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辙》读后感1000字
《罪辙》是一本由[日] 奥田英朗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5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罪辙》读后感(一):罪人的轨迹
想看本格的朋友其实可以完全放弃此书,不过在下还是觉得这本小说故事性不错,比较推荐。此书以案件为线,充分描写了日本六十年代社会的变迁。 某个脑部存在疾病的青年,因某案件离开出生成长的北海道某岛,几经辗转,来到因次年即将召开奥运会而迅猛发展的东京。随后,某当铺老板被杀事件、某幼童被绑架事件、某舞女被杀事件等恶性案件陆续发生,在警视厅的调查过程中,该青年的身影若隐若现...... 惭愧惭愧,在下一开始被书封底的介绍误导了,还以为该青年是一个来到大城市后不幸遭到冤罪的无辜青年(就像大都孤影上的主角一样),而刚开始其憨憨傻傻,又和孩子们一起玩的场景更是加深了这种印象。然后该青年没钱就顺手牵羊去了(啊,这......)所以说先入为主要不得啊。最后要吐槽一下这本书的定价,虽然是精装,价格却达到了98元,人文你还不如直接定个百元算了,想涨价就光明正大的涨嘛。
《罪辙》读后感(二):Record
宽治对人情的迟钝并没有削减一分一毫读者看在眼里的那些世间对他的欺侮之痛,不如说要求一个从来没得到过爱,没与他人交过心的人去懂得人性,要求他去明白道德和良知的含义就是一件无稽之谈。个人认为虽然过去无法改变,但是对于现在以及未来的选择权却仍然是自己的,宽治亲手选择了他所踏上的这条不归路,即便他认为自己放弃了思考,这种选择也仍旧是出于个人意志,从这一点上来看不值得可怜;但是他的形象实在是太虚无了,卷入诸多案件的他比起实在的人,更像是一块映照他人心底黑暗的镜子,被动地被污染,被伤害,也始终如一诚恳地反映着这些污染和伤害,他能够理解的伤害与善意停留在极为浅薄的层面,浅薄得能够在一念之间忘却。因而作为读者,我从抽象的人的角度可以与之共情,但是从宇野宽治其人的角度却始终与他有着一雾之隔,因为他与常人之间的感知偏差而迷惑、焦躁、充满矛盾;从抽象的人的角度我希望他可以迎来一线转机,奇迹般地逃出去、活下来;但从具体的人的角度则更多地站在逮捕他的落合昌夫警官的立场上期待故事的发展,小说中双主角并行交错的故事线加深了这一错综复杂的体验感,这股混乱引人深思,让我无法从中轻易抽离,放下书本的时候仍然止不住地思考,一时无法组织出语言编织赏玩性质的文字。但最后不得不承认,最让我感到触动心弦的却是宽治身上那不经雕琢的非人的一面,最让我感到痛心的也是他不懂得如何为人的惶惑无知的一面——也就是为我所无法理解的那一部分。
《罪辙》读后感(三):时代啊,活着的时代
刚开始读本书的故事时,我觉得书中的主角就是那个“傻子”宇野宽治,猜想后面他一定会不断地、莫名其妙地卷入各种事件中,再莫名其妙地从各种麻烦中脱身,他算不上秉性纯良,但总算“傻人有傻福”,有惊无险、后知后觉地完成自己的“历险”任务的同时也完成救赎,或者赎清前债,最终在故事的结尾全身而退,成就一段“老天爷爱笨小孩”的传奇经历。
但是当我看到故事的中段时,我改变了自己想法,我以为我终于发现故事的主角,其实是以落合昌夫为代表的一班东京刑警。在看松本清张的《砂器》时,我就已经深深体会到那句话:警察破案靠的是脚。而在本书故事的中间,宽治已经慢慢退到“第二线”,故事的核心已经完全交给了“落合昌夫”们,推理案件的纠结,搜集证据的繁杂,追寻线索的辛苦,内部关系的微妙,还有迎面而来的新时代对案中人们的冲击,都在故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故事中最最抓我的部分。
最终在读到故事的最后几个章节时,出场的人物越来越多,而之前已经出场的人物也带着各自的弧光,在故事最后的“冲刺”阶段,汇聚到了一起,我才突然意识到本书真正“主人公”,不是故事中的某个人或者某群人,而是那群人所处的时代,1963年所处的那个时代、那个日本社会开始加速起飞的时代。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故事。
其实我们很难判断自己所处的时代是好是坏,人的命运各不相同,人的悲欢也并不相通,就像书中的人物,嫌犯、警察、商贩、黑帮、活动家、记者、律师、青年、中年、男人、女人,都混杂在这个时代中,在时代轰隆隆的变迁中,尽力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只不过有的人已经看到了未来的曙光,在阵痛中完成蜕变;有的人已然身处深渊,时代已然从头顶碾过;而更多的人只是努力地活在当下,茫然地迎接新时代。
当下辛苦,未来未知,想必因此人们都更怀念过去吧,那些个已然经历、已然定论、已然安稳的时光,总能在各种动荡中抚慰人心吧?就像书中最后的吊唁仪式,似乎故事中所有的人都出现了,他们都与逝者有关,因为他们同处一个时代,他们又大都与逝者无关,生不相逢,天人永隔后,又有多少缘分呢?想来他们悼念逝者的同时,也在悼念随逝者而去的时代,至于那个时代是好是坏,只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
书中故事发生的时间是1963年,东京1964年奥运会的前夕,而如今延期了一年2020年东京奥运会也已经结束了,他们的时代究竟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呢?而北京也已经举办过两次奥运会了,我们的时代究竟又变得如何了呢?恐怕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不过,无论书中的时代是好是坏,书中的这个时代故事却是一个好故事,拿起来就让人放不下。
《罪辙》读后感(四):犯罪者留下的辙痕将1963年日本社会狠狠剖开
1963年是一个看上有点平凡的年份,可是对于日本却不同,因为那个时候所有人都在为即将到来的1964年东京奥运会做准备。一座座场馆、一条条高速……通讯业、服务业、运输业……甚至警局也不例外,因为他们肩负着重要的安保任务。那时的他们还不知道,即将到来的东京奥运会将会成为奥运史上的一次成功的典型案例,而日本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借助奥运会带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 与这种欣欣向荣、热血沸腾的状况截然相反的是在遥远的礼文岛上萧条的渔业,而那个叫做宇野宽治的青年就在这里。因为笨手笨脚,所以他总受欺负,更何况他还有盗窃的前科。不过,工作的辛苦和旁人的冷眼并没有让他恼火,因为他心里一直有一个关于东京的梦。只是他没有想到他的东京之旅会从一次背叛开始,更没有想到的是,他将会卷入3起让全日本瞩目的案件,当罪与罪以奇妙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留下了一道从宇野宽治幼年到故事的终点的辙痕,而当我们随着警察的脚步追着这道罪辙的时候,1963年的日本就这样被狠狠剖开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幅宏大的尘世画卷。 那时的东京机遇和矛盾并存,尽管高楼平地而起,霓虹灯下尽是繁华,仿佛处处生机,可是贫民区的夏天却依然弥散着垃圾的臭气,底层人民依旧求生艰难,他们没有向上的通路,美纪子就是其中的一员。尽管她是商业高中的毕业生,取得了珠算一级、记账二级的资格证书,可是依然没有人给她机会,因为身世她处处落选,走出山谷的梦想随之破灭。和抱怨着警察埋怨着悲苦的母亲不同,也不同于成了小混混的反叛的弟弟,尽管遭遇着不公,美纪子依然抓紧一切闲暇时间学习,她相信只要考取国家级的资格证书,那么别人再想区别对待她就没那么容易了。 向美纪子这样有血有肉的小人物,书中还有很多,他们从事着各行各业,微小却十分鲜活。而正是他们让这个故事也变得更加的真实动人,他们围绕着空门杀人事件、小吉夫绑架案、舞娘被杀案这3起罪案,将当时的人情世故、行业冲突展现的淋漓尽致。 比如记者,与其说是在报道,不如说是一群嗅着血腥气息追过来的苍蝇,绑架案发生时和警察的讨价还价,在受害者家门口的围追堵截,千钧一发之后追着拍照的样子:“喂,落合警官,来……来让我拍张照片吧!”松井一边大口喘着气,一边竖起了食指,“就一张!” 比如当人们知道小吉夫被绑架的时候,有人会去安慰支持,也有人会尽力地提供线索,可是也有人会打电话自称绑匪骗钱,也有人会指责他家是做了黑心生意遭了报应,还有人恶意骚扰打电话过去就为了说一句“你家孩子应该是死了吧”…… 比如警局,即使同为警察,不同的组之间也有相互隐瞒和竞争,即使因为案件成了搭档也相互防备: 【昌夫渐渐有点儿明白大场的心思。这位老资格的刑警根本没打算跟他的搭档分享线索,估计只有当离开昌夫、一个人行动的时候,他才会拿出真本事。除了向市民问话时偶有交集,其他时间里,二人几乎无话可说。如此一来,昌夫也不得不打起自己的小算盘。大学毕业后进入警视厅,第八年就被选进了人人向往的搜查一科。为此,昌夫没少受前辈的排挤和嫌弃,性子早就磨出来了。这个案子,他要自行寻找线索,出其不意地破案,让那些地方警署的同行刮目相看。】 当有点线索的时候,他们之间也是相互的藏着掖着: 【为了向科长汇报,他是在强行向刑警们要材料呢。昌夫是他的直属部下,而且年轻气盛,应该会忍不住说出点儿什么。 “虽然还没找到特别值得怀疑的线索,不过……”无奈之下,昌夫决定先透露一部分情况, 反正这件事其他人早晚也能查到。“有一位主妇反映,案发当日下午曾看到一个身穿工作服、 佩戴林野厅袖标的年轻男子在南千住町三丁目附近徘徊。但林野厅的管辖范围是山川、河流和原野,与东京的老商业街毫无联系。后来我再次追问,对方又说看不太清楚,不敢确定。” “嗯,关于这个穿工作服的男人,还有其他目击线索吗?”田中扫视了其他刑警一眼,见又有两个人举手。既然昌夫已经公开了这条线索,大概他们觉得没有再隐瞒的必要了。】 原来觉得只是没人知道相关线索,主角光环让他一切掌握,这里才知道原来都是这样的藏着掖着,让线索只是自己的“专属”,等着“一鸣惊人”。这样让人火大的情形并不止一次,若是他们能团结一点,或许后面的很多事也就不会发生了。再来看看当拼尽全力的追捕没有成功,事件进展出现问题的时候,他们又是怎么做的: 【昌夫听闻侦查总部在报告上把放走绑匪的责任归咎于自己和岩村“擅离职守”,不禁气得两眼发黑。幸亏仁井当时也在场,当即否定了这种说法。了解到实情后,玉利科长立即向堀江署长提出了抗议。如此一来,浅草警署和搜查一科之间的气氛变得十分微妙。】 在小吉夫被绑架生死不明的时候,他们想的居然不是如何布置,如何解救,而是找个背锅侠!当警视总监脸色苍白地向小吉夫的家人深深鞠躬的时候,我也想问,就鞠个躬道个歉就可以了吗?我也想象福子那也大声的喝问一句:“喂!你这个警察!连小孩的生命都保护不了吗?”
在小说中,由于3起案件调查范围相当广泛,涉及到黑帮组织、底层打工者、外来移民、左翼人士、风俗行业者……故事中展现的社会面相当的宏大,各种矛盾不断,大小冲突相连,明里暗里有着各种隐情和算计,如此复杂的剧情可奥田英朗却将一切讲的有条不紊,还原了宇野宽治的罪辙。一路上,对于宇野宽治,我有过同情,有过怀疑,一切似乎是那么明了,可是疑惑却从来没有解开。 宇野宽治不是个好人,他偷盗,因为他有点傻傻的,饿了就要吃,没了就拿点,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可是,我却也并不相信他会杀人,因为那些见过他的小孩子们说他会和小孩子们玩耍,被孩子们嘲弄也不生气,似乎当孩子们当成平等的玩伴。而对于失踪的小吉夫,他更是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相信他会犯错,可却很难相信他会杀人,而真相到底是怎样的,还是留给各位自己去书中寻找吧。
《罪辙》读后感(五):不被期待的人生,是恶之果
《罪辙》中沉郁压抑的叙事氛围一度让我想到另一本高口碑推理小说《绝叫》。
二者在具体情节上没什么交集,但两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不被父母期待的孩子。换句话说,他们的父母生下了他们,但却从没养过他们,生育两个字,被片面地割裂,以为生下来就完成了。
但事实从来不是这样,无论是《绝叫》中的阳子,还是《罪辙》中的宇野,被忽略,被虐待的过去从来没有过去。
弗洛伊德说,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
这一点在宇野的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缺席的父母,不被期待的人生,宇野的一生都活在阴影之下,并一步步滑向更深的深渊。
《罪辙》讲述的故事发生在短短三个月中。
1963年夏,主人公宇野宽治从礼文岛驾船逃往东京。
宇野宽治是个问题青年,曾多次因为盗窃被送进少管所。在小说开头,他又因为盗窃而遭到工友赤井威胁,走投无路之下宇野再次行窃,放火之后驾船逃离。
看上去,宇野是个典型的坏孩子。但事实不是这样,作者奥田英朗在小说中反复强调宇野的本性并不坏,甚至他还是个“傻子”,患有精神疾病,听到车的声音就容易晕倒。
看上去宇野宽治的身后藏着许多秘密,到底他是个怎样的人?这是我们读者想知道的,也是警察们迫切需要知道的。因为到了东京的宇野,接连牵涉进了三桩大案,几乎在全日本引发了轰动。
第一桩是钟表商被杀案。钟表商在家中被害,室内有遭盗窃的痕迹,似乎是因盗窃而意外杀人。但警察调查之后发现没那么简单,死者的复杂身份或许才是他遇害的真正原因。
在警察破案之时,钟表商被盗的赃物在市面上出现,追踪之后,线索指向宇野宽治,这是东京警察与北海道青年宇野宽治的第一次交锋。
当钟表商被杀案即将告破前,第二桩案件发生了——豆腐店男孩绑架案。
宇野宽治再次成为警察们怀疑的对象,因为在男孩被绑架当天,有人目睹宇野曾与男孩在一起,另外在绑匪打来电话索要赎金时,多人证明绑匪声音和宇野非常相像;
警方制定了抓捕绑匪的计划,但却因为指挥不当而失败,宇野不知去向。
年轻警察昌夫作为一直追踪宇野的负责人,凭借敏锐的破案手段一步步接近了真相,而在这时,第三桩案子发生了——舞娘被杀案。
宇野又一次成为警察怀疑的对象,因为被杀的舞娘曾和宇野一同逃离,而舞娘被害当天,宇野与舞娘曾有过接触。
三个月内,接连发生三桩大案,北海道青年宇野宽治全都牵涉其中,真相到底如何?这是一场以昌夫为代表的东京警察与嫌疑人宇野之间的对决。
作为一本社会派推理作品,《罪辙》将社会背景与犯罪行为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小说在探讨宇野其人之时,还将叙事焦点对准了当时的东京社会,继而进行了尤其精彩的刻画。
小说背景设定在1963年,东京奥运会的前一年。为了筹备奥运会,东京处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之中,然而人们的生活真的像是即将到来的奥运会那么热烈光明吗?
不是这样,甚至在小说中,作者借旅馆女儿美纪子之口发出一句这样的感叹,“日本人变得这么差劲了?”
美纪子的感叹是因为男孩绑架案而发。在豆腐店男孩小吉夫被绑架后,美纪子近距离观察到了整个日本社会对此的反应。
当警方公布案情之后,小吉夫一家的生活就彻底失控了,父母不仅要承受儿子失踪的痛苦,还要承担无数陌生人的恶意。
记者们完全不考虑小吉夫父母的感受,争先抢后地闯入小吉夫家进行采访,还美其名曰是为了抢夺热点新闻;
来自四面八方的骚扰电话打到了小吉夫家,有人想趁机敲诈一笔,有人故意散播小吉夫已死的谣言,也有人谴责是小吉夫父母做了恶事才会导致儿子被绑架……
就连办案的警察们都因为这种来自普通人的恶意而寒毛直竖,他们不明白为什么普通人会产生如此丧失人性的行为。我们故事外的读者也不明白这一点,来自普通人的,无缘无故的恶意,甚至要比蓄意的罪恶更恐怖。
除了骚扰电话,小吉夫绑架案还被许多明星富豪、电视记者拿来消费,他们煞有介事地猜测绑架案的真相,对警方的破案思路进行质疑,还将小吉夫作为赌注来沽名钓誉……
这桩绑架案仿佛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当时日本社会丑陋的众生相,因此美纪子才感叹,“日本人变得这么差劲了?”
对于这种乱象,以昌夫为代表的的破案警察们当然也深刻目睹了,甚至他们看到的,承受的,要比美纪子更多,更丑恶。
昌夫等人在破案之余还必须面对来自记者和律师的压力,这些人以反抗警察作为乐趣,正如小说中所说,“他们的目的都不是为了追求真相,而是以反抗权利者自我标榜。
奥田英朗以旁观者的视角对奥运前的东京社会进行了辛辣的描写,将上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社会各阶层的冲突与变化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此种社会背景让《罪辙》这个故事拥有了更深刻的含义。
宇野宽治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是小说最大的悬念,然而一直到故事末尾,或许我们也无法对这个人盖棺定论。
和许多犯罪小说中穷凶极恶的罪犯不同,奥田英朗始终没有用这个词来描写宇野宽治,甚至根据最了解宇野的少年保护人松村所说,“宇野是个挺朴实的青年,虽然他并没有恶意,但他缺乏明确的是非观……”
毫无疑问,松村确实是最了解宇野的人,他没有恶意,但缺乏明确的是非观。
而这一切的根源,都发生在宇野不被爱的童年。
宇野的母亲在很年轻时就生下了宇野,亲生父亲几乎从未出现在宇野的人生中,而后来的继父则是宇野人生阴影的来源。
继父喜欢虐待宇野,而母亲对此袖手旁观,继父还利用宇野去碰瓷来往的汽车,宇野多次因此受伤,还留下了后遗症,丧失了部分记忆,并且听到汽车的声音会突然昏迷。
小说中对宇野悲惨童年的描述虽然简略,但已经足以让人为之动容。可即便如此,作为旁观者我们也无法真正理解那样的童年到底如何塑造了宇野此后的人生。
在小说中,宇野多次透露出这样的想法,“宁愿不被生下来”,“没有人爱我”。
因为不知道所谓幸福为何物,所以即使被逼到了绝境也不会觉得有多痛苦。小说中的这句话是宇野人生最准确的注脚,他被时代落下了,但却无所畏惧,因为他已经没有什么好失去的了,因为他从未拥有过。
在小说结尾,宇野在和警察大场交流时说,“所谓的恶,都是有缘由的。”
这话似乎是宇野在为自己的罪行开脱。但其实不是的,宇野不需要为自己开脱,他并不害怕死亡,他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
他的罪恶其来有自,他也曾期待能“像普通人一样过着平常的生活”。然而这是一种奢望,在他毁掉别人人生之前,他的人生也已经被毁掉了,带给他生命的人,毁掉了他的人生。
这是整个故事最为沉痛的地方,作为推理小说,《罪辙》的结尾非常平淡,真相揭开的时候也并不震撼。
但社会派推理往往就是这样,它依赖的不是巧妙的诡计或者出人意料的动机,它扎根于现实,衍生自社会。
当宇野为他所做下的一切承担恶果时,法律和正义得以彰显,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罪恶需要被遏制。
但深挖罪恶的根源,造成宇野人生的罪恶又该如何得到审判呢?从某种程度上说,宇野是杀人的那个,也是被杀的那个,被杀在前,杀人在后。
这种受害者向加害者的转变,又该如何休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