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他自律、勤奋、有才华,却死于冲动和极端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他自律、勤奋、有才华,却死于冲动和极端

2020-05-24 07:46:22 作者:竹露滴清响 来源:麦家陪你读书 阅读:载入中…

他自律、勤奋、有才华,却死于冲动和极端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晏娇的领读

  音乐 moi- Angel Lover

  谷主麦家说:“读书就是回”。

  今天,是我们大家读书的第1057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更多读书的朋友

  麦家陪你读书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麦家陪你读书的第151本书——《魂断威尼斯》,这是德国作家托马斯·曼于1911年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托马斯·曼用主人公的死亡来提醒所有的艺术家:无论走向哪个极端都将遭遇致命危险

  第151本书,让我们一起去见证50岁作家与14岁美少年之间的情感纠葛

  在过去的几天,我们一起读完了托马斯·曼的《魂断威尼斯》。

  这部小说,除了探讨灵肉和痴迷,也探究了“现代性”的问题。知名作家在邂逅美少年爆发激情后,理性尊严知识,都在对美和感情追求中被击溃。

  托马斯·曼用主人公的死亡,来提醒所有的艺术家:无论走向哪个极端都将遭遇致命的危险。

  今天,让我们再来回顾剖析一下主人公阿申巴赫是如何一步步迷恋达秋,并招致死亡,再重温一下本书的对达秋美貌描写

  古斯塔夫•阿申巴赫因为从小身体不好,在医生劝告下没有上学,在家里接受文化教育,因为没有同伴养成孤僻性格

  他从小就爱写作,很快小有名气

  他从亲那里继承了“节制纪律”的品行意志道德伦理秩序感很强。又从母亲那里继承了“永远的吉卜赛人”血液获得冲动、情感、摆脱羁绊和不自由生命意识

  阿申巴赫极富责任心,对写作事业孜孜不倦严于律己作为一名艺术家,阿申巴赫理性而克制

  他甘于忍受寂寞孤独,远离大众,潜创作,作品被选入学校教科书

  40岁时便已世界知名,被当局奉为艺术家楷模,是在德国文学界享有盛誉的中年作家。

  50岁生日时被授封贵族。他对自己认识是一个“有尊严的艺术家”和民众青少年教育者

  理性让他明白自己的使命以及怎样去实现

  但是,人性复杂多变的。阿申巴赫到达威尼斯后,沉浸于城市水道和其神秘气息。为威尼斯所带给他的放松舒适惬意而感到很愉悦

  他在酒店餐厅见到少年达秋,被十四岁少年的美貌、纯净吸引

  在阿申巴赫来,达秋就像是象牙雕刻艺术品,散发着无与伦比魅力

  他一见就深陷其中,并下定决心留在威尼斯。

  但发现威尼斯的气候对他的身体健康影响,并决定离开威尼斯时,阿申巴赫矛盾了。

  他表现犹豫不决焦灼不安。首先是门房他用早餐催促他时,他很烦躁,认为时间还很早。

  到码头时候,也表现得步伐沉重闷闷不乐,一动身就开始后悔

  到了火车站,当有人告诉他,把他的行李寄错了地方时,他内心却无比欢欣,最后重返酒店。

  这期间,阿申巴赫的理智与情感进行着激烈斗争。

  一方面,理智很清楚地告诉他必须要做出正确的抉择,但另一方面,他为自己意志的薄弱感到无比沮丧,因为留恋达秋的美貌而让情感左右了理性。

  

  直到回到酒店,看见达秋,他的心情才舒缓下来。

  如果说,之前阿申巴赫的情感是小心翼翼,受理智约束的话,那么到最后他几乎失去了理智。

  当他从理发师那里得知威尼斯有瘟疫这一情况后,他又和卖唱的艺人、旅行社办事人员去证实。

  情况得到证实后,阿申巴赫先是恐惧,然后是失去理智的狂喜,甚至想着其他人都被瘟疫夺去了生命,在这里只剩下他和美少年达秋生活在海滩,尽享美好的生活。

  甚至,他一度打算不把这个消息告诉达秋一家人,就因为害怕他们知道疫情提前结束度假,使他再也见不到达秋。

  此时的阿申巴赫,爱达秋已经到了着魔的地步,为了达秋,他宁愿呆在疫区。

  即使他知道这种疫病的传播速度极快,人会因为体内缺少水分很快干枯,痛苦地死去。他还是一心想着守护在小男孩身边。

  有一两次,阿申巴赫想走到达秋近前和他攀谈,享受他回答问题的脸庞和让人着迷的样子。

  但是,他控制住了,始终没有和达秋说过一句话话,他所做的只是深情地凝望。

  阿申巴赫与达秋之间仿佛总是隔着一道墙,即便是近在咫尺,却不曾有过直接接触。

  阿申巴赫对这种美丽无限崇拜的渴求,但是却没有勇气触碰,只是远远地崇敬着,诚惶诚恐, 仿佛担心一旦触碰,便是亵渎了神灵一般。

  小说中提及阿申巴赫为了让自己显得年轻一些,每天注意自己的服饰、喷香水、戴珠宝。

  去理发师那里修整发型,甚至还化了与自己的年龄不相称的妆容。

  他不满足于只是在饭店里见到达秋,偷偷地尾随他们一家游走在威尼斯的角落,目光一分一秒都不想离开达秋。

  最后,阿申巴赫在一次跟随中,感到头脑发热,口渴难耐,浑身不舒服,其实他已经染上疫病。

  但是还在为达秋的一次望向他而激动得不能自已。

  最后,在很多人都离开的酒店浴场,在失去了往日热闹的沙滩上,阿申巴赫坐在躺椅上,看着他心爱的少年慢慢走向浅海,然后回首望向他。

  阿申巴赫像平时的跟随一样,他似乎起身跟着达秋走向远方,走进充满希望的神秘。就这样,誉满全球的伟大艺术家,去世。

  我们再来重温一下在阿申巴赫眼里美的无与伦比的少年达秋。对于他的描写,小说中有这么重要的几处。

  第一处是阿申巴赫第一次见到达秋时,是这样写的:

  阿申巴赫惊讶地发现少年美得出奇,他的一张脸内向而优雅,面色苍,被蜂蜜色的头发所围绕,鼻子挺直,嘴型可爱。

  认真的表情甜美有如神祗,让人想起希腊最高尚时期的雕塑,具有形式最纯粹的完美,散发着无与伦比的个人魅力。

  他整个人显然是由柔软和温柔来支配,别人不敢在他美丽的头发上动剪刀,他的头发覆盖在额头上、耳朵上,在后颈垂得更低。

  衣服上的细绳、蝴蝶结和刺绣,让这个柔弱的身形流露出一种富裕和受宠的气质。

  此时的阿申巴赫,认为美的事物就在眼前!他要留在此地。

  第二处,是当达秋来到餐厅用餐时,阿申巴赫看到的他的样子:

  男孩从玻璃门走进来,在一片安静中斜穿过早餐室走到餐桌。

  他走路的样子异常优雅,不管是上半身的姿态、膝盖的晃动,还是穿着白鞋的脚踩下的动作,步伐很轻,既温柔又自豪,由于那种孩子气的害羞而显得更美。

  由于羞怯,途中他两度把头转向大厅,把眼帘张开又再垂下。

  那男孩今天穿着一件薄薄的衬衫,料子是蓝白条纹的棉布,胸前有红色丝绸的蝴蝶结,脖子被一个简单的白色立领围住。

  这个领子其实跟这件衬衫的风格不怎么相称,但那花朵般的头部就栖息在这个领子上,带着无比的魅力。

  此时的阿申巴赫,再次惊讶于这个孩有有如神祗的美貌,几乎感到震惊,心中充满了迷醉和狂喜。

  在心里狂呼:你留在这里多久,我就留在这里多久!

  第三处,是达秋游泳回来走向沙滩时的描写:

  他回来了,用腿把挡路的水踢出泡沫,把头向后甩,穿过海水走回来。

  看着这个活生生的人物,带着少年的柔美与青涩,头发在滴水,美得有如娇柔的神衹,从海天深处走出来,自水中升起,自水中挣脱。

  这一幕勾起神话般的想象,宛如太古时期的诗歌,歌咏形式的起源和众神的诞生。

  欣赏着达秋之美的阿申巴赫,心情激动,感觉身体麻醉微醺。

  第四处,是阿申巴赫最后一次留恋达秋之美:

  达秋在水边逗留,低着头,用一只足趾尖在湿漉漉的沙滩上画些什么画,然后走到浅水里。

  海水还不及他的膝盖。他缓步而行,慢慢向前走,走到沙洲上,在那里站了一会儿,面向远方,象一个孤绝而遗世独立的身影,一缕缕的头发迎风飘舞,慢慢走向雾蒙蒙的大海。

  突然,仿佛忆起了什么,像是在一股冲动之下,达秋转过上半身,一只手搁在臀部, 优美地转动身体,向海岸望过来。

  就是这样的回望,让阿申巴赫带着迷醉的满足,告别人世。

  《魂断威尼斯》这本小说,结尾是阿申巴赫的死亡,本来,他是可以不死的,但是他太过执着于少年的美貌。

  艺术家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都会面临理智与情感之困惑。

  也许,托马斯·曼用主人公的死亡,来提醒所有的艺术家,无论走向哪个极端都将遭遇致命的危险。

  本周的共读到这里就结束了,下周我们将一起共读的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

  《象棋的故事》,上海译文,2016

  《象棋的故事》是茨威格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

  小说表面上讲述了一条从纽约开往南美的轮船上一位业余国际象棋手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故事,实际上倾诉了纳粹法西斯对人心灵的折磨及摧残。

  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茨威格借这篇小说表达了他对纳粹法西斯的痛恨。他以这种文学形式的抵抗,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行列。

  精读回顾:

  《魂断威尼斯》精读第1天:这个流传了100年的故事,写尽了爱情的心酸

  《魂断威尼斯》精读第2天:活得太正确了,或许可以皮一下

  《魂断威尼斯》精读第3天:年轻是一种态度,与年龄无关!

  《魂断威尼斯》精读第4天:人的痛苦,往往源于想要的太多

  《魂断威尼斯》精读第5天:一生,至少要有一次奋不顾身

  《魂断威尼斯》精读第6天:没有什么值得你放弃生命

  领读人:竹露滴清响,喜欢文字,愿意让日子在文字中行走。看桃花人面,记清风流年。

  主播:晏娇:声音工作者,声音爱好者,用声音塑造不同的色彩,用声音结识热爱声色的你!

  责编:缅桂

  图片:文中插图来自网络

  背景音乐:Embrasse moi- Angel Lover

  欢 迎 分 享 文 章 到 朋 友 圈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夏天读书打卡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