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东方美术论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东方美术论读后感锦集

2020-01-02 23:0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东方美术论读后感锦集

  《东方美术论》是一本由[日]金原省吾著作,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19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东方美术论》读后感(一):【豆瓣鉴书团】《东方美术论》读后感

  本书写太平战争期间,难免受当时形势影响,有鼓吹大和民族文化优越之嫌。尤其是作者在第一章说在日本美术持续增值的时候中国美术在走向毁灭,甚至说在当时的中国没有美术可言。让读者难以接受。但也不能因此而否定整本书,用译者的话说:不必全盘接受,但有必要理解

  本书为我们了解日本的文化提供了一种视角,作者多次论述“和”。以日本美学中“侘寂”为例,做到了高贵性与庸常性的统一。第三章讲日本美术,作者以衣食住行为例论述了日本美术与中国或者西方的差异

  作者在第五章总说里面提到,日本的文化是建立在人与国土亲和血缘地缘合一的基础上的。不同于以血缘为纽带的血缘社会和以利益为纽带的地缘社会。此观点有助于解释日本社会的凝聚力,在危机面前的团结。拿当时的日本军队例子如前面所言是受形势影响。

  对于不是学此专业的人来说,里面都一些理论理解起来还是有一点难度的。作者的理论功底深厚一气呵成完成创作

  后面的译者序写的也很好。

  《东方美术论》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禅意在东方

  值此2020年开年之际,有幸拜读了日本美术史泰斗人物金原省悟的《东方美术论》。金原省悟曾执教于东京帝国美术学院大师傅抱石曾师从于其门下

  纵览此书,让我体会到一种不同于西方艺术史热烈浓厚,而是一种源于东方的禅意,淡泊清雅。本书所谈论的“美术”,并非美术史,而是基于学术层面的,东方美学的和之境、象征风土、传承,以及如何孕育出这些的东方人哲学背景

  书中介绍了三种东方美术:第一种是中国,第二种是日本,第三种是朝鲜与琉球。着重讨论的是在对比中国古代美术下,从平安时代到昭和时代,日本美术的发展特点。不同与以色彩光影表现立体的西方绘画,东方绘画是以线条笔墨留白平面来表现意境主旨。书中所描述的“侘寂”、“境”、“和画”等,让人更进一步了解到日本美术独有的特点和人文思想

  同时,作者并非只狭义地讨论了日本美术,而是更为拓展出对于日本工艺书法茶道、花道、庭院布置等更为广义上美学的延伸探讨有趣的是,阅读的同时,我脑海中常常浮现出浮世绘、日本寺庙精致的庭院与书中所述来匹配,也让我得知我所欣赏的宋徽宗也是他们所欣赏的。

  当然,此书写于昭和十六年,作为一名中国的读者,自然也很好奇一位日本美术大师对于中国艺术看法,显然其中有些并已不能代表当今中国美术界的观点了。但任何事物总有其历史局限性,诚如译者所述,不必全盘接受,但应学会理解。

  一杯清茶、一本书,作为一名美术爱好者,我非常感谢这本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东方美术论》陪我度过的惬意午后。

  《东方美术论》读后感(三):【豆瓣鉴书团】形势决定意识

  阅读本书之前最好先翻开译者的后记不然容易对书中的很多观点皱眉。在后记中,译者还是很客观地给出了评价

本书诞生二战背景下,因此有着激发民族文化认同需求,对日本的美术多有称扬、拔高,且将美术与日本的外交军事联系出发点略显不纯。此外,谈论中国美术部分时的脉络与我们国内的美术史研究观点多有出入侧重点相异,但也自成理路,是完全另一视角的中国美术史理论。

  其中,大概是由于翻译删除的原因,书中关于外交和军事的论点并不详见,可能编辑部有意删除了,但从整体的作者论调来看,译者应该是没有说错。

  为理解本书作者的观点,可以从两段文字先看,便于理解,一段是本书的开头,关于“境的表现停止”,另一段是第三章起始,关于“境”的论述。为了说明作者自己的观点,他创造了很多自己的理论词汇,“表现的停止”,“座”,“和”(用他自己的语言解释的和),“具体的小”等。在前面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是有点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而且理论的味道太重,缺乏具体的例证,无法引人兴趣。比如“表现的停止”,其实从后文来看,就是所谓的“留白”。如果正像译者所说,是为了当时的形势所需而作,实在是有点仓促,只能适应于当时群情激奋的过眼读物,而没有流传的太大价值。其中关于中国的美术史,竟然只从“南宗画”和“北宗画”来起源,也是自成一说。

  在作者口中的宋代画分为:南宗和北宗,南宗画趋于文人画,是“余技”,是文人茶余饭后的消遣之物;北宗画趋于技巧,是被慢慢淘汰的。然而这种画派在日本却被推崇和发扬,并在当地被“和”的精神所当地化,发扬光大。基本上,关于南宗和北宗的这个区分可以作为一看,但后面一作者的一系列的发展演变论,只能看看而已,能做到不置可否已然是读者的气度

  对于日本本土的美术史论史,作者也有一个观点可以一读。关于“和”。简单来说,“和”就是融合,融合线条和色彩,融合上衣和下装,融合外来和本土,将两者的特色加以揉捏,让两者都并存,这是作者眼中的日本文化最为闪耀的一点。这一点倒是和《菊与刀》的作者不谋而合,两者都是相信日本是一个能把两个极端都并存的国家

  毕竟这本书的成书年代过于特别,它的政治作用,应该远远大于文化价值,不过强行将文化和当时的形式挂钩,并让之为它服务,无异于让两条平行线相交,即便能交叉一会,一会立刻向两个方向发展,不可强求,最后落得文化价值没有,政治意识一时,让各种论调原理一些喧杂,尽量纯粹一点,才是“表现的停止”。

  《东方美术论》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横看成岭侧成峰

  这是一本关于东方美术的小书,或者也可以说是关于中国和日本美术史的一次纵深比较。此书成于20世纪中期,具有强烈时代感主观性,在阅读之前,特意了解了一下金原省吾先生的一些故事,因为自己作为一名文科生,对文学接触的多,对美术接触的有限,所以为避免理解上的盲区,前后做了一些简单的功课,例如从最基本的美术概念常识去了解另一个领域的不同和精彩。不得不说,在细致认真的读过《东方美术论》后,对于中国和日本的美术论述有了很多的填补,尽管可以算作是金原省吾先生的一家之言,但凭借着他多年沉浸于美术的比较和研究,尤其是从外部整体和内部结构细节上,对于两国之间的分析和论述尤为精妙,这一点非常值得品味和欣赏,也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美术之中更为广阔世界

  在美术领域里,以中国为第一种、日本为第二种、朝鲜和琉球为第三种的三中东方美术并存,在这一章的分析中, 金原省吾先生认为中国是衰颓的传续,日本是发展的传续,朝鲜和琉球是断裂的传续,当然,这一观点相信放在当时和眼下都是有争议的,甚至会引发其他领域的思想碰撞个人认为,各种文明、文化都是领先于时代的产物,这是进化演变之后出现必然结果,至于演变过程中的差异和不同则形成独特性,所以仅仅凭借过程去断定高低,难免会陷入片面和不客观的境地中。放在此书中,我们首先应该尊重各种美术的平等性,当然也不会是闭门造车、不由分说的狭隘,尽管日本有着固有的传统文化,然得益于中国的影响和传播,使其整体的发展呈现出后进的态势,当然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的政治经济飞速发展,也对于其文化和美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和改变,其实不难发现,这个阶段于中国渊博的历史进程相比,也早就曾被中国所经历过,甚至在长期的社会演变中磨砺过。如果看完全书可以发现,其实放在作者成书的时代中来看的话,中国的美术传统并不是衰颓的传续,恰恰是在经历转折、矛盾和阵痛之后的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只有放在历史的变化中去看发展,才能真正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我们不应该局限于对某一阶段、某一时期甚至某几个朝代之内的事情,应该将它们连同细枝末节整部的串联起来,放在更加宏观框架中去欣赏。同样作为朝鲜和琉球美术来说也是如此,由于客观条件和历史因素,这两者的经历似乎整体上要小了很多,但也是在固有的框架内完成着不断的生长,在此就不一一展开论述了。

  我们对于美术的观点其实影响着对技巧、方法和结构等等因素的判断,无论是意境也好,或者伦理性也好,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中所呈现,中国之美不同于日本之美,两者的位置和评价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在此也对金原省吾先生的阐述表示敬佩和理解,个人在社会环境的经历直接投射在其观念和判断上,我们应该在差异之余看到日本学者对于中国美术的关注和了解,如果某些观点也是新颖借鉴的话,不妨碍是对本民族美术的一次很好的帮助和提升,在不同的评价中感受着变化,在不同的比较中传递学习交流,也只有后世许多代人的努力付出,才能成就出更加精彩的美术成就。

  《东方美术论》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东方美术论》读后感

  大三去日本交流了一年,以至于完美错过学校开设的诸如“日本历史”“日本文化”等专业课。大四学年无可课上,开始自修像是“日本美学”等方面知识。前不久读的是《幽玄·物哀·寂》,辅以其他几本书籍;然后是读了冈仓天的《东洋理想》一书。

  我没有美术方面的背景知识,本来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是想等到日本美学、中国美学都看过,再做到中国画方面后了,再入手日本美术的,但是豆瓣赶着交书评,所以就硬着头皮读了下去。心不静,拿着铅笔断续读了三天,同期还在读其他几本。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当然也有一些美中不足。以下仅仅只谈这一点点瑕疵

  读本书的过程当中,我会时不时想到关于冈仓天心的《东洋的理想》(1903)一书——那一本书不忍卒读,全部来源于作者对于文化的自大

  王向远先生评论志贺重昂的《日本风景论》(1894)“首次论述日本列岛地理上的优越性,说日本的地理风景之美、地理的优越远在欧美和中国之上。第一次试图从地理、风土的角度确认国民的优越性,打消日本人一直以来存在的身处‘岛国’的自卑感。”从某种程度上看,日本学术在发展的早期阶段会有想法是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的。

  抱着这个观点去看待日本现代学术的部分早期作品的时候,会发现出日本人为了建立自己民族的“文化自信”而做出的努力。像是阅读冈仓天心《东洋的理想》,其中论到当时的中印日三国,积贫积弱的清政府的确很难以给人什么好感吧——冈仓天心在《东洋的理想》一书当中论述日本的美术在当时东洋当中发展最好的,也确是有自信的。

  那么再回到看本书,我在阅读过程当中学习美术的相关知识的同时,也有时候会被文中作者对于日本美术的过度推崇或者是对中国美术的武断概括而感到不适考虑到是有时代特征所以也会忍耐。译者在《译后记》当中也提到了说“怀疑眼光”,她也同样认为“《东方美术论》诞生在二战的历史背景下,因此有着激发民族文化认同的需求,对日本的美术多有称扬、拔高,且将美术与日本的外交、军事等联系,出发点略显不纯”——看来不是我个人的恶感了。

  另外就是本书其中有三处地方论及到了日本的外交,大抵都是夸赞自己民族的纯良——可是联想到当时日本挑起了的“太平洋战争”,而作者还能够“常须停笔听完战事报道。所幸战事顺利推进,才使我得以安心完成此书”,再联系到之后的事情,今时今日想起来不由地感觉到会有些滑稽可笑。不知道样子言行不一致的行为还会重演多少次呢?

  那以上的内容都是关于此书的负面,先暂且不提了;下面是要提及这一本书对我的好处

  阅读初期是打算读完之后送我一研究中国文人画的好友的,但是读到过程当中我就不打算送他了,因为这本书仔细读下去竟然意外地对我的帮助会有很大。做了很多笔记,所以会感慨说大师不愧是大师。

  开篇很多概念看得会云里雾里,但是细细读下去也不是不能接受,而且会发现和今时今日使用的很多概念很相近——用今日的一些概念或者是自己以前所固有的概念代入进去之后,会发现内容简直不要太好读——然后这也就决定了这一本书在入门的方面会特别有意思。而且对新手特别友好,在入门这一方面,本书绝对是十分地优秀且友好了。

  故会十分推荐这本书。以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