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看护杀人》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看护杀人》的读后感大全

2020-08-19 23: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看护杀人》的读后感大全

  《护杀人》是一本由[日]每日新闻大阪社会采访著作,42.00出版的24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0-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看护杀人》读后感(一):《看护杀人》真的无可避免吗?

  读完了译文纪实的《看护杀人》。 随着人口寿命的不断延长,长期看护病痛中的老年人残障孩子导致的杀人事件也摆在了人们面前。为什么会杀害自己至亲家人?这本书留给了我们这样沉重问题展开了一系列调查。 图2:周围邻居抱怨机构人手不足拒绝吵闹的病人入院、救助机构发放救助款的严苛中孩子的独立生活、病人本身的病痛、睡不足再加上无人可以倾听自己的烦恼等加在一起,都可能使看护人身心俱疲,在处于精神异常抑郁情况下杀了自己的亲人。 虽然日本有出台相应的政策,但真正付诸实践却是另一番情况。我不理解的一点是,这里面的案例有孩子照顾爸妈而杀人或好好活着的;也有的是虽然有孩子却因为孩子独立生活了,所以照顾老伴重任就落在自己身上而杀人的。我在想,孩子看到父母一方如此辛苦地照顾另一方却不采取什么措施,真的无能为力吗? 日本的看护杀人事件在我国应该也有发生痛之余也希望能借鉴以往案例的教训,相关部门采取措施让这样的事再少些发生吧。虽然艰辛,但也要行动起来啊。

  《看护杀人》读后感(二):应被重视女性看护者们

  

本书从几个典型的看护杀人案件出发,描述案件发生的家庭背景过程,以及案后加害者的生活现状。之后从看护服务者、男性看护者、年轻看护者、多重看护者这几个角度分析造成看护杀人的社会现状,以及几个特殊看护人群心理状态、社会支持政策等。最后以科普的角度解读了日本地看护服务政策、申请流程内容

对于日本这样超高龄社会来说,看护杀人是非严峻的社会问题,而此书不仅分析了看护杀人背后的普遍心理问题,也从另一方面普及家庭看护应该需要注意的心理疏通问题、社会服务内容等。

但在另一方面,我读此书时,想到我国也处于老龄化加剧的阶段,看护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重要社会问题。我在去年的一篇新闻报道中读到,我国老年人口大概已占到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七到十八,而受传统性别文化影响,在我国家庭中,照顾责任具有鲜明的性别倾向。据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所做的中国老年人口健康调查,我国老年家庭照料者中,大部分由女性承担(约66.7%-75.0%为女性照料者)。

在同样的东亚大文化背景下,《看护杀人》提到的几个特殊看护人群中,将中老年男性看护者归为一类,因为“男性在生活中一向以工作为中心,不习惯操持家务及育儿,若突然开始看护生活,对男性而言负担可能更显沉重。而且,与女性相比,男性更容易对未来感到悲观,也更少与人边的人沟通交流。若辛苦无望的看护生活已在持续,男性比女性可能更容易陷入抑郁状态。” 书中提到,日本各地都组织了针对男性看护者的聚会活动,让那些苦恼无处倾诉的男性看护者,能有一个和同类沟通倾诉休息的渠道。

而女性看护者,在此书中,很少被重点提起。相信这样的问题,在中国一定大面积存在。许多传统家庭仍将女性视为家务活动的唯一操持者,而忽略了女性的心理压力问题。 “这种照顾密集、持续、长期,因此女性照顾者不得不面临社会生活受限、个人发展遇阻以及健康状况恶化等问题。多数研究者认为,家庭中繁琐而细致的照顾工作容易形成照顾者的压力和负担。”(摘自文章《 《啥是佩奇》之外,谁来照顾2亿中国老人》)关于这点,我也希望自己能在未来找到更多关于女性看护者心理支援的新闻或者书籍。如果找到了,一定会认真阅读并科普安利出去。

除开这点,此书是一本非常好的纪实文学读物。我认为应该大面积推广。随着老龄化的加剧,看护杀人现象不会停止,但如果能有更好的经济政策扶持、心理咨询援助,缓解看护者们经济和心理上的负担,让他们可以在密集疲惫的看护活动中有纾解渠道,这样的悲剧是可以被制止的。

  《看护杀人》读后感(三):警钟为谁而鸣

  

纪录片画面感的案例、深入细致的前因后果、记录者的真情实感,从《女性贫困》到《老后破产》、《无缘社会》,现在译文纪实“日本绝望”系列又有了新成员(这本很好读)。然而正如前几年看傅高义1963年发表的《日本新中产阶级》对照当今中国仍多有共通之处,老龄化、子女一代经济困难、护理资源短缺、社会福利不够健全等等问题也并非隔岸观火看个热闹。

选择护理机构或居家看护常是要反复斟酌的抉择。这里涉及到机构资质、服务评价、被照顾者的需求、经济能力、社会评价和情感问题等等诸多方面。化为的是诸如家属不信任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护工的收入和付出平衡、上班挣钱负担医药护理或是亲历亲为,还有社交圈上他方对于夫妻子女伦理的评价。

看护这件事,越想做好越容易将自己逼入绝境。

脑出血、脑梗这类发作凶险的疾病即使侥幸存活也有漫长的康复过程,而阿尔兹海默症、滑膜炎这类慢性发展性疾病带来的困扰和压力也并不比急救室外焦急无助的家属更少。私心安利一本在儿科重症监护室、肿瘤科、普外科都供职过的护士写的《护士的故事》,能帮助大家更理解护士这个职业和看护意味着什么,她有一句话说的很好:护理是一份每天都需要付出灵魂的职业,然而,能用来关怀那些正处于最脆弱状态的患者的精神能量并不是无穷无尽的。

他们对亲人并非全然丧失了爱,实际上很多案例里施行者选择同归于尽一起结束痛苦折磨而不得,他们也不处心积虑地隐藏犯罪事实,反而多自己主动向亲属或警署坦白、在法庭上对自己的行径供认不讳。正因如此,这一议题反映出的是牵涉更广的社会问题:老弱病残孕群体的护理。譬如睡眠不足导致的问题有很多:学业压力造成的大学生抑郁、婴儿间歇性哭啼导致的产后抑郁、以及精神分裂症或是阿尔兹海默症患者深夜的任性要求导致的看护杀人。

这一悲剧的另一方面在于这种情感羁绊里的此消彼长而终有底线: 对受害人充满爱,也会在日复一日的困难中消耗,即使在重压下精神崩溃,也会出于长久陪伴或亲情天性选择最锋利的刀具或安眠镇静药试图减轻某一方的痛苦。

我问的是,情侣分手的凶杀和父母子女夫妻间的看护杀人在有何不同,他们都宣称出于名为爱的情感,然而后者不论是在英美或是大陆体系的司法里都会得到或多或少的体谅,前者是出于司法对于社会危害性大小和行为能力的考量(情侣被认定随机发生社会危害性的可能更大而有法定亲属关系的则被认为只对特定人存在攻击性),后者则由于陪审团制度而能得到更多的情感偏倚(这方面可以参考《坡道上的家》),甚至尚有中度智力残疾的孩子和痴呆症的母亲的被害人嫌疑人组合,以至于法院审判都不了了之。

但我觉得日本系列的价值更在于他们能够不止于发现问题的表象,而是追溯其社会因素、探讨解决之道。照顾者的年老力衰、看不到的未来和对亲人的生存的担忧,这不仅需要护理和医疗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也事关个体和家庭生活。

亦即回到开头,这大约是一件大概率上人人自危的事。

  《看护杀人》读后感(四):看不出那沉重的负担有结束的迹象,而自己的精力也在一步步下滑

  

之前看过一篇小说,小说背景设置在长三角某城市。写一位母亲带着一个智力障碍的儿子生活,母亲白天把儿子送到特殊儿童学校,自己去工作,晚上再把儿子接回来。

幸亏这位母亲自己的单位是事业单位。不幸中的万幸吧。

但是整个故事看下来,就知道太“虚构”了,所谓没有“真情实感”。小说结尾写儿子把女同学领到家里做爱,写这位母亲在门口听见了,心痛。作为读者我觉得这部分情节有点脏,觉得脏不是因为写到性,而是母亲心痛的重点,你能看得出来作家没有太多的体验,有些想当然了。常年带着智力障碍的儿子生活的母亲,想法和心痛的那个点不是这样的。

再之前看过一则社会新闻, 姐姐捂死精神病妹妹,同一案子的另外一则报道在这里,姐姐捂死精神病妹妹,大家可以看到患病家庭是为何宁肯自己照料、也不愿意送家里患病的人到机构的。

家里有生活无法自理、甚至还要破坏的病人,要牺牲至少一个人来照顾她。全家人的心理都不会健康,因病致贫更是常事。

也就是说,我们国内也有“看护杀人”的情况。

这才是事实,比那想象的小说现实多了。

我上班坐的公交车有一站能到特殊教育学校,每隔几天会碰到一个智力障碍的女孩,她奶奶或者姥姥陪着她,让她坐在公交车后排,老人家(大概60岁)站在下车门附近。为什么不坐在一起?看起来像是培养女孩的独立性。这个女孩没有攻击性,就是一眼可见的智力障碍。但是她知道这是哪一路公交车,也知道在哪下车,还会听手机里的音乐,或许在特殊教育学校几年之后,她的生存能力能有所提升?

《看护杀人》这本书,大家翻看就知道首先要强调的是老龄化。2015年的时候日本6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已经占总人口数量的1/4,大家那么害怕老龄化,就是因为老了之后多会体弱抱病,就会出现不接受他人的帮助就无法正常生活的情况。

而书中还称,日本已经成为“超老龄化”社会,“老后贫困”也成了严重的问题。我不由得想起我们国家,“老后贫困”同样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在自己没有了用途、反而要“拖累”别人的年龄,要作何选择?前段时间看了武汉大学刘燕舞老师《农民自杀研究》一书,感慨万千。书中自杀的人们之中,有许多都是觉得自己已经没有了价值,本来就贫困的生活,经不起再多一个人的拖累,——反正也老了,反正活着也就那回事,就干脆,结束生命。

湖北作家陈应松写过一个中篇小说《母亲》,就是写身为农民的母亲,老了,病了,几个儿女都是农民,表面看起来手头最阔绰的不过是做乡村小学教师的女儿。大家各自都有自己的一摊子事儿,每一个小家庭都不是健康、平安、富裕的人家。结尾就不写在这里了,大家就兴趣可以点开链接看。

《看护杀人》之中的案例,多也是照顾患了绝症的家人。我这里说的“绝症”不是得了就会死的病,而是得了之后不会好转、但是也不会死的病。而且奇怪的是,患病的人虽然生活不能自理,但是精力旺盛,需要的睡眠很少,且力气不小,拿东西砸人、打人都是说来就来。

那么比家里有一个需要看护的人更令人绝望的是什么?是家里两个需要看护的人。

书中有一个案例,普通工薪族的夫妻,所生下的第二个孩子患了先天性重度脑瘫,于是妻子悉心照料,丈夫出门上班赚钱。可想而知生活无法宽裕。那么突然有一天,妻子精神崩溃,患了痴呆症。这下子,丈夫需要照料两个“绝症”的病人。

这则案例是作为非极端案例来分析的,因为有机构介入,家人并没有做极端的事情。

在第一章,作者列出了一些“看护杀人”的极端案例,当然其中的大多数施害者都得到了社会的谅解。书中对“看护杀人”的极端案例总了一个总结,梳理了从2010年到2014年的44起看护杀人事件的分析,44起中,20个被害者都是痴呆症。书中对结果出具了饼状图。

(男性在看护过程中更容易陷入绝望状态)

根据厚生劳动省2013年进行的全国调查可知,进行家庭看护的看护者中约7成为女性,而加害者中女性与男性的比例却恰恰相反,性别的过度失衡使得这一现象已不容忽视。我们不禁猜测,也许男性在看护过程中更容易陷入绝望状态。

汤原副教授作出了如下推测:

男性在生活中一向以工作为中心,不习惯操持家务及育儿,若突然开始看护生活,对男性而言负担可能更显沉重。并且,与女性相比,男性更容易对未来感到悲观,也更少与身边的人沟通交流。若辛苦无望的看护生活一再持续,男性比女性可能更容易陷入抑郁状态。

下面也给出了一些建议,包括和同样经历的人互相交流等。

书中列举了种种看护人员面临的绝望境地,但是,为什么不送到看护机构呢?

三个原因:

有人想送,但是接收方床位已满;有人想送,但是资金不够;有人不愿意送,原因和我们在座的每一位一样——不放心。

患者无知无觉,不懂得表达,谁知道别人会怎样对待她呢?好人还有可能被虐待呢,何况患者这样的全然的弱势方?

翻看此书,自然是希望能找到出路的。

日本呼吁对看护者进行援助,因为许多看护者因为要24小时工作,所以是没有收入来源的,而在日复一日看不到希望的看护中,自己也容易患上精神症状。而日本每年有10万人因看护而辞去工作。

英国的看护者每周的看护时间达到35小时以上,可在规定条件下每周领取62.10英镑(约540元人民币)。此外,本书作者认为最值得借鉴的是“暂托护理服务”,暂托期间可以送到机构,也可以由护工上门,这样看护者就可以松一口气。

书中也简单介绍了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一些方案,虽然看起来都和“祈祷”的用处差不多大。也行是我太悲观。

当然,最终,我们还是要抱有希望的。

  《看护杀人》读后感(五):【2020/08/11】『因为爱和想更好照顾,毁灭了你我』

  

【2020/08/11】

#做手不離卷的閱讀者#

[日]每日新闻大阪社会部采访组

看护杀人:走投无路的家人的自白

『因为爱和想更好照顾,毁灭了你我』

2020年阅读之260

“就算你得了癌症得了艾滋,得了阿尔茨海默症,或者得了心脏病、肾病,得了糖尿病、牙龈炎,得了中耳炎、麦粒肿、脚癣,我依然想和妳在一起。”

——间宫真司《大恋爱:与将我忘记的妳》

日本绝望系列诚不欺我,和《女性贫困》《老后破产》《工作漂流》一样,只不过不同于前面几本内心在看的时候升起的浓浓焦虑感,这本书在阅读第一章的时候就感觉不愧是夏季,我的眼睛里满是汗。

——

“不能勒啊、不能勒啊……”

这句话像咒语一样在茂的脑海不断重复。但是,他却并没有松手。茂感觉到眼泪正顺着自己的脸颊流下,随即却加大了手上的力道。

——

看护了自己的爱人多年,身心俱疲,即使还是想着要陪伴着妻子一直走到最后,可是长期以来的压力,还有长久的睡眠不足,迫使茂杀害了与自己相伴四十年的妻子。

原来是这样的“看护杀人”——被长期家庭看护的绝望击溃的瞬间——所以副标题才是“走投无路的家人的自白”。

今年五月初爆出了保姆用毛巾杀害83岁老人的事件,所以我以为这一次的《看护杀人》,所要揭示的就是这样现象存在的问题,却万万没有想到,是关于一个家庭如何慢慢走向崩溃的现象的披露。

我把人性想得太简单了点。

我把人性想得太单纯了些。

看第二章《前路未知的不安》时是心绞痛。藤崎早苗在细心照顾了母亲12年之后,将母亲真由子刺死并且自尽,而那是春日一个“花落后的樱树枝叶正随风摇曳”的“一片静谧安宁”的夜晚。

“已卧床12年半的真由子,身上却看不出有丝毫褥疮。”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是真的瞬间感受到了早苗那种绝望的心情,想自己可以更好地照顾母亲,去医院学如何护理,如何看护,辞掉工作和恋人分手,拒绝了其他的社交,十几年来每天在家里细心照顾自己的母亲,为了防止生褥疮,更是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每1小时左右为母亲翻身,更换尿布、吸痰。

看到她每日安排的时候我觉得是那样不容易,而这样的日常,早苗坚持了十几年。没有人帮助她,甚至和父亲的关系也不好,而直到早苗把母亲杀害,大家才发现原来早苗已经患上了抑郁症。

还有第三章《活下来的人们的每一天》中,杀害了母亲的龙一让陪审团都为之流泪,看妻子太可怜了把妻子杀害的泥瓦匠田村浩,我们看到了看护杀人这样事件的存在,却似乎忘记了出狱之后的人们该怎么样继续活下去。茂先生把自己的妻子杀害之后,茂先生所住社区的民生会员吉田先生说:“我们住在附近的人,当时都没能帮到木村夫妇。案件对我们来说也是痛苦的回忆。应作为沉重的教训铭记于心。”龙一先生杀害母亲之后所有的亲属和朋友都没有放弃过他。可不是把他们的生活安置好了,他们心中的碎片就修复了。当我们嗅得苗头的时候,龙一和田村浩也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这想的确是太痛苦了,把自己心爱的人送上绝路,以后的日子要怎么样过下去呢?

幸福的、美满的、和谐的家庭,却最后走向了这样的结局。所以看到最后的时候我实在是太佩服藤原和彦老爷爷,面对患病之后不认识自己的妻子的打骂,即使身上有伤,他也依然笑笑,甚至离开了职场陪伴妻子走完最后一段路程。

是的,每一个家人都是希望可以陪伴在爱人的身边,可是巨大的压力太容易摧毁一个人的耐心和定力。“一旦开始看护,切勿独自承受一切,应当时常抽身休息,拥有自己的时间,这一点相当重要。”可是他们没有,他们甚至连最基本最重要的睡眠时间也无法保障,生活把爱磨得太过彻底,即使是一瞬间的理智缺失,就会使得悲剧产生。

看这本书的时候也经常想到《老后破产》,因为存款不足或者有限,所以不少老人无法承担专门的老人护理中心或者医院的高价,于是为了省钱,更为了自己照顾更安心,于是承担了看护一职。心里就更难受了。我一直觉得我们现在走的路其实日本以前也走过,我们现在是老龄化,日本是超老龄化,所以日本即将到来的“家庭看护时代”,总有一天我们也会面临到。只能寄希望于父母身体安康,自己也要努力存钱,然后社会也对这样的问题重视(可其实日本对于这一块挺重视只是很多老人不知道怎么去利用),这样,也许今后就不会有令人感到遗憾难过的“看护杀人”事件产生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