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绅士
有一句名言:没有三代培养不出一个贵族。既然如此,那就做一个绅士吧。
近日读大作家余秋雨的《扼守秋天》,知道伦敦西去三十里有著名的温莎堡,离温莎堡不远,便是赫赫有名的伊顿公学。伊顿公学是全世界贵族学校的鼻祖与楷模。文中提到英国现任首相布莱尔,称赞布莱尔贫困的父母有远见,想方设法将少年布莱尔送进了爱丁堡最好的费茨学校读书。而费茨学校曾被人们称之为“苏格兰的伊顿公学”。 伊顿公学走出了在滑铁卢打败了拿破仑的威灵顿将军,走出了顶住纳粹德国淫威的铁血首相温斯特·丘吉尔,一定也走出了终结中英百年恩怨号称铁娘子的撒切尔。与中国人憎恨贵族相反,英国人崇拜贵族,因为英国贵族很少慵懒、怯懦之气,他们由崇尚勇猛、英武而派生出诸如正直、负责、好学、谦逊等一系列好品质,经由权力、财富、荣誉的包装,变成了贵族集团的形像标榜。在今天的欧洲,高贵的贵族气质正泛化为彬彬有礼的绅士风度,很靠近中国古代的谦谦君子。满清贵族就不行,占了北京后,一味追求安逸享乐,整日提笼架鸟。鸦片战争时,八旗兵完全变成了一群纨绔子弟,上去鞍,骑不得马,抡不动刀枪。甲午后,中国有官吏,有书生,兵弁,有富商,有财主,有乞丐,却似乎再无绅士!
《水浒传》中的宋江是落草为寇的读书人,被招安面圣时表现得唯唯诺诺,如同一个窝囊废,可他的行止,却是封建社会的礼法,有专门的授业师傅,有严格的施行程序,有严格的督导训练,尽显中庸之道。相较于此等古风,我更欣赏普遍存于民间的欧洲绅士风度。当面对法西斯的狂轰滥炸,他们还能彬彬有礼地排队,还能想着让妇女儿童先进防空洞;当面临豪华游轮撞击冰山的险情,置身纷乱人丛的乐队仍在专注地演奏,男人们让妇女儿童先上了救生艇,最后,船长和船员随同泰坦尼克号一起葬身大海。当拥挤的晚班车驶来,拖着满身疲倦的男人让女人先上车,只要还有女人和老人站着,他们绝不坐着。他们追求一种生命的形式美,框定下生命高尚的内涵。我不能不提到英国绅士着装上的讲究,甚至,考究到束缚限制了身体的自由,但正是这种行为规范,雕塑了粗枝大叶马马虎虎的男人,使他们温文尔雅,落落大方,更趋精致,更趋细腻,更显强悍,更具魅力。
虽然更接近于贵族精神,贵族的派生物法国的骑士,表现得更个人化。其风度形同中国古代的游侠,只是形式上唯美些罢了。因此,相较于绅士风度,骑士风度只能甘拜下风。这方面,崇尚儒家精神的东亚似乎也要略逊一筹。我们中国人的懒散是有目共睹的,一些陈规陋习更是令人深恶痛绝。在公共场所,喜欢吆五呵六、大声喧哗,并眉飞色舞,口沫飞溅,讲着大段大段的黄段子。当着女人孩子的面,笑嘻嘻地掏出一支支香烟,扔给周边的人,烟酒不分家的待客之道背后,是法不责众的恶俗。随便是汽车、火车、轮船,晃着膀子挤上去,一屁股坐下来。有的还要给同伴占几个,把随身携带的坤包,价值不匪的手机,甚至脱下一只高跟鞋扔在上面。即使旁边站着抱小孩的妇女,年迈体弱的老人,依然熟视无睹,无动于衷。文明古国的后裔们,如何已从冷漠进化到冷血?
这些,尚较那些张嘴妈妈,闭嘴姥姥,“文明用语”常挂嘴边的“膀爷们”与“悍妇们”,不知要婉约多少?若遇口舌是非,“国骂家们”不骂你个狗血喷头,都算嘴下超生,都是算你捡了个大便宜。也许我们已经习惯了——当街天女散花,当头马前泼水,当众大小便……因此,我们早已对“国民现象”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改革开放以后,男人上厕所也开放到不关门,女人谈性似乎也毫无禁忌。随地吐痰,在某些地方已经得到禁止。随着美国大片的上映,嚼口香糖日益成为时尚,也滋生出随地乱吐,难以清理的社会公害。商场、车站、马路,随处可见斑斑点点鸡屎样的一坨。冬天坚硬牢固得像建筑胶;夏天,太阳下却又粘糊得抻丝扯线。我以为,对美国的这版“泊来品”到了该叫停的地步了。脏,是我对美国文明的另类解读。我不知道美国人怎样打理口香糖。建议有关部门赴美做个专项调查回来,再搞出几款口香糖条例。这些年我们热衷制定颁布法令,可贯彻执行得如何,却鲜少问津。这个得改!
中国人不绅士,韩国人似乎也不行。前时“岁月号”沉船,船长、船员、乘务员们的表现简直令人发指。因此,权力、财富,并不能包装出贵族精神,更不能滋养绅士风度。近些年,国内涌现出一大批私立学校,以舒适的环境,高昂的学费,有别于公立学校。金钱至上,以获利为终极目的贵族学校,不要说培养出贵族,就是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劳动者与接班人都是问题,更不要奢谈培养什么绅士了!
复辟的时代已经过去,发掘和创造贵族,说说可以,倘玩真的,那是“上坟烧报纸——糊弄鬼。”猛地想起二战时期飞机遇寒流结冰,危急关头,周总理把降落伞让给叶挺将军女儿的故事。总理言行,毫不逊于火烧眉毛了,还动用优美无瑕的文词,在广播中演讲的丘吉尔伯爵。
因此,我断言,只要努力,中国人是可以成为绅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