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祖宗之法(修订版)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祖宗之法(修订版)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4-28 23:4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祖宗之法(修订版)经典读后感有感

  《祖宗之法(修订版)》是一本由邓小南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7.00元,页数:56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祖宗之法(修订版)》精选点评

  ●大三学期上方老师宋元史课,期末要写两本书的书评,这是我选择的书之一(有点冒险的选择哈= =)。时间紧,好像就读了一整天或者两天读完了,感觉流畅也很好懂啊。那是也正好处在不断坚定要学先秦史的阶段,于是书评牵强附会了很多先秦的东西,现在来也是幼稚得很的。

  ●不得不说,这是北宋政治史研究的一部佳作。宋代政治因循守旧,与其从太祖太宗、真宗朝确立的“祖宗之法”关系密切作者作为资深的宋史研究者,从“祖宗之法”的源流、祖宗朝(由五代至真宗)史实及仁宗朝对《三朝宝训》、《三朝圣政》的修订从而对“祖宗法”的确立,以及其后“祖宗之法”对整个宋代政治的影响都做了非常详细的史实梳理分析论据充分逻辑清晰,是研究宋代政治史必须要参考重要文献

  ●祖宗之法非祖宗之成法,“杯酒释兵权”为祖宗之法,“坐而论道”之废亦祖宗之法,两府三司、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更是祖宗之法。然“事为之防,曲为之制”之精髓无非“防微杜渐”四字而已,故“亲历新政”、“熙宁变法”之败由先天不足,武穆之冤、稼轩之怨也自有源头。成也,败也,时也,命也。

  ●以祖宗之法的形成发展变化线索,详细阐述两宋时期,尤其是北宋前期的政治生态状况,以及士大夫阶层帝王之间围绕政治和文化话语展开丰富互动关系。资料详实丰富,文字严谨精炼可以余英时的《朱熹历史世界》相娉美的宋史经典论著

  ●邓小南老师是当代史学界的领军人物,老师这本《祖宗之法》也是充分展现了老师的学力之深厚。是宋史学习及研究不可不读的著作。

  ●觉得不同于以往的历史写作,作者是在明确的问题意思和问题之下对史料进行了重新的整理,而且是很细致的整理,读下来自己觉得还有一点社会学味道

  ●躺在病床上用一天半看完的著作

  ●专门论述一份精神制度,看得出用心成就

  ●三星半。除了第二章,让我感到有新意地方不多。

  ●关注研究方法的创新

  《祖宗之法(修订版)》读后感(一):宋代政治

  宋是一个独特朝代。汉唐以来延续数百年的世族政治在唐末五代彻底崩解,平民士绅崛起,那么如何构筑统治集团便是宋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为天下任”的士大夫意识逐渐形成,华夷之辩,正统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权力制约方面逐渐摸索出了一套以“祖宗之法”为代表的机宜策略,比之汉律唐典要更为灵活务实,但也种下了朝野政争的祸根。宋开国承五代之弊,一切以“防弊”为先,确实杜绝了权臣,军阀,内官,宗室外戚的祸乱,但也因此造成弱干强枝,冗官冗兵的弊端。后庆历,熙丰两次变法,欲革弊却正触及宋制的根本因此必然失败,皇权虽宽却时刻保持防弊的警惕,仍无法放弃异论相搅的手段。而这恰为朋党论提供机会,在一次次政治反复中,宋丧失了革弊的机会,因此一旦有外部危机便必然灭亡。南宋则因时刻面临生存危机,虽仍明论祖宗之法,而实际上孝宗以后就已偏离轨迹,后期权臣宗室外戚纷纷,历史又回到老路再难振作。本书仍是传统史学方法,以文献为基础,并且论证颇为啰嗦,也无新颖的观点。

  《祖宗之法(修订版)》读后感(二):叙事与历史学

  第一次通读邓小南先生的作品,莫名里有些沉重。算起来也该是阅读的第二本宋代专业性学术著作了。北宋部分尚有可观之处,南宋部分则有些叙述繁琐。总的来说,这本书和其书名所指涉的那样,看似含义包罗万象,其实内容又有些慌乱杂芜,当然,这不能怪在史料里沉钩多年的作者,更大程度上还来自于赵宋王朝本身在语境使用上的含混。局部上有很多创建之处,枢密使一部分的探讨引人入胜,但是南宋部分的论述让人深感繁复,尾大不掉。大概也和具体的历史环境有关,读《南宋行暮》时,也有类似的感慨。宋这个王朝,成在祖宗们的小心谨慎防微杜渐,败也恰恰败在这里——仁宗神宗尚且无能为力,更遑论其他几位官了。

  还是喜欢葛兆光老师的笔法,抽丝剥茧,动魄惊心。阎步克有点自我作古的生硬感,邓小南下笔也不够温润,略带干枯。也难怪葛兆光回文研院做讲座时邓小南会单独拿出叙史手法来夸他“睿智理性”了。

  重温了《北京爱上西雅图》,最后相遇一段太甜了,甚至让我有了去续了空间《泰坦尼克号》影评的冲动!那些吐槽小三上位的,拜托艺术是有审美距离的好不好!我就是喜欢你咬我呀!

  2019.8.7

  《祖宗之法(修订版)》读后感(三):此書真是一個寶庫

  宋代政治史研究佳作,內容豐富,線索清晰。將制度、人事、話語、行為交錯論述,不同層面的線索並非同步,而是反復錯綜,顯現出五代至北宋前期政治演變是多因素綜合的過程。祖宗之法並非鑿實之說,而是士大夫不斷篩選、闡發的一種話語,因此需注意話語與寓意,說法與作法之間的張力。

  最難能可貴的是拈出「祖宗之法」這一貫穿宋代政治,甚至是貫穿中國政治文化的核心概念,因此機具統攝力和現實意義。

  雖然與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一書同為研究政治文化史的經典之作,但很明顯二者取徑不同。余書以學術思想史和政治史為互動,而鄧書則以制度史為底色,兼及政治事件、人事安排和具體話語。較之余書,更顯具體和龐雜。

  第二章通過傳記書者對材料取捨的不同傾向來看時代變化(胡漢消解),將歷史書寫的問題置於其中,妥貼不生澀。

  第三章中討論坐論禮的存廢,過往研究以宋為起點,認為是相權弱而皇權強的表現。而是書將坐論禮的存廢放置在五代至宋初的貫通視野下,認為這恰是宰相權力伸張的體現,顯現出同一現象若以不同時段作為討論範圍,往往會呈現不同的結論。

  四、五兩章都是以制度為底,以政治事件為核心展開論述,強調了作為轉折階段的真宗朝以及士大夫為防止皇帝專擅而不斷充實祖宗之法的內涵,并最終在仁宗前期確立依循祖宗之法,并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文化。

  按照鄧老師的說法,祖宗之法貫穿兩宋始終,但不同時段的話語模式應該會有不同,尤其是南宋晚期理學盛大,加入了理學話語的祖宗之法又會呈現何種樣態?第六章有所提及但並未展開,有待發覆。

  另,此書真是一個寶庫,鄧門下的多篇博論其實都脫胎於此。

  《祖宗之法(修订版)》读后感(四):一二章读后感

  第一章:汉唐以来不断强调祖宗之法来证明其自己继位和权力的合法性,说明宋代祖宗之法其实各朝各代都有,是古代宗法社会、家国一体的产物 第二章其实值得一说,邓小南老师一开始就说,如果宋代祖宗之法并非无源之流,其源要追于唐末五代。第二章其实就是这句话的具体体现。 1.民族色彩淡化这一节勉强看懂,但是没有太多心得,姑且后面有理解在写 2. 唐末,有一群人试图重拾流品,抬高身价,来恢复秩序,这群人却因为缺乏治世能力、而且极力排斥寒人分享,最终一场白马驿,衣冠失败。 武人跋扈,从藩镇的武人为主之风绑架中央,出路在哪?五代文人之思索。一些人想不出来,干脆讥讽时世,干脆退隐山林。一些人主动适应,拾起刀笔,成为文吏,为武人佐贰。随着藩镇之互相吞并,地盘扩大而带来的更多事物,仅仅依靠一二幕府谋士已经无法应付,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这一过程中,文吏型人物因典章故事之熟捻,对国家的运行起着越来越重要作用。虽然他们可能不是决策圈的人,却不断从一些小的事情对决策层影响,如从文书的运行之类。 当然,影响是相互的,武人君主对文人的吏能需求让文吏阶层大放异彩。而对统治的需求,也迫使他们必须开始对崛起的文人(尤其是文吏)必须礼遇,可能他们背地里还是会开玩笑说措大,但表面却夸耀:真士大夫也!。以此收具人心。这一过程,是要求着君王的文化素养的提高,这个提高又使他们对文人的作用定位。 五代的国君都想走出五代,上述两个过程就是他们逐步在远离那个漩涡,但是,最后一步恰巧被宋迈出去了(其实后周很可惜)。从后梁到后周(宋初),是对文士斥为浮薄和乐延礼遇的距离,在这一过程中,从东汉末以来的门第流品被清洗了能力、特长被突出,这是宋初宰辅的面貌。 之后太祖革鼎,要武人读书,重用文臣之导向,其实是五代的演进,但是质变的超越已经到了罢了!

  《祖宗之法(修订版)》读后感(五):#他山之石系列

  52。 买了快两年才开始拜读这本著作。 虽然有眼高手低、不自量力之嫌,但拜读起因是最近一直在思考明代政治史的研究缺陷,虽然囿于读书太少,但个人觉得不同于其他朝代,明史的政治史研究出现了大范围的断层…现在提起明代政治史的著作还大多是事件/人物/制度等传统的研究泛式,有其严密,但失之连贯和系统,更何况在历史研究已经摆脱了上世纪80年代前研究窠臼的中国史学界来说,明史政治史重新解读的著作实在是乏善可陈。虽然,明史在社会文化史、东西交通史、思想学术史、东亚海交史、地区史、环境史等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最核心的政治史却颇少关注(看看“史学研究”整理的2017新书单就会发现,明史研究简直是社会文化史的天下,尽管读到不少观点独到的政治史论文,但系统成书的仍旧较少)。 正因为如此,想读些其他断代的政治史研究著作拓展一下眼界,慢慢来吧orz 读此书时,其实颇多感触,其缘由在于朱明和赵宋一样也是一个颇重祖训的朝代,但却呈现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气象。而晚明所呈现出的“大变局”却又是在“祖宗之法”的旗帜下进行的,晚明和明中前期政治架构、政治生态的不同其实更像是一种小心翼翼的背离而非调整。

  个人觉得本书最大的成功在于给两宋三百年的历史找到了一条根本性的、一以贯之的线索并进行了诠释,虽然觉得亮点不是很多,但其主题的统御能力却极强。前几章着重分析“祖宗之法”逐步形成的过程和其中调试的细节(如太祖、太宗时枢密院中亲近之人的任用实际上承五代之因),后几章谈后任君主及士大夫对“祖宗之法”的不同理解、诠释和再塑造,尤其是南宋理学兴起后的神化。因“祖宗之法”其本身就是一个集合性、解释性、模糊性、不断再造的无所不包的概念,所以对其阐释和运用也就埋下了分裂和僵化的草蛇灰线。

  庶几之功,功在开创,框架性的东西给人以启发、并留足研究和探索的空间,却不是人人都有勇气去做、做到、并大体能做好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