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中年油腻包装得像高晓松那样清纯
当代人离不开的精神堡垒大概有三个:鲁迅的莲花语录,林志玲的语音导航,高晓松的诗和远方。
这其中我最佩服的就是高晓松了,每次都能在该务实的时候谈意识形态,在该务虚的时候谈生存法则。
最近高晓松老师又给我们做了一个极好的示范,大家不妨一起来学习一下。
一个武汉大学的毕业生发了篇长文,写出了自己对今年就业严峻形势的担忧,对未来感到迷茫——
“本以为自己是武大的找工作不难,谁知碰上了疫情”;
“学长学姐要么进国企要么去北上广打拼,这样的生活是我想要的吗”;
“我是穷学生没有金汤匙,觉得还是赚钱更实际些,但又不想被人觉得肤浅又势利”;
说真的我觉得他写得很好!实在,诚恳。紧接着高晓松发了长文回应,洋洋洒洒。前半部分提到了梦想也提到了钱,提到了爱与自由也提到了青春和午夜梦回,甚至提到了提释迦牟尼和慧能法师......800字用完了。
然后谈自己人生中的小小挫折和牛逼转折,再谈有了工资之后如何请客吃饭,最后落到重点——没工作又何妨,大好青春何不去谈个恋爱,还可以领武汉消费券吃碗热干面。
紧随热干面而来的是又一次升华:聆听内心召唤,看漫天的繁星,体会宇宙的温情,感受冷静与厌倦......
啊,年轻人,你看懂了吗?
年轻人似乎看懂了。他们说:“此刻晓松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这样的肺腑之言是对年轻人的指引“,“我要把这段话给我刚毕业的小妹妹看”......
我留下了一滴泪,不知道是被高晓松感动了,还是被年轻人感动了。
有种人的说教是逞自己的能,让别人无能可逞;有种人的说教是讲自己的悲,让别人无悲可说。这两种都挺油腻的。而高晓松老师的说教大概属于第三种:沉浸于自己的诗和远方,让别人的苟且无处隐藏。
高晓松老师现身说法再次向广大年轻人证明了一件事:世上并不存在什么感同身受,以及站着说话真的不会腰疼。
有人哭诉穷人的五斗米都成问题,他就说“何不食肉糜”。有人说今年就业形势特别严峻,他就说“你的选择颇多”。
不要听对方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不用管他的痛点在哪,你只要端出你的鸡汤,多撒几把孜然就能遮盖馊味儿。
当然,正反都能说通,黑白都能驾驭,这才叫一个优秀的说教专家。
曾经在《奇葩说》上,高晓松怒怼“清华男神”梁植:“一个名校生走到这里来,一没有胸怀天下,二没有改造国家的欲望,而是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 你觉得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来对你的教育?”
咱也不知道高老师对“名校毕业生”是怎么看的,清华和武大的人到底要不要思考找工作的事?好像“找工作”在高老师眼中是很不堪,要么就是“格局太小,对国家社会没有抱负”,要么就是“拘泥于眼前,没有诗和远方”。
但就是这样的观念被很多年轻人奉若神明,拍手叫好。不知毕业后是不是要一边啃老一边冥想真理,胸怀天下。
现在很多高材生其实是从小到大被父母填鸭式地上着各种辅导班补习班塞大的,功利和攀比就是当代教育的写真,很多人不需要达到谈情怀的高度,他们上名校的目的是破圈,增加高收入的可能性。一定有人会谈情怀,但不要让人人都谈情怀。
但高晓松确实赢在了这清新的“格局和远方”之上。
只要学学高老师,没有什么年轻人是怼不回去的。
如果一个年轻人很自信:“我是高材生,找份好工作不是问题”,你可以说:“你就止步于找份工作吗,你的责任与大义呢?”
如果一个年轻人很谦虚:“虽然我是学霸,但我不知道能适应什么工作”,你可以说:“你连自己的定位都如此模糊,对得起学霸这个称谓?”
如果一个年轻人很张扬:“我要趁年轻多出去走走看看”,你可以说:“你读了那么多书就是为了吃喝玩乐?”
如果一个年轻人沉迷鸡汤:“不负韶华,青春无羁”,你可以说:“现实点吧,这个月花呗还得起吗?”
如果一个年轻人很焦虑:“找不到工作,我该怎么办”,你可以说:“年轻人何不趁着年轻去冒险,登山越野闯荡世界千里走单骑,喝最烈的酒骑最野的马?”
对钱要看得很开,这样才能显得清纯。但往往敢看得很开的人,都不缺钱。
高晓松从不吝啬于金钱,既不说铜臭很臭也不说纸钞很香,他只说“钱只是一个工具”。这种漠然且潇洒的态度令年轻人向往,但年轻人还是觉得八块钱的肉夹馍一定比六块的鸡蛋饼香,只有没钱的人在知道它真正的价值。
但为了避免油腻,我们也得教人如何释放钱的力量,“拿第一个月工资请客吃饭”,油焖大虾,清蒸武昌鱼,这种70年代的小镇帮派青年的义薄云天,至今还能作为大叔们江湖气质的代表。
但你如果教年轻人拿到工资还信用卡然后给爸妈买几个端午节的粽子,活得像个能养活自己和家人的人,也许他们会觉得你婆婆妈妈的,不够飒。
大家都爱听那些放浪形骸之术,玩和恋爱总比吃苦挣钱舒服,“来日方长”,“青春不可辜负”,去全世界走走,声嘶力竭喊麦。有人可以一年跳槽六次,遭遇一次不如一次,然后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怪这社会不公,压力太大。
最后望着浩瀚星河,突然明白“我特么就是loser,果然还是高晓松厉害啊”。
叫一个名校毕业生别纠结于眼前的苟且,先把格局放大去探索苍穹,再高屋建瓴地去俯瞰平庸,最后静待花开。
那些稍微有点才华又聪明一些的,过了几年发现花还不开,开始想着办法找捷径,也有人可能会不惜违背契约,背离价值,管他什么仁义道德,能圈钱才是王道,那时他们真正发现了钱的魅力大于诗和远方。
如果你跟年轻人说真话——大家都一样倒霉的今年,才是拼硬实力的时候,有人卑躬屈膝,韬光养晦,降低姿态,去干苦活累活,先挣钱把自己养活起来,以后的事以后再说。而你空有一身才华,没钱租房子也等于零,北上广不需要你们。——这话谁爱听啊。
只有高晓松老师的循循善诱最稳当,年轻人大呼“文字的力量”把他捧到天上,然后自己缓缓坠入loser的边缘,挣扎摩擦。
所以所谓的“迷茫”都是正常的,竞争也都是合理的,路就摆在那,别人都在爬的时候你觉得焦虑无非是因为你想飞,但没翅膀,为何不爬一下呢,都是必经之路。
至于什么青春的潇洒啊肆意啊,说到底都是用家人的经济基础给你支撑着,过不了几年,你会面临结婚,生子,抚养下一代,陪读,还贷,你离诗和远方还远着呢,绝大部分人可遇也可求的目标,只有争取在退休前实现财务自由。
说一说
你喝过的最清纯的鸡汤到底有多油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