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莉·派尔比》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嘉莉·派尔比》是一部由苏珊·约翰逊执导,蓓尔·波利 / 内森·连恩 / 加布里埃尔·伯恩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4年2月25号和前任分手的时候,在我二十余年的成长经历中,第一次无助到向爸爸倾诉。忘了说些什么,总之,我哭得像个傻子,电话的另一头,问我要不要把EX杀了,哈哈哈,其实就是很简单的分手,而且是我提出的,他对我也没有任何伤害。现在想起来…也算是感受过的父爱。
我也像凯利一样,不能接受很多当代的意识形态和社交方式,也是因为这样的局限性,让我更能体会到剧中的孤独与无奈。像迈克那样的MIT都认为生活是复杂的,需要通过偷情去寻找内心深处最真实的答案,那么要具备什么样的智慧与修养的人,才能笃定所爱?而大卫那样的哈佛教授利用自身职位优势满足自己肮脏的淫欲,将少女的纯洁视为幼稚,这正如他的视角所言:“生活是一连串无聊,恶心不停歇的责任与失望”
逃避现实总是有很多借口,而情愫滋生却是内心需求决定行动倾向导致的意外。
我也要去列个2018的快乐清单。
其实,凯莉并不是一个怪女孩。她只是智商超高,酷爱读书,只是过于正直,不爱说谎更不想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只是十二岁便失去母亲、十四岁上了哈佛、十九岁又听说父亲要重组家庭。
在心理医生的建议下,她尝试交友,尝试约会,尝试养宠物,尝试和一个人一起迎接新年……聪明如她,在这些尝试中,逐渐明白人生的很多无奈,懂得医生的外遇并非那么不堪,麻省理工男的背叛终究还是背叛,父亲和自己的亲情并未因外人的介入而有丝毫变淡,一点一滴回想的与英国文学教授的“爱情”也只是成长中艰涩的一页……
最终,凯莉和那个精通多种乐器的邻居赛勒斯的惺惺相惜情投意合令人感到冬日里的温暖,只是这也属理想主义的一部分。如果邻居只是泰德这样的人,这个好女孩还要继续孤独下去。不过,赛说凯莉“会让这世界闪闪发光”。是的,即使不是赛,无论时间早晚,也会有其他优秀、懂得欣赏与珍惜她的男子,给她一件温暖的大衣,陪她跳一曲街边的慢舞,让她依在自己怀里,一起看新年的烟火。
《嘉莉·派尔比》影评(三):随便写写
和教授的那条故事线有little red cap的意象 胡子上粘着红酒的成年男人 多少有几分危险的味道 和老师的这段感情是女主部分阴影的来源 也是之后需要寻找心理医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但是最后不应该是由父亲节解决的
在我看来这是败笔所在 我期盼的应该是“but then i was young and it took ten years in the woods to tell that a mushroom stoppers the mouth of a buried corpse, that greying wolf howls the same old song, year in, year out.”
“Out of the forest i come with my flowers, singing, all alone.”
最终她发现了“wolf”的无趣 the wolf won’t bring anything new. She gain new experience/chalenge/discovery/knowledge by herself. She shouldn’t be rescued but come out on her own.
就算是长腿叔叔 也总有要告别的一天
《嘉莉·派尔比》影评(四):记得你中间名字的男人才是真爱
开始是因为被“快乐”两个字吸引,接着看了电影简介又被吸引,索性网上找来资源一睹为快,这一看不要紧,最后被深深吸引以至于不能自拔要写一篇影评。
哈佛少女,智商自是不用说了,为什么要给自己列快乐清单呢,应该是生活中出现了问题。不快乐属于心理疾病,应该找心理医生。心理医生这个老头,我真的希望自己在现实中也能遇到,不是跟你巴拉巴拉地说些大道理,而是甩给你张快乐清单让你自己去探索去体会,多棒的老头!女主半信半疑又怀着好奇心居然照着做了。看着她一条一条删掉已经完成的条目,那酸爽劲儿!立马决定自己后面也要给自己列个这样的清单,或许也能和女主一样,自己的人生从此将出现新的契机。
遇到渣男不可怕,渣男也可以比喻成人生中的磨难吧,关键是如何战胜他们,首先就是如何能够面对。女主很幸运,在自己想要逃避的时刻,父亲的及时出现帮了她一把,可是在现实中你我就不一定能够这样幸运了。我觉得首先是要在心理承认自己的这个遭遇,没错,我就是被渣男睡了或者我就是被欺负了等等,不要怕难为情,体会一下自己当时的那个感受,是委屈还是难过,试着安抚自己。觉得情绪稳定了,平静的可以接受自己这个遭遇了,分析下自己从这件事情可以认识到什么,收获到什么。比如,我下次要多了解一下这个人,再与他交往,交往的时候要观察下他的品行,从身边人入手调查下他的背景,如果心里有任何困惑,就要克制住自己一时被情绪冲昏的大脑,让自己冷静下来去思考这段关系是否可以继续发展。当然这些只是帮助我们能够在今后的人生中能够顺利些,保护我们能够少受些伤害。但是当遇到真爱或者机遇的时候,我们应该勇敢一些,哪怕会受到伤害。毕竟人生就那么长,少经历一件事,就少一种感受,对么。
女主不愿意和周围人建立关系,最主要的是不愿意自己受到伤害,或者觉得其他人都是傻子不如自己。不过当她试着慢慢接触身边的人,尝试打开心扉,看到别人的闪光点,解除了自己对身边人的偏见,同时收获了友谊与快乐。
故事平淡,但是几个情节却戳中要害,从女主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结局很甜,从女主闪着光的瞳仁里,看到了无言的喜悦。
《嘉莉·派尔比》影评(五):艳遇清单?
早龄入学哈佛的高智少女的成长经历,开篇心理医生面前坐下来一聊,一个阅读量惊人伶牙俐齿的犀利少女一下子就坐实了,对话过程中心理医师也被怼,差点无话可说,一筹莫展,留下惊叹不已的观众在想,想要治好这样一位奇女子大概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吧。结果。。。心理医师居然拿出了To Do List这种鸡汤药方,女主大肆鄙夷了一下就乖乖开始执行了。
大概是每个高智商的人都被贴上了freak的标签,导致其两性经历常常介于0-1之间,心理医师当然在List里面列出了“找个男朋友”这种俗翻天但又见效快的“特效药”,少女文学套路的flag高高立起。
然后就是女主在追求“真爱”中的三段艳遇了,分别是已婚约炮男、老师、隔壁邻居,三者颜都出乎意料地高,配合接下来与三位分别发生的《我不是潘金莲》《渣男显形记》《转角遇到爱》,我仿佛听到导演在摄像机后面怒吼“老娘我就是要YY!”。
当然啦,每个人的际遇不同,并不能说天才的情感经历就要异于凡人,电影里也多次以旁人给她贴标签来表现女主对社会的沮丧,但这位女主是独自一人生活在纽约,和远在英国的父亲交流不畅,想证明自身价值却又不甘被指挥的人。影片花了很多篇幅描写爱情的谎言,和父亲的心结却简简单单就解开了。一个愤世嫉俗的人,突然间对父亲介绍的工作、同事照单全收。这种叙事上的精神分裂再加上三段感情的平行空间式的展开凸显了整个影片的风格不一和叙述凌乱。中译名哈佛少女快乐清单,一股鸡汤味却也契合了本片的调调,让你去感悟生活感悟身边的人却也巧妙避开了所有可能的痛苦、疏离、陌生甚至不安。影片看下来,感觉得到这是哈佛少女自传改编的故事,可以看到她的喜怒哀乐,即使是八点档电视剧的质感也可以像是生活大爆炸一般轻松幽默,但编剧偏偏选择了少女版欲望都市。甚是无感。
反倒喜欢她和同事相处的几段,除了女主自己闹了些小笑话,基本上全片的幽默基本被两同事承包了。
Did you just have an orgasm over a cherry soda?
以及
Come on, smart AND pretty? You must be killing it out there. Do you have a boyfriend?
Is that really your next question?
《嘉莉·派尔比》影评(六):你总会等到幸福来敲门
女主聪慧、孤僻且锋利,被人评价为难相处,但在这些标签之下,她其实只是个小女孩。她拒绝幸福、拒绝快乐,是因为不相信它们真正存在,也害怕得到以后再次失去。妈妈的去世,爸爸的疏于关心,大学时的情伤似乎是这一切的诱因。
她没有恋人,也没有朋友和任何社交活动。于是心理医生向她建议道:“每天窝在床上并不会让你开心,你需要出门,展开有意义的交际关系。”他给了她一份快乐清单,让她试着完成。
女主显然涉世未深,聪慧却格外直率单纯,看似知道社会的阴暗面,实则不完全清楚如何应对。她尝试开展一段relationship,却又遇到渣男。圣诞节前夕,心理医生的不伦恋情,父亲的新恋情等事情催化了她的寂寞和无助。
经历了一堆mess之后质问心理医生
却总是失败这一切都让她对成人的世界产生新的抵触,圣诞节她孤零零地一人度过,终于忍不住大吼出声。这时她一直看不上的邻居约她散步,令人意外的是他居然是个有梦想的音乐人,同时为人风趣、浪漫。后来快乐清单被逐一完成,事情都开始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她与父亲和好,和心理医生交心,开始一段真正的恋情。经历了这些之后,她终于明白幸福和快乐于她而言也是唾手可得的(结尾被甜到)。
她和邻居一起在窗户外看烟花
朋友和她说如果一个男人care女孩的中间名,那是真正的恋爱
结尾女主终于能发自内心的幸福微笑
整部电影是偏平淡的,与哈佛也没有多大关系,一个个细碎的片段串联起来构成一个女孩的成长故事,故事本身没有过多的吸引力和创造性,但你也许会在女主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也算没有浪费时间。
我常常思忖成熟的真正定义,因为不愿变成所谓的“成年人”。看完后有些小启发,我可以理解女主,因为自己也常常正义感爆棚,非掰扯清是非黑白不可。这些想法和行为或许是幼稚的,正如电影里两位渣男给女主的评价(不要像个孩子一样),但不一定是错的。我们可以看到黑暗,却始终心向光明。
我想我们这类人的最佳结局应该是: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留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