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幼儿园吗?
一个良好的学前教育可能是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由此,学前教育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中国古代对于孩子的教育是相当的重视的,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逐渐的发展壮大。原始社会时期,儿童实行公养公教制,转到奴隶社会家庭,成为社会中的一个基本单元,于是产生了学校学前教育就有了家庭承担,随着王朝的更迭进入了封建社会教育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出现了慈幼机构,由此,学前教育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
古代的孩子们来说现在孩子的生活是相当的幸福,现在的孩子们打小就会接触各种的电子设备,学习兴趣范围也是相当广泛的,琴,棋,书,画,电脑,科技等都可以成为现代孩子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那么古代的幼儿机制又是怎样的呢?
相对于现代的小朋友们,那时候儿童的公共教育分为四大类:第一类生存教育,第二类做人教育,第三类宗教和艺术教育,第四类体格和军事教育。由此可见,古人对于孩子们的学前教育也是相当重视,由于早期的人们都忙于农耕种植,对孩子们总是疏于管教,因此就产生了最早的教育机构——庠。
庠以保育和教养为主,主要是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没有特定设置的场所和人员。以生活中的各种生存技能为教育的核心,有闲适在家的大人们对所有的孩子进行言传身教。由此看来,最早的教育机构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对于孩子们智力的开发较少,其核心目的也比较单纯。
随着宫廷教育机构的完善,民间也随之兴起了慈幼机构的创立。然而,历史中有记载的就有两起由政府组织的幼学机构。第一次创办大规模的幼学机构在北宋时,中央和地方性政府成立了两大类育幼场所:第一类是慈幼局,第二类是举子仓。清朝入关时期组建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幼学创办,清代道光年间,学者唐鉴在贵州举办了育婴堂形成了中国学前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虽然是一个跨时代的变迁但是对于孩子们的学前教育来说,主要是以生存为主,对于生存的基本需求成为了当时孩子们心中的一大难题,也是他们此生必然为之奋斗的一个目标。
要真正说到学前教育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大戴礼记•保傅》说孔子特别重视早期教育:少若成天性,习惯之为常。也就是说,如果从小就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那么长大以后会随着习惯而成为常态。追溯到古代的教育体制,有很多的识字教材供我们参考,例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等。可见我国古代对幼儿教育的重视以及各类文人在幼儿教育上花费的心血是不容忽视的。
蒙学也称之为蒙养之学,主要是对于古代儿童基础文化和道德的建立和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阶段,在我国的学前教育史上也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标杆。《周易•蒙卦》有记载:“蒙以养正,圣功也”。一般蒙学士针对4到7岁的孩童来说。蒙学也只带的是教育的一个阶段目的是为了熏陶孩子们的气质,培养孩子们的性情,将他们辅导成才。
书学是古代幼儿识字练字的一门学科。清朝时期的王筠曾说:“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蔽于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由此可见书学是蒙学的基础。在古代印刷技术还不发达,大量的工作需要靠手写来完成,因此字体就成为了一个人的性格和涵养的体现。更是成为了他们在后来科举制度中是否能一举中的的影响因素之一。
在汉代蒙学初创时期只有王公贵胄能接受到此等教育体制,直到唐代末期贫民才有了接受学前教育的资格,然而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平民百姓接受教育的人群也为小众化。但这也没有限制住百姓们对于孩子们的蒙学追求,随着科举制度的建立,蒙学也成为了中等家庭对于孩子们的要求之一。
虽然说人类自起源开始就对孩子们的学前教育就相当重视,同时,随着人类社会化的进程对于孩子们的学前教育的关注度更为严苛。但是由于森严的等级制度,使得更多的百姓没有办法接受到良好的学前教育,由此,孩子们的学前教育任务交给了家长,但是由于家族内文化素养的限制,使得很多人没有办法接受到良好的学前教育。由此也证明了我国古代幼儿教育的普及制度不是很足。
古代的学前教育制度,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轻松。他们要学习的更多,从道德素养到文化积累对于他们来说,每一样都是极为苛刻的。学不在多,而在精。在古时候的小朋友身上就深有体现。对于生活礼仪,书写习惯,生存技巧,宗教信仰等等都有特殊的要求。幼子当教,成为了古人对教育的初步认知,由此也奠定了后来蒙学的发展。
在开蒙老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让万千孩童走进了不一样的知识海洋和道德水平,由此形成了我国最早的幼儿园雏形。而蒙学的目的也正是去除愚昧达到养正的效果。随着蒙学的不断发展,也逐渐形成了我国传统的德育模式,对于人们价值观的树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