小腹部的丹田位置,或心口的位置。
譬如,可以在这种时候做一个深呼吸,然后注意自己的身体感受,假若身体某些部位有一些特殊感受,可以将注意力放在那里一会儿。
吉利根认为,我们之所以拼命去和别人链接,一个很常见的原因是,我们这时自己身体有很难受的感受,为了逃避这种感受,我们把注意力放到了别人或别的事物身上。但其实,在多数时候,我们若和自己的感受取得链接,不需要太长时间,这些难受的感受就会发生转化。
吉利根老师另一个重要的建议是,当我们和自己的身体取得链接时,要保持身体的中正。
保持身体的中正,是太极拳的一个原则,也是吉利根所修习的日本合气道的一个原则,即自己的注意力时刻都要保持一种柔和的平衡。要做到这一点,将注意力放在丹田部位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
当保持身体的中正时,那些难受的体验最容易发生转化。
和自己的身体取得链接,和自己的内在取得链接,是一件无比美妙的事情,也是一个很长的旅程。
别人向你投射敌意之所以会成功,根本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你心中埋藏着很多敌意。如果你心中彻底没有了敌意,那么敌意的投射就会彻底无效。具体就是,我们将一些行为或情绪视为可以接受、可以表达的,而将另一些行为或情绪视为不可以接受、不可以表达的。于是,我们心中就淤积了太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都会藏在潜意识中。结果,一旦有些信息刺中了藏在潜意识中的这些东西,它们就会被激活,于是我们就会失控,而表现出自己无法控制的敌意来。所谓失控,就是潜意识暂时控制了自己。
心理学家会说,每一个被严重压制的情绪都是一个情结,而每一个情结都是我们自己的一个盲点。这个盲点一被触动,我们就会失控。但假若这些盲点得到了觉察,也就自然化解了,那时别人再去触碰这个地方,就不会激发自己严重的情绪。久而久之,最终就会达到王阳明所说的“此心不动”。
人欲即天理,如果人欲可以不受压制地自然流动,人心就会自然抵达天理的境地,人欲与天理,这两个看起来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词语,其实是一回事。
所以,重要的是保持管道的通畅。管道通畅了,才会有我向往的那种境界——让感觉在自己身上酣畅淋漓地流动。
我们的管道之所以能保持畅通,是因为我们发现这样子可以被别人接受;我们的管道之所以关闭,是因为我们觉得这样子别人不会接受。
马尔茨关于潜意识有一个有趣的说法。他反对“潜意识思维”这样的概念,他认为潜意识是一个纯自动机制,没有思维能力。但是,潜意识有更神奇的能力——它可以自动帮助你实现目标,就像巡航导弹的目标追寻机制,只要你设立了一个目标,潜意识的制导系统就会帮助你接近并击中这个目标。
但为什么很多人并没有击中自己的目标呢?那是因为,你并不真正追寻它。或者说,这个目标与你的自我意象不相符。
或者更精确的说法是,你的意识不仅输入了目标,还输入了你没有觉察到的目标。例如你可能一方面说“我要挣钱”,另一方面的自我意象却是“有钱人是坏蛋”;一方面说“我渴望成功”,另一方面却说,“我低人一等”;等等。
这说明,只要你设定了一个目标,你就可以将其交给潜意识去工作,这时你甚至不需要努力,反而越放松越好。当然,为了更深地唤醒潜意识的力量,你需要通过努力去积攒一些素材,这些素材会是线索,可以更好地激活潜意识,这样潜意识可以更好地帮你实现这个目标。有意思的是,这时你越是刻意思考或满腹担忧,你越难以实现目标。所以,我们会看到,那些只知道一味努力的学生,未必会取得好成绩。因为,刻意努力可能会切断我们与潜意识沟通的渠道。
努力,但同时要学会放松。放松是更容易找到答案的渠道。努力藏着一个逻辑“我能找到答案”,而放松是“我要松弛掉紧张的神经,打开通向灵性层面的潜意识之门”。也就是说,答案不是我找到的,而是因为我打开了通道,答案自动来到身边。因此,爱迪生才说:“思想就在空气中。”

  《身体知道答案》读后感(四):让身心重归流动的法则

最近刚刚毕业,从校园到职场的冲击有一种钝涩的感觉:并不像突然失恋的痛彻心扉,但也不像高考结束后的酣畅淋漓;只是觉得内心像是少了一块,然后突然被什么不熟悉的事物大意地填补。于是在迅速调整后,就开始到书里寻找答案了,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心理学书籍。于是这本在电子书单里躺了好久的《身体知道答案》就成为每天能下班后的一点精神食粮。
作为武志红老师的又一本大作,在看到书名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是一本不骗人的书。书的作序——回归身体,生命真的可以是自由的。讲的是“肉麻”这种感觉。刚好最近还在看王小波的书,里面也提到了肉麻:指的是人们为了追赶潮流顺应时势而做出的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而大家通常了解的肉麻,可能多与男欢女爱有关。本书中的肉麻,却是讲到了这个词的字面意思:身体发麻。当我看到这篇序的时候,还没有很深刻的体会,觉得这些经历也许只有细腻的心理咨询师能够发掘;然而几天后自己就体会了一次“肉麻”。向领导咨询问题的时候,发现自己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非常薄弱,于是没办法把问题的深层提炼出来;这时刚好有另一个杂事需要即刻处理。突然内心升腾起一种感觉,心口堵堵的,心跳加快,然后,脸开始发麻!这可能是第一次自己明显意识到“肉麻”了吧,所以对这本书更加深信不已,决定认真阅读。
这本书的总体,按照四个部分来介绍:回归你的身体感觉,破解你的思维游戏,深入你的潜意识之井,让你的身心重归流动。
如果我们习惯于注意自己身体的感觉,时时安抚照顾它的话,很多疾病就不会因为日积月累而产生。——《遇见未知的自己》 第一部分中,介绍了癌细胞、梦游、失意表现、颈椎病、异常发冷等身体状况,其实这些表现都是身体在向我们呼唤,也许某个方面的压力已经超过了自我的承受能力,开始通过自我损耗的方式来抗争了。身体、意识、思维——对应着三种智慧:身体的智慧、认知的智慧和场域的智慧。认知的智慧,可能会让我们产生自恋幻觉;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认知;所以,如果能做到这三种智慧的平衡统一,也许人与人之间的链接就更容易了。王阳明哲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从成语释义上讲,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王先生之所以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是因为内心没有矛盾,每一件事情,有一个坚定的动力和方向;只需要按照这个指导执行即可;而普通人思维有过多的矛盾,所以行动时才会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当我们努力向外寻找答案的时候,通常切断了与自己内在的联系;这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和自己的内在取得链接,先找到自己的中心,然后带着链接和察觉思考问题。昨天晚上,男友看我没吃饭,把半块蛋糕拿来让我吃,吃完后觉得肚子胀,身体也更燥热。后来走路回去,我觉察到自己其实不愿意吃这块蛋糕,却不愿意拒绝他的好意所以接受;深层来看就是又一次压抑了自己的本意委屈自己。晚上躺在床上,想起李老师曾经跟我说过的话,经常想一想自己是不是在走老路,是不是继续委屈自己;内心有一点怅然,流了几行泪之后做了治疗密码,并祈祷自己可以时时觉知自己的真实感受,并且没有矛盾地去说,去做。
建立内在评价系统,成为自己——远离人格面具,远离“应该”,不再迎合别人的期待。这三点,短短十几个字,却很难做到;所以才可能成为卓越人类的特质。永远不要欺骗自己,尊重自己当下的境界,尊重自己内心中正在发生的事情,无论外界有何等压力,都不远离自己的内心。“不幸的是,我们多数人通常既不尊重自己的真实存在,也不尊重别人的真实存在,而是生活在想象中。假若和想象不同,就不仅想对自己行使暴力,也想对别人行使暴力。”
思维永远不会找到解决方案,它也不会让你找到解决方案,思维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活在当下》 破解思维游戏,关键就在于破解心念。“贪”和“嗔”,一个希望重温某一种特定的快乐;另一个希望再也不要经历某一种特定的痛苦。心魔或者思维是虚的,而身体是实的。当我们将注意力从思维转移到身体上时,就是离开了虚妄的世界,进入了实在的世界。“带着心理问题去积极生活”,痛苦来了,只需要自然而然地感受它就可以了。否则,消除痛苦的思维可能会比痛苦本身带来更多的困扰。“如心存斗志,也会激起对方的斗志;如大发脾气,对方也不会冷静,所以必须向对手示好。一旦坦诚相待,对方就不会存有戒心,就能听你说话。”我们希望健康、幸福和快乐,但我们更希望世界按照自己的意志运转。然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健康、幸福和快乐是鱼,而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这个世界就是熊掌。认识你自己,觉察内在的心理变化过程,不要迷失在自己内心投射出来的一个心理游戏中。正如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里面说的,答案都藏在你的心中,当你真心想要的时候,全宇宙都会合力帮你实现。
对潜意识的信任,有力表达,力透纸背,但同时不会破坏纸张;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做时,就试着放松下来,对内心深处的潜意识说,请你教我。如果我们用“天才的策略”指导行动,就要将灵性的通道打开,正如现代舞大师玛莎•格雷厄姆所说:有股活力、生命力、能量由你而实现,从古至今只有一个你,这份表达独一无二。如果你卡住了,它便失去了,再也无法以其他方式存在。世界会失掉它。它有多好或与他人比起来如何,与你无关。保持通道开放才是你的事。在自己的内心中,建立起三个独立的角色:梦想家、现实主义者和批评家;让他们能够独自的表达。尊重自己当下的感受,然后向内打开一个通道,去发现感受深层次的原因。“当你的情绪被触动的时候,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触动了你情绪的那个人身上,就是积累内在力量的开始”。——《遇见未知的自己》 我,就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体验,是存在的证明;所以体验当然有快乐也有痛苦。体验痛苦时,保持身体的中正,这样更能够取得和身体的链接。
觉察和接纳,是消除负面情绪冰山的最好方法。——《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 不含敌意的坚决,其实换句话就是温柔而坚定。这是木槿花的话语,也是我用来评价表姐的话。因为在我心中,她是个有自己想法和原则、却能保持温柔宽厚的姑娘。王阳明的“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在心中不放置对抗敌意的钩子,同时保持自身的中正。
人是软弱的,所以要觉知,让自己定下来。问题在自己处,不在别人——《好好爱自己》 给自己一点平静的空间,消除内心中的噪音,然后让自己的身心重归流动,最后重塑自己意象改变人生。我们的人生,都是由我们的自我意象所决定的,如果改变了自我意象,人生也会随之改变。把目标交给潜意识,宇宙一定会帮助我们实现;但问题是,我们是否清楚目标是什么呢?其实,只要设定了一个目标,然后学会放松自己,避免刻意思考或担忧,就能打开通往灵性层面的潜意识之门,然后在想象中观看“精神电影”,跟随灵性的牵引去工作,也许答案会自然而然出现在我们面前。

  《身体知道答案》读后感(五):《身体知道答案》读书笔记

1太依赖认知的智慧,我们就会孤独,因为把认知跟身体的链接给断开了,只关注认知,这正是自恋幻觉的关键所在。我们沉浸在我们想象的世界中,还希望将幻象强加给真实的世界。11
2.起床15分钟的察觉你自己的身体。19
3.当遇到挑战的时候,我们会焦虑难受,这时我们会把注意力放在外面,试图抓住什么,希望这些外在资源可以help自己面对似乎超出自己应对能力的挑战,但我们这么做越失控。因为外在的资源是很难掌控的,你把你自己交给了别人,你还是会有不确定感。最好的做法是,与自己的内在取得联系,与自己的身体取得联系,如何取得联系?察觉自己身体的反应。29
4.去感受你身体的各个部位,你的大拇指也在跟着你一起呼吸,能量的流动。你可能会睡着。身体某一块不舒服,你可以先让身体的其他地方放松,在注意力集中在这一个部分,不断做此练习。35
5.内在评价系统最健康,但大部分人是外在评价系统,这是因为别人给的关注都是有条件的,你只能表露好的。"表露"经常违背内心,你认为自己"should be do "但你的体验和感觉却是另一回事。久了压抑忽略自己,只去关注别人是怎么看待自己的,自己怎样才能得到更多关注,迷失了自己。41
6.生活模式本身就是思维模式的展现。72
7.情绪像流水,一阵风,不管你有什么情绪和思维,该做什么还是要做什么。73
8.去感受你的痛苦,无论身体还是心灵上的。82
9.随时保持你对自己身体的注意力,就算被袭击。91
10,最好的道理总是最简单的。115
11.我们一直处于寻找答案状态,肌肉会感到压力,俗称紧张,放松,去信任你的潜意识,来到你的内在,答案会出现的,保持好奇即可。126
12.I don't how to do,放松,进入内在,对内心的潜意识说,请你教我。127
13.梦想家,现实主义家,批评家。132
14.每一种疾病都是一种表达,当我们压抑一些东西,不允许它在心理和灵性层面表达时,它会通过身体而表达,这就是身体的疾病。136
15.情绪是会传染的,不是你一个人的感觉。148
16.心中有排斥,我尊重这种排斥,不然就是对自己不尊重。180
17.心理医生要活出自己,对自己的感受要有很好的觉察能力。186
18.别人向你投射了敌意,如果投射成功,说明我心中埋藏着很多敌意。如果心中藏着很多敌意,可能是人性被压抑得太厉害了。198
19.每个人心中都有情结,被踩中我们就会失控。想要不失控,早点觉察它。198
20.答案不是我找到的,而是因为我打开了通道。229
21.潜意识可以帮助你实现目标,为什么实现不了,因为你不是真正追寻它,或者说,这个目标与你的自我意象不相符,更深的讲,你一方面输入了我要挣钱,另一方面的自我意象是有钱人是坏蛋。一方面是我渴望成功,另一方面却说我低人一等。只有你的目标单纯,你真的设立了一个目标,潜意识会帮你实现它。除此之外,你可以在想象中多做练习,比如,想象你在考场的每一个细节操作。在能够成功实践之前,你必须首先有一幅关于正确做法的清晰图像 。塑造一个自我意象,想象你做的很好。228-229

  《身体知道答案》读后感(六):读书笔记

1、 普通的人从别人的评价中寻找支撑,排斥或忽略自己内心的体验、感觉,做决定的时候,也容易迷失在缜密但摇摆的理性中。
2、 带着对问题的觉知去行动
3、 真正的亲密感是真我与真我的链接感。
4、 按照印度古老的传说,每个人临死前最后一个信念,就是这个人下一辈子的使命。
5、 痛苦究竟是什么?譬如,失去一个亲人,这是痛苦吗?不是。这只是一个事实,围绕着这个事实所产生的体验才是痛苦,不是事情导致了体验,而是你对事情的看法导致了体验。
6、 反映了我们为什么爱用“你……”的句式。因为,当用这个句式时,就意味着,不是我,而是你,要为发生的一切负责。
7、 他之所以这样对你,是因为可以这样对你。
8、 人生就是一幕戏,每个人都是主角。然而,我们不只在演出,更是这幕戏的创作者。因为一般戏剧总有个既定的结局,人生则不同,结果往往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9、 目的不是去了解问题,而是了解如何制造问题的。
10、 认识你自己,觉察你内在的心理变化过程,而不要迷失于自己的外部世界中
11、 我们所坚持的东西一定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否则我们早放下了。
12、 我们自己改变了,别人也会自动改变,而且他们都不需要知道我们发生了什么改变,就会改变对我们的方式。
13、 不要将“问题”视为敌人,试图消灭它,要用更优雅的方式去和“问题”开舞。
14、 当你不知道怎么做时,就试着放松下来,对内心的潜意识说,请你教我。
15、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这是谁的感受。
16、 偏执狂普遍惧怕失败并习惯归罪于人,而最容易被归罪的对象就是他们最在乎的妻子和朋友
17、 “给别人”是种子,种子会开花结果
18、 优雅地表达自己的任何意愿
19、 孤独,是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人类通病
20、 内就是对自己的攻击,内疚太重了,自己承担不起,就会攻击转向外部,于是愤怒产生了。
21、 别人领悟到的真理,只是他自己的真理,而不是你的真理
22、 任何理论都是一个模模糊糊的框架,它的价值在于,能不能引出你的一些感受,而每一个感受都会打开你的一扇门,让你更深地发现自己。
23、 不含敌意的对决
24、 有太高对比度的情感的电影,都被纳入了垃圾片的范畴
25、 如果没有身体的佐证,一个道理对你而言就可以说是一个谎言。
26、 在这个教化的历程中,我们最后身下了僵硬的秩序与礼教,而失去了自己的心。
27、 努力,但同时学会放轻松。放松是更容易找到答案的渠道。

  《身体知道答案》读后感(七):要点总结


与身体的链接
身体比人被语言所填充的头脑可靠,身体是一个了不起的存在;身体值得信任、值得聆听
身体是灵魂的居所
任何时候,都要关注身体和内心,保持对自己的链接;如合气道中,你要和几个人攻击,并记往墙上的字
重要的练习
1.当你的身体某个部位不舒服时,觉察它,不做任何分析和想象
2.每天花15分钟,细细觉察你的身体,从脚到头,再头到脚,不用急;试着去觉察每一个细微的部位;一开始,很多部位只能想象,而觉察不到,但这个练习做到最衙,你可以觉察身体每一个细微的部位
可以体会通过你注意的部分呼吸的感觉,你可以越来越体会到能量在一个精细部位流动的感觉
效果:睡得更好、更有精力、也更轻松;练习做得越多就越好;
对身体投入越多的觉知,免疫系统也就越强,好像每个细胞都被激活并欢跃一样。身体喜欢注意力,当你不进驻你的身体时,大部分疾病就会趁虚而入;当你进驻你的身体,你的精神免疫系统也会提升,可保护你不受他人消极力量和消极心理的影响,这种消极力量是有传染性的;
不用惧怕在生活中觉知别人,觉知是从根本上提供一个空间,这个空间期实是将自己与那些貌似消极的能量拉开距离
案例:
在不安时,静下来,试着觉察自己的情绪和身体的反应,接着,将注意力保持在脚底,体会那种双脚踩在大地上的踏实的感觉……即带着对身体的觉知去行动
“我把我真实的感受慢慢说出来,不用害怕自己的表达,不用在意别人愿不愿意听……我学习信任我的感觉,把它真实地表达出来;我相信我的表达真诚而细腻。我已经在信任我的感觉的途中了,今天我看到我真诚的话真的吸引了很多保持,我看到他们用一种充满欣赏和友受的眼神在听我说;
”今天一直保持着一种知,这好像给自己一个保护空间似的,尽管我话不多,但是感觉我在自己的空间里,没有以前那种受冷落、孤立无助的感觉了;在我想说话时我就说,别人说话时我就听,如果觉得有点慌就停下来进入我自己的空间里面,这就没了以前那种很想插话题,害怕被丢一边的慌张感觉“
投入真实的世界,真正地觉察
一旦将注意力从思维上拿走,身体通往灵性的通道就能打开,而答案,总是经由这个通道而来——针对关系、人生类问题;心是虚的,身体是实的,当我们将注意力从思 维转移到身体,其实就是离开了虚妄的世界,进入了实在的世界,这时,你的每一步都扎实;真实的世界往往和想象的世界完全不同,从这个角度讲,想得太多不是好事;
我们对世界有着深深地不安全感和恐惧;我们通过把生活模式固定化,去对抗深深的不安全感,借此我们制造了一种幻觉,不可预测性已为我们所征服;
真正地觉察,是带着真切的体会;一个理论的价值在于引发你的体会,而不是它有多么正确与伟大;最容易引发感受的,是投入真实世界本身
不要压抑自己的感觉
潜意识和灵性
我们通常处于找寻答案的状态,结果肌肉产生了压力即紧张;但我们全然信任潜意识,信任内在的灵性时;我们的身体就会放松,更容易接近潜意识,我们只要对此怀有好奇就行了
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做时,就放松下来,告诉潜意识,请你教我;
潜意识
如果你对某件事有困惑,可以在晚上睡觉前对潜意识发出请求--我有一些事感到困惑,请梦指引我,告诉我这是为什么
第六感
身体能清晰听到别人的感受,此时不要启用分析;当然,要能知道是别人的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越来越迷信思维,越来越远离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感应;结果由思维形成的小我,将我们彼此割裂开来,造成了他人即地狱的处境,因此,我们不仅孤独,还惧怕关系
尊重自己
如实地看待并尊重你自己当前的境界,尊重自己内心正在发生的事情(无论是否是不被社会接受的感受),无论外界有何等压力,也不远离自己的内心;即便很好也不骄傲,即使一般也不自责,总之不和别人做比较;
有时,我们为了自保,可能要欺骗别人;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要欺骗自己;如实地看待自己并尊重自己目前境界,不作比较是了解人性或了解自己最重要的一点;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不与自己的思维和情绪对抗,来了就来,走了就走,但该做什么还做什么
即使在团队里面,你们不是被团队的凝聚力吸引过来;而是你们稳稳地站在大地上,细致地感受你们的感受,逐渐地靠拢团体;如果有些时候,你们想暂时远离团体,那么也要尊重自己的这个动力,这个动力是和想亲近团队的动力是同样重要的;
不必服膺于大师的权威;看到并尊重自己对大师的怀疑
不幸的是,我们多数人通常既不尊重自己的真实存在,也不尊重别人的真实存在;而是生活在想象中,不仅希望自己生活在想象中,也希望别人生活在想象中,假若和想象不同,就不仅想对自己行使暴力,也想对别人行使暴力;所以,对爱的渴望反而压制了彼此的精神生命
接纳问题,不要和问题对抗;用更优雅的方式和问题共舞;
当你看到A,也意味着你看到-A
感受和需要是没有罪的,你压抑它,它还会在一个地方存在
我自己的问题
不信任自己的感觉;先用别人的理念去思考;有问题时,拼命的向外看
我是不值得被爱的——我是有价值的,值得被爱的
可能形成的是典型的外在评价系统,在乎别人的看法远远超出在乎自己内心的感觉与体验;
头脑
太多人太过依赖认知的智慧,甚至认为这是唯一重要的,这时他们就会被限制住,既不能和自己的灵性(产生链接),也不能和对方产生链接。太依赖认知的智慧,我们就会被割裂在一个个孤独的世界中,我们沉浸在自己头脑想象的世界中,而且还希望将这个想象的世界强加给真实的世界。结果我们越在乎一个关系,我们就越容易将自己的幻觉强加给对方,对爱的渴望反而导致了伤害
头脑里的声音常是别人的声音
同情、爱、悲伤等种种渴望爱又担心失去爱的情感是从胸口发出的;集中部位是心口;
力量、宁静、与某一事物某一人产生合体感,注意力是集中在小腹
先与自己的身体产生链接,再试着用身体去聆听别人发出的信息,认知的链接常是幻想中的链接,而身体的链接则是真实的链接;
头脑能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与身体一致;否则,一个人迟早发现,他的身体拒绝大脑的指挥
交流
放弃对耳朵、嘴巴和眼睛的依赖,才可能走出孤独
当我们用很快的语速时,我们常是在逃避一些东西
武深信,人的灵性是相通的,当我们很投入地想象自己是某人时,我们真的会体会他的感受;
投射与认同
别人和我们交流时,会把对世界的看法表现出来,如果你接受了他的投射,就代表建立了一个习惯的关系;经常的,别人不知道你有什么投射,却接受了你的投射;
案例:你心里认为家人没有人爱你,很可能别人真得就不爱你
想要什么,先给什么:想要什么,先给别人什么
保持管道的畅通,
斯考利派克说,“我们不能剥夺别人从受苦中获益的权利”。即每个人都会在受挫中成长,如果心里医生替来访者承担问题,那就剥夺了来访者通过自己解决这一问题而获得成长的机会,所以这称不上伟大。
甚至这种说法可以说是一种自私,替别人承担问题,这会令自己获得一种价值感,若心理医生追求这种价值感,他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病人的自我发展
痛苦
内存的痛苦总是先表现为身体上的不舒服。我们之所以向别人发出负面的信息,其实是在逃避自己内在的痛苦。如果我们觉知到了身体的不舒服,我们与内在建立了链接,就不必寻找对外的链接了
当痛苦时,可以保持对身体的觉察,可以坐下来,慢慢的观察我的身体,如果某个部分的感受很强烈,就把注意力在那里放一段时间;关键是不做任何引导,把自己交出去,任感受、想法和画面自己变化;
感受某些情绪时,你可能觉察在这一看法出现前的原始感受;比如愤怒之前出现的可能是悲伤;
不愿向内看自己,是因为自己的内在,有很痛苦的东西;如果内在的痛苦太强烈,那往往需要一个非常安全与信任的环境,一个人才愿意去面对,否则,我们愿意作的,是把它投射出去,这样就有别人承担这种痛苦了
恐惧
我们之所以恐惧一件一,时因为这件事和以前的某件事很像,唤起了我们的某种感觉
创伤后应激障碍
常用办法,让当事人完整地回忆此事,详细地问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嗅到什么,身体有没有鲜明的感受,当时还有什么想法?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知行合一
王阳明哲学的核心内容是知行合一;他的心中没有矛盾;我们做不到知行合一,是因为我们心中有各种矛盾,我们在行动上有了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动力,所以行动力打了很大的折扣
有的人根本不敢处于低位,会刻意追求成功,心理是处于低位就会被人瞧不起,就会被抛弃,而抛弃就意味着死掉;但其实也可以迫使自己处在低位,而去感受,最终也会发现,自己也可以自由自在的处在低位。
卓越的人有一个内在的心理评价机制,普通的人有一个外在的心理评价机制;卓越的人从自己的身上寻找答案,时刻倾听内心的声音,听从直觉的指挥;普通的人从别人的评价中寻找支撑,排斥或忽略自己内心的体验、感觉,作决定的时候,也容易迷失在缜密但摇摆的理性中
学习与觉知必须与你的体验相结合,若是没有,你学到的就是别人的知识,并非自己的;
催眠大师史蒂芬吉利根说,如果没有身体的佐证,一个道理对你而言就可以说是一个谎言
巴菲特一直对他说”尊重你自己的感觉“
乔布斯说的”最重要的是,拥有跟随内心和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与直觉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他事情都是次要的“
绝大多数心理问题都是忽视乃至扭曲了自己的内心体验造成的; 内心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当我们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时,我们就丧失了自由,自我的力量也越来越弱,最后变得对外界的变化过于敏感;
活出自己
我们的社会,你最容易听到的是,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别太把你自己当回事,要好好听大人的话,要好好听权威的话;我,们社会有一个强烈的倾向,将你的灵魂赶出你的身体,让别人的灵魂居信进来,不能让这样的事发生,否则,你就白活了
我们自己有时也容易割裂自己;原因是,有时太痛苦了;一个只生活在头脑中的人,身体将逐渐感枯,情感变得简单而僵硬,难对感染别人与被别人感染;
我们绝对是我们生命的创造者;你可以使你的生命丰盛,如果你人生失败,那你并非别人的受害者,你是自己的受害者;要破解生命的游戏规则,着先,应在头脑与身体之间打通一个通道;
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不再以其他人为核心,只能而以自己为核心,这种内在评价系统不是自我中心主义,是最健康的人的心智模式;
但人在成长过程中,只能得到有条件的积极关注;有些行为被别人被视为好的,因此大部分人最后形成了应该如何部分地表露的一种模式,即外在评价模式;然页”表露“经常违背内心;你认为”你应该这样做“,但你的体验和感觉却是另外一回事;久而久之,一个人会逐渐忽略乃至压抑自己内心的体验与感觉,只去关注别人是怎么看自己的,自己怎样才能得到别人更多的物质与精神奖励;
案例:某个典型有外在评价系统的自杀者尝试实现了自己的十几个人生愿望,之后再也不想死了;这十几个人生愿望是一种全新生命体验,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她整个的外在评价系统;
训练自己
强令自己抵达一种新的境界,可以强令自己处在新的境界中,感受其中的感受
       从行为开始培养习惯就是这种做法,令自己有新的体验;只有活生生的体验才能改变自己的潜意识
改变是从细节开始的,当一些不同于以前细节的发生后,我们有了一些细小的体会后,如果我们信任它,并将它扩展到其他领域,好的改变就会巩固下来
如何去倾听自己的呼声呢?
只有活生生的体验才能改变自己的潜意识,我们得去建立一些我行我素的新体验,否则再完美的理论,如果没能活生生的体验作支撑,一点作用都没有;一个好的理论的价值在于引出你的感受,并不是让你膜拜用的;
所有只有从最易实现的个人愿望入手,去建立倾听自己内心体验的习惯
成为自己,意味着更健康,但成为自己之路不会一帆风顺;它意味着完全的自我负责。在这条路上,一个人的内在评价系统经常会发生动摇,要坚定地走在这条路上,需要克服一些障碍
1.远离人格面具
比如好人,比如听话的好员工;这样的没有弹性的面具,限制了我们的内心自由,也限制了我们的健康成长;很多人,因为父母给了太多有条件关注,形成了一些强烈的意念,如我必须是好样的,但他们要在一件事情上做到好样的,目的只是赢得父母的爱,而不是享受这件事情本身的快乐;
2.远离”应该“
应该越多,一个人心灵的自由就会越小;一个人内心的声音越强大,就越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受外在评价系统支配的人,他的方法是理性的,是缜密地算自己的成败得失,但受内在评价系统支配的人,他们方法是凭直觉,是倾听并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3.不再迎合别人的期待
许多人试图通过取悦他们来形成自我,但如果他们获得了自由,他们就远离这种方式
案例:个案说;我终于觉得我真的必须开始做我想做的事,而不是做我认为应该做的事,不管别人认为我应该做什么。一直以来,我感到我必须做的事情,只是因为别人期望我这样做,我这样做是为了让人家喜欢我。我想,从现在开始,我就是我——不管富有还是贫穷,好还是坏,理性还是非理性,合逻辑还是不合逻辑。名声好还是不好。
罗杰期认为,真正成为自己的人,不希望他们成为应该成为的样子,无论那些规则是由父母制定还是由文化制定的,他们不希望把自己塑造成一种纯粹为了取悦他人的形式。他们不选择成为任何矫揉造作的人,或者任何被强迫的人。他们并不重视这样的目标或目的,尽管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按照这样的目标度过了他们的大部分生活。
活出自己,至少需要穿越别人塞到我们头脑中的无数纸条,需要穿越心口那些对爱与不爱的忧虑,达到我是一切,一切也是我的这种包容一切的力量感
当你在任何时候感觉到困难时,可以看看这是什么;头脑中的险夷,常常是社会、养育者塞给我们的;心中的险夷,那几乎总是对不能获得爱的恐惧感,其实,我们之所以会活在头脑的恐惧中,是因为心口位置对不能获得爱的恐惧感;
思考是第二位的,而感觉是第一位的;感觉是非常容易变化的,当真正尊重一个感受时,更深一层的感受就会出现;
当对亲人应有仇恨时,允许它们在一个不被批评的空间内存在
天才
天才们的自我和灵性是合一的,普通人被卡在自我当中;
有股活力、生命力、能量由你体现,从古至今只有一个你,如果你卡住了了,它便失去了;它有多好或与其他人比起来如何,与你无关,保持通道开放才是重要的事
方法:想想自己的最佳状态,自己想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带着这种体验进入问题状态;
几乎总是恐惧将我们卡在自我中,而不能打开灵性的通道;
方法:
尽情想象梦想,想到有什么体验;不允许批评
从现实主义出发,制订实现梦想的计划
进入批评家的位置,发现这个梦想和计划的不足
反复多次
当人生目标主要在自我层面的需要时,在现实层面往往越挣扎,天分也卡住得越严重;这种挣扎可能会化为各种貌似崇高的目标,比如所谓奉献或掌声;它们仍建立在别人的认可上,这就是一种牢笼;如果我们的梦想真正能与更大的存在相连,那时便产生匪夷所思的动力;先把那些“我想要”的想法放在一边,这些事情只是透过我实现而不是由我实现
社会斗争
我国的常用手段,认为某种理论绝对正确,然后上纲上线,以消灭对方为目的;
在任何时代,常同伐异都是人性的一个恒常存在;一个成熟的团体,不得不允许党同伐异的存在。封建社会的成熟君主,多会使用这一权力手腕,任何时候都保持两个臣子团体的存在;那样稍有争执,不得不来求助君主,这是君主权力的保证;
面对痛苦,你的保护模式是什么?
是合理化?
是指责?
是麻木
是体谅?忧伤+拖延?
必须要用真我才能链接对方
我们的模式和信念
我们的模式可以是
我要为我的一切负责,我要发现我内心的秘密
我们每个人的内在具备了成长的一切资料,不需要向外寻求力量;我们经常是自己不愿走出陷阱
案例:一个总渴望别人鼓励的人去接受现实,爱自己、鼓励自己;不去渴求权威人物的鼓励;
重塑信念
找到困扰自己的一个信念
发现这个信念的好处与坏处——一个习惯无论看起来多么不好,不要恨它,它当初保护过你;
治疗者通过二指疗法拿掉这个信念
形成一个新的信念并大声的说出来
可能是
我是不值得爱的--我是值得爱的
我可以休息的——休息是正常
我不能给别人提要求——我可以提要求
心理冶疗的目的
让来访者明白,自己的心是如何去制造这个问题的;自己的心又如何体现在这个问题当中
我们对自己的意象控制我们的生活
潜意识如果有多个相互矛盾的目标,就真得很难实现;
放松时能找到答案;精神电影
乐观
永远享受已有的资源,而非欠缺上
不和个案的症状对抗
解梦
导师讲述细节,让个案想象,如果他是这个细节,这个细节想说什么话
不含敌意的坚决
从对方角度去看
我们的敌意,来自于我们日常对负面情绪的不接受,不可表达

  《身体知道答案》读后感(八):2015-01-23《身体知道答案》读后感----垃圾书

       读后实在忍不住吐槽----垃圾!真不知道豆瓣上分怎么这么高(8.3分),群体的智慧也不可靠呢。看那些打高分的人都是评价有限的几本书,估计都是水军。
       本书里全是些 灵修、心灵感应等怪力乱弹,都是主观的玄学布道,没有像西方心理学书里那样有充分详实的实验数据做论证,这哪是一个真正的心理学者啊?让人怀疑作者是不是真的北大心理学系毕业的。
       以前看豆瓣上作者有书的评分还蛮高,还以为这个作者有2把刷子,这下彻底掉眼镜。让人不得不感慨:看来在这个“大师”横行的世界,得擦亮自己的眼睛才是王道。

  《身体知道答案》读后感(九):同事推荐的

一直以来,因为唯物主义与科学思维的双重影响,在所谓身心灵三个范畴中,身体日益降格为一个纯粹的物质机器。譬如我自己,一直到2008年,对身体的价值无形中是有些鄙视的,但现在越来越确信,身体是一个了不起的存在,一个了不起的通道,而且远比被别人的语言所填充的头脑可靠。
佛教说慎用三宝,所谓三宝,即眼睛、耳朵和嘴巴,这三者看似让我们很容易交流,但仅仅这三个层面的交流就是巴比伦塔,你不可能听到对方,对方也不可能聆听到你。必须放弃对三宝的依赖,你才可能达到共情,你才可能走出要命的孤独。
当然,头脑是深具价值的,这一点也毋庸置疑。
我渴望自己的身体能有更深更全面的打开。看了长隆大马戏后,我对女友说,如果有下辈子,那么下辈子就做一个身体无比自由的艺术家吧。
如果这辈子能做到,自然更好。

  《身体知道答案》读后感(十):《身体知道答案》读书笔记

通过本书了解到了很多心理学知识,如:潜意识,催眠,轮回,投射等。
(以下为读书笔记整理)
书中提到:“我们有三种智慧:身体的智慧,认知的智慧,场域的智慧”。在我看来,也可归结为"身、心、灵"。
第一点,身。
本书书名《身体知道答案》,顾名思义,武志红老师把重心放在"身"的讲述上。他提出,真正的答案在自己心中,只要改变了自己,改变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会境由心转地随之改变,因而我们应该"内观"(内观,需要觉察力和平等心),关注自己的身体,觉知并优雅的接纳身体的不舒服。
身体喜欢你的关注,而你对身体的关注,可以加强能量的振动频率,使低频率物质(愤怒,抑郁等)无法进入你的意识领域,它们会穿越你而消失。
要做到这一点,就得要"放松",完全信任潜意识,倾听并服从内心的声音,潜意识会指引我们到达"中正点",打开内在灵性空间(突然想到Sherlock不也有个secret room么)
反之,如果无法觉知到身体的不舒服,或有意识地逃避这种感觉,可潜意识里这感觉是会一直存在的,于是它会通过其他方式表现出来。我们惧怕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带给我们的感觉,如果忽视或扭曲这种感觉,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而催眠,是建立个案与催眠师的身体链接,催眠师首先要建立与自己身体的链接,才能与个案身体链接。催眠要注意把握节奏,要让个案与催眠师的心跳合拍,这样催眠师才能感同身受。
第二,心。
心,也是我们的头脑,属于认知意识思维领域。作者认为,"思维永远不会找到解决方案,它也不会让你找到解决方案,思维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因此,如果沉耽于思维的游戏,而不关注实在的身体觉知,就可能产生"心魔"(有生命力的思维)。
轮回,是童年的关系模式投射到成年的人际关系中。我们每玩一个轮回的游戏,都是在制造一个机会,先将内心的东西投射到外部世界中,然后再将外部世界的样子吸入到内心中。假若我们发现,这个外部世界和自己的本心似乎有些不同,那就意味着,我们的心改变了。所以说,"轮回,是为了修炼自己的心性"。
第三,灵。
我们常说"灵性相通",就是每个人发出的能量相互影响作用的结果。作者认为即使两人相距万里,思念也可以漂洋过海让另一个人感受到。场域,一个基本的维度是冷热,就像有的人一靠近就给人一种"阴气森森"的感觉,而一个内心充满喜悦的人不用说话就可以影响周围的人,让别人感染他的欢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