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不喜欢被批评?
前几天,在知乎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为什么人们不喜欢被批评?
今天这篇文章,就来分析下这个问题。
因为 我们以为的批评,其实可能是找茬、污蔑、构陷、嘲讽、辱骂、造谣,是明目张胆地践踏我们的尊严。
而 这任何一种,都不属于批评的范畴。
也就是说,别人很可能只是借着批评的幌子,无情地伤害和攻击着我们,才让我们讨厌被批评。
不明白的话,先来做个简单的小测试。
时光倒流回小学5年级,有次小学组织春游,回程时你主动请缨帮老师统计人数,却不小心疏漏了,于是老师批评你。
下面有几种批评方式,哪一种你最能接受呢?
A:你忘记自己数过哪些同学了,记得下次数过一个同学后,就在他的名字后打一个√,这样才不会漏掉。
B:你这小学真是白上了,30个人都数不对,真替你爸妈可惜。
C:就你这样数学还考能98分,我看也是抄来的吧?
D:你是傻子吗?连个数都算不齐?
E:你是想害我被开除是吧?小小年纪不学好,长大了就是个社会败类。
F:你是上次跟小青吵架所以故意数落她的吧,你等着,我这就回去告诉你爸妈。
G:虽然这次你是无意的,但万一下次,下下次你又弄错别的呢?
我没猜错的话,除了A选项,其余任何一项批评,都会或多或少让你感到不适。
但实际上, 它们根本不算做批评,它们分别是嘲讽、污蔑、辱骂、构陷、造谣、找茬。
所以这些所谓的批评,才总能完美地戳在你的伤口和软肋上。
让你难堪、不爽、痛苦、愧疚、失落、无地自容,甚至感觉到绝望想消失。
这已远远脱离批评的范畴,更是越过了尊重的底线,这不是你应该承受的重量。
现在请你回想一下, 从小到大接受的批评中,有多少是被包装过的批评呢?
一定不止一次,对吗?
如果你常被他人“批评”攻击,做错事内心最先是畏惧,害怕,而不是思考自己是否真的有错。
希望你能认真看完这篇文章,或许它能治愈你。
被批评的你,才是受害者
看到这里,你肯定已经明白了:
我们不喜欢的,不是被批评,而是被污蔑、否定、嘲讽、打击、定罪、背锅等,更重要的是,被批评的你才是受害者。
当你意识到犯错后,第一反应会是道歉、补救。
这时就算你有大闹天宫的本事,也只能低声下气地认错。
这就相当于,你收起了所有的弯刀和獠牙,愿意承担责任,接受批评。
但对方呢?
捏住你这个把柄后,开始肆意喧嚷、咄咄逼人地往你柔软的心上扎刀。
这种情况实在太常见:
父母辱骂成绩不及格的孩子;
上司教训嘲讽做事不麻利的实习生;
就连陌生的老大爷,也可以因为你没及时让座,而对你破口大骂。
批评原本是很正向的事,能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积极改正,它传递的是一种正向的讯息,但精神侮辱、人身攻击不是。
这种批评,更像一种个人情感的宣泄,可能是发泄怒火、炫耀自我、稳固权力,也可能只是单纯的看你不爽,想打压你。
所以被批评后,你才会觉得委屈,觉得心有不甘,觉得不爽想反抗。
正因为深受其害,我才体会得这么彻底。
我想告诉你,很多时候,批评可能只是对方打压你的手段,你根本没错,反而很优秀,所以你不需要认错、委屈、否定自己。
你拥有不接受批评的权利
是的,你没看错,当你发现对方的批评不简单时,是可以拒绝的,不必默默承受所有痛苦。
但拒绝之前,你应该先知道,你为什么会心甘情愿接受别人的批评。
众所周知,最先批评我们的人,一定是父母长辈,其次是老师,然后是领导,期间也会偶尔穿插朋友或陌生人。
现在请你想一想,你接受批评时,面对他们不同的身份,是一样的心态吗?
一定不一样。
面对父母时,是出于对他们的爱和亲情,虽然爸爸/妈妈批评得不太对,但他们都是我爱的人,我可以接受。
面对老师时,变成了尊敬和感激,虽然老师批评得不太对,但他是教育和指导我的人,我可以接受。
面对领导时,则成了敬畏和尊重,虽然领导批评得不太对,但他是直接管我的人,我可以接受。
面对朋友和陌生人时,是出于基本的礼仪和三观认知,虽然他批评得不太对,但毕竟我是个讲究礼仪,不爱对撕的人,忍忍算了。
你因为爱和感情、尊敬、敬畏,所以才容忍批评。
但是, 如果批评背后隐藏的不是对应的爱、赏识、体恤等正面情绪时,你完全可以不接受批评,因为你已变成了被害人。
那么,要怎么具体分辨和拒绝别人的批评呢?
1、当别人批评你时,先想想他是真的为了你好,还是另有目的。
有种情况,就是因为别人心情不好,却要借批评的名义,让你来背锅。
尤其是在职场上,很容易发展成为精神PUA,攻击你的弱点还美其名曰锻炼你。
举个例子。
你汇报的PPT出了点问题,刚巧这几天上司心情不好,于是事后上司对你进行批评:
“ 你怎么回事?这么大个人了连个PPT都做不好?我给你工资,是让你在台上像小丑似的闹笑话吗?看你简历上,还写着本科大学生,不会是伪造的吧?”
这样的例子,很明显是批评者为了发泄个人情绪而做出的批评,对你和客观事实都没益处,所以你完全拥有拒绝接受的权利。
但现实社会是很多人说话套了个包装,或者抹了层蜜糖,就迷惑了我们的眼睛,错把隐藏的恶意和攻击当成为我好。
归根到底,是我们经历尚浅,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
想快速获取这个能力,只有两个途径,一是多经历,开拓眼界,二是多读书,通过了解前人的知识和经验,更快增长自己的见识。
2、依据对方身份选择拒绝批评的方式。
但我们要注意的是,由于社会角色的不同,我们拒绝的方式也大不相同。
比如,面对领导无中生有的批评时,你有两种选择:
一是表面接受,但内心拒绝,不要被领导的攻击打倒;
二是表面和内心都拒绝接受,但有较大风险,很容易被领导盯上穿小鞋,谨慎使用。
而当你面对朋友、同学、陌生人等平级,名为批评实则人身攻击时,可以直接拒绝,毕竟他们对你造不成什么杀伤力,你没必要一直忍受,委屈自己,大不了少个泛泛之交。
与其留着一个,可能随时抨击和打压自己的炸弹式朋友,不如硬气怼上去,把乱七八糟的关系统统斩断,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清净。
批评的正确打开方式
批评是门很高深的学问,尤其是对跻身管理层、位高权重的人来说,利用得当这把利刃,就很可能所向披靡。
但现实是,很多家长、领导都把批评用成了钝器,情绪上来了,什么贬低别人、夸耀自身的话往外说,最终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看到这里,他们可能还会跳出来否认:“你胡说,我明明批评得很不错,小辈们认识到了错误,我也增加了自身威望。”
错,大错特错。
当批评的出发点本身就不正确时,很容易导致小辈对长辈产生质疑。
比如,小时候你很敬重的老师,忽然因为莫须有的事严厉地批评了你,出于敬重,你接受了老师的批评并改正,但内心却会动摇质疑:
“这样不分青红皂白的人,真的值得自己敬重吗?”
到最后忍无可忍,小辈们就会粉转黑:
“原来他是这样的人,以前真是瞎了眼,竟然很敬畏他。”
“他怎么又开始了??啰哩吧嗦的,不听不听,WB念经。”
“真是受不了,他这样黑白不分的人,竟然还能做到管理层?”
这种结果,显然是批评事件双方都不想看到的。
而它的本质问题,在于 批评者不知道为什么要批评别人。
这时,批评者们会说:“ 批评的目的我当然知道,不就是让被批评者不再犯错了嘛?”
说得对,但这只是最浅层的批评原因。
站在批评者的角度,应该思考得更深入:
1、他犯的错,有没有达到必须要批评的地步?
2、如果必须要批评,那应该采取什么方式,批评到什么程度,才最有效果?
3、只有他一个人犯这类错吗,其他人是不是也存在同样的情况?
4、针对这类现象,有没有相对批评来说,更加有效的方式?比如,会谈、赞赏、表扬、奖励等。
……
沿着这个思路深入思考,批评者就会意识到,相对比批评,可能还会有更好的解决方式。
比如,员工小花最近总走神,犯了好几次错了,上司想提醒她好好工作,于是进行严厉批评:
“你怎么回事,天天犯错,我看你没一点心思在工作上面,公司从不养闲人,要是做不好,就趁早给我滚蛋。”
却没想到小花当场崩溃大哭, 甚至直接辞职走人,上司后悔不已。
在这个批评事件中,其实上司一开始就应该分析,小花犯的错有没有批评的必要,批评她的程度怎么把控,是不是有更有效的解决方式……
现在,请你扮演一下上司,如果你是她,批评、交谈、表扬,你会选哪个呢?
我猜你会选择交谈,因为很明显小花情绪有问题,问清楚她走神的原因,解开她的心结才是解决问题的本质。
生活中,像这样本想敲打一下,结果把人给逼急了的案例数不胜数,比如:
女生想借分手教训男生, 结果对方直接同意,分手后坚决不复合……
父母批评孩子不如隔壁小孩,结果孩子离家出走,让父母找隔壁孩子当儿子…………
那么,我们要怎么批评,才是正确的呢?
1、摸清楚对方的底线和雷区。
当你的批评正好踩在了他的软肋上,他会无话可说。
但如果是底线,那么很可能直接和你对着干,不仅达不到批评的目的,还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批评本质上还是说话的艺术,一个高情商、口才好的人,总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更能巧妙地利用批评和赞扬,收获自己想要的效果。
2、保持批评的客观性,就事论事不要翻旧账。
这主要指两点:
第一,依据客观事实进行批评,不要妄加揣测或者扭曲事实。
这样很容易演变为主观臆造,做到有一说一就行,没必要为了增加说服力,或者加强批评的作用,刻意夸张化。
第二, 在批评某件事时,只能深深扎根于事件本身,不要将被批评者犯过的类似错误全扯出来。
这种翻旧账的批评模式,很容易让双方产生厌烦反抗心理。
3、批评要做到快准狠,直戳要点。
很多家长和情侣,喜欢在吵架时问对方:“ 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吗?”
这样做其实不是最好的,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让ta主动思考错误,但很多情况下,批评双方都处在情绪激动的状态,他们可能因为害怕,急匆匆认错,但来不及细思究竟哪里不对,事后也很少反省,下次该犯错时继续犯……
倒不如一开始就直接明了说清楚,一针见血地指出错误原因,让被批评者明明白白地了解错误原因,更有利于避免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
4、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进行批评。
任何能被人所接受和容忍的批评,大前提都是尊重被批评者。
而上文提到的嘲讽、侮辱、贬低等之所以令人不适,就是因为忽视了尊重。
想做到批评时尊重别人,可以恰当地融入共情能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都不喜欢的语气和话语,最好不要出现在批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反作用。
同时,批评者还可以设想自己是犯错者,如何批评才能让自己更加有效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这也是避免自己下意识忽视尊重他人的好方法。
最后,帮大家 总结一下本文的重点:
1、你不喜欢的不是被批评,而是被污蔑、否定、嘲讽、打击、定罪、背锅等。
2、很多时候,批评可能只是对方打压你的手段,你根本没错,反而很优秀。
3、你因为爱和感情、尊敬、敬畏,所以才容忍批评。
4、当批评你的人,是出于攻击和打压你的目的时,你完全可以拒绝。
5、莫须有的批评,一开始出发点就不正确,很容易遭到被批评者的质疑。
6、正确地批评别人,应该做到避免对方底线和雷区、就事论事保持客观、清晰准确指出错误、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进行批评这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