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总说养孩子要“拼爹”、“拼妈”,其实真正拼的,是这些!
写在前面
现在的新生入学日,经常会被年轻的父母们自嘲为“大型尴尬现场”。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当领着自家已经非常精神的孩子踏进校门的时候,总能看到有那么一些孩子,长得漂漂亮亮,穿的也是高级名牌,父母还是开着豪车来送孩子上学的。
面对这样的孩子,很多父母心里都会升起一种想法:“我的孩子怎么拼得过?人家已经赢在起跑线上了。”
这还不算,如果这孩子还跟你的孩子一个班,你还会经常听到孩子对你讲:“今天某某又拿了啥啥啥来,好好玩啊,我也想要一个。”
或者是在接送的大军里,孩子指着让人眼热的豪车说:“爸爸,我们家什么时候能开像他家那样的车啊,比你现在开的好看多了!”
看看别人的爸妈,再看看自己,真是想和孩子开口解释都觉得尴尬啊。
01
父母不能束缚自己
家庭条件和各人的能力,我们都知道是各有不同的,只是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们总会有一种回答不好就仿佛显得自己无能的感觉。
其实这是错觉!
对孩子大方承认自己的能力,恰恰就是教孩子人生的第一课:能力有限不要紧,我们要做的是努力、尽力发挥自己的所有能力,将事情做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好!
父母不能因为客观条件的不如意就束缚住自己,一旦有了“比不上”的念头,就是让自己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我父亲这两年退休后开始养起了金鱼,养了一段时间后我就发现了一件事:家里有小缸和大缸,养在小缸里的金鱼半年也就长大了一点点,养在大缸里的则起码大了三圈。养金鱼之前,我从不知道原来金鱼能够长得比我的手还大。
金鱼就是孩子,水就是教育资源,大家孩子差不多,资源也差不多,唯一的差别就是缸——也就是父母的教育观念和眼界,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同样,2019年的高考才女武亦姝的妈妈,也说了这样的话:“天才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寻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父母既是保护孩子的“鱼缸”,也要尽量努力拓宽自己,才能更多更好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给孩子更大的成长空间!
02
当然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在父母向孩子解释清楚了以后,孩子可能还不甘心,并且特别有雄心壮志:“等我以后长大了,能赚钱了,就能买了!”
父母们很多都会一笑而过,也有的还会泼个冷水:“你先给我考个双百分再来说吧。”极少有父母会在听了以后鼓励孩子:“你这个想法很厉害,要加油哦!”
要知道,梦想之所以是梦想,当然就因为它在当下不是那么切合实际,可是,谁也不能保证十年、二十年以后,不能实现呀!
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梦想看起来天真就不当回事,希望爸爸妈妈们都能这样对孩子说:“是吗,这是一个值得努力的好梦想哦!不过首先,我们可以先定一个小目标……”
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不断地让孩子获得自信与满足,也不断地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一步一个脚印,离实现就会越来越近!
03
不断地强化
有的父母会说自己的孩子:
“凡事只有三分钟热度,说得比唱得好听,每次雄心壮志,过几天就放弃了。”
其实这种现象在每个孩子身上都是正常的,毕竟孩子好奇心重,而且很难保持长久的专注力。
而父母在批评孩子之前,应该首先想一想自己,有没有给孩子强化他的专注力和行动力,而不是一味去责怪孩子不能坚持。
我们现在都知道,21天就足以养成一个习惯,习惯养成的时间越久,就越难以改变。从小被培养出良好习惯的孩子,往往能将好习惯保持终身,这就是他们能成功的秘诀。而这个秘诀的关键,还是在父母身上。
现代教育,已经越来越强调“素质教育”,在强调提高被教育的孩子的各方面素质的同时,实际上也对父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做不掉队的父母,你才能带着孩子拼出一个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