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想转行?听听这4位过来人怎么说
人生是有规划的,但不会完全按你的计划去走,需要敏锐发觉并勇敢把握住真正的机会
编辑 | 祁十一
本来,我们是只关心你朝九晚五之外的生活的然而,我们的读者里有近半数,是职场里摸爬滚打的上班族
进入四月,据说又一波转换职业跑道(跳槽)的高峰到来了,有迷茫的读者留言问我们:
到底是滚石不生苔?还是越跳越接近想要的未来?
索性做了这一期职场专题,我们访谈的四位女性,在职场多年,经历了职业跑道的变更,跟随兴趣与特长,一步步找到最适合自己最能发挥天赋的职业环境
跳还是不跳?只是个表象,本质是,你有没有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对自我的认知
如果你也在思考转换职业跑道寻找新的职业方向,不妨看看她们的经历
明琪
对世界的认识知识增加了,但知识并不能为你所用,所以想换一个视角去了解这个世界
从记者转做公关是最容易上手的尤其是遇到一个做公关的大学师兄后,知道这个职业是有东西可以学的
想要转型的时候二十六七岁,成本很高,走错了后再跳槽会很不稳定所以当时就广泛地找,面试了七八家,最后拿到三家offer然后又跟信任的前辈去聊,从中选了一家
那三家公司里,一家是公募基金,一家互联网保险,还有一家PE(私募)基金
那位前辈告诉我:选择公司就是选择行业转行,选对行业真的很重要
去了上行期的行业,就算这家公司没有跑出来,还可以跳到同行业的另一个公司但如果是在下行行业,再跳都会很难
公募这个行业在走下坡路互联网保险还是保险,我个人对保险行业不是太感兴趣PE是向上发展的行业,我做记者时也跑过私募,所以顺理成章地选了私募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第一次转行,软着落很重要
那家互联网保险公司是创业公司,很忙很累,但做记者时我的状态还是很轻松的,所以担心能不能适应创业公司
毕竟之前没做过公关,所以想要软着落,不能做个半年一年就承受不了,又要面临再次跳槽
转行之后,就要重点看清自己的优劣势
跳到私募后,有段时间也想过转去投资,所以有参与一些文化项目后来发现在投资方面确实有弱势,逻辑思维差一点
而且也很快意识到,公司招你是希望你做公关品牌这块的,所以就调整了角色和心态,先专心把这件事做好,做出成绩来
带老板做采访上封面上节目,在公司里一下子就起来了,大家认可你,你的资源地位都有提升
大学里的专业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后来的发展路径我是学新闻的,一直走媒体路线
像经济管理学的学生,实习开始就选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找工作就选投行,职业路径就在那儿了
当然,如果你布局早一点,也可以跨度很大,我身边学新闻的毕业就去四大投行的也有或者有人认可你过往的经历和潜力,愿意带着你去完成转换
30+跳槽,试错成本增高,要做出一定的职业积累,让别人找你
在PE做了两年后,觉得自己还年轻,职业上还想再上一个台阶再加上买了房,经济上有压力,收入也想有提升
那时我30岁,有一定的职场竞争力,不再是一块白板
但这个年龄试错成本也高,去海投简历是非常被动的,要做到一定的职业积累,让别人找你,这样才有议价权
所以去年猎头找过来时,就抓住机会,跳到了现在这家公司,一家成立不久便进入一线的本土投行
进入这家公司以前,我只知道他们做了很多很牛的项目,服务的客户都是明星公司
进入以后,才知道他们有多牛团队很年轻,但可以竞争过很多老牌投行
团队同事的智商情商都非常高,大概属于最聪明的那1%,工作也很拼
身在这样的环境,接触的都是一线的创业者和投资人,知道了最一线的公司是什么样的,一线创业公司的公关总监是怎么做的,也会配合他们一起去做
原来只是把工作做好,现在就在看顶级公司怎么做,怎么做到最好,追求顶级
刚毕业的时候,不要太在乎起点,要在乎转折点
25岁,刚工作一两年,是打基础的阶段,认识人认识社会做好本职工作30岁就要有一定的职场竞争力
转行时,你的Title还是很重要,它决定你的薪水在公司能得到的资源,下一次跳槽时也很有用
到了一家公司后,你要知道这家公司的强项,利用强项来为自己加分
我还有一点职场的窍门:
决定去一家公司之前要做尽调,看看过去的离职率咋样,团队是不是稳定离职率很高,一般背后是有问题的
比如你要入职的部门,过去半年里离职超过3到5人,背后可能就有坑和雷了要了解清楚原因,比如是否公司激励机制有问题,是否存在帮派内斗等等
赵小飞
辞职开个小店,人生并不会因此变轻松
我之前的职业是电视导演,从大四那年的美食节目开始,我做过几年名人访谈,也做过真人秀
工作之余,我迷上了美食
在北京这七年,除了节目之外的所有时间,几乎都花在了和吃有关的事情上我迷恋逛菜市场,喜欢做饭,常常约好友来家里聚餐
又一次开始做一部电视剧时,和最初的设想不太一样,有点不开心,而且也疲倦了
每天不断在想,多年后我还会在做节目吗?
要做到什么时候?能自己决定未来吗?
我最想做的是什么?
然后,就在痛苦中,向老大提出辞职了我说我想清楚了,接下来想做和美食有关的事情
当时觉得开餐厅没什么难的,我那么喜欢吃,对美食圈子又了解,不会有错的
约了认识很多年却极少联系的商圈老大见面老大很客气的请我吃饭,问我为啥想租商铺
我回答完毕后被劈头盖脸大骂一顿,建议我不要转行,继续做自己擅长的事当时我很委屈,他凭什么觉得我做不好?
我的性格是比较随性的那种,但是做餐厅最重要的是每天得去盯着它,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创造利润
又是新手,餐饮行业的技术壁垒,运行规律都不懂,花了将近两年时间,犯过无数错,最难过时夜不能寐以泪洗面,常常想放弃
投资人对餐厅的初期预设是快速复制做连锁店,但自己经营之后发现实在做不了,只能把餐厅主要业务形态调整为集团供餐,模式轻,客户稳定,不用很重的去开实体店
在我做餐厅最艰难困苦时反思,在美食这个领域,我到底适合做什么?
对,那就做一个公共厨房,这个厨房提供两种服务,一种是我们常备中西餐的设备,餐具调料,不管是朋友聚会,还是家人过生日,想自己做东西,又想私密有特色一点,就可以租赁空间,根据自己的需求使用
第二种服务是,因为自己认识很多很棒的厨师,可以邀请到公共厨房做嘉宾主厨,客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定制,也可以参加我们根据时节不同主题做的晚宴
因为没有拿投资,资金上比较紧张朋友赞助了家具,也有朋友帮忙张罗,加上自己积攒的东西,用最低成本做出了我理想中的厨房
没有人手做宣传,只是自己做一些小活动,但只用了短短三个月,就开始小有名气
一:我自己喜欢也比较适合做这个事情
二:稀缺
在北京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一个纯粹为你创造美食提供便利的空间几乎没有,我们就成了一个稀缺的存在
三:公共厨房满足了很多人的生活理想
在北京生活的人要么租的房子小,要么就是都忙,没时间做饭,都吃外卖但是大多数人又向往拥有一个温暖的厨房,享受烹饪食物的乐趣
做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的确走得更顺,但很难复制成为可规模化的商业模式
现在也只是自己乐滋滋地做着,这也算另一种成功吧,我做得开心,来的人也开心
不是辞职开店,人生就会变得轻松呀
常常有朋友咨询,说也想辞职开个店,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也许人生会轻松一些
我每次都把经历的痛苦诉说一遍,认真劝退朋友
很多人都误解了开个店的生存方式辞职开店绝不等于人生就会变得轻松呀
要创业开店,靠做喜欢的事情为生,就要懂得每一个选择背后,需要匹配什么样的责任与付出
需要去花时间铺垫学习,去碰撞,去争取,去博弈,去爱,去恨,困苦没关系,挫折没关系,重要的是找到方法,别放弃
有句话我一直记得:
我们这一生的最大理想,不就是把自己过好么?
不再重复上一代的模式不必依赖任何人的施舍,按自己的喜好不断修正自己,将原生家庭成长挫折社会现实对自己的影响降到最低,最终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伏昕
财经记者转投资人,坐标北京
2015年6月,我从记者转行做投资,相当于完全换了一个行业和方向
还在媒体时,我就在找自己有兴趣的方向,从调查记者转到互联网和商业方向,做创投公司和大公司的报道
后来遇到很好的机遇,直接从记者转去做投资
变换跑道,需要判断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与这份工作的匹配度
那时对于能不能胜任这个工作,是不确定的但做选择和投资一样,需要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以提高成功的概率
所以我选择了一个环境,让自己有空间去学习和成长 去的是一个比较小的投资团队,人不多,组织扁平,有机会和合伙人一起做事学习
如果去特别大的机构,就只能从低层开始做,没有特别多的上手机会,那样比较慢
这个时代,不能等所有条件合适才去变换跑道
比较巧的时间点是,我进入投资的时候,传统媒体走下坡路,新媒体开始起来
我恰好把传统媒体学到的东西,用在了新媒体行业上我老板后来也说,我离开媒体做投资的timing选得比较好
但这也是后来回头去看才意识到的,当时你不知道是不是好的时间点,只是内心刚好做了准备
很多时候,你不能等所有条件都合适了才去做选择
人生是有规划的,但不是完全按你计划去走,需要敏锐发觉并勇敢把握住机会
从记者转投资,我没有去读一个MBA再转,而是直接跳过去
我老板说,做投资是比读MBA更有效的学习,你每一次出手,至少几百万人民币出去,这样在实践中获得的东西,比商学院学的理论更行之有效
变换跑道后承受的压力是很大的但做了选择,就要承担压力
做记者不需要负那么大责任,只要对当下的作品负责就行了投资,要为每一次选择负责
选择时慎重,面对时坦然,用智慧知识理性对人性的理解,去化解难题
做选择时,最忌什么都想要
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是我做选择时的驱动力也很喜欢工作的过程,从过程中得到的乐趣和成长,超越结果的刺激
做选择时,考虑最看重的因素什么都想要的话,很难做出大胆的选择
听从内心,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这是我一直以来职业选择的标准
鲍芳
衰落的行业下,个人也必陷入困境
从大学毕业到生孩子这十几年,我一直在时尚媒体做编辑
身为专题总监,需要负责一百多页的内容制作,这是一份我非常喜欢且擅长的工作
但是2014年开始,也就是我怀孕生孩子的那一年,整个行业开始下滑
原先负责的一百多页内容慢慢缩减至七八十页,再到三四十页周围不少同事离职创业或者留学
我生完孩子后两个多月便回去工作了,但各种不顺利也接踵而来
当时对行业的变化并没有太多准备,在公司内部尝试过新媒体业务和跨界合作,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现在跳出来知道整个大趋势是这样,但当时觉得是自己没做好
那时还需要照顾幼小的孩子不到一岁的孩子是最难照顾的,需要喂奶哄睡安抚,但她又没法给你感情上的回应,完全体会不到当妈妈的幸福感在哪儿
另一方面,工作需要出差见人,不得不走到哪儿都背着吸奶器,移动过程中找个合适的地方吸奶也是不小的问题
原来你能够做好的事情也做不好了,时间管理一塌糊涂,既没有当好一个妈妈,也没有做好一个职场人,像困兽一样被困在原地
进入风口行业,并不意味着能带来发展空间
孩子一岁多时,我从时尚媒体离职,在朋友的邀请下加入了一家互联网音乐公司做品牌总监
当时看来,互联网是风口,这个风口或许能带来职业发展的新空间
但这份新工作并不适应同事们说的很多互联网背景知识我不知道,觉得自己像一个白痴一样
而且,原来是媒体,现在是品牌,我以为自己很知道怎么跟媒体沟通,但仅仅了解沟通的方式没有用,角色感和心态都没有转换好
和未来的目标之间有一个巨大的鸿沟这个鸿沟我愿不愿意跳过去,需要花费多少精力,这是那段时间里我问自己最多的问题
当时37岁,必须搞清楚下一个职业生涯在哪里,40岁之前是最后的时间,再往后可能转行的机会都没有了
如果我不能很快找到下一段职业生涯怎么走,可能会卡在这里,既回不去也无法前进
从长处着眼,做与自己价值观相符的事情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一篇文章给了我很多启示,这篇文章中写道:
只有当所有工作都从自己的长处着眼,你才能真正做到卓尔不群
到互联网音乐公司的工作并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而销售型的职位也不符合我的价值观
从这家公司离开后,我独自一人带着一岁半的女儿去了趟美国,思考自己到底应该选择哪一条职业路径,也收获了和孩子相处的方式
事业也很快迎来了转机,这是一份出版社童书营销的工作,时尚行业的人擅长把一些东西说得很美好,我自己本身也喜欢买书看书,之前的职业优势能在这份工作中得到发挥,而做书籍尤其是童书与价值观也一致
现在女儿3岁半,我到这个公司一年半,一切都刚刚好
职业道路千差万别,相同的是,没有哪一条是绝对好走的路
能够在很年轻时就发现自己一生所向,是少数人的幸运
而大多数人,都需要一步步走一步步探索,这个路口的恐惧和纠结迈过去了,下个路口又会遇到新的困惑
所有的坚持和跳脱,都为了一步步走向那个不惧不惑的境界
希望你能走得愉悦自足
-END-
推荐阅读:
不结婚,会幸福吗?
把喜欢的事变成职业后,怎么能愉快地做下去?
我的勇气加上你的勇气,在南山之上,造一座灯塔!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Ivy自然风花艺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