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何在模糊控制中取得高效--观有效教学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如何在模糊控制中取得高效--观有效教学有感

2020-05-26 10:06:57 作者:晓叶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何在模糊控制中取得高效--观有效教学有感

  最近,学校开展了一个有效教学的示范课活动,一批教学成绩优异老师面向全校展示自己课堂教学,我们三位语文老师积极的前往听课。

  每听到师生双边活动进行高潮时候同事总是羡慕的说:人家学科,就是这么简单讲讲练练理论实践线索多么明晰,难怪人学生乐学!再说了,考什么学什么,例题就是个样子而已。

  的确,其他学科的课不但没有语文这样难以组织教学,而且,老师的教学语言也格外干脆利索。都不像语文,四十五分钟内老师费尽心引导学生的思考,可是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思维方法常常跟老师隔着一层,即教学的实效性似乎不如其他学科显著更何况,如今阅卷存在的一些弊端,使得语文老师往往费力不讨好,辛苦一年,到头来评上优秀者寥寥无几。难怪大家渐渐失落大于收获了。

  更强烈感受是:语文老师越来越呈现出教学上对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不作为或者不知如何作为。而失去了文学味道语文课,索然无味。这也是语文老师逐渐不喜欢语文课的一大因素

  一篇课文放置于我们的课堂,其文字容量非常庞大,透过表层的文字信息,我们该如何利用进行有效教学呢?这似乎是个很庞大的问题,一时难以说清楚。但是,有经验的语文老师总会系统的通过一篇篇具体的课文对学生进行或深或浅的文学渗透人文培养,而学生思维的深度独特性就是通过这样一点一滴的渗透慢慢培养起来的。

  课堂很短,课文很长,究竟给予学生什么,决定了课文效能高低。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应该是有文学味,有思辨气息,有思维的拔节过程的,否则,称不上语文课。

  以《孔乙己》这样篇幅较长的文章为例,我们通过这样的一篇小说,究竟给予学生哪些有益营养?是通过分析小说三要素简单的知道这个故事了解人物性格,会默写生字词,会解释基本词义,还能续接这个小说,这样常规性的操作既简单可能容易应对考试,但是学生的深层思维和看问题的独特眼光并没有培养起来。真正让学生思想成长的课应该是给学生的惯常思维动手术的课。

  孔乙己的悲哀是我们大家的悲哀。我们这个民族没有同情弱者良善,致使自始至终仅靠着一“我是读书人盾牌过日子的落榜落魄文人孔乙己身陷社会世俗的囹圄四面楚歌走向穷途末路而始终无人帮助。这个心灵上失却自己家园可怜人,时时在警告我们:世俗是把杀人刀。在看似无事的常态生活中,我们民族一天天上演着这样令人痛心悲剧,可是我们司空见惯,并没有谁注意到,唯有鲁迅先生,以锐利目光看到了这看似合理背后的不合理。当然鲁迅先生没有抛开孔乙己自己的弱点不提,他是首先否定了孔乙己性格上的漏洞的:懒惰麻木,虚荣迂腐,自欺欺人,这一切直接导致了他的困境,但是,社会没有给予他半点人性化的关爱,而是一味的戏谑他,嘲讽他,将他原本畸形的性格更加推向畸形。

  反观西方社会,这样的另类到处都是。但是社会给了他们容身的一席之地,只要他们不侵犯他人,人们仍然视他们为合理的社会存在,没有谁大惊小怪,更不会像我们这样一棍子打死。多元化的思想使得人们格外宽容。而封建专制的旧中国,是容不得“异端”出现的,所以孔乙己一出现,所有的人立场就那么统一的站在一起了,“我”附和着笑,掌柜也决不责怪,而且他每次专门结人疮疤逗大家发笑,甚至大字不识一升的短衣帮也会拿话来刺痛孔的痛处,不会为自己没有读过书感到羞愧。这多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性格之丑陋!

  语文老师,如果抓不住这个解开孔乙己受难原因的“扣子”,无论多么到位的分析其性格,典型环境,让学生记得多么牢固,考分多么高,学生都不会喜欢语文,更不会积极投身到语文课堂的热闹中去。

  所以我常常认为,语文教学难度很大,大在我们语文老师对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把握其实处于一种“模糊化”控制的状态之中,你给学生什么,完全由语文老师自己说了算,给多少,也是自己说了算。这种自由度较大的课其实给了我们相当大的操作空间,更给我们加大了难度系数。同样的一段课文,我们集体备课可能统一了授课目标,但是我们以耕地作比,有的老师是领着孩子深耕的,有的却是浅尝辄止。深耕的老师成绩未必真的高,而浅划拉几下的也未必考低分,但是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素养却慢慢拉开了差距。

  我喜爱语文教学,不是因为我偶尔教出了高分。而是我时刻在享受课堂教学的细节。当我领着孩子们分析孔乙己的悲剧社会根源,让他们一颗颗幼小的灵魂为同类感到痛楚,也慢慢反思自己常见而不曾反思过的司空见惯的“杀人举动”的时候;当我告诉他们这些看似无事的悲剧其悲剧效果更让人难过,孩子们纷纷略有所悟的时候;当我告诉他们我们民族骨子里还有着诸多这样那样的劣根性诸如奴性的顽固世俗的可怕杀死了祥林嫂那样体魄强健的具有生命活力的一代代女性如今还在继续杀死他们的意志和精神的时候,我和孩子们的心贴的那样近,那样紧,我为这样的引导而动情,为这样的突破而高兴。

  意蕴的参透过程的确模糊难以控制,但是,只要有着一腔热忱,给予,大胆的给予他们,先让他们有思想,有一颗怦然跳动的良心,我想,以客观评价世界的眼光来评价文学,他们的感受能力会日有所升的。

  面对同行的经常抱怨,有一次,我突然非常动情的说:我要写一篇文章,跟大家唱反调,把所有学科打击一遍,赞赞咱们语文!所有同事都笑了,他们以为我在笑谈。其实我说的是真情,还有哪一门学科可以这样随心所欲的给予?“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不正是我们语文课的最好注脚吗?

  那些把自己上的累坏了身子,把学生弄的伤坏了脑子,把课文讲的像是一截截烂坏了的肠子的老师,实在不该端起语文教学的饭碗。

  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当然还要面对考试,但是,如果我们以文学为诱饵引导孩子喜欢那些应付考试的死知识,不也算是一种积极的圆融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