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宇宙观:一场跨越时空的宇宙探秘之旅》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宇宙观:一场跨越时空的宇宙探秘之旅》读后感1000字

2020-08-14 23: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宇宙观:一场跨越时空的宇宙探秘之旅》读后感1000字

  《宇宙观:一场跨越时空的宇宙探秘之旅》是一本由[英]尼古拉斯·米(Nicholas Mee)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56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02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宇宙观:一场跨越时空的宇宙探秘之旅》读后感(一):在其中,又抽身其中看宇宙的美妙

  

拿到《宇宙观》这本书的时候,作为一名纸质书籍爱好者,不得大肆赞扬出版社的用心,厚实的纸张,精美的配图,简直了,与书的内容相得益彰。

作为文学艺术的爱好者,阅读物理学及天文学科普类书籍,其实蛮吃力的,也需要有基本的物理学知识。作为外文书籍,《宇宙观》的翻译适应了国人的阅读习惯,没有简单的直译,这一点,相对提高了阅读的兴趣,毕竟能读懂是件能提高自信的事儿。

谈谈这本书的内容,作为兴趣拓展类的阅读物,定位很准确——通俗易懂,与生活的好奇心相契合。比如:黑洞、大爆炸宇宙、地外文明、外星人等等,成功地抓住了阅读的好奇心。在文章的逻辑层次方面,更是井然有序,一个问题连着一个问题,像在旁边有个指导员牵引着阅读,非常轻松。当然,涉及其中概念或者专业词汇,记忆和理解与个人学识紧密相关,与作者无关。

《宇宙观》前沿、客观、不求包罗万象。

前沿体现在最新的科技与研究介绍,客观则侧面展示了作者作为物理学科的专业素养,而不求包罗万象则是我最为欣赏的一种写作手法。作者通过著作《宇宙观》以期帮助读者建立宇宙的物理法则、宇宙的历史 形貌与结构、宇宙生物学,层次分明,不求事事介绍,但宏观地构建了关于宇宙的认知。粗读了解梗概,细嚼便知有味。

最后,以本书结尾处引用20世纪英国著名科幻作家亚瑟 C 克拉克爵士所说:在茫茫宇宙中,要么只有我们,要么不只有我们。这两种可能,无论哪一种,都一样可怕。

宇宙的探索神秘、科学、美妙,作为普通人,只可感叹宇宙的玄妙,如同蜉蝣,但同时可叹文明的进步。值得一读。

  《宇宙观:一场跨越时空的宇宙探秘之旅》读后感(二):宇宙观:此“观”值得拥有,尚难有之

  

《宇宙观》是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的一部简洁的科普类作品,书刚拿到手的瞬间,不仅易于为其颜值出众的外观设计而心生喜悦,还易于在接下来的随手翻阅时,被内里的文字排版、彩页插图所深深吸引。但自古表象欺人,这绝不是一部平易到“不加”或“略经”思考便可通读完毕的作品。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宇宙的物理法则、宇宙的历史、形貌与结构,以及宇宙生物学。

对于接受过完整的高中教育的读者来说,第一部分就像是物理课本知识的的简单复习加上一些延展性阅读。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的广义和狭义相对论、法拉第的场的概念为我们理解宏观宇宙提供了最基本的认识工具,而向原子及原子内部探索的进程则大大完善了人类的物理认知,以至于到20世纪中叶,仅靠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四种作用力,我们便能成功地解释所有已知物理现象,尽管依然受到宇宙中近85%的“暗物质”行为的困扰。

从第二部分开始,仅凭止步于大学校门前的物理知识储备,已难逃渐至沦陷的命运。这是一本科普类作品没错,但它的门槛绝不会因为文字表达的深入浅出而降低半分。缺乏足够的想象力和领悟力,再形象生动的说法一经遭遇无法绕过的术语便如堕入万丈深渊。如果说爱因斯坦的静态宇宙、乔治·勒梅特的宇宙蛋及后世的争论,连同恒星发光的原因及其变为红巨星、白矮星的宿命尚在我模糊的认知范围内,那么白矮星爆炸导致的两类截然不同的超新星爆发已经令我彻底丧失任何继续征服它的勇气。这个过程就像是看外文文章,生词积累到一定程度,已经难以获得任何细节的乐趣,徒留空洞的框架。作者对中子星的脉冲描述有多么乐在其中,我就有多落寞。第18章开篇突然提到了中国东汉时期的地动仪,当你以为能借此再拾信心时,很快便发现这个重回人间的例子与之后人迹难至的太空宇宙云云是如此不和谐。但你最终还是可以抓取到一点有用的信息,例如: “除了氢原子外,构成你身体的每个原子都是在恒星的内部产生的,这个事实本来就够让人惊讶的了。而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你手上戴的金戒指里的所有院子,竟然是在中子星碰撞中形成的” 。看到这里,我故作惊讶地画了一道以示重点的波浪线。

第三部分在延续了天书般的“食双星”段落后,来到了本书最有趣的一个问题:“在其他地方还有生命吗?”果然,还是有涉人间的事物易于理解得多。以碳原子链为基础的大分子经过生化反应孕育出了地球上的生命(第23章)。基于“从出现适于生命生存的环境到有生命体出现,只不过是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中非常短的一段时间间隔”推论得出“低等生物的演化不是难事,因此它们应该比较常见”,作者开启了火星、木卫二、土卫六是否可能发现地外生命或其曾存在痕迹的探索之旅。旨在离开太阳系的“突破摄星”计划则是这一逻辑的自然延伸。在检视了地外文明探索的重大计划和纯粹猜想(费米悖论)之后,全书落脚在了这样一句话,即科幻作家克拉克爵士所说的“在茫茫宇宙中,要么只有我们,要么不只有我们。这两种可能,无论哪一种,都一样可怕”。我读到这里,面色凝重地合上了书。

人有三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我认为宇宙观属于世界观的重要成分和前提,但就本书的阅读体验而言,想要获取此“观”绝非易事。本书的逻辑编排非常明显,抛去细节展开不论,是很容易跟随主线深入的。但读书的重大乐趣之一实在“小”知识的获取,所以就此而言,我不认为自己是本书理想的读者。

  《宇宙观:一场跨越时空的宇宙探秘之旅》读后感(三):知行捕手读书笔记

  

作者:【英】尼古拉斯·米译者:屈艳;左文文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图文出版时间:2020年6月

多年前,我阅读过《时间简史》,阅读非常认真,应该读得比较透彻,后来我又重新阅读了一遍,并整理笔记发送在网上。这本书很好,几乎没有不明白的内容,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希望大众能够读懂这本书。这次阅读《宇宙观》,将自己对天体的知识提升了不少,这本书里不理解的知识点还是比较多,但绝对值得一读。开头看到这位作者没有拿到过大奖,不免让我产生质疑,作者能够写出好内容吗?随着阅读,疑虑渐渐减弱,后来消失。

第一部分,了解一下统治宇宙的物理法则,物理学研究就是对自然一探究竟,找出其背后深藏的基本原理,并将其概括,归纳或简明精要的物理定律,对一切惊人的自然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

第二部分,沿着历史长河逆流而上,追溯宇宙的起源追踪与元素的形成,我们还会把一些令人惊异的天体一一介绍给你,比如红巨星,白矮星中子星,还有宇宙中的终极神秘天体,超大质量黑洞。

第三部分,搭乘外星生命观光车,从科幻小说里虚构的外星人,一路游览到目前正在进行的,搜寻地外文明活动。除了地球上的生命,宇宙中是否还有其他的生命,值得思考。

1687年,牛顿在宁静文雅的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立下了自己的不朽功勋,那一年牛顿发表了专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简称《原理》,这本书超越了其他所有缔造了现代科学世界的著作。

牛顿在《原理》一书中,用图说明了这个想法。让苹果落地的力与让行星保持围绕轨道运动的力,其实是同一种力。【如此短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人类科技进步太快了】。

在分析微观物理问题时需要使用量子理论,在处理接近光速的高速运动问题时需要狭义相对论,而在研究大质量物体的引力效果时需要广义相对论。

1915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引力理论——广义相对论。提出大质量物体会扭曲周围的时空。大质量物体能够让光的传播路径发生偏折,爱因斯坦还预测宇宙中有黑洞,黑洞的引力极其强大,连光都无法从中脱身。广义相对论还提示我们像黑洞相撞、并合这样的暴烈事件,能激起时空的涟漪——引力波。所有这些惊人的预言如今都得到了证实。给卫星导航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就需要考虑引力产生的时间扭曲,如果对其置之不理,用不了几分钟GPS就会出问题。

托马斯·杨一直被人称作世界上最后一个无所不知的人。证实光具有波动性,是托马斯扬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爱因斯坦证实:托马斯·杨和牛顿对光的看法都是对的。光是一种名叫光子的基本粒子构成的。但不知为什么,光却兼有波和粒子的属性。

19世纪上半叶,迈克尔·法拉第用一连串实验揭开了电和磁的秘密。直到詹姆斯·克拉克·麦克韦斯,给出了电磁场理论的数学表述,用数学公式囊括了法拉第的实验结果,人们才弄清楚这些场的本质。场不只是一种描述工具,更是真正的物理存在,电场和磁场互相垂直,在空间中震荡着向前行进,形成电磁波。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又产生电场,如此往复循环,振荡的电磁波就这样自我延续下去。

电磁波(蓝色箭头代表电场,红色箭头代表磁场)

后来,在法拉第病重,不久于人世时,麦克斯韦前去探望并告诉他,他的怀疑没错,可惜法拉第那时已经听不懂麦克斯韦在说什么了。

粒子间的相互作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量子场论给出了精彩的解释。它告诉我们,每种基本粒子都有一个与其对应的场,这个场遍布整个空间。比如,光子是电磁振荡,电子是电场振荡,诸如此类。更关键的是,这些场还彼此依赖。例如,带电粒子(如电子)的场与电磁场有关联。如果两个带电粒子交换光子(电磁场振荡),在它们之间就会产生出一种作用力。

如果把这个过程画出来,就是费曼图。图7展示了两个电子交换一个光子的过程,这是最简单却又十分重要的费曼图。其他费曼图会涉及更多粒子。

费曼图在量子场论的数学表述和粒子间相互作用的概念,想象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不过在理查德·费曼一开始引入费曼图时,量子理论的缔造者之一尼尔斯·玻尔曾批评说,这些图没有清楚的阐明相关的量子物理过程,后来费曼在196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玻尔向他道了歉。

赫兹通过实验证实了无线电波的存在,随之而来的是收音机的发明以及电视、雷达、手机及许多其他应用的涌现,带电粒子(如电子)如果受到振动,就会发出电磁波。

爱因斯坦在构思他的新引力理论——广义相对论时,打算把场的概念应用到引力上。他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谁想到这个场竟然就是时空本身。

在广义相对论问世100年后,引力波终于取得了第一次成功,美国科学家建成了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LIGO由彼此相隔3000千米的两套装置组成,一个位于华盛顿的汉福德,另一个在路易斯安那州的利文斯顿,两套设备必须完全分隔开,才能在本地的干扰信号中辨别出真正的引力波信号。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利文斯顿的LIGO装置

两套装置皆呈L形,各有两个4千米长、彼此垂直的臂,臂内保持超高真空状态。科学家把一束激光导入分束器,由分束器把激光一分为二,分别送入两条臂中。在臂的两端各有一面镜子,激光在两面镜子之间来回反射400次(走过1600千米)。最后,再把两条臂中的激光合二为一。装置经过特别设计,让一束光的波峰正对另一束光的波谷,使两束激光在合并后彼此抵消,如此一来,就不会有光传到光电探测器上。当有引力波经过时,双臂的臂长稍有改变,导致两束激光在臂中走过的距离发生变化,光的相位也随之偏移(幅度远小于1个波长)。结果,两束激光在合并时不再完全抵消,这时,就会有一部分光传到光电探测器上(见图4-4)。LIGO异常灵敏,因为只有如此,它才有可能探测到引力波。

LIGO引力波探测器示意图。左:两束激光完全反相,在合成一束后完全抵消。这时,不会有光传到光电探测器上。右:臂两端的镜子稍稍改变位置,导致两束激光走过的路程发生变化。如此一来,两束激光不再完全反相,在合并后会有一部分光传到光电探测器上

LIGO的升级版——高清激光干涉引力天文台,在2015年9月18日投入运行。

从探测到的引力波中,科学家发现双黑洞并合系统能够持续不断的发出引力波。整个系统也因此不断消耗能量,致使两个黑洞越转越近,最终合并成一个新的黑洞。

科学家从第一个简短信号里提取大量的信息。他们知道了这个黑洞并合事件发生在距离我们13亿光年的地方。在这场并合中约有三倍太阳质量的物质转化成能量,以引力波的形式释放出来。如此巨大的能量释放,只在时空中掀起了极小的涟漪,这个时空涟漪向外扩散传播到13亿光年外的地球。引力波虽然只是微小的时空涟漪,却携带着巨大的能量。

这个探测器名叫太空激光干涉仪(Laser Interferometer Space Antenna,LISA),由1个母飞行器和2个子飞行器构成。这3个飞行器彼此相隔250万公里,在太空中排布成一个等边三角形,一同围绕太阳旋转(见图5-2)。LISA用激光监测飞行器的间距,宛如一台精确的干涉仪。当有引力波途经此处,飞行器的间距会发生轻微改变,干涉仪便能探知到这一切。

只要是两个致密的天体(可能是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互相绕转构成的密近双星系统,在并合前一刻发出的引力波,LISA都可以探测到。比如发出引力波信号GW170104的双黑洞系统,LISA在两个黑洞并合前数周甚至几个月,就能探测到它们发出的引力波了。

在银河系的中心,潜伏着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它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400多万倍科学家认为,尽管不是所有的,但绝大多数星系,在其中心都藏匿着一个这样的巨兽。LISA不仅会看到这些黑洞吞噬周围的恒星,还会探测到它们的并合过程。LISA还能帮我们改进描述宇宙大爆炸的直接后果和极早期宇宙的理论模型。

艺术家眼中的超大质量黑洞

欧内斯特•卢瑟福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带领团队发现了原子核,卢瑟福最先认识到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都储存在原子核内,在原子核外还围绕着一群电子。

在氢原子内,电子与原子核的平均距离是0.05纳米,所以氢原子的个头约是这个距离的2倍,即0.1纳米。碳原子的个头约比氢原子大2倍,就连个头最大的原子——金原子,也只比氢原子大3倍而已。

恒星的光谱如同商品的条形码,精确地记录着恒星的化学成分。本生和基尔霍夫把恒星光谱中的暗线,与他们在实验室里看到的明亮谱线对比之后,就能识别出恒星含有哪些化学元素。即使恒星远在数万亿公里之外,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到每种元素的化学指纹。图7-2由上至下依次展示了太阳的光谱和钠、氢、锂、汞四种元素的发射光谱。太阳光谱里的暗线与钠和氢的发射谱线一一对应,却与锂和汞的谱线对不上,清楚地表明了太阳的大气中有钠和氢,没有锂和汞。

  《宇宙观:一场跨越时空的宇宙探秘之旅》读后感(四):人生不相见 动如参与商

  

读这本书的时候,想到了一段搞笑的对话:

有一天,美女学霸说她要成立新的team了,一个组叫Galaxy,问我还有两个组怎么取名字(美女学霸是敝公司一位优秀的高级管理人员,当然她自己说她是高级职业挨骂师)。

我心想,你特么一个小组都叫Galaxy了,我还能给你取啥名字?怎么叫层级关系都不对啊。

我说你不如叫猎户座Orion?脉冲星 Pulsar?造父变星 Cepheid?超新星 Supernova?她不满……

我说你还是不要用Galaxy这种太宏伟的东西了,你不如建一个大组叫“基本粒子”,下面两个小组,一个叫玻色子,一个叫费米子,显得自己比较谦虚。

费米子(左)和玻色子(右)费米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遵循不相容原理。玻色子(如光子)作为交换粒子,在粒子之间传来传去,负责产生相互作用力。——《宇宙观:一场跨越时空的宇宙探秘之旅》

然而,她还是执着于她的Galaxy。

经过了一番对话,最后她唯一满意的是Nebula。

当时刚好是哈勃望远镜30周年,我发现NASA有个网页可以查询“哈勃望远镜在你生日那天拍到了啥?” 于是告诉她可以在这里用你新小组的成立日期查询,然后做为PPT背景图。

https://www.nasa.gov/content/goddard/what-did-hubble-see-on-your-birthday

这是哈勃在我生日拍到的

之所以想到这个段子,是因为《宇宙观:一场跨越时空的宇宙探秘之旅》这本书中出现了我当时想到的各种星系、星体的名字。

星星那么多,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名字居然是Betelgeuse(参宿四,也叫猎户座α星),是夜空中第十亮的星,仅次于Rigel 参宿七。

如何找到参宿四和天狼星《宇宙观》

为什么会想到Betelgeuse呢?因为《银河系漫游指南》里面的男主的外星人朋友Ford Prefect是Betelgeuse 7号行星的“人”。(Ford是他的英文名,其实他真名的发音只有Betelgeuse VII的语言里才有,然而他自己读不出来……)

Ford PrefectBetelgeuse VII is the planet orbiting Betelgeuse that Ford Prefect was born on. Soon after this, a Hrung collapsed on it, and Ford and his father were the only survivors. They then lived on Betelgeuse V, another planet in the system.Ford's father named him in the language of Betelgeuse VII, but Ford never learnt to pronounce this name, which led to him being nicknamed Ix by his schoolmates, which meant "boy who cannot satisfactorily explain what a Hrung is, nor why it should choose to collapse on Betelgeuse VII".

可能因为我太爱《银河系漫游指南》了,开脑洞的时候很容易蹦出里面的梗。

我喜欢的另一个梗是(当时主角二人组被扔出飞船):假如你屏住呼吸,你在太空中可以存活大约三十秒。然而,考虑到宇宙是如此之大,你在三十秒内被宇宙飞船接住的概率是

跌入太空被接住的概率

还真是“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啊。

(对,我也把参与商这两个名字推荐给了美女学霸:一个组叫“参”一个组叫“商”,坐在两个不同的大厦,一组上晚班,一组上早班,岂不是完美?)

看完这本书后,我又给美女学霸提供了一个之前没想到的名字:Quasar 类星体——距我们非常非常远能量非常非常大中心有超级黑洞的一种星系核,相当于上亿个太阳。然而美女学霸说她现在更喜欢中文名,于是把Quasar翻译成了中文:魁霎。

除了建议她用哈勃照片做PPT背景,我在这本书中又发现了一个雕塑界宝藏,叫量子雕塑,于是建议她用这种雕塑做嘉奖员工的奖杯,符合她沙雕的气质。

量子人

量子雕塑by Julian Voss

这位艺术家的量子雕塑作品:https://julianvossandreae.com/works/

能看宇宙科普真好,带插图的doubly so,有一种“穿越时空 万物万事无踪”的感觉。

Time is an illusion. Lunchtime doubly so. ——Douglas Adams

从极小到极大,都是我看不见摸不着的,却都是我热爱生活的理由。

  《宇宙观:一场跨越时空的宇宙探秘之旅》读后感(五):宇宙探索,拓宽认知!

  《宇宙观》书籍照片

为什么要去了解天文、宇宙星系?

阅读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一个感悟是:宇宙一直在扩张,我们人类不只是想象中的那么渺小。

引用作者在书中最后一片话:“在茫茫宇宙中,要么只有我们,要么不只有我们。这两种可能,无论哪一种 都是一样可怕。”

作者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字语言分享给我们关于研究到宇宙的信息,我本身也是一位没接触过天文学,通过阅读作者的《宇宙观》,让我对星体,天文有了很大的兴趣。

世界无奇不有,唯独宇宙之谜最多遐想,还有太多的未知在等待着我们。让我们通过阅读本书进入宇宙的探索吧!

星系NGC4523外围可以看到几乎和其他星系一样明亮

引力波、量子学、最小到夸克,质子,原子,最大到星系,宇宙、磁场、暗物质等等,一系列通过一本书给我们拉开探索宇宙的奥秘!

(在这里,不经让我想到夸克浏览器,可能就是出至这个)

其中引力波、磁场、暗物质和重金属的形成最让我感到尤其兴奋。

本源还得从牛顿和爱因斯坦说起,奠定了天文学的基础。

起初牛顿在18岁时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后来因为收到瘟疫影响,听课关门,牛顿在家中我们大家都清楚的一件事:在苹果树下,被砸到了头。由此出现了万有引力说,这还是牛顿亲口所说!

牛顿在想,要是把苹果抛出去,会有一条抛物线,要是炮弹也这样,达到一定速度,那会不会就像月亮一样围着地球转,不会掉下来。我们现在想想这个想法确实有点可笑。

牛顿的概念,长达两百多年

爱因斯坦说提出的广义相对论,这一理论比牛顿的引力理论还要出色,提出大质量物体会扭曲周围的时空,就比如说,如果有其物体(包括光在内)从旁边经过,收到时空扭曲,它们就会转向改道。

这个光经过椭圆星系,发生变化

所证明,光是有波动性的,光兼有波和粒子的属性。

这就到了,最让我意外的“量子波”了,通过简单的解释就是:在我们从一个角度所看到的物体,另一个角度看就是零零散散的线条。

“引力波”,这是让我感到新奇的,科学家通过一条4千米长的设备管道探索引力波信号,呈L型彼此垂直的臂,臂内保持超真空状态,通过激光对束进行探测。

“引力波探测器”

这其中“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与"LISA"(大型强子对撞机),“LISA”通过27公里长的管道进行激烈对撞,把质子撞个粉碎。粒子对撞产生的粒子不稳定,会四处逃开。碰撞后,最终留下来的只有一小部分稳定粒子。(没有原子也没用光了)

LISA (大型强子对撞机)

“星体发光”

小时我也总在思考,为什么太阳会发光?百思不得其解。

本书也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太阳(等发光的恒星),通过质量与能量的转换产生物质吸收,并维持寿命

太阳

重金属的产生(金、银等)、宇宙的形成、对宇宙的研究等等一系列,宇宙的奥秘,希望我的内容对你有所帮助,让我们展开对宇宙的探索,拓展我们的认知!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 一下附带一些书中图片供大家参考!

黑 洞星 系

对本书有兴趣,可以通过下方链接购买哟!

宇宙观:一场跨越时空的宇宙探秘之旅评价人数不足[英]尼古拉斯·米(Nicholas Mee) / 2020 / 机械工业出版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