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白事
红白事
白事,也叫丧事,有的地方也叫忧事。和红事相比,它指的比较单一,也就是指人死了的葬礼和一、二、三周年的忌日所办的事。红事,也称喜事,它的范围就广泛的多了:儿子结婚庆典,生孩子送九,孩子四岁生日,女儿结婚回门,还有给老人祝寿,家中有人高升,孩子升学,买了或建了新房,迁入新居等都是。
这里面规模最大、最为复杂的是白事的葬礼和红事的婚礼。人死之后是要入殓的,入殓前要办两件事,买送老衣和棺木。这两样东西有高低档之分,一般人家是要花去3000-4000元的。然后是报丧,把死人的事通知所有的亲友。第三是吊唁,俗称吊孝,所报客人对着灵棚一拨一拨地行礼致哀,然后按辈分领取孝衣,穿上孝衣再对着灵棚行礼致哀,由于这天主人不待客,客人们便陆续散去。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死人出殡的这一天,因为这一天是要待客的。主人先要预算客人数量,他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街坊,包括杠会和打杂的,另一部分是各路亲戚。有了一大概的数字,再到饭店预定席面,普通人家也就是30-40桌,一桌按八个人计算,也就300来人的样子。顺序是这样,先待客后出殡,30-40张桌子摆放在那里,是要占去一大片地方的,客人吃饭时往往占去半条街,把交通都阻断了。
出殡时先把棺木行到路口,安放了灵位,孝子蹲在一旁哭,客人像吊孝那天一样一拨一拨的对着灵位行礼致哀,完了,杠会的人就抬起棺木,奔上墓地。当然,这里还有许许多多的细节,为了节省时间,就不一一叙述了。
整个丧事办下来,席面花去10000元左右,加上棺木、送老衣、烟酒、纸人纸马、白布和其他杂七杂八的东西的花费,就有一万六、七到20000元。这么多钱并不是没有了踪影,视情况不同,是或多或少能够收回来的。办事的当天,主人会在院子里显眼的地方设一张礼桌。说是礼桌,实是在那里拉一份账单,某某付礼xx元,某某付礼xx元,有专人负责记录。它有两个作用,除了知道所收总钱数外,还给主人提供了一个信息,也就是根据礼尚往来的传统,以后亲友们办红白事时,主人好“还礼”啊。具体收回来多少,要根据主人家的情况而定,主人是一般老百姓,原数是收不回来的;只有那些当官的或有势力的人家,收回的钱才能成倍或数倍地增长。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前,邻村有一位县级干部为母亲办十周年,光小汽车在通往村里的公路上就排有五、六里远,现场设有三张礼桌,收入的钱数由于那位干部让礼桌保密,具体数字外人就不得而知了,但肯定是大赚一笔的。
红事,以结婚最为隆重,但也只是和前面讲的丧事大同小异而已。所不同是先举行婚礼,后待客。因为是喜事,待客的席面档次要高一些。当天也设有礼桌,相应的,客人送的钱多,主人收入的钱也多。具体情形近几年又有不同,现在礼桌收入的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重要客人的钱都交到婚礼上去了。当然,婚礼上的钱是归小两口的。婚礼,是订婚的最高形式,订婚也是喜事,从订婚到结婚之间花去的钱,是得用6位数来计算的,这里百分之九十的家庭是要借贷的。
20年前,那时候贫穷,白事比现在简陋的多,步骤还是大体一致的。红事就完全不一样了。那时结婚,送客也只有6-8人,现在是30-60人,甚至还有八、九十人的。席面就更厉害,280-360元一桌,烟是20-60元一盒,酒是70-160 元一瓶,总之是越来越来奢侈了。那时为女儿办回门,二、三桌席面就够了,现在是所有亲友都通知,席面也一样多到30-40桌。小孩子四岁生日,那时候只通知他姥姥家就行了,现在那席面办的,也和其他红事一样隆重。在这方面,人们像疯了似的,你追我赶,谁也不肯落后,表面上看是讲面子,实则不是文明的进步,而是文明的倒退。
从根本上说,无论红事或者白事,进行这些活动的初衷都是好的,都有它的纪念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它逐渐流入形式,现在似乎变成了以纯功利为目的的了。像随份子大吃大喝,这次你家里有事,就以你为头,大家就把钱随给你。如果你有利用价值,随的钱就多一些,利用价值越大,钱越多,份子也多。作为份子的头,好像有一个规定在那里,所办席面一定要过得去,不然会在“份子”面前颜面扫地,为了顾全这个颜面,那份子钱就不能完全装在兜里,不但不装,还要不得不赔上一些。当然,那些有利用价值的人除外。从这里可以看出,现在大操大办这些红白事,不但违背了它的初衷,反而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造成了社会的浪费,百害而无一利,危害了社会,危害家庭,危害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