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丨在复杂的世界里,做一个简单的人
法国哲学家布莱兹·帕斯卡尔曾说:“人究竟是什么呢?与无限相比,他是虚无,与虚无相比,他是一切,他介于虚无与万物之间。”
的确,放眼茫茫宇宙,地球不过是一粒尘埃,人类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但从微观层面观察,人又是多么复杂精巧。人体细胞有约40万亿到60万亿个,数量远超整个银河系的恒星数。
渺小和伟大同时存在于人身上。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正确地看待自己以及周围的世界。
本书名为《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如果我们只关注“大历史”,而忽视了“虚无与万物之间”,那就是浅尝辄止,为了读历史而读历史。
考察整个过去,搭建大历史框架,为的是最终回到对人类自身的思考。
书中有近一半的篇幅都在介绍宇宙、行星,这些宏大的存在与我有什么关系呢?
现在我们知道,人类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星尘之子”,地球上的生灵分享着相同的遗传密码。
大历史为我们提供了看待过去的一个视角,即历史是一个复杂性渐增的过程,这个过程还在延续。不论是自然史还是人类史,不论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都是如此。
中国的佛道思想源远流长,浸润在很多人的骨子里。禅宗讲“万法归一”,道教讲“大道至简”。
结果现在有一个建立在科学知识基础上的大历史告诉我们,我们正走在通往“万法”,而不是“归一”的道路上。
面对这种矛盾,我们该选择什么样的态度去生活、走向未来呢?还是说,这种矛盾其实能够调和,本质上是统一的呢?
今天,我们对“复杂性渐增”都深有体会,只要打开手机扫一眼那些海量的信息就足够了。新闻、电子书籍、文章推送铺天盖地,其中有真有假,有优有劣。
我们在第六道门槛的学习中,讲到“文化泄露”现象,指个体的经验会随着自身的死亡而消失,不能在群体中延续。人类通过运用符号语言避免了文化泄露,才能从众多物种中脱颖而出。
很明显,现在的问题不再是“文化泄露”,而是文化需要“过滤”,即我们要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自己需要的、有益的。
现代人越来越严重的知识焦虑,也可以理解为:面对突然间以指数级别增长的复杂性,人类还没有练就自如应对、筛选、接受的能力。
从这一点往下延伸,我们可以说,大历史是一门面向未来的学问。它所指明的“复杂性渐增”不仅仅是历史的特征,似乎也是未来的趋势。我们已经通过信息爆炸感受到这个趋势的威力。
按照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在不久的将来也许会有人脑与电脑的结合。为了处理海量信息,人脑通上电源工作也未可知。
这也符合大历史的解释——越高的复杂性层级,需要越多的能量来维持。
大历史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过去的全新视角,并鼓舞着我们去开拓更多视角。
“复杂性渐增”只是历史的一条脉络,正如人体内经脉遍布一样,还有无数的历史脉络等待浮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许,我们从另一个视角出发,会得出截然相反、或更为惊人的结论。
比如,就有史学家提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渴望改变他们身体内的化学成分以引起更多美好的情绪。”
从这个视角来看,全球贸易体系的建立,是为了方便人们随时买到世界各地的“软毒品”,如茶叶、烟草和咖啡等,以获得愉快的精神体验。
到了现代,购物、消费是刺激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购物能够有效减少压力。
每一种视角都只能为我们展示历史的一个侧面,想要画出最逼真的立体图,需要更多视角的补充。
大历史的独特意义在于,它所绘制的侧面图是连贯的实线,而不是断断续续的虚线。
每一道门槛的跨越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因为历史进程充满了偶然和巧合。我们阅读历史,并不是为了凭借过去精准地预测未来,而是看到未来有更多选择的可能。
也许未来“复杂性渐增”仍在继续,信息依然会井喷,但我们可以选择通过集体学习超越当前的复杂层级,也可以删繁就简,选择一种简约的生活。
-End-
#今日推荐#
14天气血双补养颜课
现在加入,享原价69.9元课程,免费学习!
▼
共读丨迷路的人,总要先确定自己的位置
共读丨你的体内,藏着一颗爆炸的超新星
共读丨雨一直下,下了几百万年
共读丨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共读丨身披铠甲,四趋并进
共读丨跨越第八道门槛:通往现代世界
共读丨历史睡了,时间仍然醒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