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乐群英谱》读后感摘抄
《爵士乐群英谱》是一本由村上春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4.00,页数:1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村上君不写Coltrane,对Bird和Miles Davis如此怠慢真的大丈夫?
●补标
●爵士乐...
●14年2月
●搭配歌单读,对于我这种只听过其中三四个的读者来说,按图索骥找来听就会发觉村上的配文黯然失色,过于随意而意义不大,和田诚的插画反而有趣(后记表明书中的音乐家也是和田选的)。
●没想到chet baker排在第一个,除了西海岸爵士以外,还对Bix Beiderbecke一类的传统爵士尤其有好感,一种私密的,让人想跳舞的过往情怀
《爵士乐群英谱》读后感(一):书摘
真正优秀的音乐(至少对我来说),归根结蒂乃是死的体现。而将向死亡深渊的滑落过程变得使我们容易忍受的,在大多数时候就是从恶之果中榨出的高浓度毒汁,是毒汁带来的舒舒服服的麻痹,是使时序混乱的急剧扭曲(distortion)。
任何人一生中都有“失落的一天”。在这一天,心里觉得“自己身上将有什么以此为界发生变化,有可能再也无法找回原来的自己”。 这天我在街上逛了很长时间。从这条街逛到另一条街,从这一时刻逛到另一时刻。本来是自己非常熟悉的街,看上去却那样陌生。 等到想走进哪里喝上一杯,已是四下彻底天黑后的事了。我想喝加冰掺水的威士忌。走了一会儿,发现一家仿佛爵士乐酒吧的酒吧,遂推门进去。这是一家仅有一条吧台和三张桌子的店堂狭长的小酒吧,没有客人,正放着爵士乐。 坐在吧台前的高脚凳上,要了双料波旁威士忌。“自己身上将有什么变化,有可能再也无法找回原来的自己”——我一边把威士忌冲往喉咙深处,一边这样想道。
“可有想听的音乐?”不一会儿,年轻的调酒师来我跟前询问。 我仰起脸,就此想了想。想听的音乐?经他这么一说,觉得是想听点什么。可是我到底想在这里听什么音乐呢?我困惑起来。稍顷,我提出《“四个”及更多》。那张唱片黑乎乎阴沉沉的封套蓦然——也没什么明确的理由——浮现在我的脑际。 调酒师从唱片架上抽出迈尔斯·戴维斯那张唱片,放在唱机上。我望着眼前的玻璃酒杯和杯里的冰块,开始听《“四个”及更多》的A面。那正是我想听的音乐,现在我仍那么认为,那时我应该听的音乐大概只有《“四个”及更多》。
记得2003年的那个春季,我上小学五年级,当时非典疫情大爆发,全国上下恐慌一片,人人自危,村口的学校也不得不停课,每天在村东北口集合测量体温。
那时爸爸恰巧从外地回来,还没到家就被隔离在了村东口的一片树林里。晚上爸爸还是偷偷的回家看了看,临走的时候塞给了我一台录音机,说是在外地抽奖中的奖品。
已经五年级的我,却还是像个小孩子得到了自己心爱的玩具一样,恨不得天天和它在一起。其实那时一台构造十分简单的录音机,必须放进磁带才能播放音乐。于我而言,却是打开了一个新天地。现在想想,那是我的第一台音乐设备。放进磁带,就能有美妙的音乐流淌出来,真是不可思议而又妙不可言。
当时周杰伦已经大红大紫,可我当时对流行歌几乎毫无了解,身边仅有的几盘磁带还是向我堂哥借来的,里面的歌曲和我差了一个年代,记得有《大花轿》《众人划桨开大船》《心太软》这些歌。奇怪的是,我和这些泛着九十年代时光的歌没有隔阂,反而听得津津有味。我可以抱着录音机,坐在池塘边,在春日温煦的和风下,听上大半天,有时还会忘了回家吃饭。
虽然我已经不记得它的最终下场,可我仍十分感激这台录音机。它是我平淡生活中的璀璨烟火,让我知道偏僻落后的农村之外,还有更多绚烂夺目的存在。它是我对“外面的世界”的一个启蒙,打开了另一扇门,让我走出“洞穴”,不再只是看投影,而去看活生生的光。
毛姆说:“即使剃头里面也有哲学”,同样,爵士乐中也有人生。我从村上春树的这本《爵士乐群英谱》中看到了我以往的人生。我很幸运,没有一直蜷缩在那个智力不启的孩提时刻,也没有一直生活在逼仄不堪的缺少文明的角落。
“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
《爵士乐群英谱》读后感(三):「爵士乐群英谱vol.1」全收录
「爵士乐群英谱vol.1」全收录
使用说明:
①收录所有书中提到的曲子,包括每位乐手肖像画下方的人物简介中提到的作品;
②原则上只收录作者在书中推荐的唱片版本里的原曲(比如某次现场录音版、音乐节live版),而非随意收录同名乐曲;
③找不到原版的,则收录“歌手”中包含作者提到的合奏者的曲子;
④书中只推荐了唱片而未推荐具体曲目的,则收录此碟中曲名与唱片名相近的曲子或经典名曲;
⑤收录法则参考细节:唱片封套、发行年代、发片公司 、所属乐队、“值得一提”的 合奏者...
.S. 比如在杰克・蒂加登那一节提到的 海滨音乐会的 I Guess I'll Have to Change My Plan 、埃拉·菲兹杰拉德那一节的往事追忆these foolish things,点进收录在本歌单的该歌曲评论,可以看到本书提到的赏析:
哈克特先吹序曲,接着蒂加登作为“二传手”吹一段,吹得幽思绵绵,一唱三叹。再往下哈克特毫不相让地用短号吹得娓娓动听。继而另一位长号高手艾伯·林卡恩狂飙突起,响遏行云。每个人都保持原曲旋律,直抒胸臆,同时又曲尽即兴变化之妙...边听边感受不同乐器带来的音色变换
“隔壁宿舍传来钢琴的弹奏...”那里轻轻滑到后面的钢琴间奏,什么时候听来都五体投地...这个形容出现在1分15秒
诸如此类的加注和提示吧~希望诸君不吝参与,在此歌单及相应乐曲添加感悟和摘录,听读两开花
共勉
时天津花海五月柳絮袭人哈哈哈哈
《爵士乐群英谱》读后感(四):呓语,或者没有任何痕迹的话语:《村上春树随笔集》
村上春树是怎么流行起来的?
从早期的《挪威的森林》、《寻羊冒险记》、《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到最近几年的《1Q84》、《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这些小说无论从塑造人物还是文字特点,都是有张力的。
文字组合起来,绝对不是随随便便的。
但是如果阅读上海译文出版社在2012年出版的一套七本《村上春树随笔集》,就让人完全不能相信,原来这也是他。
这一套作品集中包括了:
《爵士群英谱》、《爵士群英谱2》、《象厂喜剧》、《夜半蜘蛛猴》、《假如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羊男的圣诞节》、《朗格汉岛的午后》。
总体来看,这一套作品虽然是村上春树发表的随笔,而且搭配了以和田诚、安西水丸,佐佐木MAKI等知名漫画家的作品,但无论如何都会让读者心生疑惑:
村上春树可以写得这么随便吗?
的确是非常随便的写作啊!
除了《爵士群英谱1、2》之外,有的是村上编写的奇幻故事,比如《羊男的圣诞节》、《夜半蜘蛛猴》;有的是村上记录自己的生活,比如《格朗汉岛的午后》、《象厂喜剧》;还有记录他和太太两个人的旅行,探访苏格兰的威士忌酒厂的作品,《假如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
这些作品里,怎么读,都是轻飘飘的语言,没有怎么用心的感觉。
搭配上三位漫画家简单到幼稚的插画,虽然相得益彰,但是让人有点莫名其妙。
但是从这些作品中,我们知道了以下三个信息:
村上是一个不可不扣的爵士迷。实际上从上个世纪50-60年代开始风靡世界的爵士乐,最初是黑人音乐,并主要存在于酒馆,经过一次又一次地改良,爵士乐不再那么挑耳朵,而且成为很多酒吧的背景音乐。村上也正是从日本酒馆打工开始,慢慢喜欢上爵士的。不知道你敢不敢尝试一下爵士并喜欢这种音乐呢?
村上没有孩子。
村上喜欢跑步。
这些都是在村上的文字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
当然了,这些文字的创作时间大概是十年前了。
可是这一套书籍,除了貌美,还有什么可取之处呢?
大概也只剩下轻飘飘、完全不费力气就可以阅读的文字了吧?
但如果不是村上写的,还有几个人会读呢?
或许我可以称之为村上的呓语。
最后忍不住要讲,如果你是村上迷,或许这篇文字真的不对你的胃口。
请原谅我。
-------------------------------------------
原创公共微信book-life
关注与介绍:艺术、建筑和清新感书籍
《爵士乐群英谱》读后感(五):爵士乐自听记录
倒是没想到今年能在音乐上说些什么。
19年4月倒是整理过《音乐兴趣转向》里面提到16开始听歌量暴跌,从原来的每年平均150张到16-18每年平均50张。也曾想过可能的原因,猜测可能是情绪上的开关关上了,很难或者说不想沉溺于从前音乐会带来的陷入感,毕竟年轻时是听don’t look back in anger会哭的。
拿书籍、图像、音乐三者比较,大多数书籍是自带reference的,即使不像学术专著一样有专门的列表,也会在文本中出现与其他文本有关的链接。一个有略微探索精神的人是比较容易的就可以在不同的书籍、作家里跳来跳去。
图像中自带的reference也比较少,但可以快速浏览,有大概的印象,摄影的历史较短,主要流派的脉络都比较清晰,经典作品并没有那么多。我大多数的自我教育都依靠书店里的摄影和画集专区。
音乐,如果考虑到现代电子乐的各种采样,reference可能是三者间最多的。但书籍的reference是你不知道它告诉你,音乐的reference你要先了解它refer的对象,还要在后继的歌曲中辨别出可能结果改变的版本。
如果让我现在总结,为什么听砖量暴跌,我会觉得是在那个阶段,我不知道该听什么了。找书靠书之间的reference,豆瓣还有多年来积累的书友,就算我不订阅任何书讯,每年增加的想读都远远超过能消耗的数量。摄影,知道自己在某个停滞的地方,每年花点时间关注追踪的摄影师或者摄影奖项就可以了。
音乐,中学时用songtaste,后来用虾米、豆瓣、网易云。16年那个阶段是,我不管用虾米和网易的算法推荐,还是豆瓣音乐”你可能喜欢的唱片“,找到的专辑往往都不对味,连着听了几张三星的专辑就不想找下去了。这个问题部分归罪于我的别扭,既不喜欢看摄影批评,也不喜欢看乐评,而上面说的音乐的特征必定是需要非音乐的媒介起链接的作用。
另一方面是没有人可以交流。近几年书友倒是越来越多,自感在书友中也挣到了一些credit。高中时代还有一两个同学可以分享最近听到喜欢的专辑,大一时遇到个学姐说喜欢Suede就可以当朋友了,但自音乐品味越来越杂越来越偏后,就没有听友了。
我也忘了今年为什么突然想认真听爵士了。以前应该也有尝试过认真听古典和爵士,但失败了。可能是意识到了问题所在,我选中了村上的《爵士乐群英谱》(因为这是微信读书上唯一有资源的爵士乐相关书籍...)我的读法是,不看内容,只看名字和唱片名...每天选定一个乐手的专辑(可以是村上推荐的,也可以豆瓣上评价人数较多较高的),如果喜欢,再听该乐手更多的专辑,增加印象。在听歌过程中,查询下专辑乐器的配置、乐手名字、年代、风格。目前大致了解了几大传统爵士风格:Big Band, Swing, Bebop, Hardbop, Cool Jazz。偶尔和某友邻交流(感谢友邻!),跳到后面听了些Jazz Hiphop, Smooth, Funk 也很喜欢。
明年的计划就是往后往Postbop, Avant-garde, Free, Fusion, smooth, funk听。我应该会蛮喜欢Fusion和Funk。如果有能力的话,能学习些乐理知识是最好的了quq
必须承认,村上的品味还是不错的。
翻译笑到我( ̀⌄ ́)
:豆瓣虾米网易常常同一个乐手的专辑偏好差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