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千零一夜 出走季》经典影评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一千零一夜 出走季》经典影评有感

2020-05-05 22:50: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千零一夜 出走季》经典影评有感

  《一千零一夜 出走季》是一部由谢徽执导,梁文道主演的一部脱口秀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一千一夜 出走季》影评(一):阅后感

  早就知道道长有开这个节目担心一个人讲会不会很无聊一直没。今天追完了圆桌派,抱着随便看一集就去打游戏打开了这个节目——哇简直被梁老师学识口才(和衣品深深的折服。掐头去尾,四十分钟的节目只用了两个长镜头全程,,,,,,,,,,,,,,,,,,,,,,,,,未完待续

  《一千零一夜 出走季》影评(二):写作黑夜

  这是道长讲课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讲到写作的黑夜,史铁生因为身体原因,和世界接触时间空间有限,但是他如何能够保持创作灵感呢?或许依赖于写作的黑夜,并不依赖于大众传统视角,而是有自己独特见解体悟思辨,在长期的写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很难得。读的史铁生的作品很少,等到把小波的作品看完,再看一下史铁生的作品,再进行补充

  《一千零一夜 出走季》影评(三):枕着入

  这一年,睡前调到定时关闭17min。但我的好睡眠好像都没有让我支撑到停止的那一分钟。

  道长身上有一种性感,张嘴说出的话,写下的文字,有一种撩拨的味道。几年前看夏洛克,Brain is new sexy.这句话要送给道长。会心动的那种性感。不晓得是否是因为睡前听到的声音缘故见了道长两次了……而且是软绵的梦……醒来欲哭无泪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的天……很危险丹妮……

  最近的最近。

  《一千零一夜 出走季》影评(四):哇哇哇

  先把短评贴一下。

  半年前尝试看了一下,安静祥和,没有有趣故事、没有激烈火花,有的只是娓娓道来完全看不进,弃之。 这两天忽然想到这个节目,再次尝试,一模一样的节目,居然看得津津有味小时候香菇长大后有一天忽然爱吃了且持续喜欢。 这大概率就是一种缘分,时间不到不必强求,在合适的时间接受即可,无需抗拒

  道长所宣扬的独立思考反思精神每每听到都会有一种哇!哇!哇!的感觉

  好想下载保存下来啊,总觉得以后会看不到了,是我想太多吗?

  《一千零一夜 出走季》影评(五):吐槽

  挺喜欢道长的,但是看了两集实在受不了他总读错别字了。

  金阁寺那一集大概三十秒把金箔说成金bao,把室町幕府说成室ding……要是别的节目就算了,可咱是读书节目啊,很多观众不知道的会以为那就是正确的读音。

  弹幕里有人说港台有些字词的发音普通话发音不一样,一些外国人物品译名不同不要紧,但这很明显已经是念字音错误问题了,既然是主要面向大陆观众的读书节目在这种很基础的东西上面还是要尽责一些的。[失望]

  当然在节目内容方面来说几乎无可挑剔,兼具高质量知识输出和趣味性,摄影简洁优美,节奏和缓,视觉观感极佳。

  《一千零一夜 出走季》影评(六):专门跑到京都cos道长

  按照道长的出走季,七天时间里真的把京都走了个遍,金阁寺、清水寺、罗生门、鸭川。。。还会再来的!金阁寺永远看不够!!!

  正巧住在罗生门对面的民宿,一早上便来到这里cos道长,各种道具勉强用上,甚是有趣。遗憾的是没有按照《古都》的路线步行那一大段,下次再补上罢。

  《一千零一夜 出走季》影评(七):每集都写点(更新至第三集)

  看道长的《一千零一夜》其实就好像听老师解读一篇文章、一本书,只不过道长比我以前的老师讲地好多了。

  新文学我觉得道长应该好好地讲一讲。什么是新文学?它与旧文学有什么不同?新文学有什么样的作用……

  当年,老百姓喜欢看的是鸳鸯蝴蝶派的文章和武侠小说,现在其实也一样。

  第一集:其实,我很好奇道长对当年很多文人主张的“汉字拉丁化”有什么看法,别忘了,连鲁迅都是这个主张。最后,道长说那些主张改革、革命的人也是当年的80后、90后。这句话听得让人热血沸腾,可是这些很多人都是抱着“救国救民”的思想留过洋的人,接受过当年的先进思想,又忧国忧民,只能说那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第二集:现在不也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吗?真是痛恨五四的先进思想没有真正地影响大众,现在很多人的思想还是停留在大清国时期。腐朽的传统思想还是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很多人还是害怕被人吃掉,但逮找机会了,还想吃别人。一句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第三集:这集没感觉道长讲的多好,有点失望。应该更多地讲一下史铁生的个人经历和感受。

  《一千零一夜 出走季》影评(八):第五集《丝绸之路新史》观感

  一千零一夜已经不在夜里了,明亮的光线可能会让道长声音的催眠力下降了,不过,也正如这一季开篇说的那样,这个节目是想唤起年轻人的信仰的,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在白天正襟危坐,来读书和思考新时代该有的价值观。

  我倒觉得没什么慨叹的,用更国际化的视角来看历史呗,文物是放在英国还是放在中国又有什么关系呢。

  历史是人类的历史,此国历史与彼国历史本来也没有严格的界限,古代很长时间我们的疆域都包括部分朝鲜半岛和部分东南亚,也有很长时间我们的疆域不包括西藏,所谓的中国历史,实际上是今天中国疆域的历史,那如果古代某国的疆域有一半在今天中国疆域里一半不在中国疆域里,那它的历史算不算中国历史呢?

  当然了,我也只是自己粗浅的理解。敦煌确实很好,王道士做的事确实很惋惜,但历史就是这样,人类就是这样,如果像我一样,学历史是为了指导自己的生活,那么很多事不应该有刻意的褒贬,斯坦因和王道士都没必要说成贼,他都有他当时做选择的情形,当然人品是有分别的,但别忘了道德本身也是随时代变迁的,如果让我来聊敦煌,我想我的角度是回顾古代各国交流的盛况然后幸运这个地方现在属于中国,中国人可以随时旅游来体会历史。

  《一千零一夜 出走季》影评(九):第四集《科学怪人》观后感

  每个人都是这样的人造人,只是程度不同,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独特的亚当,但每个人也都会慢慢发现自己不过是再平凡不过的俗人,每个人开始都以为自己有很多优点,但逐渐的每个人都发现世事的艰难,痛恨自己的出身贫寒就如同痛恨自己的出身是一堆死尸拼凑。

  人本来都是善的,恶从哪里来呢,从不平等来,凭什么我贫穷,凭什么我只能待在社会底层,那些美好的东西凭什么不给我,所以我要报复。作者是想为女性伸张,但被不平等对待的不止是女性。

  尼采会说,有本事你自己也争当强人步入上流不就行了吗,自己没本事在那里逼逼啥。确实,我没本事,我在逼逼,可这并不是我只逼逼不努力,事实是我已经非常努力了,但还是远远上不去,那我怎么办,我就要报复!

  骨子里,人是更喜欢看悲剧的,或者说,恐惧让人团结,描述灾难的文学更有影响力,所以畅想未来的人工智能一定得是毁灭人类的。

  两百年前的人还是很自傲的,两百年前的科幻即便要写一个毁灭人类的人造人,也只是从人造人被人类轻蔑而发起的报复。如今人们已经没有那么自傲,如今的科幻写到毁灭人类的人工智能,会把人工智能描绘的非常强大,毁灭人类是轻而易举的打扫卫生,这是古今科幻的差别吧。

  《一千零一夜 出走季》影评(十):随记

  《文学改良:中国的历史从此分成两截》 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前后历时5年,终将中国历史分成两截(文言文/白话文)。为何白话文会成为种趋势?首先,他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结果,其次,现代国动员的需要(部队动员)。为何要以白话文替代文言文?胡适给出了三个理由:①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白话文;(佛经译文)②世界通例,中国也不例外;(但丁-神曲-意大利文、马丁路德-圣经-德语)③更清晰得表达出写作者感情和思想。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的时候只有26岁,放在现在就是90后,当时他满脑子想的是要在中国掀起一场革命,果然他也做到了。道长吃卤煮的时候,隔桌的冯先生一席话十分耐人寻味,“现在的年轻人得有点信仰,得有点韵味。”身为90后,觉着脸上火辣辣,心中惭愧之感犹如涌泉不断地往上冒。我不禁的问自己同为90后的我都在做些什么呢?身在和平年代,我们丢失了很多东西,有些东西它是该丢的,但有些东西确实丢不得的,冯先生说得很对年轻人得有信仰,在我看来,这就是不能丢的。 茨威格说过:“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做一个有信仰有使命感的人,这个“人”才有意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