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王阳明传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王阳明传读后感精选

2020-01-02 23: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王阳明传读后感精选

  《王阳明传》是一本由燕山刀客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32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王阳明传》读后感(一):王阳明传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小时候故事,除了听到岳飞刺字,三顾茅庐外,第三个故事听到的就是王阳明的故事,相比于前两个故事的知名度来说,第三个故事就显的小了很多,我想到现在为止,很多人都不知道王阳明是何人。至少在我身边的同事,有些人是不知道的

  在喜欢看书的年纪里,喜欢看武侠小说同时,也看名人传记,对于王阳明还专门的看过好几本关于他的书,而他三十七岁的龙场悟道也一直成了传奇

  长大后我想,也许父亲是喜欢王阳明的吧,喜欢他的学说他用自己一生光明磊落,践行了“致良知”的理想验证了“知行合一”的可能

  世间 只有一个王阳明,永远不会有第二个,他为世间 留下了《传习录》等数百万字的作品,让一代代的中国人永远从中受益,改善自己的思维完善自己性格

  他的一生充满了很多传奇的色彩,他的一生同样是非常的励志,对于在现代社会苦苦挣扎的我们来说,是给我们力量源泉,让我们得以坚持自己的理想把握自己的机会

  著名翻译家傅雷曾说:“一个人要真诚,总能打动人,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都不会对你怎么样的。”所以,你给出的微笑终究也会收获别人的微笑,你伸出的友爱之手,同样也会被人所善待,世间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如我们没有诚意,就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人们生活开始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利益追求,同时精神也越来越与自己的灵分离,人们心灵深处愈感孤独苦闷烦躁矛盾。很多的年轻人失去了灵魂寄托失去了精神的源泉,对于自己,对于社会,对于这个世界产生茫然不知所措情绪。如何使人们荒芜紧张的精神得以纾解、提升?王阳明指出的路,是以一种豁达心态为人处世,不要让所遇之物成为心中羁绊,不做声色货利的奴隶。这不仅是一种洒脱,更是参透万物后的一种平和

  这本书不同于其他的传记那样,读起来枯燥无味,读这本书的时候,由于作者幽默风趣,也让我在书中找到了更多的乐趣,读王阳明,看他的成长历程,看他一生的传奇的经历的同时,还有就是感受到作者的语音表达能力顺畅以及趣味性,读起来不仅不让人疲倦,在观看历史长河中的缓缓流动时的同时,看王阳明的一生的经历,在惊叹之余,还有就是激励

  《王阳明传》读后感(二):圣人的意义

  圣人的概念出自儒家,儒家把圣人看做个人所得最高境界。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左传》里,《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后世有一种说法,说中国历史上满打满算只有两个半圣人,第一是孔子当之无愧;第二是王阳明,此人知名度不高,大多数人是高中历史才知道有这么个人,可能《明朝那些事》把公众对他的平均认知年龄降低了;还有那半个,就是曾国藩,也是历史上鼎鼎有名人物

  王阳明究竟为何能被儒家称为圣人?按照“三不朽”的标准,我们来捋一下:

  立功,王守仁虽然没有打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仗,但他打仗的伤亡小啊,如清理匪寇,平定叛王,都是用神鬼难测的战法迅速平定战局例子,这种打法史上罕有。立言,主要指有主做流传于世,《传习录》《大学问》都是王阳明拿得出手的作品。立德,儒家历史上虽然有许多杰出人士,但真正算得上宗师的不多,孔子开创,后面孟子荀子都是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下,直到宋朝程朱理学出现,儒家进入新的阶段,王阳明则创造心学这一流派,是明朝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传至整个东亚。

  稍微插一句,其实,立德还有更高的层面,孔颖达疏:“立德, 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即意味着,若是开创一种制度,也算是更高层次的立德,这方面代表是周公,秦始皇,隋文帝等,但是除却周公,儒家向来是不收皇帝的。

  至于曾国藩为何是半个圣人,想必是除了立功无可置疑之外,立言立德都是半吊子,尤其是在立德方面,未开创成体系的哲学思想。

  遍观这两个半的圣人,我们发现他有许多共同点

  1. 都曾经仕途不顺。孔子曾如丧家犬,王阳明也被贬龙场,曾国藩早期郁郁不得志,作战时差点要投江自尽。“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儒家一向对于坎坷人生推崇至极,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这也算是儒家的一种苦行僧情节

  2. 都位极人臣但忠于朝廷。孔子官至鲁国司寇,王阳明官至兵部尚书,曾国藩官至大学士,都是赫赫威名。也往往正因为这种地位,他们才能做到立功。但他们即使位极人臣,但绝不敢生半分不忠之思想,对朝廷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所以,我们如果深究为何他们三人被后世推崇为圣人,就会发现他们有共同的形象:一介儒生能文能武,即使落魄不堪也心向天子维护正统权威;即使身居高位,集天下权柄,对皇帝依然忠贞不二,绝不生异心。从儒家看,他们是不朽的圣人,从皇家看,他们是得手的工具

  所以,谁造了圣人?

  点到为止

  《王阳明传》读后感(三):通俗易懂的王阳明传记

  有人推崇说王阳明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两个半圣人之一,另外一个是孔子,半个是曾国藩。这种评价对于王阳明来说,真的可以说是非常之高了。但是我想,或者王阳明知道自己被后人如此推崇也并不会有多么开心吧,毕竟对于更多的人来说,他们或许知道孔子,知道曾国藩,甚至更多在历史中不是很出名的人,也未便知道王阳明,更不要说他的阳明心学了。归结原因大概便是因为很少有人愿意去用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来为我们讲述这位在中国历史上大放异彩的伟大人物吧。而由燕山刀客所著的《王阳明传》可能是普通人了解王阳明与其心学的不错选择吧! 相对于其他版本的王阳明的传记来说,燕山刀客笔下的王阳明可能会更加的平易近人一些。他并不是那种一板一眼一本正经的去讲述王阳明的生平经历,以及他著学讲学的过程,而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像是在讲故事一般,其遣词造句,也更诙谐幽默,更具故事性。比如在第四章“得罪刘瑾交厄运”中,提到刘瑾时,燕山刀客的用语有趣,说刘瑾这哥们儿,或者刘瑾可真是活菩萨啊,又比如在提到朱厚照的顾命大臣在给其写奏疏时说,“看到几位老古董这么一本正经的写奏疏”等等,虽然这种写法在一定程度上显得并不是那么的严谨严肃,但是却是更加符合普通人的阅读兴趣的吧。当我们看着这些有些轻佻有些调皮的文字的时候,一种兴趣便在心底潜移默化的生发出来。 王阳明在学术上最大的成就便是创立了阳明心学,其核心便是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这可能对于现代人有着更重要指导意义。就像是最近几年来,不论是来自何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知道从来都不应该是一件事情的结束,而应当仅仅是一个开始,知道之后的行动,才是真正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有益地方,就像那句古诗中所说的那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知道,却不去行动,与赵括的纸上谈兵又有何义,到最后还不是害人害己,贻害无穷。但是对于王阳明来说,知行合一,显然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他在谈论到古今对于知与行的看法观点的时候,说古人谈知行,就像是你头脑中有了不善的念头,但不去做,便可以不去克制它;阳明谈知行,则是强调一念萌生,便是行动,当我们的脑海中开始有那些不好的念头的时候便要去将它克制住,并彻底在心中根除。这与我们常规意义上提及的知行合一显然有高了一个层次。这也应该是我们学习阳明心学的时候,要格外关注的一点,要身体力行并一再坚持的一点。永远不要去尝试放任自己心中的恶念恣意横生,因为无所顾忌的恶念增长,终于会变成“杀死自己”的凶器! 阳明心学不论在过去还是在今天,对于我们的工作与学习,乃至于我们的人生价值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或许不会对阳明心学有更深层次的研究,但是假如我们可以做到知行合一与致良知表面上的功夫,对于我们已然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吧!

  《王阳明传》读后感(四):圣人心路历程

  圣人心路历程 读王《阳明大传》 ——听雪7801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学说,可谓流传甚广,尤其在东亚地区,把他继承和发扬的淋漓尽致,日本更是信奉他已久,很多人都奉他为圣贤祖国大陆是他的发祥地,很长一段时间都忽略和淡化了,近年来才把他重拾。号称历史上两个半圣人的,孔子一个,王阳明一个,曾国藩半个。可见王阳明心学在历史上的地位之高,与孔子齐名的圣人。流传上五百余年的学说必有其流传下来的的原因,让我们跟着作者重走一次阳明路。 余姚浙江省的一个县级市,就在我的旁边,虽有幸读了阳明先生事迹,却没有机会去阳明故居看看,机会一定会有的。就是这个地方,一代圣贤阳明先生诞生了,就在五百多年前的一天,按说这么大的人物出生应该是天有异响,地有异动才对。就是这么平凡哭声,他来到了这个世界。那些梦的传说都是为了衬托大人物出生而设计的,没有可信度。十三岁时死了母亲,时常遭受继母虐待。这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要想做一番事业,必须要经历的过程,这是任何一个做大事的人都要经历的吧! 阳明先生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东晋王羲之,以书法传世,《兰亭集序》,其父王华考中状元作为皇帝的讲师,这时是大太监刘瑾专权,因得罪刘瑾王阳明被发配云南,龙场据说是阳明先生悟道的场所,那时的云南肯定蛮荒之地,没有那个人会被发配到杭州,那不是发配是升迁。所以可以肯定的是他在那里是吃尽了苦头,这对于阳明先生的报国之志,又算的了什么呢!但是他还有更大的志向,不是建功立业,不是考取功名,是要做圣贤,与孔子齐名了?古之圣贤唯孔子尔!不要说在那个年代,说出这样的话来,这个人要么是疯了,要么就是狂妄至极! 圣人是什么人?不应该是拯救世人教化世人的吗?是的,龙场顿悟之前,也是经历了心性不定的时期,比如迷恋象棋,修仙,格竹,结婚之后的练字,此时的阳明先生字,大有长进!历时十四个月,之后与妻子返乡,其间遇到娄凉,朱熹学说的传人,与讨论了如何做圣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条目都是修己治人之道。修己重在修身,它主要体现于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治人重在经世,它主要体现于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己与治人共同构成儒学根基。修身是经世的基础,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又是实现修身的必要手段。修身是其他的前提,前提做好了才能做好其它。 在动乱年代中,只有运筹帷幄者才能,拯救人民水火之中,于是阳明先生潜心研究兵法,在宁王朱宸濠叛乱时,果断出手用兵,在不到一年时间,就平定叛乱,这是大仁。阳明先生的成就远非如此,在诗词文学,书法,以及阳明心法,知行合一,被后世推崇,学习,传承!

  《王阳明传》读后感(五):传奇一生的王阳明

  《王阳明传》时明史写作家燕山刀客的新作,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位军事家,是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位儒家大师。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的伟大著作《传习录》语录形式传世的,有孔子的《论语》风格,对于后世思想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王阳明传》这本书介绍了王阳明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王阳明28岁中进士后在京师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并主考山东乡试。他在赣县修建濂溪书院,刻印古本《大学》,印发《朱子晚年定论》、其弟子薛侃出版了《传习录》。正德十四年他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他是儒者,却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最令人称颂的是,他奉旨督兵讨伐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的叛乱。他在四十天内从手无一兵一卒到平息了宁王的十万叛军,生擒朱宸濠。更是成为整个明朝最为经典战役。当时宁王叛乱,声势浩荡,王阳明手中无兵,却临危不惧轻松调集军队迷惑敌军,最终取得胜利。可见王阳明的用兵之道,神出鬼没。在多次战役中取得辉煌战绩,素有狡诈专兵之名。他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经验提出致良知的学术宗旨,认为这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若信得这三字,譬之操舟得舵。50岁时升至南京兵部尚书。后退职回乡。晚年又总督两广军务,病死归途。

  王阳明的学说在我国思想史上是一大支,他在研究阳明心学上卓有成绩。他的主要的学说的三个核心内涵是,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对朱熹的学说认为“格物致知”产生怀疑。提出与其格物,不如格心,提出了自己的“心学”理论。这一理论得到了普遍的认同,而且是深入人心的,便构成了王阳明心学的基本理论思想。《传习录》成为后世研究王阳明思想理论的重要著作。王阳明理论的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认为:格物其实就是要人纠正人们不正的意念,克服内心的不道德的想法,使其本体恢复到至善或良知。 让我们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要从内心来判断对与错,并且持之以恒地让良知作为我们行为的基础。所以说,王阳明的学说,如同黑暗中燃烧的火炬,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这本书的对王阳明的生平事迹和思想把握的准确的,非常好。作者是经过对王阳明的思想充分的理解、认真的体会,才会完全诠释王阳明的心学精髓和行为,必须要点赞的。

  《王阳明传》这本书的装帧精美大气,用轻型纸印刷,重量轻,开本大,阅读舒适,是一本可以珍藏和经常阅读的好书。相信广大的读者,在读了这本《王阳明传》之后,对王阳明会有全新的感悟和心得收获的。

  《王阳明传》读后感(六):《王阳明传》:知行合一,唯心而已

  很久之前便已经听过了王阳明的大名,只可惜,自己的功底太差,读过几次王阳明,却始终都不懂他,所能够了解到的,也就是一些有关他的功就。 王阳明,是明代的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学说是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但事实上,读过这本《王阳明传》之后,我觉得,王阳明的成就,远不止如此。 世人都说,每个人走什么样的路,与他这一生是经历,是密不可分的。这话一点都不错。 这本有关于王阳明的传记,开篇便是从王阳明的出生开始讲起来的。 有关于王阳明的出生,也有着一段传说,说法上虽然跟其他古时名人出生的说法差不多,但这也说明了古时百姓对于王阳明的敬仰。 王阳明在幼时,便已经是智慧过人,早年还在私塾当中之时,便问过自己的先生,读书的头等要事是什么? 那时,他的想法便已经是与众多的学子有所不同。先生答,读书是为了金榜题名,考取状元,入仕为官——这也是许多莘莘学子所心心念念之事。而王阳明却当场反驳,读书是为了学圣贤,而非其他。 此外,王阳明那时便已经迷恋上了象棋,并且组织了同学分成两队来玩攻守厮杀的游戏了。 老话常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可以说,王阳明在自己后续的人生当中,会提出心学,成为著名的军事家,都是与幼时的喜好脱不开的。 然后,再来说一说王阳明所提出来的心学。心学,可当的一说的,也就是这一个“心”字,知行合一。 在王阳明看来,“知”与“行”本就是密不可分的。但这并不是说要把“知”与“行”融为一体,而是说“知”是“行”的前提,而“行”是“知”的保障。先“知”而后“行”,才能知行合一。这是一种对于自我与信念的追求。从作者在对王阳明的生平做出描述的时候,也能从中看出许多痕迹。王阳明的一生中,虽不能说是历经坎坷,但也是遭遇到了许多的困难。每到这样的关头,总是能看到坚持不懈的冲破障碍,从而实现自我。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一种值得让人终身学习的精神食粮。 最后,再来说一下这一本《王阳明传》的风格。 从叙述的风格上来讲,这本书的文风是略显轻松的,作者在描述王阳明的一些生活细节的时候,经常会把王阳明的某种行为,幻化成现代的一种思维模式来讲述。通篇读下来,不会让人觉得有晦涩难懂之感。这感觉,更像是读者坐在这里听作者讲故事,这种娓娓道来,风趣幽默,让《王阳明传》这一本从书名上来看略显得干涩的书赠趣不少。

  《王阳明传》读后感(七):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能被称为圣人的不过“两个半”,分别是孔子、王阳明与曾国藩半个。王阳明是何许人?他是一个过去曾被我们严重忽视,但在历史上却有着特殊地位的人才。他集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于一身,几乎在涉足的每一个领域,都取得了当时国人的最高成就。王明阳一生过的跌宕起伏,历经无数坎坷艰辛。虽从十三岁起就立下宏愿要成为圣人,并在贵州龙场顿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从此开创出闻名天下的“阳明心学”,但也因为受到奸臣小人的构陷即使做到高官也一辈子都没能进入内阁。

  王阳明作为一个读书人,做官之后,不仅能把治下的区域管理的井井有条,作为文官还会打仗,屡次立下赫赫战功。人际关系方面也处理得也非常好,虽然多次遭受迫害,但“迫害他的人都没好下场”。王阳明的一生都用来诠释他的心学理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把他的哲学认知跟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都做有机结合。出世我能研究学问,入世可以给自己谋求利益,至少可以明哲保身。

  王阳明为中华文化做出最大的贡献,是他创造了心学。主要有三点:一是心即理;二是知行合一,三是致良知。

  心即理。万事万物都不在心外,而是在我们的内心之中。事物都是依靠人的认识而存在的,只有我们认识了事物,事物才能有价值。

  知行合一。知道和行动的本质是相同的,没有先后之分。我们知道但不去做,等于不知道;我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也等于是不知道。

  致良知。“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他认为良知就本性,人人都有,不需要外求。而我们要做的只是去发现和寻找到自己的“良知”。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克己省察、静坐、事情上磨练等方式来不让自己的良知被私人的欲望所污染所遮蔽。

  而对于“大学”的理解,王阳明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王阳明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说只要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地做群众工作,把道理向群众讲清楚,一心一意为群众谋福利,就能得到群众的同情和谅解,就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再大的困难也能够克服。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嘛。

  《王明阳传》的作者燕山刀客,本名张勇,武汉大学历史学硕士,长期专注于明史写作,出版过历史传记《朱棣的成功之路》《大明设计师刘伯温》等作品。潜心专研了十年王明阳心学论后,按作者的话说,在文字感最好,体力最充沛、精力最旺盛、心态最平稳的时候,写下了《心学圣人王明阳》一书。而这本《王明阳传》正是在《心学圣人王明阳》的基础上,丰富和充实了王明阳心学部分的内容,使得这部作品更加厚重,更有学术蕴味。同时将悬疑小说的写作方法与喜剧解构相融合,让我们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还能有所回味和思考。

  王明阳的心学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追捧,我认为是因为其的“知行合一”理论值得现下的我们借鉴,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学习都对我们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王阳明传》读后感(八):知行合一,千古一人

  王阳明的名字开始在我心里扎根,是从大前年我们单位开始积极学习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心学开始的。刚开始我对王阳明的认知也仅止于圣贤而已,直到我开始搜集关于他的生平开始学习和了解时,才知道王阳明的一生堪称一个“奇”字。

  王阳明的出生在很多书籍的描写中,都是讲其母怀孕过了十个月才生出来他,然后出生当日有祥瑞之事映照。我想,如果用现在的科学些的说法来形容王阳明的出生,也许他只是过了预产期才出生而已。不过王阳明幼年的一些轶事,也成为印证他传奇的一生的开端。

  一个小孩五岁还不会讲话,这确实是让家长比较头疼的一件事,尤其是在当时还没有现今高科技的医学仪器检测这个问题的古代,肯定是将王阳明麻麻的心搅和的乱七八糟。虽然古代没什么高尖端的仪器,但是有高僧,毕竟古代的玄学,那是众妙之门呐!

  于是王阳明在高僧的指点下改了个名字,这才开始开口说话,而这一说话就了不得了,将聆听了很久的祖父所读的书,基本上都可以原原本本的复述下来,呼地一下子又在众人心中树立起“神童”的“高大形象”。从此以后,王阳明的人生可以用开挂来形容了,毕竟“人不轻狂枉少年”嘛!尤其是17岁和诸养和女儿成亲当夜,跑到一个道士那里度过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洞房花烛”,可是把诸大小姐给气坏了,结婚后的夫妻俩年老时感情不算太好,估计也与王阳明这个洞房花烛夜的任性而为有关。

  在燕山刀客所著的这本《王阳明传》,还有个非常醒目的副标题“知行合一的心学圣人”。这个副标题也标明了王阳明的历史人物标签——两个半圣人里其中的一整个。这个王圣人的很多心学理论一直流传到后世的很多很多方面,就像我给我们领导写各种总结和发言稿的时候,我们领导总是要求我加上“知行合一”这个词。

  王阳明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志存高远和知行合一的奥义,他这一生除了在政治上强大的情商贡献之外,对于讲学和教育的贡献也是超古越今的。王阳明提出的“事上练”才是心学最重要、最突出的重点,这让王阳明在他的官位任期内,总是让当地的老百姓对他的行事作风赞不绝口。在设坛讲学时,也总是被学生们推崇其教学方法与为人处世。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能说出:“此心光明,夫复何言”的临终总结。这才是一个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不忘记参悟自身的人,精神与心灵知行合一的最高境界

  从年少轻狂到归于自然,王阳明的一生就是这么牛掰!他可以清风朗月,也可以快意恩仇,识时务却不流于世俗,讲风骨却不曲高和寡。一部《王阳明传》写尽王阳明“知行合一,千古一人”的一生,也写尽人性最美好的升华风貌!

  《王阳明传》读后感(九):知行合一王阳明

  很早以前就对“王阳明”这个名字不陌生了,但真正对这个人有所了解还是在上大学的时候。那会儿闲来无事,读了一些“西安事变”后蒋总统是怎样处置张学良将军的。其中,就有提及“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将军被国民党囚禁在贵州省修文县阳明洞,蒋介石给他的任务是通过研读王阳明著作,达到彻底“洗脑”和“换脑”的目的。然而,王阳明的唯心主义哲学并没有真正引起张学良的兴趣。机缘巧合,我却对这个情节记忆犹新。 阳明洞因中国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人称“阳明先生”)谪为龙场(今修文县城)驿丞时,曾居于此洞而得名。王守仁在此三年,其著名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重要思想、及一些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便是在此写出的。 我也因着这个缘故,我对王阳明先生及其思想有了最初的认识。 如今,借着这本《王阳明传》使我对王阳明先生的生平有了更为细致的了解。 《王阳明传》由王阳明出生写起,写了坊间盛传的各种版本的关于王阳明先生天赋异禀的传说。当然,以现在的科学观点和今人的理智逻辑思维来看,这些“传说”大都是后人出自对这位心学大家的崇敬之情而杜撰假想的。 俗话说“学成文武艺,售予帝王家”。在古代,无论是世家大族的孩子还是平民百姓,要想出人头地、有所建树,要么横刀立马驰骋疆场,要么悬梁刺股科举仕途。而我们的这位心学大家出身并非豪门贵胄,其父王华乃是明朝状元,论出身,王阳明先生充其量也就算是书香门第吧。所以他的进阶之路便是科举考试。这位日后广开教坛的大学者科举之路并不顺遂,一路坎坷,参加了三次会试才终得中举。在“非科举不能入仕,非翰林不能入阁”的明朝官场,王阳明先生最后也只得了个工部的六品小吏。这个不安分的六品小吏,后又上书陈情(管“闲事”)惹恼了当权太监刘瑾。终在其父多方斡旋奔走之后,留下了一条小命,但却被贬至贵州,他也因着这个机缘来到了阳明洞,并将自己的名字由王守仁改成了王阳明,他也在风景秀丽的阳明洞修身养性、“龙场顿悟”,成就了他知行合一的思想。 王阳明先生自从赴任六品小吏开始,就开始设坛讲学,渐渐的他开始希望学习一些军事谋略。虽说自古兵家就忌讳纸上谈兵,可我们的王阳明先生却是从纸上谈兵练起,借着自己讲学的社会影响,获得了掌兵的权力。在获得掌兵权力后,他依旧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张弛有度、一板一眼按着他的想法练起了他的兵。此后,生擒宁王、广西平叛,可以说王阳明先生几乎是兵不血刃地就解决了战斗。与此同时,他著名的学术成果——心学对世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论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并且有机统一于一起,这是阳明先生的著书立说所要表达的,阳明先生也穷其一生躬身践行了自己的学说。

  《王阳明传》读后感(十):燕山刀客《王阳明传》:大浪淘沙存精品,精雕细琢著好书

  文/筠心

  有人说,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半圣人,半个是曾国藩,另外两个是孔子与王阳明。能和大圣先贤孔子同列圣人之席,足见王阳明之伟大与不凡。正因这份不凡,近年来有关王阳明及其心学的著作在图书市场上掀起一股大热,相关书籍多达百种,犹如一场“阳明崇拜”的狂欢与盛宴。但另一方面,读者在面对如此浩如烟海的同类书籍时,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与选择困难。而在这场狂欢之下,只有经得住时间与读者考验的,才是当之无愧的精品之作。

  由著名作家燕山刀客潜心创作的《王阳明传》便是大浪淘沙中沉淀出的精品。五年前,本书以《心学圣人王阳明》的书名初次面市,一经上市便好评如潮,一个月后加印两次,在没有任何营销的情况下位列同类书籍销量前五名,广泛的读者好评令本书一版再版,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本全新再版的《王阳明传》。那么,究竟是怎样的魅力令本书广受好评,历久弥新呢?

  立意高屋建瓴,行文深入浅出

  作为一本为圣人立传的传记文学,无论作者还是读者似乎都很难用一种平和的心态的去创作与阅读。因而这类书籍中普遍存在着“板起面孔说教”,内容艰涩难懂,令人望而生畏等问题。然而作家燕山刀客所著的《王阳明传》却毫无故作高深、故弄玄虚之态,而是在大量掌握与研究了王阳明的生平故事、历史环境、学术背景之后,通过作者自身的提炼与总结,用平实无华、贴近人心的文字带领读者进入王阳明所生活的世界,在潜移默化之中将王阳明的人生经历与心学智慧植入读者的心中。读这本书,你会在不知不觉间沉浸其中,忘记时间的流逝,再一回神已是掩卷之时,留下无尽的回味与沉思。能够做到这一点,非立意上的高屋建瓴与行文中的深入浅出不可,而这正显示出了作家燕山刀客在思想与文笔上的高超水平。

  语言轻松幽默,内容通俗易懂

  你也许很难想象,读一本关于先贤圣人的传记,更别提其中还蕴含心学的高深哲理,可以如此轻松愉悦,甚至时常忍俊不禁,但本书却神奇的做到了。作家燕山刀客用他洞察世事的智慧,高深独到的见解,将王阳明及其同时代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用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通俗易懂的讲述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有道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能将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晦涩艰深的心学内涵,跌宕起伏的圣人生平,写得如此行云流水,收放自如,不得不令人赞叹。这种举重若轻的文字背后,对应的是作家对写作的热爱与坚持,对文笔的精进与磨炼,是一份对“知行合一”的践行,更是面对浮华世界所展现出的宠辱不惊的淡定。

  结构充满张力,品质雅俗共赏

  本次再版的《王阳明传》,在上一版《心学圣人王阳明》的基础上,丰富和充实了心学的内容,近三万字的心学解析,令内容更加厚重,更具学术韵味,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品质。另外,本书在保持基本架构不变的基础上,将悬疑小说的写作方法与喜剧解构主义融入书中,为读者增加了更多阅读的快感与乐趣,体现了作家的一片良苦用心。相信读者能从书中收获更多的智慧与快乐。

  五百年前的乱世之中,王阳明用其卓越的智慧,坚定地信念,在最无助最危难的时刻磨砺心智,“龙场顿悟”成就不朽伟业。历代先贤豪杰,也多从王阳明的心学中找到了致胜的法宝与成功的信心。我辈今人能够在作家燕山刀客所著的《王阳明传》中一品圣人风采,体悟心学智慧,是何其幸运。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在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竞争日益激烈,阅读碎片化日渐加剧的时代,能够放慢心灵的节奏,阅读一本轻松易懂又蕴含哲理的书籍,扫除心灵的遮蔽,得到人生的启迪,想必也是阳明先生当初创立心学时,对后来人们最大的祝福与期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