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圣人?何谓愚人?何谓君子?何谓小人?
中国作为仅存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其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文化诞生了四种人,即圣人,愚人,君子,小人。
1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身具才德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这首诗是王阳明龙场悟道后,教育诸生所作。
对于圣人来说,王阳明认为只要做到以下几点,便可人人称之为圣人:
1,第一等事便是读书做贤人,这也是天下读书人的最终人生价值。
2,修身养性,身具才德。
3,越是艰难出,越是修心时。孔子周游列国时,数次遇险,阳明落地孙山时,被众人叹息,人这一生,不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要淡然面对,不能有丝毫逃避。
4,有坚定的信念和良好的修养。
王阳明有一个学生叫王艮,此人没有拜王阳明为师前,性格狂傲不羁,拜了王阳明为师父后,性情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更加傲气,王阳明曾多次对他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而王艮不相信,他自始至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在一次游玩回来后,王阳明问他有什么收获。
王艮说:“我看满街都是圣人”,
这句话意在嘲笑王阳明的言论:“老师你看,那些在大街上的凡夫俗子都是圣人,我怎么就不相信,天下会有这样多圣人啊。”
王阳明淡然一笑,随即说出了一句流芳千古的话:“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2
愚人者,非大智必浅陋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个大夫,名叫宁武子,此人颇具贤明,在卫国辅佐两代国君,受百姓仰慕,后来卫国被晋国胁迫,国家危亡,这个时候宁武子表现出愚笨的样子,韬光养晦,以求等待时机,完成国家复兴。
孔子听说后大叹:宁武子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他就聪明起来,在国家政治昏暗的时候,他就糊涂起来。他的那种聪明是人们可以做得到的,他的那种糊涂是人们做不到的。
世上愚人分两种:
第一种,便是孔子称赞的宁武子,大智若愚,遇到事情时,韬光养晦,装作愚笨,不争强好胜,不斤斤计较,最终等待时机,一飞冲天。
第二种,便是《东周列国志》记载的:“幽王曰:‘愚人妄说国政,如野田泄气,何足听哉!’”这种人愚昧,浅陋,无才无德,却高居官位,其一言一行都可误国误人。
《汉书·古今人表》曾将人分为九等,第九等,也就是最下等的便是愚人,蚩尤,妲己,赵高皆在此列。
3
君子者,德大于才;小人者,才大于德
《资治通鉴》作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其意义深远,里面记载的内容大多数是管理与人才的智慧,其中关于少德无才的记载,司马光运用了大量笔墨描绘。
春秋末年,晋文公称霸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晋幽公名为君王,实为傀儡,晋国被智氏,赵氏,韩氏。魏氏四家瓜分占据。
智家家主智宣子临死时,想任命智瑶为下一任家主,但是族人智果坚决反对,智果说:“智瑶才华横溢,更有五大优点,第一,仪表堂堂,第二,精于骑射,第三,才艺双全,第四,能言善辩,第五,坚韧勇敢,但是智瑶却有一个致命缺点,那就是居心不仁,智瑶为人不通情理,若立他为家主,我们智家离灭亡不远了。”
智宣子没有听智果的话,临死时依旧坚持立了智瑶为家主,智果见此叹息,于是改了自己的姓,脱离智家。远走他乡避难了。
智瑶当上家主后,果然不出智果所料,为人自大,他在公开场合肆意侮辱赵韩魏三家,智瑶更是逼迫赵韩魏把领土还给晋国,想要恢复晋国昔日霸主地位,赵韩魏三家于是密谋联合镇压智家,杀死智家二百多口人,智家灭亡。
司马光对此叹息: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司马光认为,德与才是两回事,如果将两者混肴,或者毫不在意,那么事情便会变得和智瑶一样很糟糕,同时他还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才不过是德依仗的资源,而德却是统帅。
德大于才,可称为君子,君子者,仁爱天下,洞察世事。
才大于德,可称为小人,小人者,骨柔气馁,营垒易破。
4
圣人,愚人,君子,小人如何用?
现代社会中,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各个企业需要大量人才,在用人方面,则依旧是才与德之间。
而用人之标准则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取之;与其得小人,不如得愚人。
找不到圣人,那就用君子吧;与其用小人,不如用愚人。
因为君子即便才华不足,但是会在正道上工作,小人则会凭借才华无恶不作,愚人即便是想作恶,但智慧不济,气力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