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时光
楼下是一整排集团的车,浩浩荡荡,整装待发。马路边的店熙熙攘攘,灌汤包热气蒸腾,好一个生气勃勃的早晨。这一幕让你恍惚,好似回到了多年前的大院时光…
自少年起,我就生活在大院。大院是工人的大院。钢铁汉子的粗犷,豪迈和直爽影响了大院的文化。
大院自成一派,在这城市的边缘与世无争。一条马路隔开了两重天。
马路的北边是风风火火,日夜不停燃烧的炼钢炉。我的少年时光见证了它的辉煌,逐年增加的产量,500万吨钢,650万吨钢,1000万吨钢…那时大院的人个个喜笑颜开,走起路来都虎虎生风,昂首挺胸!在那个省会城市,一听是大院的子弟,还是很令人骄傲的!代表着稳定的工作,什么都发的福利,高于城市一般人的薪资,带来的有质量有尊言的生活。那时外边的姑娘相亲都愿意去相大院的子弟。传言在那个年代,大院里的清洁工,都能拿6000块工资,大院外不知内情的人都羡慕的直砸吧嘴…
马路的南边是生活区,悠闲安适。千万不要以为粗犷的汉子们不懂生活,在大院里生活着他们和他们的家属共计3万多人。大院里应有尽有,足不出户可以满足一切生活,自成小社会。
公安局,法院,菜市场,商场,一应俱全。大型酒店,有两座,也属于集团内部的,量大,物美,价廉!据说之前集团是有补贴的,不是纯盈利为主。至今我还怀念那里皮薄大馅的饺子!
休闲方面,电影院,图书馆,体育场,篮球馆,游泳馆。 辉煌时,国外的钢琴名家来演奏过,国内鼎鼎有名的歌唱家也来过,大院的人,人手一张票,坐满了会场的座位。一座带瀑布,带人工湖养着孔雀,鸵鸟,野山鸡等的山体公园。一座放着人造小泰山,退役飞机的生活公园。
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有!巅峰时期,高中省会城市排第三,高薪挖来的名师。幼儿园最开始300元一月,数的着的不是课程,是饮食超级好,令人竖起大拇指!可惜等我从少年到当妈后,已经是集团风烛残年的时候,幼儿园也推向了社会,自负盈亏。不再是补贴式的,而成了市场价…
而我最怀念的还是在大院里那宁静祥和的时光。犹记得那时寒冬的深夜,一个人学习下晚课归来,末班的公交上寥寥无几的人。归途总是带着一丝不安的仓惶。可是一跨进大院的铁路桥,看到各家楼上星星点点的灯光,瞬间心就能安定下来!那是一种到家了,内心深处有极度安全感的踏实。大院里有24小时的巡逻,三班倒,上下班不停的人。街角专门给夜晚上下班做麻辣串的大姐,小餐车上,一盏橘黄的灯,合着油炸的香气就飘啊飘啊,飘到了鼻尖落进了心里。
那时,大院里还有一群少年,冶金学院刚刚毕业被招了进来,一张张青春勃发,稚气未脱的脸,回忆起来多像如今这首网络热歌: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
那时的少年郎们转瞬已经成了一个个油腻的中年男,成了谁家的夫,谁家的爸?不知他们是否还记得那时青春张狂,洋溢在脸上的笑!网吧里和台球厅的时光…
我还记得春天大院里楼前的大朵白玉兰,合着春风,一起慵慵懒懒。风过,楼下是大朵洁白的花瓣…街角的小广场上,是五六十年代就扎根在次,建设大院的钢一代的爷爷奶奶们,鬓角的白发传递着走过的悠悠岁月,噼啪的麻将声,象棋声,打破了午后的宁静,自成街头一景…
我还记得那时大院的人们,大家工资差不多,房,车差不多,工作差不多,没有攀比,没有虚荣,也没有冷漠。都是一个院的,很容易就打成了一片。有时说着说着,唉你认识谁谁谁不?那是我的睡睡睡?嗨,你是谁家的谁谁谁啊?三言两语却发现大水冲了龙王庙,感叹大院真小,大家彼此相交。
后来,工作的我,离开了大院,常常飞往世界各地。但是无论走多远,大院始终牵绊着我,如同风筝上的线,给我以安定。
后来…后来,在多少人的一碗一碗的碰杯酒中,在汉子们的眼泪中,我们告别了大院时光,告别了它的辉煌时代,也告别了我们的青春时代…
大院时光逐渐远去,远去,活成了多少人心中的遗憾和伤痛,不可复制的过往…
而今,新的城市,虽然背井离乡,可是一个新的大院又建立起来了。还是每天排成火车样的班车,热热闹闹上下班的人群,没有隔阂,说着钢普话乡音相互打着招呼的人…
他们继续在这里落地生根,挥洒汗水,开创属于他们的生活和记忆…
恍然间,我好像又重新拾起了我的大院时光,那个被称作四工地的地方。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