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珊瑚岛上的死光》影评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珊瑚岛上的死光》影评100字

2020-02-28 22:13: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珊瑚岛上的死光》影评100字

  《珊瑚上的死光》是一部由张鸿眉执导,乔奇 / 凌之浩 / 乔榛主演的一部科幻 / 惊悚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珊瑚岛上的死光》精选点评

  ●蓝色红色白色紫色指代意义明确。导演小城之春里的小妹

  ●那么高能量激光怎么能是红的呢呢呢呢!应该是肉眼不可见的![物理妹子执着]充满冷战色彩人物设定马太岛是科学研究的乌托邦,远离故乡异地女性角色剧情没有任何作用。科幻场景布景非常粗糙。8bit电子爱国歌曲(故乡思慕之情)太不和谐了。

  ●还蛮好笑的。

  ●我看过!

  ●@(1980)珊瑚岛上的死光 (即使以当年标准来看,也是烂片吧?特效差就算了,毕竟那时候国内技术有限。可是设定、剧情和表演比较尬,根本不像是科幻片,很像是低配版007。故事稀烂,人物行事动机诡异。便携式核能电池,高能激光武器,远程放电装置,对未来武器的幻想倒是亮点。)

  ●“一按电钮”,是1980年代文艺作品民间传说的高科技标志。除了电钮,本片中还用了一些年的高科技概念:激光,电脑电视显示屏原子电池,远距离放电,等等。本片的美术设计很有特色,每个房间都色彩绚丽,看起来很洋气,包括教授住的监狱摄影不错

  ●重看还是可以的。

  ●可能算是中国第一部科幻片吧,虽然说科幻还太勉强。

  ●这到底是科幻惊悚还是惊悚科幻……

  ●再一次啊 80’90’年代的大陆电影啊 太太有意思了 再也回不去的年代 再也回不去的审查制度 没有广电的年代 多cult的内容都拍的出来 真正的百花竟放百家争鸣

  《珊瑚岛上的死光》影评(一):拍的还不错嘛

  无意中看到了这个老片

  最开始印象还是小时候漫画书,这次就认真的看了一下,很有些怀旧的味道

  其实内容主要批判万恶资本家

  但在那个年代,片子也是难能可贵

  感觉这些年就没有太好看的国产科幻片

  连科幻小说,除了《三体》外,好像也没什么好看的了

  文中的很多背景介绍的也不是很清楚,感觉应该是两个留美的科学家

  但是究竟是属于学院内的,还是公司内的,还是独立创业公司?其实不是很清楚

  当时对于国外的了解,也都是雾里看花

  《珊瑚岛上的死光》影评(二):不输给好莱坞科幻片,但有几点不明

  看了这个电影,80年,文革结束不到几年就能拍出这种片子,可见我国的技术和创意都丝毫不差啊!80年代真是个不平凡的年代。可惜中国科幻片始终没起来,这部片子几乎难以被目前的国产科幻片超越

  不过因为时间关系跳着看的,有些不太明白

  既然不希望自己的激光器被人用于战争目的,既然要维护人类和平,老科学家为什么还发明这种武器?正所谓不作死就不会死

  老科学的科研资金从哪来的?这有点像阿笠博士,资金来源不明

  严格的说老科学家搞的不算是科学,而是个工程项目,因为那是把科学的东西转化为能实用的产品,大学的工科就是这个。科学无价,但工程产品是可以有市场价值的。比如核物理是理论,是科学,它无价,属于全人类,但核武器和相应的技术就是工程类,是实用产品,它有价值。开发出了这样的武器,被大财团或政府收购是必然结果

  老科学家的图纸没留备份,可惜了,按照常识,这种亘古神器不留个图纸备份备份真的是剧情漏洞

  这片子真该翻拍翻拍啊。但愿不要出现太多西洋名词,维纳斯公司改成“北方公司”多好,它就是属于中国人的科幻片。实在要出现洋人,让真的洋人演,也可行多了。

  《珊瑚岛上的死光》影评(三):刘慈欣说珊瑚岛上的死光

  明天,中央电视台6套节目将放《珊瑚岛上的死光》,如果要回顾中国科幻,可以说没有哪部作品比它更能引起我们的回忆和感叹了。这与它的内容无关,它的内容现在也没有太多可讨论的,它像一件文物,全面反映出中国科幻第二个黄金时代的面貌。做为一个“老”科幻迷,它也引起我很多美好的回忆,下面是我所知道的有关它的事。

  《珊瑚岛上的死光》写于60年代,发表于《人民文学》1978年,几月号忘了。人民文学这4个字在当时可是很了不得的,几乎是文学圣殿的代称,是中国主流文学最权威的刊物(不过那时也没有太多的其它文学),能在其上发表的作品是公认水平最高的。小说发表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种反响与现在是有本质区别的,这就需要谈谈当时中国科幻的读者群状况。当时的中国,是没有“科幻迷”这个概念的,也没有什么科幻圈,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中期。当时科幻的读者也许并不比现在多,但却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与现在科幻的“票友文学”状态完全不同,那时优秀科幻小说的影响是全社会的。《珊瑚岛上的死光》就是这样。当时国内有一项很权威的评奖,即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它在当时的文学界分量很重,那一时期著名的作家有相当大的比例是从这个奖项脱颖而出的。在当年的读者投票中(那时的主流文学奖也要读者投票,这是很有意思的事),这篇小说得票数居于前列,但由于它从当时的情况看太另类,评委们便把它放到了获奖名单的最后。不过那个奖项好像没有什么一等二等的,只要获奖的都一块列出来。小说在当时被广为传阅(与它同一时期产生巨大影响的还有《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文学》后来还刊登过至少两篇科幻小说,其它的主流文学杂志上也不断有科幻小说出现,像魏雅华的小说还在文学评论界引起激烈讨论。想想那时主流文学与科幻的关系何等亲密,现在它们一个成了虽已破落却更加清高的穷酸绅士,另一个成了流落街头没名没户的小盲流,互相翻着白眼儿看不起对方,唉。

  这之前,新时期已经有科幻小说在各种杂志上零星出现,但《珊瑚岛上的死光》确是改变概念之作,在这篇小说中普及科学技术已不是主体,且政治色彩很浓,使人们对科幻小说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当时苏联《真理报》有文章评论这篇小说,说它“充满了民族沙文主义,但也是中国文学解冻的标志,各种以前从未有过的视角开始出现。”对于一篇把自己做为大反派的小说,老大哥还算客气。后来的科幻中反复出现的“某大国”的称谓可能就是由此开始的,这很奇怪:既然当时苏修是亡我之不死的恶魔,这什么不能直呼其名呢?

  《珊瑚岛上的死光》多次被改编为连环画、广播剧,好像还被改编成话剧。它的电影大约是82年左右放映的,即使按当时的标准也拍得很糟,所以反应平平。当时一位著名科学家评论说:“那么高能量的激光怎么是红的,红光是能量最低的光,这样的激光应该是看不见的,如果要加强视觉效果,可以搞成蓝色的嘛。”电影中的特技也是十分简陋,我印象最深的是试验核电池时电脑屏幕上出现的那些莫名其妙的图形,还有那个杀手用的啾啾叫的手枪,最后像一个大爆竹般爆炸的潜艇……当时电影流行把情当作料(与现在的科幻相似),曾有一部描写对越战争的战争片让男女主人公在战场上的坦克里谈恋爱,一时成为笑柄。《珊瑚岛上的死光》也不能免谷,原小说中是好像是没有女性的,电影中加了一个,此女无作用无性格,连姿色也没有,在最后驾驶了一艘比公园中的小船儿大不了多少的小艇,越过大洋从原子弹下出了男主人公。我记得很清楚:同学们对她戴的那个变色镜很感兴趣,因为当时社会上的人戴变色镜都不撕商标,可人家撕了。另外,影片未尾那首爱国歌曲当时流传很广,但人们大都不知它的出处。

  不管怎样,这仍是中国唯一一部纯粹的科幻片(《霹雳贝贝》、《大气层消失》和《小太阳》等都有些别的因素在里面),但愿不是最后一部。

  童恩正老先生已经离开我们,我一直认为他和郑文光的科幻小说是那时最好的,我印象很深的还有《遥远的爱》。

  电影不怎么样,但做为科幻迷的一种怀旧,劝大家还是看一看。想想从那以后,中国科幻又奋斗了二十年,也没弄出多少东西,连一部像样的科幻电影都没有,不禁生出许多叹息。

  《珊瑚岛上的死光》影评(四):它是国内首部科幻电影,也是中国科幻史上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很多年轻的影迷朋友应该是从《流浪地球》开始知道中国科幻电影的。此前,估计提起来科幻片,我们更加能如数家珍的那些个基本上被好莱坞垄断了。如果有人对他们说,我们国家也有科幻片,很可能会被人笑话。但是一些老影迷们要反对了,国内的科幻片其实早就开始生根发芽了,只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的科幻片土壤并不肥沃,但国内的科幻片作品其实起步挺早的,甚至于比有些人的年龄还要大。

  不过结果很遗憾,因为起步不晚,但是发展却很缓慢,甚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内,科幻片基本上是倒退的。从《流浪地球》往前推好几十年,我们的科幻片领域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这个没人说得清楚,大多数人记得的也只是,曾经有一些科幻片作品很早就问世了,而且完全可以成为国内科幻片发展早的佐证,其中就有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

  《珊瑚岛上的死光》是一部1980年上映的作品,距今已经有四十年的历史,但是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却很遗憾,因为从它到《流浪地球》这四十年内,我国的科幻电影基本上没有任何的进展。时至今日,在回顾这部电影的时候,就越发显得它意义非凡。

  刘慈欣曾经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最早对他产生过影响的科幻著作中,《珊瑚岛上的死光》是非常独特的。而本片跟《流浪地球》一样,也是一部根据小说改编的作品,当年的那部小说曾经在人民文学上发表过,后来因为受到大家的火热追捧才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可见,《流浪地球》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

  本片中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原子能电池,这种电池具有体积小,能量大的特点。因此,一个外国公司想要买下这个电池的技术专利。但是发明它的科学家严词拒绝了,他认为科学家的发明的初衷就是为了全人类服务,为少数人服务的外国公司显然背离了这个理想。于是,这个外国公司怀恨在心,某一天夜里,他们派人杀死了这个科学家。

  后来科学家的助手带着电池乘坐飞机,却没想到依旧被这家外国公司盯上了,他们将飞机打了下来并导致该助手落入海中。他在海中遭到鲨鱼追击,危急关头,附近岛上的一束激光杀死了鲨鱼救了他。原来这个小岛是科学家的朋友搞研究的地方,他研究出了激光装置,但是却苦于没有高能电池来让这个装置缩小体积。助手与科学家的朋友熟识后,一五一十地诉说了科学家的遭遇,而此时,这家外国公司的负责人也来到岛上。

  当然,本片如果跟《流浪地球》相比较,故事简单了很多,你甚至能定义它为一部儿童电影。但是这是四十年前的作品啊。如果当时你看到本片,那么惊讶程度并不小于让你在2000年就见识到了智能手机。因此,这部作品本身的意义并不局限于片中所涉及的那些科学逻辑。

  八十年代是我国电影事业飞速发展的时代,几乎大部分能在今后产生深远影响的作品都诞生在八十年代。创作上的一次集体爆发使得很多之前从未有过的作品得以问世。而这些作品很大程度上给予了国人一种新鲜的观感。本片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制作发行,因此,你会在片中听到一种非常好玩的背景音乐。如果你看过《黑猫警长》那就一定不会陌生。这或许是本片的彩蛋之一。

  还有就是本片的色彩搭配,给人的感觉非常的舒服。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美术功底还是有的,作为生产了全国大部分动画片的上影厂,在本片的配色以及美术设计上都给观众带来了一次非常舒适的体验。即使是八十年代,一切物质条件都还很简陋的情况下,本片的美术设计还是非常精彩认真的。

  最后就是本片的不足了,不足当然很大程度上碍于当时的电影技术发展。开放伊始,国人还没有看到自己同西方电影工业方面的差距,因此,那个时候很多导演们的作品还都是很大胆的。毕竟之前在国内没有过类似的作品,但是到了九十年代,当国内的导演们以及观众们见识到了西方电影工业的力量之后,这种尝试也就戛然而止了。毕竟在当时的环境下,我们孱弱的电影工业只能支持文艺片等类型电影朝前发展,至于科幻片等类型的电影,自身的工业体系并不足以支撑其发展扩张。因此,那股子科幻热也就渐渐的退潮了。

  时至今日,当《流浪地球》获得大家的普遍关注后,相信国产科幻电影会重新崛起,毕竟,四十年前,我们好底子在那里。

  《珊瑚岛上的死光》影评(五):39年前,国产第1部科幻片上映,这片的成就,抵过2个《流浪地球》

  丨本文首发于皮皮电影

  皮皮电影 / 每天一部精彩电影推荐

  微信搜索:ppdianying 关注皮皮电影公号,获取更多精彩电影

  因为春节档《流浪地球》的上映,最近的朋友圈总离不开科幻电影的话题。

  外国的科幻电影看得太多了,我们国产的还真是难得一见。

  不少媒体人将2019年称为国产电影的“科幻元年”,对《流浪地球》在国产科幻电影中的里程碑意义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因为我们的科幻电影真的很少,少到“科幻片”这一类别都快被忽略。

  但是皮哥在此前的文章中也早已介绍过,在上个世纪80年代国内确实还有几部不错的科幻作品。

  而且新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上映时,皮哥甚至还未出生。

  今天皮哥要说的就是拍摄于1979年,在1980年上映的《珊瑚岛上的死光》。

  《珊瑚岛上的死光》丨1980

  导演:张鸿眉

  主演:乔奇 / 凌之浩 / 乔榛 / 马军勤 / 邱岳峰 / 汪漪

  皮哥其实很早就听说过《珊瑚岛上的死光》这名字,在小时候还看过同名的小人书,后来才知道这是作家童恩正在1963年写成的中篇小说,在1978年出版之后曾多次获奖,并被评为中国科幻小说重文学流派的代表作。

  根据这部小说改编过广播剧,也出过很多版本的小人书,到1979年更被改编成电影。

  在那个年代拍摄电影往往面临诸多限制,更不用说是一部科幻题材的电影,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众主创硬是克服了种种困难,尽最大的努力将电影拍好。

  比如故事的背景设置在海外的“某国”(电影中的国家名都没有指明),因为当年政策不允许到国外拍片,主创只好拿一些拍摄好的香港街景来代替。

  而主角开车的特写都是用了当时常见的合成镜头。

  电影讲述在海外某国,全球闻名的核物理学家赵谦发明了一种体积小、容量大的高压原子电池。

  要知道就算是2019年的现在,电池的重量、容量、体积和寿命等方面的优化仍然是个世界难题。而这种原子电池的问世无疑是轰动全世界的大事。

  一时间来自世界各地大财团的电话就让赵谦接个不停,但赵谦无论如何就是不愿意卖出这个专利。

  原来赵谦早已打算回国,把这一专利送给自己的国家。

  隶属于某大国的洛非尔公司负责人布莱歇斯也看上了这块电池,想用高价买到这一专利。

  被赵谦拒绝之后,一向不择手段的布莱歇斯决定买的不行就用抢的,他派出手下乔治·佐到赵谦家抢夺电池设计图纸。

  留意布莱歇斯是用可视电话打出的,这种技术我们可是直到5G网络普及之后才得以实现。

  杀手乔治·佐逼赵谦打开存放设计图的保险柜,图纸却被早已经设计好的自毁机关销毁。

  这是完全还原小说情节的场景,这个保险柜的设计也很科幻。

  乔治·佐一气之下开枪打中了赵谦,因为惊动了家里的各他人,只好空手而归。

  虽然小说中赵谦是身上中了两枪而死,电影中那把枪却是改成激光枪,也许是为了不显得太血腥,但这种改动在当时却引起强烈反响,因为观众都没见过激光,自然觉得新鲜。

  但实际上这道激光和《星球大战》的激光剑一样是在电影底片上手工画出来的。

  赵谦的学生陈天虹和女儿梦娜闻声赶到,赵谦临死前把高压原子电池样品交给陈天虹,要他带回祖国。

  赵谦知道自己已经被和洛非尔公司相关的特务机关盯上了,他在同事的帮助下摆脱了特务机关的监视,自己驾驶飞机晨星号飞回中国。

  中途陈天虹驾驭的晨星号却被某国的核潜艇盯上。

  在拍摄时潜艇是使用了缩小模型,但在一部1980年的国产电影中出现核潜艇仍然令人非常意外。

  更令人意外的是核潜艇竟然射出一束闪电击中了晨星号。

  晨星号被闪电击中后坠落在大海里并爆炸了。

  回头看这艘核潜艇的内景,虽然是搭建的,但也非常精细。

  陈天虹没有死,他看到不远处有一个不知名的小岛,便带着电池向小岛游去。

  中途陈天虹被大鲨鱼追逐,危急关头竟然在小岛上射出一道激光把大鲨鱼射杀,拯救了陈天虹。

  陈天虹游到精疲力竭,一直游到小岛的海滩上之后便晕死过去。

  等到他醒来已经身处一间漂亮的卧室里。

  在休息了一段时间之后,因为无事可做,陈天虹离开卧室到外面走走,却让他遇见一个机器人。

  出于好奇他跟着那个机器人到达了小岛上一个山洞里,竟让他发现了一个大型实验室。

  再看整个实验室,里面的设备和布景都做得非常前卫,富有时代气息。

  陈天虹误打误撞闯进了一个实验房里,在极度缺氧的危急关头他被一个叫阿芒的人所救。

  陈天虹也在阿芒的引导下见到了小岛的主人马太博士。

  原来这个小岛也是马太博士命名的,叫做“马太博士岛”,而马太在小岛上已经生活了近十年。

  因为马太刚刚研制出了一项重大发明,阿芒为他做了一个蛋糕以示庆贺。

  据说拍摄地是位于福建省的东山岛,而当年在拍摄时剧组在岛上找不到做蛋糕的商店,只好买了几只大饼,特技设计师史久铭把牙膏和颜料涂在上面做出了这个只能看不能吃的“蛋糕”。

  马太向陈天虹展示了他的最新发明——激光掘进机。

  这台机器能够集中能量,射出威力惊人的“死光”,其实就是激光。

  射出来的激光不只射程远,且能切金断玉,远距离切断大石头不在话下。

  而那天为救陈天虹射杀大鲨鱼时用的正是这种激光。

  马太坚称他的这种激光只会被用于矿藏开采,不会用于军事,但目前技术仍不完善,因为无法解决能源问题。

  此时陈天虹拿出他的高压原子电池,激光掘进机配上原子电池,便是一件完美的神器。

  此时马太和陈天虹推心置腹,马太向陈天虹讲述了自己过往的历史。

  原来他在十年前正是世界知名的科学家胡明理,因为所发明的新型激光测距仪被某国用于军事而勃然大怒与其抗争,却被当成精神病人关进了精神病院。

  在胡明理最无助的时候,洛非尔公司的布莱歇斯出现并和他签订了十年合同,给了他一个远离人群的小岛,为他提供科研所需的一切。

  布莱歇斯还向胡明理承诺洛非尔公司利用他的发明生产出来的产品只供民用,就算有个别国家和他们签订合同,也只是用来制造保卫和平的防御工具。

  胡明理从此便在小岛上安心工作,他还改名叫马太,有两个助手,哑巴阿芒和罗约瑟。

  但是击落晨星号的正是这种“防御工具”,是马太的其中一项发明,叫“空间放电”。

  马太终于意识到自己兜了一大圈,到最后还是被人利用。

  当布莱歇斯带着沙布洛夫将军登上小岛时,马太拒绝再和布莱歇斯签订新的合同。

  布莱歇斯逼马太交出他的最新发明激光掘进机的设计图,马太坚决不太,一气之下心脏病发瘫倒在椅子上。

  罗约瑟找到了设计图,布莱歇斯带走了图纸,又在小岛上安上核炸弹,要把这个小岛炸平。

  此时一直躲在马太卧室里的陈天虹出现并救醒了马太。

  马太不愿意自己的发明落在阴谋家的手里,他操纵自己发明的那台激光掘进机,要把马太乘坐的核潜艇炸掉。

  只见一道死光射中了核潜艇,随着核潜艇的爆炸,布莱歇斯、沙布洛夫、罗约瑟和潜艇上所有官兵都被炸死。

  马太也是油尽灯枯,倒在椅子上死去。

  小岛上的定时核弹很快就要爆炸,赵谦的女儿梦娜及时赶到,和陈天虹一起驾船离开。

  最后这个珊瑚岛连同岛上的所有设备被核弹彻底摧毁。

  阅片无数的皮哥一看到这个爆炸产生的蘑菇云就知道它是怎么做出来的。

  原来当时展示核弹爆炸产生的蘑菇云效果不能使用所有实景影像。

  剧组最后最到了一个主意,就是将一把黄土倒进一个盛满水的玻璃缸里,黄土在水中会慢慢散开,就像一个蘑菇云的样子。

  完成之后把画面翻转过来,便完成了这个廉价的蘑菇云效果。

  在当时极为有限的技术条件下,剧组绞尽脑汁拍摄了电影中的特效场面,而其中的科技场景和科幻元素更是层出不穷。

  激光枪、视频通话、掌纹识别技术、自动门、机器人、空间放电、激光掘进机等等这些在当时不存在的事物都出现在电影里,而那些实验室内景和核潜艇内景在国产电影中更是难得一见。

  刘慈欣在提到《珊瑚岛上的死光》时,将其称为“中国唯一一部纯粹的科幻片”,并且强调在往后的二十多年中,始终没有再出现一部能够与其并肩的作品,这不禁令人叹息。

  能看到这样一部电影自然令人无比激动,其里程碑意义完全不在《流浪地球》之下,虽然现在看来制作十分粗糙,但是以当时的技术已经是达到极致,且其中的创意也不是现在的电影所能比。

  在片中饰演反派布莱歇斯的是杰出的配音表演艺术家邱岳峰,他的父亲是福建人,因为母亲是白俄罗斯人而带有外国人血统,常在电影中扮演外国人的角色。

  邱岳峰邱老身患严重的抑郁症,在电影完成之后便服食过量安眠药自杀了。

  皮哥在此真心诚意向这部电影表达心中最崇高的敬意,并且缅怀这位将表演艺术当成毕生事业的老艺术家。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热血丹心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