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妈妈,对不起》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妈妈,对不起》读后感摘抄

2020-05-12 23:0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妈妈,对不起》读后感摘抄

  《妈妈,对不起》是一本由[日]松浦晋也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3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妈妈,对不起》读后感(一):一点点感想

  这本书详细描述作者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症母亲生活。就像是把自己生活中难堪部分展示出来——承认自己照顾不好妈妈,承认自己已经被这种生活压垮。喜欢这本书,是因为作者写得真实

  作者每次为了让母亲生活更舒适一些,做出一点改变时,都是一场战争。阿尔茨海默病+老年人特有的固执,让母亲拒绝适应这些改变。心神精力就在这些一场场说服消耗殆尽。同时还要去做很多具体家务+你的工作

  我们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可能也真的事实。只有经历过这种艰难的照护生活的人才体会到其中的无奈艰辛。不要再带着褒贬色彩去说这句话。

  在书中,作者因为照顾妈妈太过艰辛导致精神压力太大而崩溃,甚至出现幻觉。以至于到后来,他因为忍受到了极限动手打了母亲,这也是导致母亲最终被送入专业的照护机构原因。而之后,又陷入到无尽的悔恨当中。母亲的病,不会让她记得这次被打,这也更是让人感到辛酸地方,只会让作者更加悔恨。

  在重大疾病面前,人类脆弱不堪人性也经不起考验。这个时候也许将照护的负担外界转移,也不失为一种更好的选择

  说到专业的照护机构,在日本,是一个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所以,相应的养老制度设施都比较完善,也很专业。能帮助个体庭减轻照护的负担。反观我们自己,80、90后一代作为奔向中年的独生子女,我们将来要如何兼顾工作+养育子女+赡养老人,这三副重担?这本书,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实在建议

  同时,作者不避讳照顾母亲时的压力和自己的软弱,为读者呈现出照顾病患的真实状态。若有正在经历这种事的人,可以从中找到理解安慰,和一些实际解决困难的新思路

  当然了,最后还是希望所有的父母,包括我们自己,都能健健康康的,同时也能提前为父母,甚至我们自己的晚年生活做好准备

  《妈妈,对不起》读后感(二):别让成为悔恨

  “父母是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孩子是和死神之间的一根绳。到了而立之年害怕墙倒;到了生命之末,想要抓绳。” 所谓养儿防老”,可真的能防住吗?尤其是父母年迈且长久病重缠身。正如古语所言:久病床前无孝子。确有些道理可又略微唏嘘。父母给予孩子的爱远远大于孩子将来所给的回报。可他们却毫无怨言。而身为子女,反倒是对年老的父母挑三拣四。这是很多人的通病。即便知晓该做法是不对的,却依然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行。 因而,说实话,我很佩服作者的勇气,能直言不讳地将照顾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的看护日子袒露出来。在看护日子里有不耐、有煎熬、有争吵,甚至有动手,似乎一场疾病成为一道考验子女孝顺的检测。面对母亲日益严重的忘性:忘记吃过午饭、忘记关煤气、从而将家里厨房搞得乱七八糟;忘记昨天、前天、大前天下过单的电视购物品,从而给家里造成一笔不小的开支与退货麻烦;除此之外,更崩溃的便是处理老人的脏污,每天大量的清洗与异味充斥,着实令人感到疲惫与烦闷。而且,为了照顾母亲,工作肯定无法兼顾,每天遭受“内外夹击”,自然会走上极端。当看到作者动手打了母亲之后,错愕可是又能理解。长期以往的积压似乎寻找到了一个发泄处,将所有的不满都得以释放出来。可是看到母亲下一秒便忘记儿子打了她后的喃喃自语时,顿时复杂又凝噎。原来我们对照料父母如此缺乏耐,如此心生怨恨。可待到父母真正永久离开时,却悔恨自己当时没有做到最好。 《妈妈,对不起》这本小说写的很真实也很感人。尤其是将生活的细节放大化,更能引起情感共鸣,更能使人感同身受。而且对于正在护理或将要走上护理之路的人来说是个很好交流参考。此外,对于身为子女的我们在父母病榻前如何才算尽孝也颇为深思。刚好,今早在朋友圈又刷到这样一句话,我觉得很应时这本书,“她的皱纹是无法偿还的借据 她的背影是无法释怀的风景”。对于父母,似乎不管我们做的再多都不够,更遑论我们可能连万分之一都不及。因此,我们应该大概可能都欠着父母一句话,那就是“爸妈,对不起!爸妈,我爱你们。”

  《妈妈,对不起》读后感(三):别让爱来的太晚

  有一些古话说的很好,树欲静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有多少人在失去后才懂得后悔才想到珍惜,然而当那些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 作为医务人员,关于阿尔茨海默症我了解很多,你也能懂得这种不可逆的脑损害能够给人的生活以及心理,精力带来多大的影响,疾病不只在摧毁人类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在一点一点的腐蚀的家人的意志。 在这本《妈妈,对不起》中,我能够从这一字一句中读到作者的后悔与惋惜,我也能够看到作者的母亲一点一点的丧失自己的记忆力以及自己的生活能力,作为一种老年人高发的疾病,阿尔茨次海默症就像一种病毒无限的的侵蚀这个年龄段的老人,从一开始记不住存折放在哪,到后来一直忘记去关煤气,似乎子女的耐心也在一点一点的被消磨。 其实他那一刻我已经能想到那些子女的心情都是什么样的,最近很火的一个新闻,一个男子因不满瘫痪在床的母亲就下手将母亲活埋,而幸亏警方的及时救援救回来母亲的一条命,但是看到那个新闻的时候,我简直是震惊的无与伦比,为什么这世上竟有人能做出如此丧尽天良的事,其实表面上看是与家庭的不完美教育有很大的关系,那其实在背后他它隐藏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如何能够调动起子女的内心的良心感? 其实回想起自己从小到大和父母争吵过的次数简直是数不清,有时候因为他几句唠叨,让我觉得厌烦了,回头对他大吼大叫,而后自己慢慢的后悔,却从来因为不想失去面子而从来没有去道歉。 虽说对这个作者不是很了解,但是觉得写的文字很优美,都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字功底很好,他将自己的亲身经历用优美的一种语言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每一个读者的落泪悔恨。 人这一生后悔的事情太多,但我们不能让对父母的爱成为我们后来后悔的根源,什么时候的我们开始被繁忙的工作挡住了双眼,而失去了对父母的一点点关心。 世间的很多事,其实我们只要平时多注意一点,结果或许就会不一样,对待父母多上心一点多认真一点,多尽职一点,也许结果都不一样。 那条活埋母亲的微博评论下面排名第一的评论,博主说他的外婆瘫痪在床十年,走的时候干干净净身上没有一个痔疮。 你知道你妈妈今天穿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吗,别让爱来得太晚。

  《妈妈,对不起》读后感(四):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这本书让我看的很“心累”,因为形同于日记一般的描述很容易让人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而一旦带入其中,体会到作者在照顾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的点点滴滴,该是有多么无能为力,更可怕的是这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疲惫,更是一种精神与心理上的负担。

  但是没有办法,患病的是我们最亲最亲的人,我们只能选择面对,迎难而上。其实,我们总以为忘记一切了,是不是患病的人就不会痛苦了,答案很明显不是。在清醒的时候,知道自己即将一点点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恐惧,实在是太可怕太让人心疼了。就如同书中讲的,妈妈突然不练太极了就是前兆,明明是很喜欢的东西,但是却因为记不住动作,而选择放弃。身为儿女的作者与书外的读者,我们或许没办法知道那时候“妈妈”的想法,可能在夜晚,她也曾独自落泪,想及此,再想到如果我的亲人也面对同样的处境,真的是读到这里眼泪止不住地落下来。

  而有了需要照顾的一方,必然就有付出精力去照顾的一方,本书就是以提供照顾的子女的视角切入。看完后,我觉得这个过程就和从零开始养育一个孩子那样艰辛。看着为了哄母亲穿成人纸尿裤而自己也要做示范脱下内裤穿上纸尿裤的子女,看着在工作生计与母亲需要自己两者间痛苦摇摆的子女,看着一遍遍耐心教导劝说却徒劳无功的子女,我们都是普通人不是超人,所以才会有了让“儿子”追悔莫及的那一次动手打了妈妈,这样的他同样是让人心疼的存在啊。而唯一的一抹亮色,就属趁着母亲睡着的时候,骑着摩托到离家近的电影院看一场电影,短暂的逃离,却是像岸上即将渴死的鱼等来的一杯海水,瞬间即逝。不仅仅是被照顾的一方,看似健康的照顾者的一方,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同样要引起重视。

  日本的福利制度算是比较完善了,却仍旧对这种境况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这种极其折磨人的病症真的要引起全世界的重视才行。看完书,我也上网查了很多的资料,阿尔茨海默病是不可逆的,只能尽量预防,只能尽可能延缓。所以,我们每一个人一定要好好关注自己父母的健康状况,出现症状早点寻求医生的帮助,不要事情发生了才追悔莫及。

  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不要觉得离自己还很远。

  《妈妈,对不起》读后感(五):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妈妈,对不起》中无法弥补的亲情

  读此书时,适逢在网上看到一则令人惊恐的新闻——一男子将瘫痪在床的母亲置于穴洞封口活埋。是什么样的一种境况,竟使得儿子做出如此人神共愤的事情,我的内心感慨万千。 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自然人,谁都逃不过时间的追索,然后逐渐地走向日落黄昏。所幸,人类是有血缘的,有相互依偎相互温暖的亲情。然而,对于身体机能逐渐衰减以致消退的老人,为人子为人女的中青年,忙碌在自己的家庭事业之中,对于父母的反常行为往往缺乏必要及时的关注与重视。 该书的主人公是一位单身的中年纪实作家,一如他的职业身份,他用娓娓道来的细笔,把自己与得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一起生活的故事,诚恳又充满深深愧歉之意的情感表露无遗。 他有一个弟弟,在东京做IT架构,公务繁忙。他还有一个妹妹,侨居德国,与家里的联系,全部维系在电话与视频之中。于是,照顾母亲的责任,全部落在了他的身上。 在他母亲的那个年代,女性的职业地位很低,职位没人给,看书会被骂。母亲遇见父亲后做了专职家庭主妇,养育了他们兄妹三人。后来,他母亲靠开办英语培训班,有了稳定可考的收入,才有了时间与精力去打理自己追求的精致人生。 谁也逃不脱自我意识的局限,哪怕是至亲至近的人。作者忙于自己的采访和手头上跟编辑约定的两本书,对于母亲生活起初表现出来的混乱,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至于没能够及时带母亲去医院检查。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紊乱的精神疾病,会让人的生活不能自理,并且严重影响人的情绪。对于他们的照顾和关爱,不是细心体贴就能做到万无一失。你需要照顾病人的意念,按他们的意念做事。即便如此,在他们的下一刻的意识里,你仍然是错的。作者把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呵护母亲的生活之中,不厌其烦地纠正母亲电视购物的非正常行为。那是一个死循环一样的行为,让人伤透脑筋。销售商也是可恶,为了自己的利益,一而再地套路那些不幸的老人。 照顾年迈父母的生活是个人是家庭是社会迫切关心的问题。希望在未来的科技里,医学的进步能给予阿尔茨海默病完善的治疗,让更多的家庭不再遭受亲情的折磨,不再有“久病床前无孝子”这样令人痛心的现象。

  《妈妈,对不起》读后感(六):一本饱含温情的实用书籍

  老年痴呆,对于一个二十出头的我来说,简直再陌生不过了。这件事离我本人很遥远,离我父母很远,但是对于隔一辈的爷爷奶奶来说这件事一点都不算远。回到我自己,看这本书的初衷是它关于死亡的话题,通过老年痴呆展示出来,比任何一种生死的过程都更漫长,展现的心理变化更加淋漓尽致,而我,也从这本书中收获了独一无二的生死感悟。

  作者是一位日本的年轻人,有着自己喜欢或者只为养活自己的职业,每天忙碌奔波在城市的压力下,这样的描述看起来就像是我们大家的缩影,这个人可以是我,也可以是你。我们都在为自己的未来奋斗着,同时也有远在家乡的父母对我们寄予的期望。

  如书中描述:所谓子女一场,正如风筝与线,孩子是那向往自由的风筝,乘着风,向着天空奋力的翱翔;而父母是那条不粗不细的线,若即若离的牵着我们,有时风筝飞到尽兴时,甚至忘记线的存在,但当有天风浪太大,那风筝定会首先去找那条线,那个心里觉得一定会保护它的那条线。而我们也是如此。

  整本书包含一条完整的时间线,从作者还是一个普通的工作者,到母亲出现一些症状,有天得到医院的确诊,到心里慢慢接受母亲的老年痴呆,到心里压力大到崩溃,到母亲身体逐渐出现的变化,到第一次动手打母亲,到不得不和母亲分开。作者几年的经历,浓缩成一本几百页的书,每张纸的字里行间都是作者和母亲的亲身经历,都带着真实的经验,独特的感悟,对公众有益的指导。值得家中所有有老人的年轻人仔细阅读建立心里防线,也适合对未来迷茫不知所措的年轻人,提前来看一下年老的人生有多无力。我属于后者,但是却也有对前者的理解。

  拿到书的上午就读完整本书,因为最近在看一个关于生死的纪录片,也因为自己在研究死亡的过程。起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带着一些疑问的,比如:照顾一个患病的老人,不是很多中年人都在做的事情嘛?为什么作者的经历值得记录下来?老年痴呆已经不算是新鲜的疾病,为什么有人专门写出经历?等等问号一起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从我翻开第一页的书开始,所有的疑问都忘却了,心中只是单纯的跟着作者的文字,走进一个普通的日本家庭,面对一位普通的日本老人,体会他患上病症之后的状态,不得不夸赞作者的文字代入感很强。

  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保健品的章节。保健品不止在日本,在中国可能更加流行,老年人深信这些从讲座买来的三无药品能瞬间解决所有疑难杂症。当然作者的感悟来自,他收到亲戚的保健品,是让母亲试一试,而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其实用古话说就是病急乱投医,在茫然慌不择路的时候,每一颗稻草都是可以救命的,但结果能,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还有作者动手打母亲这部分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一个自身饱受折磨的儿子,在自己身体心理承受范围的边缘,失控的瞬间打了母亲,反倒是母亲,她一直说着,竟然敢打你妈妈?这句话让我泪目。返老还童,老人越老越像小孩,作者的母亲也不知不觉变回小孩,面对自己的儿子动手打了自己,她也只是惊慌的重复着这句话。

  如果你对自己的未来迷茫困惑,这本书的时间历程比任何一部电影都有力量,它虽然全文没有一处鸡汤,但是却满是鸡汤的影子,因为它通过年老的描述,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更加珍惜拥有的一切!

  《妈妈,对不起》读后感(七):时光你慢慢走

  昨天是第三个无走失日,@央视新闻 发文发现戴黄手环的老人,请帮TA回家。原来我们国家已经大约有1000万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患者。可能这个数字放在整个中国14亿中是有些渺小,但对每一个家庭来说,却是重中之重!

  早几年参加过一次分享会,后面无意中得到了一支黄手环,看着蛮普通的,其实在当初并不知道这个黄手环有什么作用,特别是自己做为一名年轻人,后面还是百度了下才知道这黄手环的作用。而那会,我几乎没有看到过有佩戴黄手环的老人。就连现在,有佩戴的也是少之又之。每天都有不同的新闻,最怕看到的是哪家有老人或是小孩走丢了,受罪的是不仅仅是老人,还有家人。

  《妈妈,对不起》是日本松浦晋也写下的自己在照顾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妈妈时的手记,整整1000日的看护日记,这对在同样环境下具有同病症或是其它类似病症有很好的警示效果。也提醒我们大家,老人一日一日渐渐老去,是时候多多关心他们了。

  松浦晋也在发现自己的妈妈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时,坚持自己一个人照顾老人。我觉得这在病魔面前绝大部分的中国家庭里都会采取的措施。事实上,就是因为照顾自己的妈妈,还要同时忙自己的工作,日常的整理打扫,做饭等,松浦晋也与妈妈的矛盾也在日渐的接触中慢慢的爆发了。但是真的,能一个人完全应付着有阿尔茨海默病患,真的蛮佩服的。古人就讲“百善孝为先”,能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去照顾着老人,能做到的又有几个子女呢?

  尽管在自己的妈妈发病前或是病发时有很多的一些表现,却因为自己的疏忽,而一而再的错过了一些最佳的治疗时间。很多的中国家庭在疾病面前,都未免会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的这种情况。但日本对这病症的却有自己的一套系统,可以去申请照护保险。这一点,我们做得还真不好。

  其实不仅仅是阿尔茨海默病,就连一些其实的病症,在护理的时候也是遇上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妈妈曾经在老家护理外公的时候,也遇到过很多跟她一样的护理人,明明大家都是健健康康的,到后面病患的情况没恶化,反而是护理的人早早的离去了。为此,妈妈也不在去纠结以前想的很多问题了,在外公休息的时间,也会到处去窜门,让自己放松下来!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希望时光慢慢走,给我们多一些时间陪伴在父母的身边。

  今天恰逢母亲节,在此祝天下所有妈妈节日快乐!

  《妈妈,对不起》读后感(八):生命末端得不到的爱

  恰逢母亲节,祝天下所有的母亲们节日快乐,幸福健康!我们能来到这世上,都是母亲含辛茹苦怀胎十月,然后从鬼门关走上一遭才生下我们。教我们说话,教我们走路,呵护我们一点点茁壮成长为人。我们终会长大,母亲也终会变老。近年来,一种折磨人的病痛普遍发生,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不仅折磨着病人更压垮着整个家庭。

  虽然这种病是近几年才被广泛关注的,但是我们看看身边的老人,有多少是中风行动不便瘫痪在床的人。不管是那种病,对于一个家庭的打击都是致命的。即使远在日本,松浦晋也在这本《妈妈,对不起》中,就记录了自己看护患病母亲的日记。面对疾病,我们是那样的无奈,面对生活,我们同样崩溃。

  从确诊患病的那刻起,“我”不能接受,母亲同样不能接受。其实老人们都怕哪天自己没用了,怕被嫌弃,怕变成一个拖累别人的病人。面对自己不受控制的行为,他们自己心里压力也很大,往往患病初期变的精神焦虑脾气暴躁。从一个曾经照顾别人的人,仿佛瞬间变成被人照顾的人,心里的落差,对病魔的反抗,生活都没了积极性。而我开始照顾起母亲,才发现根本不知道母亲的生活方式和喜好,大大小小的琐事无从下手。有时候已经很努力的照顾母亲,却得到了埋怨的回应。当病情日渐恶化后,母亲就需要一个人全职照顾了,必须有个人辞职照顾,可是辞职就无法赚钱养家,即使有养老金也会面对生活开销的压力。对于许多普通家庭来说,如果上有老下有小,尤其是独生子女和四位老人的家庭,成年人是家庭支柱,任何一方生病出事,都是对这个家庭致命的打击。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我”崩溃了,身体和精神上的挫败,甚至出现幻觉,失手打了母亲。幸好日本的养老机构比较完善,母亲最终被送进养老院。直到最后失去母亲,这本书里记录的都是作者的追悔和愧疚。

  久病床前无孝子,养儿容易送终难,为什么不能给生命两端同等的爱呢?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别等到失去那天才追悔莫及。生活就是那么真实,现实就是那么残酷,为了好好的活着,坦然接受生命的考验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