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来 到 桃 华 寺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来 到 桃 华 寺

2020-03-28 14:22:09 作者:春水煎茶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来 到 桃 华 寺

  晨起沐浴洒扫,简单早饭后,人开车送我去桃华寺。一路上心情安定。无所期待,也没有目的。迎着朝阳呼吸着早秋凉爽空气我们很快到达了桃华寺村。

  村口立着一个古香古色的牌,正中写着“桃花寺村”几个金光灿灿大字左右一副对联“昔年美景天子曾折腰,今朝盛世仙人竟下凡。”暗示这里曾是乾隆皇帝的行宫。当年,乾隆帝到东陵谒陵时必由此经过,均在行宫内歇息二三天,桃华寺也因此而闻名。

  我们驱车进了村子街道干净整洁,道旁种植了许多绿化树。街道两边的墙壁上画有一些颇具宗教气息的或展现满族民俗文化彩图,与桃华寺很相称。据说这是一座满族村,早年安住下来的先民都是给乾隆皇帝喂马的马夫,现在人口也不是很多,只有二百多户。整个村子很安静,我们进入时只看到几个在路边挖管道村民。许多庭都开起了农家院,红灯高挂,院落轩敞。村子北面的马路旁长着一棵粗壮的老槐树,村民告诉我“这棵树的树龄一百年了。”枝叶仍十分浓密树冠向周围伸出很远。树桠间挂着一个铁钟,让我想到我上小学时学校上课、下课、放学、集会都要敲钟。这个铁钟想必也是那时的遗物了。

  按照村民指点路线和村旁的“桃花寺”的标志我们一直向北,过了一段斜坡便看见了桃华寺。红墙、黄瓦,一对面目狰狞的石狮子守门,庄严静穆,寺门紧闭,不闻人语声。不远处的草丛间有羊群在咩咩地叫。我和爱人在寺门前站立打量,一面阅览两旁的石碑牌子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佛教的文字。东面的汉白玉石碑上雕刻着“桃花寺碑记”,介绍了桃华寺的历史和修建情况。来这之前,我也曾在网上看了一些有关桃华寺的资料介绍。

  桃华寺始建年代颇有争议。有说为唐,但缺少文字资料;有说为明代,有文字记载,但缺少实物佐证。清乾隆八年奉敕重修,并在寺旁建成桃花寺行宫,是乾隆拜谒东陵在蓟县修建的四大行宫之一。也因此,这座庙顶上的琉璃瓦均为黄色,是按照皇家建筑级别而设。桃华寺周围的自然景色清幽秀美。乾隆皇帝两次御题桃华寺八景,赋诗数十首。每次去清东陵祭祖,第二个夜宿的地方就是桃华寺行宫。进入民国后,桃华寺遭到前所未有破坏。1927年桃华寺行宫被驻蓟奉军阀拆毁。1942年初桃华寺再遭日伪军烧毁,只留断壁残垣和被砸坏的佛像碎片。2009年,天津马晓刚居士发心重建,现已建成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客堂、五官堂、住宿楼、大殿观音殿、地藏殿、禅堂、讲堂祖师堂、藏经楼、阅藏寮、万佛阁等,以及因修老和尚、慧通老和尚舍利塔。2010-2012年慧通老和尚和界诠法师相继担任桃花寺方丈,因各自的原因先后离去。2013年夏,果颖法师来到桃华寺常住,成为桃华寺第三任方丈,时至今日。2014年秋,开始举办第一次禅七修行。此后,桃花寺成为僧侣和居士们专修行的寺院。(此段文字参考桃华寺新浪博客文章《桃华寺简介》)

  我们在寺门外等了一会儿,未见寺院开门。后来看到一位僧人从外面归来,我们向他打听寺院开门的时间,才知道要到九点钟以后才对外开放,我们到这里时还不到八点。我让爱人先去上班,自己留下来耐心等待。一面继续浏览西面牌子上的文字,顺便感受一下寺院的环境。寺院周围林木葱茂,清幽,寂静,但并非远离人烟。不远处,已经有晨起遛弯的村民三五成群地互打招呼,不紧不慢地扯着闲话。寺院对于他们而言,就像是邻居,并无禁忌可言。此情此景,令我感觉这是一座融于世俗大众的寺院。佛法原本为的是服务众生,帮助人们脱离苦难,更好地生活。虽处深山,亦善缘广聚。

  正我低头沉思时,“吱呀——”一声寺门打开了。我看了看手表,刚好九点钟。真守时啊!

  面对打开的寺门,我定了定神,心怀恭敬地迈入。

  山门左面横桌内坐着一位僧人。我向他说明来意。他指着桌子前面摆放的香,告诉我可以取三支敬佛。我欣然照做。

  取了香后,我出了山门,向北望去。垂柳掩映着色的栏杆,沿石阶向上,正北面的高台上是一座红墙黄瓦的大殿。栏杆下面是水池,里面的水很少浅,我想是因为降雨稀少的缘故吧。低头迈上台阶,看见脚边躺着一枚果实,准确的说是一颗种子,因为看上去它的外皮已经干枯了。形状很特别,有点像人的臀部。我拾起来,握在手里,感觉这种子是在等我,冥冥之中有一种机缘。心生喜悦, 拾阶而上。身后又有几个村民和外地的游客也跟着我一道进入。

  走尽台阶,眼前现出一座香炉。按照门口僧人的指点,我点燃手里的三支香,插入香炉,静默礼拜。然后,转身打量着北面的“天王殿”。整座大殿庄严、方正,令人心神安泰。镂空的雕花门窗又尽显建筑工艺的精巧与典雅。殿门两侧是一副对联“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读了两遍,我便暗暗记住。试想,一个人若能以此胸怀为人处世,还有什么烦恼与困惑不能破解?敞开的殿门内是一尊弥勒佛像,目光怡然而凝聚。我伫立佛像前冥思对视,试图解读佛语。良久,未得。忽然顿悟:来此本无所求。既无所求,又何所思?真是一个书蛀!不禁哑然失笑,内心忽地轻松下来。正对着殿门的是两棵树干挺拔,枝叶茂盛的树木。叶子椭长、簇生。仔细看时,发现枝叶间还长着一些果实,果实的形状与我刚才在台阶下拾到的那枚酷似。原来那一个是从这棵树上落下来的。内心沉吟:果熟自落,缘来自往。如此,我这番拜访,当是时机恰巧。向旁边的人询问这两棵树的名字,都不知道。一个年长些的村民只说这树是佛树,但也未知实名。我只好先作罢,存疑。

  转头看到天王殿东面有几间房,靠南面的一间匾额上写着“客堂”两个字。想起杨桐之前告诉我来这里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去找客堂里的人询问。我于是信步向客堂走去。

  客堂的门敞开着,门口正对着一座观音像。里面有一位女居士正在与客堂的老师说话。我放轻脚步进入,站在观音像前默立凝视。这是一座千手观音的佛像,观音面容端庄、俊美,眼神坚定。头有三层,中间一层有多面。许多条手臂如莲花般向两侧舒展,单手施礼胸前。看着眼前的千手观音,我忽然悟得:一个人倘若内心虔诚,相信自己,便可以拥有无限的力量。人的智慧是需要不断提升的,即便是神仙也须多长出几个头,才能看清世事,悟得佛理。不断学习与领悟当是成仙之道。心中有了悟道,内心喜悦地向观音默拜。客堂老师与女居士的谈话还在继续。我转身向门边的书柜走去,里面摆放着许多关于佛教的书籍,一般都比较薄,便于取读。里面横放着的纸条提示我:这些书是可以免费赠阅的。我悄悄地翻看着里面的佛家教义,一面等待客堂老师。这位女居士心里似乎有许多的苦,一边向老师讲述,一边抹眼泪。客堂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士,身着赭石色修行服,头发很随意地挽在脑后,侧脸很清秀,声音纤细而慈悲,一面倾听,一面给予女居士一些入情入理的宽慰和引导,女居士的神态渐渐平静,终于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心中的千千结散尽,感谢着告别。我于是近前与老师交流。老师问起我来这儿的缘由,我提到杨桐,她告诉我杨桐几乎每次禅修都要过来,大家已经很熟悉。又问及我之前有没有过禅修的经历,我讲述了三年前去泰山禅院的那一次“打黑七”。客堂老师显得略有些惊奇。我问到这里有没有我可以帮忙做的事,希望自己这次来能结上点佛缘。老师笑了笑说,昨天有一些打扫和清洗的活儿,都已经干完了,今天没事可做。但后来想了想还是留下了我的电话和姓名方便以后有事需要人手时联系。出门时,我带走了一本虚云禅师的《参禅法要》,对里面的一些佛门公案有点悟道。客堂老师又送了我一本《正念之道》。谢过,一并收存。

  从会堂出来,又在院子里转了转。注意到天王殿东西两边是钟鼓楼,门都紧锁着,正在维修中,有工匠在高处粉刷涂料。东面的房间也有工人在做工。方才,客堂老师已经提醒过我,寺院目前在动工。上面的几座大殿都在维修中,还要新建一座能容纳百人的禅堂,估计工期会比较长。因此,寺院目前开放的范围很小。我这次来仅能观看眼前的天王殿,更高处是禁行的。我感到有些遗憾。但还是不想就此离开。在院内徘徊,瞻望,感受着这里的清净、怡然之气,心生留恋。抬头又见那两棵枝叶繁茂的树木,这才想起刚才与会堂老师谈话时又忘记了询问这两棵树的名字。正遗憾间,一个五十岁左右的居士从会堂里面走出来,人很壮,头发有些谢顶。心想或许他能知道这树的名字。上前询问,不想他也不知道,但谈话间他自称与寺院的方丈果颖禅师是老朋友,每年都要在寺院里住上几天。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两个人竟坐在院子西面的柿树旁交谈了起来。从对佛学的认识到社会现状、国家治理,又到学校教育,话题涉及很广,也很杂。眼前的这位居士对很多问题颇有见解,我们相互之间也有一些共鸣。将近中午,才结束了交谈。他说下午有师父带他去山上看看,邀请我与他一起去。我欣然答应,留下了电话。他告诉我,他姓毛,是单位的工会主席,简称毛主席。呵呵,这名字也太大了,但别人爱怎么叫,关我什么事呢。

  经过天王殿前,有一位年轻的僧人在树下与一对带小孩儿的年轻父母交谈。小孩子很可爱,八字眉,眼睛很小,笑起来露出满嘴的小白牙。我不禁停住脚步,引逗小孩子玩。那个小师父摘下自己的头上遮阳的斗笠戴在小孩子头上,小孩子晃着脑袋笑得更开心了。斗笠碰得低处的叶子刷啦啦的响。我又问起树的名字。 小师父告诉我,这是七叶树。我抬头看时,果然每一簇的叶子都是七片。(后来在网上查阅得知:七叶树又名娑罗树,与佛教有着很深的渊源,释迦牟尼就是在娑罗双树下涅槃升天的。)小师父似乎对刚才与我交谈的那位居士不大喜欢,自语道:“那个人怎么就不累呢?说了大半天的话也不觉得口渴!”我意识到可能是我们交谈时打扰了小师父坐禅,心怀歉意。问起这位居士,小师父显得很不以为然,说他不知道有这个人。但又自语“师父的朋友我从不过问。”话语间有些矛盾,我没有多言。允许每个人对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中午,寺院要关门坐禅。外人不留。我于是走到村子里找了一户环境雅致的农家院午餐,休息。吃完饭,靠在长椅上看那两本从寺院里带来的书。快到约定的时间才返回寺院。经过果园时,顺便买了十斤红梨带给寺院的师父们解口渴。

  见到会堂老师,见我手里提着一袋子红梨她有些诧异,我说“给师父们解口渴,大家修行很辛苦。”老师笑了笑,表示感谢。这时,我看见毛居士已经在院中等我,旁边跟着一位穿僧服的小师父。毛居士向我介绍说,这位小师父的法号叫“常止”。常止师父也很年轻,面容清朗、俊逸,眉宇间有一种随缘就事的恭敬与释然。于是,在常止师父的带领下,三个人缘着天王殿后面高高的石阶往上走。石阶很陡,有很多层。我忽然想到泰山的十八盘。一个人要想参悟佛理就必须要经过一些磨砺,身体和心智上都要经受历练。

  高高的石阶上是一片较为平坦的地界。正中是大雄宝殿,两边是观音殿和地藏殿,都在维修中,门窗紧闭。我们只能从外观感受到大殿的雄伟与庄严。因为施工,我们不能久留。在香炉前敬香后离去。

  沿着水泥板路向上,转弯处有一座院子,门上被两张交叉的封条护住,封条上写着时间,字迹已经有些模糊。毛居士告诉我,这里有一位僧人在闭关,已经在里面呆了一年多。想到那些为证得空性,悟得佛理,终年苦修的僧人,我不禁心生敬意!走过时,止语,轻履,唯恐惊扰了他们。

  经过藏经楼,看见阳光斜斜地形成无数彩色的光束洒落在红墙黄瓦上,很奇异的景观!猜想会是这里存放的哪部佛经在放光吧?

  山路陡直,地势愈高。回头看去,不远处,辽阔的翠屏湖尽收眼底。山峦起伏,烟波浩渺。真是一幅静美的山水画!毛居士和常止师父脚步不停地往上走,我稍一落脚就跟不上了,只好放弃风景,继续赶路。天很晴,碧空如洗。路边的柿子树上有些早熟的果实像一盏盏透亮的小灯笼,在蓝天映衬下,宛如一幅精致的布景。那位毛居士见了,十分眼馋!下山时,真的费力采摘了几个。酸枣也红了不少,摘几个放在口中,很是生津。顶着热辣辣的太阳我们蜿蜒迂转终于登上一处地势平坦的高台。

  上面矗立着三座舍利塔,北面的最高的一座是因修老和尚的舍利塔,南面两座分别是慧通老和尚和界诠法师的舍利塔,每一座都很玲珑、精美、坚固而肃穆。

  常止师父一上来就俯身跪拜,神态十分虔诚。他建议我们也来拜一拜。俯身注目的那一刻,感觉佛法本身一如这些玲珑的宝塔圆润、精美、世间珍稀,但得之亦须千锤百炼,经得住自然风雪和尘世沧桑的洗礼。世上没有一种智慧是空穴而来,亦没有一种福份是无因而降。一切皆有因果,我们唯有潜心自修,别无外道。

  站在低矮的围墙下,我们眺望着远处的风景,观赏着水平如镜的翠屏湖。耳听风吹松枝的呼啸声,热汗渐消,清爽惬意。与常止师父合影后,大家坐在矮墙上聊天。毛居士谈他对这里的了解与规划,盛赞风水绝佳,要发动人脉让更多的人了解桃华寺,认识佛法。我和常止师父都很支持。常止师父也告诉我们,果颖师父说:“佛法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不能总是墨守过去的一切不思变通。”社会在发展,万事万物都在改变,佛法当然也要适应变化,才能更好的适应和服务社会。内心感觉果颖师父应该是一位融会贯通、很慈爱、很善解人意的法师。跟着这样一位师父修行,内心会很坦然,路也不会走得那么艰涩。大家谈了许久,仍觉意犹未尽。留些话题,待日后续谈。返回时,我和毛居士都加了常止师父的微信。这里的师父都有手机,可以自由上网,没有什么约束,只要不影响正常的修行。如此来看,寺院并非绝尘之地,修行亦可穿梭凡俗与圣境。常止师父告诉我,寺院里还养了两头驴和一只鹿。驴子是一对母子,分别叫“无忧”和“无虑”,那只鹿叫“无凡”,散养在寺院的周围的野地里,和寺院里的人相处得很好。这么有禅意的名字!我倒很想见上一见这些有灵性的动物。

  经过大雄宝殿时,两头驴子恰好从山下跑过来,站在铁栏内向我们遥望。常止师父手里拿着两个柿子走去。它们伸着嘴巴向外够,像两个贪嘴乞爱的小孩子。我跑过去,轻声唤着它们的名字“无忧——”“无虑——”抚摸它们脖子上的毛,驴子的目光十分轻柔,这是我见过的最温顺、可爱的驴子!我将头贴过去与它们合影,竟然很配合,那么温良、友善!常止师父采树叶来喂,驴子似乎有些不高兴,不予理睬,人家想吃的是柿子啊!可是,柿子是毛居士的,常止师父做不了主。我想,这些动物能有幸供养在寺庙中颐养天年,该是多大的造化啊!我和毛居士一起慨叹着。今世行善积德,来生也这么无忧无虑。呵呵……

  看看表时间已近四点,四点钟寺院关门。与毛居士和常止师父告别。临走,在七叶树下静坐片刻。清风拂叶,内心由欢喜而平静。放下一切的尘缘忧喜,且让我空空而来,空空而去。

  走近山门,看见西面门口的一副对联“存好心做好事何用听法,放不下解不脱来此作甚。”好一声出门棒喝!行善积德自是佛法,贪嗔痴慢作茧自缚。佛度有缘人,药医不死病。心怀善念去生活,福报自生。

  走出桃华寺,听见两扇大门在“吱呀”声中合拢。庙中一日,恍如尘世千年。口中默念着寺内的两幅对联,感觉人生也该如此。

  离开桃华寺,乘车回家。因为是周末,一路拥挤。再想桃华寺,仿佛又不曾去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来 到 桃 华 寺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