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拒换铺被骂:我早起买的票,不想再“让”了
有智有料有格调
来源:车来了早七点(-bus)
最近,知名律师易胜华因为一条“火车换铺有感”的微博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这条微博里到底讲了些什么,让大家如此群情激愤?
原来,带着两个孩子(一个半岁、一个六岁)出门的易胜华,因为车票抢手,只买到了上铺,还不在一块儿。
我们带着两个孩子(六岁、半岁)坐火车回北京。买的票都是上铺,而且还不在一块儿。上火车后,我们就跟周围的人商量着换一下。
最开始跟下铺的一位大学生模样的男孩商量。他犹豫了一下,答应了。我们开始放行李的时候,男生说:我不换了,我的腿受过伤。好吧,接着找人商量。一位年轻的女孩将她的中铺和我们换了上铺。隔壁的下铺又来了一位像是大学生的男生,我们跟他说,带着孩子睡上铺不方便,能不能换一下?男生毫不犹豫地说:我只要下铺。我们一时语塞,几乎要放弃再找人换铺了。但是边上有个下铺一直空着,我们还是决定最后尝试一下。火车开动后,上来一个戴眼镜的女孩。我们迟疑着向她提出换铺的请求,她马上同意了。我们给她差价,她坚决不要,说:我也有孩子的!嗯,我们的问题解决了,谢谢两位好心的女孩。至于那两位男生,你们的做法也没错。只是有朝一日,你也会为人父,也有带着孩子出行的时候。希望你们不会遇到当年的自己,遇到的都是乐于助人的女孩~
滑动查看微博全文。
于是,易胜华开始和周围的人商量换铺位。在被两位学生模样的男性拒绝后,他最终和两位女性换铺成功。
两相对比,易胜华律师心生感慨,“我们的问题解决了,谢谢两位好心的女孩。至于那两位男生,你们的做法也没错。只是有朝一日,你也会为人父,也有带着孩子出行的时候。希望你们不会遇到当年的自己,遇到的都是乐于助人的女孩~”
很快,易胜华律师的言论就登上了知乎热搜榜,引来了无数人围观。
也有人认为“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毕竟人家也是费了很大劲买到的下铺;
还有人认为既然是带孩子出门,就要做好充分准备,而不是让陌生人为你的考虑不周买单……
截至9月5日上午11点,“火车换铺有感”这条微博下的评论已经逼近4万。
易胜华律师微博下的评论
其中点赞最高的一条微博是这样说的:
“理直气壮跟人要换,那别人是怎么买到的?你明知自己带着孩子难道不该比别人更提早想办法抢票吗?凭什么别人辛辛苦苦甚至加钱抢来的票你上下嘴唇一动就换了去?况且你怎么知道别人就不需要下铺了?我就遇到过恐高不敢睡上铺的,就因为你带着孩子人家活该把票让给你?加钱怎么了,在乎那点钱也不会买下铺”
平心而论,这位网友说的不无道理。恰逢开学季,车票的确不好买,就是普通的坐票都一票难求,更别说下铺了。
想当年作为一名学生党,我也遭遇过一票难求的盛况。那时候很多同学为了买票,都是大早晨就去火车站排队,有的甚至动用了家里的关系,或者找票贩子帮忙。
除了春运和国庆,大概也只有开学季能让车票如此抢手了。相比于硬座车票,卧铺票更受人青睐。
其中,又以下铺最受欢迎。道理很简单,比起中铺、上铺,下铺更舒适、方便,不用爬上爬下,也不用在上铺的狭小空间里缩手缩脚。
为了一个舒适度更高的旅程,多花点钱和时间在很多人眼里不算什么。当把抢票、排队、找票贩子的成本算在内,一张车票的价值早就超过了它的实际售价。
所以,只是补个差价就理所应当地用上铺换下铺,的确不太公平。从这个角度出发,被拒其实是意料之中的事。
即便这是一场显而易见的不公平交换,但遇到真正有需要的人,只要补齐差价,多数人依然愿意伸出援手,把下铺让给老人和带孩子出行的人。
而这也恰恰是易胜华们在被拒后感到气愤的重要原因:多数人都会对带孩子的人格外照顾一点,为什么你偏偏说“不”呢?
很多情况下,多数就代表了正确,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反而不重要了。这也让那些敢于说“不”的人被贴上了“冷漠”的标签,比如易胜华事件中的两个男生。
在我看来,他们这种敢于说“不”的行为并非冷漠,而是敢于捍卫自身权益的表现。
铺位本来就是我的,换还是不换就该我说了算,凭什么非得如你所愿呢?
易胜华为什么会选择“学生模样”的人作为换铺对象呢?知乎上一位网友分析了他的心理:“因为他深知这是不合理的要求,只能让不懂拒绝的年轻人满足。”
在这个回答下方,有很多人大吐苦水,回忆了“那些年被换铺的日子”:
“作为学生时候的我,读书时回家买到的下铺就基本没睡过,都是被换的”
看来学生群体真是深受换铺之害,明知有些人是打着买不到下铺的幌子行占便宜之实,还是因为脸皮薄、不会拒绝而吃了哑巴亏。
好不容易买的下铺,却常常睡不到,让很多人对下铺敬而远之,经常出差的静静就是这样。
“你好不容易安顿好想好好补个觉,就被叫醒问能不能换个位置。换吧,我真的很困很累不想动;不换吧,又显得你不近人情。”
同事峰峰也加入了吐槽的行列。“我非常郁闷的一点就是,我的铺位好像我从来都做不了主。6岁出门,我爸说你这么点个人,也占不了多少地方,把下铺让给叔叔吧;到了我26岁出门,我爸说你这么大个小伙子,把下铺让给带孩子的吧。”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他这样的经历,明明心里一万个不乐意,但还是让出了已经被自己焐热的被窝。然后在心里骂自己,怎么就那么怂?
我们的教育总是强调助人为乐,甚至主张牺牲个人利益以达成精神上的高尚。却常常忘了,我们的权益和感受同样重要。
如果善意被绑架,甚至要用逆来顺受去成全,那这样的高尚就不值得提倡。毕竟,那些让你为难的人也不是什么好人。
而道德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靠个体的内心力量去遵守,只能律己不能律他。只要个体行为不侵犯他人自由和利益,就不该被谴责。
在汹涌的民意面前,9月2日,易胜华发出道歉微博,“他人不助我,是正常的事情。他人助我,应当视为意外的惊喜。我在文章中对两位不同意换铺的男生进行批评,显然是不合适的。”
易胜华醒悟的还不算晚,也希望更多人明白:以道德责己,胜过法律;以道德挟人,无异私刑。
当看起来好说话的你,面对他人挥舞道德大棒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请勇敢地说“不”!
- END -
关于作者:车来了早七点(-bus),为全国超8000w用户提供精准实时的公交数据和温暖有价值的内容。
更多精彩文章:▶ 年轻人,在毁自己的路上,你一直尽心尽力…
▶ 4名少年残忍杀死同学,在法庭相视而笑:从天使变成魔鬼,隔着对生命的敬畏!
▶ 原配撕小三事件:“他骗我说买学区房,却出轨给你买Gucci?”
▶ 第一次去男友家不干活遭差评:女人都恐婚了,男人还想招个保姆!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