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的语句摘抄_关于崇祯的语句
●——是地,我背叛过很多人,无论是孙得功、孙小姐、皇太极,他们都曾信任我、和我推心置腹,但我就是要辜负他们。因为我不能辜负我的民族。无论是崇祯还是天启。他们对我都称得上是恩情深重,但如果真到了那一天。我也一样会背叛他们,我不在乎后世的史书会如何评价我的一生,因为我不能站在亿万百姓的对立面。
——从我小学识字起,老师就教育我:永远热爱你的民族、永远热爱祖国的人民。孙得功、孙小姐、皇太极,他们的愤怒眼神我都见识过了,以后或许还会加上那个天真的少年。不知道这世上是不是真的有神,不知道我用不用在死后再去面对我背叛地人地责难。但我无论是面对天上、还是人间的法庭,我都可以直视着法官地眼睛对他说:我之所以是一个这样的人,乃是因为我的祖国把我教育成了一个这 ----灰熊猫《窃明》
●石晋元年始创,毁于钱氏乾德五年。宋太平兴国元年重建,立戒坛。天禧初,改名昭庆。是岁又火。迨明洪武至成化,凡修而火者再。四年奉敕再建,廉访杨继宗监修。有湖州富民应募,挚万金来。殿宇室庐,颇极壮丽。嘉靖三十四年以倭乱,恐贼据为巢,遽火之。事平再造,遂用堪舆家说,辟除民舍,使寺门见水,以厌火灾。隆庆三年复毁。万历十七年,司礼监太监孙隆以织造助建,悬幢列鼎,绝盛一时。而两庑栉比,皆市廛精肆,奇货可居。春时有香市,与南海、天竺、山东香客及乡村妇女儿童,往来交易,人声嘈杂,舌敝耳聋,抵夏方止。崇祯十三年又火,烟焰障天,湖水为赤。及至清初,踵事增华,戒坛整肃,较之前代,尤更庄严。 ----张岱《西湖梦寻》
●崇祯决心消灭腐败和党争,在崇祯朝任职最久的多是使他相信政敌都是朋党领袖的人。上层社会在江南的膨胀使得江南名士有超越家族界限和地域隔阂而走到一起的需要,诗社、学社、书院异常发达。复社的形成及复社人士在朝廷中逐渐形成小东林的潮流使崇祯加强了警惕,内阁的任用一直保持中立。复古派并未在边防策略之争中获胜。 ----魏斐德《洪业》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事事乃亡国之象,祖宗栉风沐雨之天下,一朝得失,何目见于地下?
●古今频有人自杀,上至帝王下叫花;
若言此辈无思想,中有大量文学家;
财富名禄或都有,皆因心垢长不擦;
忧恼缠心久抑郁,绝非当时一念差:
屈原哀戚江边叹,李广报怨心胸狭;
白起嗜杀心内疚,崇祯无力救国家;
梁冀畏罪饮毒药,梵高压抑苦挣扎;
项羽无颜见父老,海子孤独难自拔;
顾城精神分裂症,三毛孤苦走天涯;
多少往事惊魂魂,忆之令我把泪擦……
慢性自杀君知否?身心受损毁年华:
曹植抑郁不惑死,杜甫贫困把手撒;
信陵君子溺美色,陶潜时刻把酒咂;
孔明操劳过度累,庾信异国受管辖;
魏孝文帝有怨气,萧红坎坷少人夸;
李陵匈奴含冤恨,义山牛李缝中夹……
●你说你不知道“黑齿”为何物,请不要害羞,明崇祯皇帝也不知道,不是我胡说啊,是有记载的,白纸黑字呢:《明史》载:某日朝会,崇祯帝见某官员的奏折上有黑齿一词,不解,便请教周道登大学士,周阁老想了半天,回奏道:“黑齿,齿发黑者也!。”(意思是黑齿,就是牙齿发黑)。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陶庵梦忆·湖心亭看雪》
●大明祖训曰: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以前看碧血剑,总觉得崇祯作为亡国之君,仅仅只有最后的那条白绫让人侧目,后来才知,有那么一份遗诏,有那么一句:任贼分尸,勿伤百姓一人。槐花无知离人泪,白绫无奈空寂寥。磐石寡言孤月对,寒风凄瑟毅魄消。
同为末代皇帝,溥仪说我不管日本人在东北杀多少百姓,运走多少粮食和煤,只要不让我做大清皇帝,我就不甘心。
相较之下,我无言以对。
或许正如那句话,崇祯以后,再无崇祯。
●他工作很努力,每天白天上朝,晚上加班,据史料记载,大致要干七八个时辰(十四到十六个小时),累得半死不活,第二天接着干。
简单地说,崇祯同志干的,是这样一份工作:没有工作范围,没有工作界限,什么都要管,每天上班,不是跟人吵架(言官),就是看人吵架(党争),穿得破烂,吃得也少,跟老婆困觉较少,只睡五六小时,时不时还有噩耗传来,什么北边打过来,西边打过去,祖坟被人烧了,部将被人杀了,东西被人抢了等等。
这工作,谁干?
最不幸的是,崇祯同志以上所有的不幸,都无法换来一个幸福的结局——他的努力,终究失败。 ----《明朝那些事儿》
●在这种经济和政治形势下,明王朝的社会结构开始瓦解。到崇祯年间(1628—1644),大量饥民涌进城市,以乞讨或偷盗为生;中原农村一片荒凉。艾尔伯特·詹:《明朝衰亡》,第188、199—200页。明朝中晚期,官僚绅士霸占大片土地,使数以百万计的人民背井离乡,沦为流民,其中许多人成了强盗。这些流民在发生旱涝灾荒时总是最先受到打击。 ----魏斐德《洪业》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最痛苦,第一种是身居高位者,第二种是身居底层者,第一种人很少,第二种人很多。第一种人叫崇祯,第二种人叫百姓。
而最幸福的,就是中间那拨人,主要工作,叫做欺上瞒下,具体特点是,除了好事,什么都办,除了脸,什么都要。 ----《明朝那些事儿》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崇祯
●明帝排序顺口溜:
德懿熙仁太祖(追)尊,
惠封朱标为兴宗,
惠成仁宣英代英,
宪孝武睿世嘉靖,
睿乃世宗厚熜(追)封,
穆神光熹思崇祯。
南明始皇朱由崧,
由榔永历明权终。
●平心而论,史可法不是军事家,这位崇祯元年的进士,其实只是个文弱的儒生。儒家历来信奉的是"修、齐、治、平"之道,这中间,"修身"是第一位的。史可法个人的品德修养毋庸置疑,一个颇有说服力的例证是,他年过四十而无子,妻子劝他纳妾,可法叹息道:"王事方殷,敢为儿女计乎?"终于不纳。这样洁身自好的君子,在那个时代的士大夫中相当难能可贵。若是太平岁月,让这样的人经纶国事自然没有问题,但偏偏他又生逢乱世,要让他去督师征伐,这就有点勉为其难了。在浩浩狼烟和刀光铁血面前,他那点孱弱的文化人格只能归结于灭寂和苍凉,归结于一场酸楚的祭奠和无可奈何的悲剧性体验。 ----夏坚勇《湮没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