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枉死城事件》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枉死城事件》的读后感大全

2020-08-11 23:1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枉死城事件》的读后感大全

  《枉死城事件》是一本由时晨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020-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枉死城事件》读后感(一):说说本人的夸夸和建议。超认真

  刚读完这本书。总体来讲,这一部的阅读感受还挺不错,有优点和进步,也有不足地方

  首先,这一次的建筑模型设计还挺有意思的,前两年过一本《世界酷刑简史》,在开头刚看到的时候,还以为会加一冷门诡异刑罚作为诡计的“原材料”。

  但有写遗憾,刑罚和诡计相关性有点不足,例如水刑,具体描述有写少,如果可以的话,像《檀香刑》一样,把具体的刑罚和诡计相结合观感会更精彩

  但还有一个原因,有可能是因为篇幅限制,导致没有办法努力的去加入细节,在介绍刑具博物馆的时候,只有名字有点不大够。

  举例来说,一开始韩晋吓到并把女人做鬼的地方,就可以更详细描写。这里就可以借鉴《生尸之死》最开头的叙述男主女主躲在殡仪馆棺材里,互相以为对方是鬼,然后一起吓到了来买棺材的人,又穿着溜冰鞋,完全是一出十分的荒诞喜剧。在这个片段里,有惊吓,有恐怖,有欢乐,有反转,有荒诞的快乐

  在枉死城韩晋把女人当做鬼的这一情节,就显得稍微有些不足了,恐怖营造的非常好,但后劲有些平淡,韩晋在这本书里的“桃花”,没有前几本的自然

  还有一场蛇被放出来的片段,有一个小小的建议,再多多刻画一下每一个角色状态想法,而不是只写韩晋主角理。这样整个情节会完美许多。

  从《密室小丑》开始,我就看到了更多的“打戏”。但我还更不知足的的想去看更多的心理描写,一个推理迷,已经不满足于只有推理元素小说了~

  还有一个私心,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时晨老师字数20w+的推理小说,认真脸。

  写到最好,发现夸夸太少了,真的真的非常喜欢时晨的作品。一本书拿起来就放不下,读完了又觉得太短了舍不得。想尽快看到下一本!注意身体,好好写书呀!

  《枉死城事件》读后感(二):从一个“枉死”的“水兵”看中国推理部分现状

  

不黑不粉谁,也没那必要。所以没打分,算客观吧。本来打算一顿怼,但是冷静想想,还是提出一点建设性批判吧><

留图为证:

请看中间如此低劣作业水平

我想大多数读者都希望国推越来越好,都是想看到更好的作品,所以都会给出衷心的意见看法。 但是看到此处,我不禁脑补出一个负责的“水兵”,在打五星之余还要尽职的评价一下,可惜他却忘记走出自己舒适圈,把作者当成了导演 ۹(⍥)你品品

也可以结合现在的分数点开评论看看,看看真正有多少人打了五星。 看看这兵哥哥平时都是怎么做任务的。另外,我建议把这短评点上去,让大家同情一下,别让他“枉死”…

有的作者拿不出好作品,就痛斥国内创作环境,哭诉读者不行、挑刺,有人黑他。

一年卖几百本的书能触动别人什么利益?黑你得意义何在?写不出好东西,但是能不能给你们那个圈子长点脸?怪的了别人吗

这下自己都暴露出,功夫用在书外,而且真的 挺 L O W。

事实摆在这,大家自己看

  《枉死城事件》读后感(三):头一次说一点无关故事的话题

  

大概是在微博上跟时晨老师有过一次争吵之后,我现在终于可以不带偏好(鼓励的心态)的去看国产推理了。 首先,我十分支持国产推理,相比日系来说,国推容易读,让人更有认同感。我会购买纸质书支持,甚至直接从作者那里购买,从来不吝啬书评中赞美之词及交流过程中的褒奖。 第二,不知我能否代表部分读者:如果这个诡计我猜到超过80%了,那这个诡计就是不好的。

我承认年纪大了用“不好”这种形容词挺low的,但单纯从读者角度来说,只有“好坏”能最大程度涵盖自己的阅读体验。 第三,建筑诡计是我最喜欢的类型。半数以上绫辻行人的《馆》,《斜屋》,《北方夕鹤》,《断头台城》,青稞的《日月星》、《钟塔》,时晨的《五行塔》。都是令我曾经拍案叫绝的作品。

至于本书,几乎是跟《傀儡村》一模一样的感受:当猜到诡计的那一刻,就觉得以我对作者风格的理解,后面应该就没什么惊喜了。

第四,我喜欢在火车上读书,私以为只有在没有电脑网络,较差的手机信号的出行中,我才拥有真正可支配的自由时间。但火车有一个buff的效果,让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原谅我用了“差”这个词,道理同第二)。好的例子比如《恐妻家》、《百年法》,差的例子,今天是第一个。当然不是说真的差,只是buff加成后差了。

第五,长评里有朋友说到,国产推圈的商业互吹(有些甚至构不成商业,只是友情)现象太严重,而我自从2次在微博上争吵之后可能看到了推圈的更多东西,所以退了好多人想加加不进的午夜文库群。另外也有读者朋友是真的捧国内作家。8.1评分,61个评论里,我认识的圈内人有3个,朋友有3个。其中有位朋友我们是交流过的,他更喜欢《傀儡村》,我更喜欢《镜狱岛》,所以我们得出相反的结论也不奇怪。

其实看得出来,读者也还是在理性的捧,希望你们也能看得出来我是在理性的批评。至少从这件事上,我们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

  《枉死城事件》读后感(四):浪漫色彩下的本土化推理尝试

  

一种小说类型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不断精进的故事,也需要很多实验性的尝试。唯有这样,才能在这个类型的土地已经被开垦殆尽,读者也陷入审美疲劳之后,推动类型的发展。谈及国产推理文学领域的实验性尝试,话题则离不开时晨和呼延云两位作者。然而两位作者虽然都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进行本格推理小说的本土化尝试,在我看来风格上却截然相反。

熟读古代笔记小说的呼延云在历史文化的利用上,显得更为“冷硬”。常常以历史线索作为现代小说的引子,为故事带去更多的神秘气息;以炫学的方式在故事中嵌入历史资料,增加故事的厚重感。他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推理小说的中国化,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是为了从历史中找到古今人心的相互映射。他对历史文化的运用显得实用性更强。

而同样热衷于古典文学,阅读博而杂的时晨却因为本身的艺术专业背景,看待历史文化时总带着一份浪漫的色彩。他更热衷的,则是以历史文化为基石,以民俗中的元素为砖块,搭建出想象力与真实碰撞的本格推理世界。其长篇中的《傀儡村事件》《枉死城事件》都是这样的作品。他对历史文化的运用,除了最基础的为吸引读者的兴趣外,更多的则是为了让读者体验历史文化的魅力,体验小说浪漫的艺术构建,体验唯有国人才能创作出的天马行空的本格推理可能。不过大概就是因为偏重浪漫风格,导致时晨总是会选一些如五行塔、傀儡村、枉死城这些第一印象有些中二,细究起来又确实源自中国的神秘名词。

《枉死城事件》则是时晨的本土化尝试中最为典型的一部作品。建筑奇诡的“枉死城”刑具博物馆延续了时晨的本格想象,其中各色各样活跃在历史上的残酷刑具,为时晨笔下炫学的疯狂发挥提供了空间,也与诡计的形成紧密勾连。同时,与呼延云在本格推理中加入社会派气息的方式不同,为了扩大国内的读者群,时晨则在故事中融入了自《水浒猎人》创作开始尝试的冒险元素。并明显借鉴了优秀悬疑小说的写法,使得他笔下的冒险历程更加惊悚、跌宕,诱使读者不知不觉地读下去。

另外,与之前的小说单纯讲述故事,设计诡计不同,时晨也开始在整个故事的最大诡计背后,加入了更深层的内容,诡计与人性紧密扣连。让读者在厌倦之后,除了一如既往的诡计解谜后的爽快,冒险结束后的放空之外,更多了一份怅然。

然而但凡实验性的尝试,便一定会有所得,有所失。在实验过程中,原料的配比是极难的事情之一。整部故事在冒险、悬念、炫学等元素的运用上,在冒险与本格推理这两种类型的结合上,仍存在一定的失衡。使得故事有时如急刹车,戛然而止;有时如六月晴天,风格说变就变;有时候犹如一个话痨的老学究,念念叨叨没完。小说中对于泛悬疑类作品的借鉴,也使得在开头部分,作者时晨有些失去了自己的语言风格。类似小问题的存在,使得整部故事完成度虽高但不够精致,仍留有不少打磨空间。但作为一部国内本格推理文学中难得且大胆的实验性作品,仍然非常适合更多的读者来阅读。

  《枉死城事件》读后感(五):虽然是表扬书但千万不能骄傲啊(有泄底)

  

开门见山,如果这是一次探索尝试,那很成功,不妨就走下去。总体读下来非常流畅,有种“一镜到底”的感觉,加之气氛到位,所以才格外好读。视角就切出去了一次,时机也没问题,虽然如此一来结构上没有对称美,但一章一换的结构在阅读过程中其实也更不容易达成一口气读完的体验。

开篇从序章到1.1的节奏确实非常好。序章部分是小宝老师擅长的文体,即刻进入氛围,而后关键词登场,紧接着一个突然推理。个人对突然推理并不热忱,因为通常都不够严密,但作为前菜还是欣然接受。接下来在喜闻乐见的陈老师和助手韩的互动中,顺利推进到主题。该说不说我现在还挺喜欢小韩的,一只乖巧的憨憨,一直顺从偶尔傲娇,却又不是单纯的吉祥物,比如在后来的袁嘉亨一案的分析中提供了一个经典的(错误)思路,个人认为对调整思考方向蛮有价值的。反而是陈老师偶尔的一些措辞、行为似乎对不上他的性格,天才真是让人难以理解啊,还是助手可爱:) 说回主题,关于古代刑罚和刑具的科普看得津津有味,比较厉害的是刑具出场之前其实就有伏笔出现了,且没有明显的“这不就是伏笔吗哈哈哈哈”的痕迹,回收起来就蛮舒服。道教的符箓也长知识了,总之这种神神秘秘的鬼神之说呢,说炫学也好引经据典也罢,少有“又灌水了翻页好了”的想法,可能和其中掺杂着一些陈老师和小韩的讨论也有关,这种行文之下一般我自己也会开始边读边思考(并发出“嗯嗯陈老师说得对”的赞同)。一些人物的出现也借用了刑具展馆的阴森气,算是别致。包括众人寻出路时发生的一些现象,共同巩固了本文的氛围,并在后文给出了较合理的解释,都值得表扬。

然后开始说三个中心案件!打个比方呢就像,本来是一道函数题,大家在思考怎么处理多项式,结果发现这其实是道几何题... 自然,有多个伏笔出现,其中不乏比较明显的提示,然而可能是小说节奏较快+这个诡计的想法过于大胆,我也并没有真切猜出来。三个谜面难度都蛮大,一个解答也确实可以解释清楚,所以在诡计的逻辑层面来讲确实是漂亮,多谜面一解答本身自带一种精致感。其中我比较喜欢第一、三案。第一案,是因为它有一种合理性。律师的死亡,汤女士是在医生的估计之后又提出了证言,证明某个时刻律师应该还活着,从而缩短了他死亡时间的范围,且谭女士也可作证,这当然就让案子显得更加离奇。其实最差的情况,期间没有一个人试图与律师交谈,那么发现之后就是一个简单的吊死+密室,没有垫脚的物品虽然不是最正常的状况,但也没有指向性的价值。我说的合理性就是,无论哪种情况,因为有一个医生在场,能估个大概死亡时间,然后调录像,没人进入过房间,这都是一场完美的不可能犯罪。第三案,是因为旧梗新用,也是利用了死者的一个特质,这点上来看确实很合理(虽然在这种危机关头emmm总感觉有点怪)。第二案,同样,只要让分析者得出“当时我们都在不在场证明,说明凶手不在我们之中”的想法,凶手这样做就是有价值的。第二案中我比较认可的是前文提到的小韩同学的思路。远程谋杀,我认为关键词就是“时机”,无论有没有物理意义上的机关。收集现场的线索(各种突兀的物品,观察异常现象),用排除法整理思路,我觉得这很推理。

最后陈老师指认凶手的环节还算精彩,空气清新剂我大概被说服了,不过力量这一块,那个伏笔不见得说明这么多问题,我是凶手的话感觉也没必要就此认罪,但这个认罪情节个人认为倒是和当时的环境有关,毕竟凶手在最后的时刻有一种诉说欲,这个蛮合理。最后大家的出逃其实遇到了阻碍,在这起事件中正常来说,因为汤女士有太多不了解的内容,所以她其实小概率成为最大受益者,大概率陪葬,不过凶手确实没理由故意伤害她,最后一波三折幸运的汤女士还是大成功了,真的是阴差阳错啊...不过这个安排其实蛮好呀,陈老师用最大受益者倒推,这个思路本身是正确的。就是所谓悄无声息的教唆犯罪,细想其实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就合理性还是倾向于凶手自己无意间得知了真相然后去制定犯罪计划即可。再说一个老问题,推理不是万能的,也许感冒的人更多,侦探先生就得不出答案;又或者现在侦探给出了答案,读者却并不信服。推理小说其实就是如此,公平自然是最高,但如果跟着作者的推演觉得他能自圆其说,那已经是一部完整的推理作品,《枉死城》就是。

小宝老师很适合写冒险类情节,这自然不是所有推理作者都擅长的,可以成为优势。所谓“适合写”,就是“流畅”和“舒畅”的区别。流畅的体验,就是考验作者的基本笔力,舒畅还看点能力或天赋吧。后记提到的主题和诡计的结合,能做到读者当然喜闻乐见,这本书也做到了,与其说结合不如说确实已经融为一体。进步的空间,个人认为是推理凶手的部分,如果线索更有力度或者逻辑链更完整,就完美了。西西:)

  《枉死城事件》读后感(六):超费钱诡计又来啦!这次很流畅很自然很成熟

  这又是一本与众不同的时晨。说实话,时晨总能给我惊喜,因为他的一本都很有特点。《黑曜馆事件》的童话和暗喻,《镜狱岛事件》的叙事和人物,《傀儡村事件》的民俗和气氛,《密室小丑》的跑酷通关节奏……时晨自己的话说,这是“实验”,探索不同的写法。其实这在作家中也许不多见,因为很多作家都希望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语言风格也好、行文风格也好,具有代表性的个人风格也许更能让人印象深刻,也更能吸引固定的读者群。但也许时晨不同,或者他就想做那个特立独行的,又或者他还在寻找专属于他的风格,不管是那种,都给予鼓励和支持,作为读者,我也希望看到更出色的时晨,不局限于某种风格。

  说回这本枉死城。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作者吸纳了前几本书的诸多优点,使得枉死城在氛围营造、节奏把握、人文情怀等方面都很优秀,这些基础性的因素让这整本书的阅读体验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所以,很快就读完了(怎么那么薄!)与此同时,这本书加入了冒险元素,新尝试。对于小学就开始看凡尔纳的我来说,探险和猎奇具有无法抵抗的魅力。刑具博物馆以及地下酆都城,扑面而来的奇奇怪怪知识点以及类似探墓的冒险体验,简直长在了我的审美点上,于是我很想无脑夸“好好看啊~”(咳咳…)好吧,写评论还是要稍微严肃点!其实我理解,刑罚文化也是文明历程的重要见证,从惨无人道到注射死刑,体现的正是悠悠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积淀,我很敬佩作者的人文情怀,与其说这是让国产推理发掘中国特色,不如说小众类型文学也应该承担文化弘扬与传承的责任。

  下面聊聊这本书的推理元素吧。

  密室。这本书一共有3个密室。3个完全不同类型的密室,居然使用了同一个诡计原理,但,丝毫没有同一个诡计重复使用的枯燥感,反而让整个故事显得一体统一、一气呵成,非常流畅。特别不可思议。应该说整本书就一个诡计,但这个诡计在不同的场景下、不同的情节中、不同的人物眼里都展现出了不同的意义,这是一个特别花钱的、让人死得特别悲惨的、特别遵从刑罚文化设计的、变态设计师才能设计出来的、对凶手来说又拥有专属温情的诡计!回应作者后记里的探讨,我喜欢宏大的诡计,推理小说的诡计是想象力的游戏,越难实现越有魅力,就像很多人不能接受次元壁的冲破,推理小说的诡计也许就存在于小说中,更好。

  案中案。这本书里夹了两个案中案。“阎帝案”与主线尚有关联,属于动机的一部分,另一个“酒店案”就……我感觉大约是作者认为这个诡计写不成一部长篇又不想浪费,所以在这里夹带了一笔,为了杀人造个酒店真的是,一如既往的超费钱诡计!我真是想象了很久……(无锡的酒店,你要吓死我啊!不敢住酒店了!)

  双重解答。当我在终章之前看到解答的时候,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终于啊终于!陈爝终于没有憋回上海再解答!后来想想,也对,那个场景下如果不解答,就不需要解答了,因为诡计即将被摆在眼前!陈爝必须抢在那几分钟解答完毕,否则!就将失去了播放高光BGM的机会!想想也是挺有趣的~但陈爝最后的倔强是,还是憋到了上海说出了第二重解答(服了你)双重解答是挺潮流的,两个解答我也都能接受,唯一遗憾的是,韩晋是个花痴以及有眼无珠这件事再也不需要讨论了,对,我对此还是挺遗憾的……

  故事。这是一个完整流畅的长篇故事,前情后果没有完全按照时间线叙述,但不突兀,插叙和不同时空的叙述也是调节节奏的一种方法。但相比节奏的把握,这个故事的流畅度是我印象更深刻的。可能前一本时晨是《密室小丑》的缘故,那本冲关跑酷节奏飞快,给人感觉更像是短篇连作,而枉死城显然是长篇的叙述方式,与前作相比更有成长的地方在于,线索、细节、伏笔都顺利地流畅地自然地卡进了剧情里,这个自然度就让人读着很舒服。逻辑链也因此顺畅完整。有时我能感觉到,这里是个点,最后在解答里找到回应,就很开心,有时完全没有感觉到,就很惊喜,比如喜欢SM的袁嘉志,真的很抱歉啊,看到那个线索的时候,我脑子里只反应出了鸡丁老师(对不起)。

  语言。我认为这是一本成熟的作品,其中一个因素是,作者展现出了对不同文风的驾驭力。开篇古装序章,非常有侠气,这份侠气来自于文风的爽利感,以及人物刻画的粗线条细神韵,哇,武侠风拂面而来。看来,是时候去读完《水浒猎人》了!哦对了,题外话。这个序章,结尾有解答呼应,真意外。

  人物。最后这个元素还是略微遗憾。现代人物其实不容易刻画,没有那么多脸谱,人性也复杂。第一人称的叙述也有很大局限性,那么在篇幅还很有限的情况下,人物刻画是个难题。几个人物中,嘉月刻薄,嘉志暴躁,嘉亨恻隐,洛妃城府,董琳细心,其实基本特色也都鲜明了。可也许是因为读者贪心,人物能单薄成两个字了,也就不那么让人满足,算是提个更严苛的要求吧,希望下回的人物能更丰满些!(PS,律师死得太惨了…)

  晋爝CP。但凡韩晋炫技抖知识,都是现学现卖。但凡陈爝炫技抖知识,都是胸有万卷书。凭什么!韩晋这次可管用了,论助手的助攻技满分!但这次韩晋又犯花痴看走眼了,还会自嘲也是有点小可爱~

  最后,是惯例的剧透环节!不想被剧透可以❌啦~ ★★★★★★★★★★★★★★ 一句话剧透:韩晋迎来高光时刻,注意他的小发现哦!了不得哦!

  《枉死城事件》读后感(七):人间太吵了,放不下诡计

  

最近几天的午餐时间营销部全员(除了米粉)观看《人狼游戏》系列电影,讲一群高中生或自愿或被迫被关进密室玩儿“赌命”狼人杀的故事,从13年到18年,拍了6部。看着看着,就开始讨论“最怕跟谁玩儿狼人杀?”,时晨老师高票当选,对啊,“逻辑”是多么震慑人的东西,拒绝让他分析我!

侦探小说再怎么变化,总逃不开两样——逻辑和实证。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水乳交融,二者手拉手带领侦探走向胜利,纯粹走“实证”路线的侦探小说非常少,连林肯·莱姆都是有了凯瑟琳·丹斯才变得更有看头。但单纯依靠逻辑,却是行得通的,不仅行得通,还成为了一种经典。在“孤岛上”这种刑警、法医、法证毫无出场机会的情形下,读者的“参与感”无限放大,这便成了本格推理的核心魅力——撒开了用想象力和逻辑分析。

看过了奎因的人可能觉得逻辑已经到头儿了,还能有什么花样?于是我们不断讨论如何给本格找新路子,竟然了“经典”也是一条路,走的人却不多了,时晨是一个,而且最擅长写逻辑。陈爝系列今年出版了第五部《枉死城事件》(前四部按出版顺序为《黑曜馆事件》《镜狱岛事件》《五行塔事件》《傀儡村事件》),五本都是最硬核的本格元素组合:孤岛模式、不可能犯罪、名侦探;太“老派”了,好看的老派,也是新的老派。

依然是数学家陈爝和历史学教授韩晋,开玩笑不分场合和单恋从未有好结果的人设也仍旧立着,《枉死城事件》因一件街头偶然事件而起。陈爝老师偶然救下一位女子(对!就是名侦探才有的那种机会),之后受到这位女子邀请一同前往神秘的“鬼城”丰都,住进了被叫做“枉死城”的刑具博物馆,博物馆主人的遗嘱将在此宣读,整个家族齐聚,经典的“争产”情节。于是,天黑闭眼天亮睁眼,第一夜死亡的是夏律师,密室中被捆绑后缢死。接着众人被大火困于博物馆的地宫,受到来自干尸、尸山的连续考验,被迫谱写着“盗墓笔记”,馆主的两个儿子也接连在石密室和水密室中死亡。

通篇鬼森森的氛围营造得极好,若是晚上阅读,请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就算是那件件刑具的名字里时不常冒出几个不认识的生僻字,光看偏旁所产生的联想都让人瑟瑟发抖,我几次看得都感觉要出现“韩晋太害怕了,躲进了陈爝的怀里”这样的情景(并没有)。这是我喜欢本书的三个理由之一,《傀儡村事件》亦然。

喜欢这本书的第二个理由,是民俗文化,这与第一点有点儿相似。我本来不太爱看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过于浓烈的推理,因为打一开始就知道,大概只是用作背景,跟诡计不大沾得上边儿。就像不爱看韩国的鬼片最后总是心理因素作祟,不像泰国那样就鬼论鬼那么直接。刑罚文化的设定,却非常讨巧。死亡和刑具,这样的强绑定使得整个诡计的设定浑然一体,时晨一直在用他在明清笔记小说中取得的灵感探索中国元素和本格推理的结合,这一次,成功了。

而这本书最妙的点是,主诡计一次支配三个密室(想问密室,你怕了时晨老师吗?),但场景、人物、情节的不同使三个密室观感各异,每一件都特别符合刑具主题——在形态上以“施刑”的手法实现,在内核上是刑具背后的意义:支配和残酷。主诡计之外的三个案子(如果算上陈爝一开始在街上随手破解的那一件)一个费时间(阎帝案),一个费钱(酒店案),一个费耳朵(陈爝你干嘛随便偷听路人打电话啊!),都饶有趣味,只是觉得要是有一个“超预算诡计排行榜”(这么一说感觉可以搞一个),时晨老师一定榜上有名。这是他一贯坚持的,本格派的浪漫。诡计十分宏大,可行性微小,但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实现推理小说的诡计呢?不用强行去做阅读理解,人间太吵了,让宏大的诡计留在书里散发魅力,就够了吧。

我相信他把对本格推理全部的热情燃烧在这个系列中了。

再次郑重提醒各位,珍爱生命,远离以下建筑:云南腾冲五行塔、无锡西山度假酒店、重庆丰都枉死城。

*附“绝禁”宇宙(老派谐音)案件年表

1996年10月 解決「体育器材室消失事件」

(短篇《弄脏衣服的人》)

2004年10月 解决「布兰登大厦谋杀案」

(短篇《幽灵子弹》)

2014年8月 解决「黑曜馆杀人事件」

(长篇《黑曜馆事件》)

2014年12月 解决「骷髅庄杀人事件」

(长篇《骷髅庄事件》)

2015年1月 解决「平涼路综合医院杀人事件」

(短篇《濒死的女人》)

2015年2月 解决「衡山美院杀人事件」

(短篇《J的悲剧》)

2015年8月 解决「五行塔杀人事件」

(中篇《五行塔事件》)

2016年3月 解决「镜狱岛杀人事件」

(长篇《镜狱岛事件》)

2016年3月 解决「棋圣杀人事件」

(短篇《《緘默之碁》)

2016年5月 解决「九龙路杀人事件」

(短篇《维纳斯的丧钟》)

2016年9月 解决「绞首魔连续杀人事件」

(短篇《绞首魔奇谭》)

2017年7月 解决「傀儡村杀人事件」

(长篇《傀儡村事件》)

2017年11月 解决「玻璃艺术家杀人事件」

(短篇《玻璃之家》)

2018年8月 解决「黎安路杀人事件」

(长篇《密室小丑》)

2018年12月 解决「编辑部失踪事件」

(短篇《编辑部事件》)

2019年9月 解决「枉死城杀人事件」

(长篇《枉死城事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