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黄金海岸》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黄金海岸》读后感精选

2022-06-20 09: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黄金海岸》读后感精选

  《黄金海岸》是一本由李师江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6.00(全2册),页数:11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黄金海岸》读后感(一):回不去的故乡,记忆里的牧歌

  贾樟柯说,有故乡的人是幸运的。

  在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努力挣脱故乡的束缚,奔向更广阔的未来与远方。游走半生归来,才知道真正的财富在哪里。

  这本《黄金海岸》就是一个关于故乡的故事。本书讲述了从上个世纪70年代直到2017年间闽东滩涂村村民生活变迁的故事,故事以三家人中年轻一代的命运变迁为线索,刻画了闽东南渔村中众多普通人的形象,他们的痛苦与欢乐,挫折与追求,他们的日常与冲突……以及他们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作为书写者,作者试图以更高的视角试图展现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时代变迁;而作为阅读者,那个存在于作者记忆之中的,已经回不去了的,靠海吃海的滩涂渔村,却显得更有吸引力。

  或许是因为故乡的信息隐藏于每个人的血液之中,作者复现的渔村生活格外的鲜活。滩涂,潮水,榕树,石厝……那些关于闽东的风物与气息,那些古老淳朴的乡村旧事,带着一股子海水的鲜味从作者的笔下流淌而出。

  “咸湿的腥味被风一吹,钻进树丛,钻进百家千户。每个人晒在外面的衣服,都有一股腥味。阴湿的天气,整个村子被腌了起来。”

  倘若没有真实的生活经验,是写不出这样的句子的。 还有储水存鱼蟹的“鱼壑”’:

  环西陂坡的滩涂,潮起潮落,鱼蟹生生不绝,是口粮不足的村落的重要补给。每个村庄,在村前的滩涂潮间带,总会挖筑一个个池塘,是为了储水存鱼蟹的,俗称“鱼壑”。鱼壑的诀窍是在低处有个涵洞,平时堵上,收壑时打开,放水捉鱼,不费吹灰之力。涨潮时,鱼壑被海水淹没,很多鱼蟹就会到壑里做窝,潮涨潮落,做窝打洞的鱼蟹会越来越多。壑有大有小,大的为几户人合作共有,小的为独有。每年清明节前,会将壑泥清淤一遍,加高加固壑堤,此时天气回暖,鱼蟹来到滩涂高处生活,留在壑中,自投罗网。到了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收壑三次,大壑在九月重阳节还可以收一次。此后天气转冷,壑小水浅,鱼蟹就待不住了。收壑时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大人与孩子其乐融融,享受潮水的赐予。

  所谓靠海吃海,大抵就是这样吧。这些充满滩涂渔村特色的生活在书中被娓娓道来,一幅闽东渔民的生活画卷便静静地呈现于读者眼前。

  除了生活场景的复现,关于对人物的描写也。作者笔下的人物没有黑白分明的二元对立,每个人都是充满矛盾复杂的个体。心机深沉如陈武功,内心深处也有一份算计怀风的愧疚;而好勇斗狠的立夏,也会为妻儿保留一份内心的柔软……他们有着自己欲望与算计,也有自己善良与豁达。命运就此交织在一起,矛盾着,博弈着,亦继续着。

  更有意义地或许在于,书中所描绘的闽东地区独特的乡土社会的运行逻辑和地方特性。小说中这些普通人物言行举止共同勾勒出了闽东乡土百态。

  或许是因为靠海讨生活这个地区的人们格外的务实和抱团,这一特征在书中那些普通人的身上体现得很是充分。同村同乡之间的互助,协调资金运转的“互助会”,村子里领头人的决策和行动,都体现了这种抱团性和务实性。从师海创业初期的互助会,成功后大塘的份子,到谢觉等人在上海组织的钢贸,都体现出了抱团这一特点。他们之间的经济往来,既充满了传统的人情味,也有现代融资模式的雏形,既会为分红减少跟师海冲突,也会为了换回师海放弃利益,这种是一种精明与人情味交织而成的极具地方社会特性的“乡土逻辑”。关于这种逻辑,你很难论定好坏,或落后与否,因为它虽然与现代社会的规则截然不同,却与那些逝去的渔村却无比契合,它与海边的人们命运交合,一起绵延了千年岁月。

  《黄金海岸》读后感(二):东南滩涂版《大江大河》:改革巨浪之后,便是黄金海岸!

  故乡是每一个人灵魂深处的精神寄托,故乡也是文学常写常新的永恒主题。它是一个作家灵魂的源生地和归宿地,但凡有些作为和影响的作家,无一不对自己土生土长的那方热土进行叙写和讴歌,这不是单纯的感恩和颂唱,这其中他们更多的是从故乡中汲取创作的阳光和养分,因为无论在任何时候,大地都在滋养着生灵。今天要说的这本《黄金海岸》,正是这样一部以故乡为创作素材宝藏的长篇小说,作者李师江出生于福建宁德,小说讲述了闽东地区养育滨海人几代人的滩涂发展变迁,十分具有历史沧桑感和情怀感。

  全书共计几近70万字的浩瀚篇幅,分为“潮生万物”和“阴阳守望”上下两册,是一部全面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关于闽东儿女们滩涂的开垦、守护与蓬勃发展的漫长画卷。时代的变迁往往是通过小人物的人生遭遇与命运起伏为着力点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潮流春风浩荡,不可回避地也吹到了增坂村有志退伍青年李师海的身上,他是一个时刻寻求商机、努力改变命运的人。有志者天不负,在机缘巧合中通过报纸看到了种草养鱼的新闻,这在别人看来更本行不通,但他却将此报道带来的巨大商业信息量深信不疑。

  改革与开放是一把双刃剑,在摆脱贫困的致富的道路上,也充满了坎坷与迷途,精神层面的欠缺远远跟不上物质财富的快速暴增,这其中夹杂了很多关于人的需求和欲望的疯狂滋长,以传统养殖渔业发迹起家即将攀登至人生顶峰的李师海,终于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被碰撞的遍体鳞伤,他也从人人追捧的万元户一夜之间成为人人唾弃的阶下囚,人生成败,命运起伏当真是在一念间,一瞬间。

  倘若先不看小说的故事内容,单就小说如同砖块般一千多页的巨制篇幅,就给人一种大气、厚重、深远的历史沧桑之感。全书有一种史诗性的叙事气质,作者用群像发散式的写法,详尽展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闽东海岸的三个村庄、二十多个人物命运交织、纵横起伏的人生奋斗经历和情感心路历程。

  除过上面增坂村如同“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李师海,还有麒麟埕村青年陈立春,与池家妹妹两小无猜的他却阴差阳错地被迫与池家姐姐步入婚姻,时代、命运、记忆、情感这些共同不可预测和撼动的因素将他们的命运裹起来裹挟其中,人在时代的浪潮中当真是事不由己。

  时代可以决定个人的遭遇,也会吞没人性的辗转起伏。但是时代的浪潮也会造就无数个执着拼搏、追逐梦想的年轻人,来自碗屿村的辍学女孩池巧清就是其中之一。与李师海相似的是她是从一个过滤嘴烟头看到希望,逐渐历练成长为一个精明的港商,在呼风唤雨中浮沉商海人生!

  波浪壮阔的时代变迁、崎岖坎坷勇于探索的商海人生命运,还有闽东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都在作者小人物、大情怀的生花妙笔之下一一生动鲜活起来,这其中作者融入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叙事方式,全面而又深刻地改革初期的滨海滩涂之上,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逐梦、追梦、圆梦的奋斗长卷。黄金两岸,潮起潮落,缘生缘灭,代代相传,永不停息!他们的故事,就犹如电视剧《大江大河》里的那般丰富、坎坷和感人!

  《黄金海岸》读后感(三):东南滩涂,一曲永不消亡的故乡史诗

  明末白话短篇小说集《醒世恒言.卷三》有云:“自古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顾名思义,该成语的喻义为:自己所在的地方有什么条件,就应该依靠什么条件过活。

  老祖宗的智慧自是无穷的。千百年来,这条千锤百炼的真知历来被人们奉为趋利避害的生存法则。

  早在先秦时期,闽越部落就已经作为百越中的一支立足于福建沿海,其后至秦末,这期间逐渐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闽越文化。

  再溯回往前,新石器时代的古越族先民就已经在此处繁衍生息。千年后,这里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民族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特色鲜明,对于中华文化有着卓越的贡献。

  上世纪八十年代,正值开放发展模式在东南沿海地区如火如荼地开展。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也是这一时期,涌现出了数之不清的先进人物与先进事迹,同时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在东海滩涂围海造田的历史上,百年来一直有着“神仙难围西陂塘”的说法。

  西陂塘,古来被文人称为赤鉴湖,每当退潮时,水流便会退至一条条港汊之状,远观仿若怒放的圣洁莲花,这一美景广为时人称颂。

  这里是当代作家李师江的故乡。如同北方地区妇女每日买菜一样,东南滩涂的女人几乎每日都要讨小海,捕捉海味来丰富家中饭桌或换取些许零花钱贴补家用。

  儿时母亲讨小海的经历成为其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创作源泉,由此诞生了这本长达68万字的长篇小说《黄金海岸》。

  全书厚达1100页,分为“潮生万物”与“阴阳守望”两册,以群像小说的写法,史诗般的篇幅诠释了“东南滩涂”这个全新的文学地理名词。

  书中通过“滩涂”这个地理概念,循序渐进书写了改革40年来的发展历程,着重从小人物创业者的角度出发,通过二十多位底层创业者的艰难困苦与爱恨情仇,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永不消亡的史诗……

  八十年代的闽东海岸,世代生存着麒麟埕、增坂村、碗屿村两大一小三个自然村落。

  小说围绕灵魂人物李师海数十年大起大落的创业经历展开,其人设是一名头脑聪颖却仅有小学学历的退役士兵,生于增坂村一个积贫积弱之家,家中有爷爷、父母、两个亲弟弟(老二和船仔)、一个同岁的名义上的弟弟(怀风)和一个相差十多岁的幼妹(六斤)。

  爷爷李元丰是解放前地主家的雇工,父亲李兆文长久以来因“死人站”的绰号为村人所不齿,母亲月明则是勤俭持家的地道劳动妇女。

  初读师海这个人物,从他拆散一起长大的兄弟怀风和女教师海燕的姻缘,并将其霸占这件事上,或许会让你对他的印象大打折扣。

  文章憎命达。深入细读之下,你会发现实则不然,这恰是李师海这个人物身上的闪光点,他虽满口大话却敢作敢为,敢想敢干。

  在那个年代,对于师海这样毫无背景,学历又不过硬的农家子弟来讲,能够得到一份体制内坐办公室的体面工作殊为不易,这是多少农家孩子为之奋斗的目标,比如怀风。

  即便如此,我们的主人公依然不为所动,他目标清晰,思路明确,一心要利用家乡有利的地理条件来做大做强水产养殖,他要致富,让心爱的人和家人过上好日子,他要创造无数个第一,享受这荣耀加身、被人仰望的滋味。

  事实上,他也的确成功了,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了带动全村致富的行业龙头,风光无限,可是,命运之神会永远眷顾他吗?

  正如许多文学作品描述的一样,闽东沿海历来都是一个重男轻女观念十分严重的地区。

  碗屿村村民池根水生有四女,大女儿巧容生性乖巧,自小帮母亲雪来分担家务,成年后敦实粗壮,干活麻利,被麒麟埕大户人家看中做了其大儿媳妇,得以高攀一门风光的亲事。

  二女儿巧云削肩细腰,弱质纤纤,长期压抑着对渴望得男的父亲和原生家庭的不满,妄图通过婚姻来改变命运的念头败北后,将全部希望寄托于不受父亲疼爱的老二身上,殊不知,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三女儿巧清可谓人间清醒,是全书画龙点睛的人物。从长姐出嫁、二姐生死不明,父亲逼其退学讨小海之时,她已经懂得利用能够抓住的一切资源为自己争取利益最大化。得益于大其十岁的同村村民池玉喜的资助念完了护校,然而,毕业后的她却不安于做一名护士,野心勃勃的她最终活成了人人艳羡的传说。

  小女儿巧月是个如巧清一般形容妩媚、体态风流的标致人儿,容貌更在三个姐姐之上,却同样不安于室。与巧清唯一的区别是她格局不大,眼光始终局限于方寸之地的城乡,其后为报黄姓风尘女子的恩而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读罢全书,最令人齿冷的人物莫过于半生都在盼儿子的池根水,对于来之不易的来宝,他视如珍宝,极尽溺爱,将对四个女儿心安理得的亏欠全都放在了老来子身上,最终却自食恶果。

  故乡对于许多人都是浓得化不开的依恋。晋人张翰尚且借莼菜鲈鱼来表达思乡之情,今人李师江笔下东南滩涂40年来的改革历程同样如同一曲史诗,抒发了对于故乡那浓浓的爱与哀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