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诗史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中国诗史读后感精选

2020-05-22 23: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诗史读后感精选

  《中国诗史》是一本由[日]吉川幸次郎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38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2-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诗史》精选点评

  ●吉川幸次郎有看法

  ●谁云玉石同,泪下不可禁!

  ●书翻千秋史,谈尽古今愁。

  ●李庆,也就是译者之一,我再也不想到他的名字……

  ●這本小書,讓我認識了吉川幸次郎。巨讚!

  ●强烈建议豆瓣设六星制。

  ●好像是把诗歌诗人从分裂的个体慢慢合成作为一个鲜活完整创作主体

  ●並非完整意義上的詩史,只是歷年論文的線性排列,但內在理路卻很是統一,往好裡說是治學思想一以貫之,往壞裡說是因循多而創見少。事實上,書中僅論項羽《垓下歌》、劉邦《大風歌》、阮籍《詠懷》、蘇軾、李夢陽、王漁洋《秋柳四首》諸篇有新人耳目之解,其餘篇什不過是一般描述,頗為寡淡,有拼湊之嫌。封底品評,未免過譽。取其可學者即可。

  ●说实话几乎没有任何收获。。。

  ●又吃一记安利~ 为了那篇对韦苏州诗的独到点评~

  《中国诗史》读后感(一):悲哀的扬弃

  与《宋元明诗概说》两本一起读的,吉川先生对中国诗格有种一以贯之理解,就是“燃烧和持续”(六朝唐代),“悲哀的扬弃”、“心情渐趋平静”(宋)。他喜欢具体作品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之下去分析,对中国诗歌的把握和选取,也是精准和独到的。

  《中国诗史》读后感(二):新鲜论调

  日本学者看待中国诗歌确实有别样味道,与本土的分析评论家角度不同。每篇都独具慧眼,站在一个生僻的峰上看待历史及历史下的诗。然这本书应该算是中国文学史入门级读物,文中只是简单列举各朝代最富个性艺术特性人物。对于宏观把握中国文学史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中国诗史》读后感(三):摘录

  1 政治文学哲学,是三位一体要求。文学成为民族普遍性行为,是普遍必须的教养

  2 六朝的绝望哲学 李杜的可能哲学

  3 诗的任务是去接触散文所无从追踪的无限制确定事物

  4 古文乃司马迁所开创的史传文学的变形

  5 中国文学长凝视地上,凝视人间,是其他地域无法匹敌的。“中国没有产生莎士比亚,但要看到,西洋也没有产生司马迁和杜甫。”

  《中国诗史》读后感(四):阅读笔记

中国文学的一种理解

  纯以实在经验素材的作品被认为是理所当然。诗歌纯是抒情诗,以诗人自身的个人性质的经验(日常生活及生活四周的自然界的经验)为素材的抒情诗主流。以特异人物的特异生活为素材,从而必须从事虚构的叙事诗传统缺乏的。散文也是以叙述实在事件的历史散文或将身边的日常事情作为素材的随笔式的散文为中而发展下来。

  积极拒绝口头语汇和语法而保持书面语的纯粹。

新的恸哭——孔子与“天”

  关于“天”思考:远远躲在人类背后的消极的庇护者,引起人类的思维与行动,首先是人类的责任,天只不过从背后加以援助或牵制而已。“非天夭民,民中厥命。”

  经常勤劳则保长命,耽于逸乐则致夭折。

  但是颜回早死,孔子大呼“天丧予”则对上述乐观思想产生动摇,而认识到“天”的无常,人类是渺小不安定的存在。

项羽《垓下歌》和汉高祖《大风歌》

  一个是失败的英雄的悲歌,一个是成功英雄的欢歌,方向相反但其深处的感情则相通,即人类在“天”面前的渺小和不安定。

论司马相如

  西汉社会的游侠气质和儒学背景一起确立了修辞性语言的新价值。汉武帝积极追求快乐本身是具有游侠气质的帝王,司马相如同样在游侠气氛中度过了自己的青年时代。

关于孔融

  过剩的论理,以及作为它的堕落形态的过剩的机智和它们在人际关系方面过剩的友情,是东汉末文人的性格特征。

阮籍传

  以过度饮酒为首的种种超越常规的行为是阮籍有意识地躲避权利的中心。虽是酒徒,但作品中很少出现酒,他并不歌咏现世的快乐追求,而向往神仙的生活。

  阮籍积极地希望作为完全的自由人来支配自己的一举一动,并且对只是这样去生活持有自信,完全只相信自己的良心,同时他对世俗中的生活也宽容的给予承认。这是不幸的时代中产生的少数优异者的生活态度,不可能成为多数人的生活态度。

  从广大的视野处理严肃的主题,在过去的文学中是赋的职能《幽通赋》《思玄赋》,阮籍将严肃阔大的主题移到了五言诗中。

陶渊明

  陶渊明的语言通常是平静的,但是具有高密度的平静,其内部,复杂而浓厚,并在碰撞冲突。就像深渊之水,表面沉睡在一片令人静穆的碧色之中,可在它的地下,几股相互矛盾冲突的潜流在撞击着争斗着,他们力量的平衡产生了表面的平静。

  此中有真意:真就是趋向真实的开端,暗示和预兆之意。意,恰好要下雨还没有下,云青青而欲雨的气象叫做带有雨意。往南山欣然归反的飞鸟的姿态,其中才有这宇宙的真实,并不是将其断言为有明显轮廓的事态,而是说其中有对真意的暗示。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唐诗的精神

  唐诗的繁荣,首先是韵律的完善。其一是有着自由韵律的五言诗和七言诗,篇幅增长,不仅是单纯歌咏瞬间,开始借其表达思想和见解。其二是短诗形式的精炼。律诗和绝句的平仄逐渐确立起来。

  其次是卓越的思想性。王绩 陈子昂 李白 杜甫 。对贤达政治的追求,并认为完全有可能实现。

  盛唐诗人个性极为分明,晚唐诗人千篇一律。

李白和杜甫

  李白以自身奇特的幻想来包容整个世界,是一个从“无”产生“有”的人,杜甫则是从“有”中产生更大的“有”。

杜甫小传

  要注意杜甫诗歌创作的政治背景,但其自身政治才能,则是“好论天下事,高而不切”。

白居易

  白居易的繁复更多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所主张的行为——诗歌不能被特权垄断。

  三百篇之所以为经者,亦以其俗也。诗以吟咏性情为本,俗则能尽其情。俗而又俗,固不可取;俗而能雅,秒之所以为妙也。

李商隐

  叛逆和反抗的精神。

宋诗的情况

  冷静的美,从一旁审视自己,作为流转的世界中的一物而被审视。

关于苏轼

  把人生看成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是由苏轼赋予了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诗史》读后感(五):笔记:中国诗史

  中国文学史的一种理解

  只有近千年来产生的虚构的文学是唯一的例外,无论小说或戏曲都被容许以口语为其使用的语言。

  着重表现的技术:文学首先必须在其表现的技术上,必须使用高层次的言语。 在素材方面毋宁是崇古的→①对于非虚构的素材的尊重②对语言表现得特别尊重

  文学创作不是特殊的职业而是普遍必须的教养

  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美文

  《史记》显示出分裂的人间现实 推翻以前的各种哲学的乐观,以为无论以考什么意识形态都不能完成对于人生的说明

  齐梁文学成了绝望心理的逃避场所

  清算对于人的渺小的过度敏感的大诗人 李白(个人生活的充实 绝句)杜甫(理想社会的可能 律诗) 韩愈白居易

  《诗经》与《楚辞》

  对于先秦的书籍表示特别的尊重

  当时稳定的词汇和语法都还没有形成,词汇和语法都还很随便

  《诗经》在中国诗史的开端也显示了中国后代诗歌的方向,这就是“古典”(classic);同时,后来的中国人,也把这个古典作为特别重要的目标加以回顾。 第一,是它对政治的关心……当后代的诗歌过分流于游戏与唯美倾向的时候,《诗经》的这个倾向就被当做纠正的标准而加以回顾。 第二,是恋爱诗的丰富多彩……当后代的诗歌过分陷于批判的枯燥时,《诗经》的这个倾向就被作为纠正的标准而加以回顾。 这一古典中有种一种与后来的诗……不同的倾向,即对人类的强烈自信。像那种充斥于汉魏六朝诗歌中的把人类看作是受操纵人类、超越人类努力之上的命运支配的渺小存在的态度,在这部古典中毋宁说是相当微弱的……常常期待通过人类的努力恢复善意……这就是不甘心屈服于命运支配的精神。 《楚辞》的最大特征,就是具有为政治的诗这样的外廓,因为它仍然是强烈关心政治的时代的文学。

  人类的拯救,不靠神而靠自己是可能的,这似乎是中国精神的基干。中国的文明,一开始就是以这种精神为主流而发生的。至少就现存文献而言可以这么说。神话的早早消失,“圣人”概念的确立,都显示了这一点。万能的道德“圣人”,就是在地上的人类中间找到的神。这个概念,很早就见于《论语》、《孟子》了。

  由人类自己来拯救人类,它的手段只能是良好的政治,对政治的关心即由此产生。又,既然把人类看作是自己的拯救者,那么就必然会对人类具有善意的能力产生不倦的期待。 被当做拯救者的人类,其中大多数是凡人,对凡人一举一动的关注,即由此而产生。文学的感染力也从这里寻找自己的题材。

  新的恸哭——孔子与天

  人类,是一种为不可知、不可解的命运之丝所束缚的渺小的、不安定的存在,也就是说,人类的努力的结果是有限度的,人类的努力屡屡会遭到命运的打击。这种想法,古代的中国人未必全然没有。但是,就儒家的古典而言,至少就第一批古典“五经”而言,这种悲观思想是不大看到的。人类无论作为个人还是作为社会,都是幸福的安定的存在,这是人类的常态。人类常态的丧失,是由于人类努力不够的缘故。我觉得这样一种思想,在当时处于压倒性的地位。

  颜回夭折: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项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命运捉弄 项羽不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军事力量与政治力量的不足而是归于不可抵抗的天意

  所谓“变风变雅”之诗,大半是意识到自己不行的人们的不平之歌。天的原则没有显现的时代的歌

  《诗经》中所能见到的天,是有一定倾向性和意志的天,至少是以祐善罚恶为原则的天,因而就是值得信赖的天。当人们觉察到天对这个原则有所违背的时候,就能向天提出诘责与质问。《王风·黍离》的“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秦黄鸟》的“彼苍者天,歼我良人”。→把例外合理化

  《离骚》“指九天以为正” 希望被辜负而产生的愤怒

  《古诗十九首》或隐或现地追怀着过去的幸福,把现在的不行,作为不可理解的变化来歌唱。

  汉高祖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自己从前不过是一个令亲兄弟们感到头疼的、和无赖汉差不多的村吏,现在却作为“威加海内”的最高统治者“回故乡"了

  项羽的歌,是对境遇的激变及因激变而产生的境遇不可解的下降的哀歌。而刘邦的歌,不也是因为境遇的急剧上升从而感受到天意的无常吗?

  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

  横绝四海,又可奈何? 皇太子势力

  论司马相如

  确认了儒学中主张地位与教养一致的这部分说教

  武帝拥有尽能够完成历史转变的漫长的在位年数。武帝在公元前141年父亲景帝死后即天子位,当时才十六岁,至公元前八十七年七十岁时崩,君临中国全土达五十五年之久。此后,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唐玄宗在位四十五年,宋仁宗在位四十三年,清圣祖在位六十一年,清高宗在位六十年。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在位的时期,都是历史的成熟期或转变期,武帝的情况与他们是相近的。

  以艺术感染力为目标的语言的制作及鉴赏 语言的制作

  忽视文学的生活→重视文学的生活

  像齐、鲁这样的地区,因为拥有古文化传统,因而文化的获得容易被看作是通过复兴的形式而不是通过创造的形式来进行的;而新开辟的地区(蜀地)则与此不同,它以那丰富的物产和由此而致富的富民们为背景,不断地酝酿着新文化或新文化能够产生的氛围。

  相如与文君的恋爱故事。在中国文献中,以这种形式记载这样的爱情,可以说始于司马相如的传。

  武帝时代儒学的确立,把后来的中国人的思想纳入了儒学的轨道,阻碍了文学精神的自由发展,在这一点上,是中国文学史的祸害;但同时,由于儒学的确立,文学开始在中国社会中确立了它的地位。

  西汉社会的游侠风气 无节制的快乐——儒

  对常识的反抗——司马迁《史记》的立场

  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是在不断进步的,但作为个人,则屡屡要经受挫折。

  常识的暴力 伯夷 只有历史价才是因常识的暴力而遭受不幸的人们的异代朋友

  关于短萧铙(nao)歌

  “声”:不具有实际意义的表示伴唱歌声的文字

  “辞”:具有实际内容的文字

  “艳”:附随于音乐的前奏部分而与歌的本体不一定有关联的文字

  炽烈的内容

  曹操的乐府诗

  轻文学——赋

  一方面采用了市民的诗形,继承了市民的感情,同时也充满了具有文人特点的新的构想。

  关于孔融

  在当时的社会中,对孔融那样的性格,有的阶层寄予好意,有的阶层则恰恰相反。

  总之,孔融不是一个能够与曹操协同步调的人物。过剩的论理,以及作为它的堕落形态的过剩的机智,和它们在人际关系方面的表现——散布在具有同样的论理与机智的人们之间的过剩的放浪的友情,构成了后汉末文人的性格特征。他们的最后一个代表,便是孔融。而从后汉末这种风气中,曹操只是巧妙地、注重效果地继承了它促使人的精神趋向自由的一面 ,而割弃了它过剩的部分。孔融和这位把取得更多效果作为目标的实干家曹操,在气质上终究是难以投合的。他把如下两句话当作贯穿自己一生的生活宗旨:

  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

  关于曹植

  他在相当一个时期内是中国的诗神

  《野田黄雀行》整个景象非常激烈

  强烈的对友情的赞美:《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愿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

  阮籍传

  “能为青白眼” 穷矣! 醉倒在美妇人的身旁 绝壁上碰壁而哭

  实际上是具有最纯粹的感情的人 嫌恶他律性的生活 自己健康的心理 新伦理的创造

  阮籍的《咏怀诗》

  八十二首咏怀诗的哲理的四个层次:

  首先,其哲理的出发点是悲哀的感情,这同时也是构成其整组咏怀诗的基础感情。这悲哀产生于对人类的幸福脆弱易败的伤悼,虽然仍可看作是汉代乃至建安五言诗的延续。“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感情的孤独“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人类幸福的脆弱“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

  但在哲理层面上,阮籍诗的特别之处在于,他倾向于把幸福的丧失看作是具有广泛性质的人类的必然,而不仅仅是个体视角的偶发事件。类似“繁华有憔悴”这样表达盛者必衰之理的句子,是他在诗中反复咏唱,表现得最多的内容。进一步地说,阮籍认为导致幸福必然丧失的根本原因是永不停止向前推移的时间。在时间的洪流面前,人类无能为力,因而阮籍诗同样延续了汉代诗歌对于时间推移的嫌恶和控制欲,并将这种感情表达得更加深刻。

  其哲理的第二个层次是对导致人类丧失幸福的直接原因,即人与人之间的恶意的重视。如果说随着时间推移幸福终将丧失是人类的必然,是无力抗争无法阻挡的,那么这世上充斥的人与人之间的恶意以及出于恶意的背弃行为,则是人类加诸于自身的怨毒。而这怨毒正是使人生变得艰难甚至导致不幸的重要原因。“须臾相背弃,何时见斯人?”

  接下来第三个层次中,阮籍指出,人生之所以如此不幸,尤其是充满着由于恶意而相互背弃产生的不幸,是由于人们追求过剩的生活。他认为,通常被当作是人生幸福的富贵荣华,其实是人生的过剩。对过剩的欲念和向往,会刺激人们选择偏狭和无节制的生活方式,策动人与人之间的背弃仇视。人一旦走上追求过剩的道路,其结果必然会陷入不幸,所谓“高名令志惑,重利使心忧。亲昵怀反侧,骨肉还相仇。”

  在其哲理的最后的层次中,阮籍提出了从这种人类的不幸中解脱的方法——建立非过剩的生活,追求所谓的永久性生活。我们可以将建立所谓的非过剩的生活理解为是忌避世俗的幸福,在经济及社会方面都选择节制的生活方式,通俗地说即是抱持弃富贵就贫贱的生活态度。但对阮籍来说,他所强烈憧憬的非过剩的永久性生活是神仙的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中可以拥有自由的情趣和精神状态,并且不受时间推移的影响,正是人生的理想形态。“小人计其功,君子道其常”

  作为永久性生活→陶渊明 神仙的生活“谁言万事艰,逍遥可终身”但又怀疑“可闻不可见,慷慨叹咨嗟” 用真诚来克服不幸

  《大人赋》果敢地展开 散文说理

  陶渊明

  若干个互相矛盾斗争的自我

  “形”“影”“神”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

  只有保全混沌才能保全活力

  高密度的平静,平静的内部,复杂而浓厚,并在碰撞冲突。

  “徘徊无所定,夜夜声转悲”“脱身既得所,千载不相违” 烦恼

  燃烧与持续——六朝诗与唐诗

  唐人喜欢的是瞬间感情的燃烧:落日斜阳夕阳 山丘树林空气 瞬间能摄住人们对而感情

  六朝人喜欢的是持续 流水游鱼飞鸟

  唐诗的精神

  严羽 高棅 初盛中晚 四个时期

  唐人向着前方,不仅是个人的前进,更重要的是社会整体的前进。

  李白与杜甫

  无中生有

  有中产生更高的“有”

  牡丹——李白的故事

  杜甫小传

  30—44 44—49 49—52 52—59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

  他主观上始终是想在长安 政治理想家

  丢人现眼亦在所不辞地不断倾诉着 唯有政治方可拯救人类的不幸

  韦应物的诗

  清冽 摄取抽象化的世界以提炼出其精华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韩退之的诗

  白居易

  繁复性:饶舌,唠叨的、反复陈述的性质。 缓慢松散的语言

  常见的词语不断出现 不适合写抒情诗 用难以作诗的方法在写诗

  “中唐”:文学的中心由诗歌转向散文的征兆

  诗歌不能被特权所垄断

  杜牧

  李商隐

  手法、题材不健康 “小怜玉体横陈夜” “池光不受月,夜色欲沉山”连自然景色都是病态的 有力的病态形象 青春的激情 反抗的精神 人生相对的内心的昏暗世界表层的东西 对这个潜在世界的恐惧 西昆体没有毒素所以无药性

  宋诗的情况

  激情的尽情表现,被作为孩子气的夸张而加以避免。因此,悲哀被抑制了。这是因为悲哀最容易成为表现激情的素材。

  把自己视为流转之物 “我行日夜向江海” “我的旅行”

  关于苏轼

  “读书万卷不读律” 王安石的改革也是一种法律统治

  天性豪放,但感觉细腻,喜欢节制。

  通过从多角度观察人生的各个侧面的宏观哲学,他扬弃了悲哀。

  “我生天地间,一蚁寄大磨” “离合既循环,忧喜迭相攻” 想要扬弃悲哀的态度本身反而加深了悲哀

  “人生如寄耳,宁独为此别?别离随处有,悲恼缘爱结。” 把人生看作是一个漫长的波动的时间过程的看法

  他之后很少歌咏对人生的绝望与悲哀,这正是因为他们都生活在苏轼改变了诗风以后的缘故。

  他拒绝承认自己是高人一等的人,而是希望作为一个市民来生活。

  诗人与药铺——关于黄庭坚

  关于陆游

  一个充满激情的人,越是经受挫折,他的激情就越是高涨。

  托梦之诗,唯有在梦中才能进攻金。

  对于过于冷静的北宋诗风进行反驳的倾向。抒情的复活是通过这个大诗人的行动型性格才结出果实的。

  天生的激情 后天养成的广阔视野 多角度地反映现实

  关于元好问

  《中州集》 “南人简约” “北人深芜”

  认真地审视这些刺激 反复提炼

  那时诗坛的风气倾向李商隐 金朝“苏学”

  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明朝遗忘 钱谦益发现

  关于高启

  南宋以后成长起来的市民诗的绝顶 对政治的关心 倪瓒 《元史》的编纂官被迫出山

  欲寄故乡言,先询上京事。

  诗之要,有曰格、曰意、曰趣而已。

  李梦阳的一个侧面——古文辞的平民性

  不分青红皂白地厌恶宋诗,其结果,就跟宋诗所作的那种努力完全隔绝开来。

  所咏歌的,已经不是现实中的自己的感情了。

  茅盾《夜读偶记》在评价

  回复到朴素

  承认散曲、杂剧等为体现文学之本质的存在,但另一方面,他自己却对之并不染指。

  文学常常具有向其所被赋予的环境争取自由的性质,或者说,要超越、背叛其所被赋予的环境的性质。

  渔洋山人的《秋柳》诗

  昔江南王子,感落叶以兴悲、金城司马,攀长条而陨涕。仆本恨人,性多感慨。情寄杨柳,同《小雅》之仆夫,致托悲秋,望湘皋之远者。偶成四什,以示同人,为我和之,丁酉秋日,北渚亭书。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浦里青荷中妇镜,江干黄竹女儿箱。空怜板渚隋堤水,不见琅琊大道王。若过洛阳风景地,含情重问永丰坊。

  东风作絮糁春衣,太息萧条景物非。扶荔宫中花事尽,灵和殿里昔人稀。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往日风流问枚叔,梁园回首素心违。

  桃根桃叶镇相连,眺尽平芜欲化烟。秋色向人犹旖旎,春闺曾与致缠绵。新愁帝子悲今日,旧事公孙忆往年。记否青门珠络鼓,松柏相映夕阳边。

  从单词的连续与流动之中产生观念的波动以及音调的波动

  一联上下抑扬激烈,联与联之间的抑扬也很激烈

  清末的诗——读《散原精舍诗》

  自然在朝着诗人挤压、覆盖而来。

  江声推不去,携客满山堂。

  明月如茧素,裹我江上舟。

  关于鲁迅

  西洋美的最早的理解者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中国的古典与日本人

  与世间所有人们共享悲痛与欢娱

  无神论,认为人可信赖凭依的只有人。对于人的强烈的信赖 提倡行善并从人们那里接受善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