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色记事簿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白色记事簿读后感100字

2020-08-21 23:0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色记事簿读后感100字

  《白色记事簿》是一本由陈拙·主编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7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色记事簿》读后感(一):医院众生相治愈、帮助、安慰

  峰哥过世了,享年48岁,距离医生预计的14个月生存期,刚刚过了半个月。

  凌晨收到的消息,我还有点发懵。 直到中午时,车水马龙的街头,突如其来情绪让我落泪:这些场景,他再也看不见了。

  我拿起那本新买的《白色记事簿》,把自己放空,重温。

  这里面的每一篇文字,我都在“天才捕手计划”的公众号上追过。但在纸质书出版的第一时间,还是毫不犹豫,入手了。

  峰哥的病,与《少年阿泽烦恼类似,是脑瘤,医生给的预计生存期,也是14个月。刚发病时候,他还能一路开车从100公里外的分公司,接下来是入院,以及不间断的、反反复复治疗,直到他过世。

  医院从来不是避风港

  只是伦常的生死场,

  能望尽人生众生相。

  这本《白色记事簿》,从医生和护士的两个角度,用14个故事,让我们提前了解这些。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之路,从一场大病进入医院,那医院就是你暂时的舞台,有人坦然接受,有人漠然抗拒,但你脱不下这戏装。

  有人本色出演,有人戴着面具跳舞

  那个母亲,把自己的肾偷偷移植给了儿子,自己却不幸离世。儿子会带着母亲的肾活下去,虽然大家都瞒着他,但他一定能感受到母亲的拳拳。若有可能,我愿这世间轮回

  那个得了胰腺癌,明知必死的爷爷,从来都是笑对人生,连带他的妻子和儿子,也从没有流露悲伤哀怨。护士和爷爷坐在医院的凉亭,一句一句跟他交代最后病程发展细节,让人泪目。每一个人都跟护士一样,从心底盼望:爷爷能“舒服地死”。爷爷用尽全力努力活好每一天的样子,让我知道:死去的并不是未治愈。

  而那些活下来的,未必已痊愈,对疾病漠视恐惧才是真正要治疗的病。

  医生的作用,有时并不全是挽救生命,而是引导人和家属理解疾病,甚至如何直面死亡,从这一点来说,医生不仅仅要凭借精湛医术治疗身体,还要兼顾心理的治愈,让我们对医生的敬意更深一层。

  这本书让我知道:未知死,焉知生。

  真正拥有内心力量,才知道怎么活,如何度过你人生的每一天。

  这本书让我看见死神时光顾的生死场中,医生、患者和家属每天面临着怎样的处境

  这本书也让我增强精神抵抗力,它告诉我,在面对重病与生死难题时,在进退维谷的两难中,如何做出正确选择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白色记事簿》,也有这样的效果。

  《白色记事簿》读后感(二):生命宝贵,这样的故事值得被看到

  大家好,我是陈拙。微信公众号“天才捕手计划”的主理人。

  “医生天生就是讲故事的高手”,这话不是我说的,是国外文学教授说的。

  这句话我用了两年时间来体会。从2018年到2020年,我采访了100多位医生,请他们讲述普通人无法接触的生死场,经历过的各种极端状况。许多医生和护士的第一反应都是拒绝,他们有的说自己太忙,没时间记录故事,更多的人觉得自己身上压根就没有故事。直到我说服了第一个人记录下他亲历的医院里的故事。

  后来的结果让我很诧异。我本以为如果一个医生要讲医院里的故事,一定会让人联想起电视剧里陈述苦痛的情节,带给我们的除了眼泪就是情绪。然而,如果你和我一样亲耳听到这些故事,就会有同样的新感触——那些悲情的故事只不过是发生在医院里,而能给人带来继续生存之勇气的故事,只能发生在医院里。

  我讲几个简短的例子,足以验证这种感受:

  一位口腔科大夫对上千张脸动过手术。他最难忘的一次,是一个患艾滋病的男孩明知做了手术会加速死亡,依然坚持要躺上手术台。因为这个男孩爱美,想找到一位有勇气的医生满足自己最后的愿望:离开人世时,自己能好看一些。

  一位泌尿科医生接待了一个男孩,男孩需要一颗健康的肾脏才能存活。最后是母亲躲起来,将自己的肾脏移植到男孩体内,自己却在手术后死去。男孩至今仍带着三颗肾脏,健康地活着,继续追寻母亲突然消失的秘密。

  一位妇产科新手医生的第二场主刀手术,差点成为她的职业灾难:女孩检查时只显示是卵巢肿瘤,但手术切开“卵巢”后,里边出现的却是男性的生殖器官。新手医生只能接受这个意外,她接下来要带着“女孩”重新变回一个女孩,从生理到心理。

  这些故事,讲述的不仅是遭遇,更是人在精神上的历程。

  我印象深刻的是上面这位妇产科医生,她在讲述故事后半段时哭了很久。她不是为女孩的悲惨遭遇而哭,医生不能轻易动感情,不然太累。她真正为之落泪的,是女孩在病情最严重时,和她讨论起了生与死的意义,讨论起自己到底算什么样的一种存在。

  这些平时我们不会去思考的问题,在濒危关头却必须面对,而且给自己一个答案。

  我看着故事里的这些段落,总觉得在病人所处的困境里,看到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阴影。因为每位被记录的患者,都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只不过他们正在经历人生中最艰难的一役。在故事里,他们身上所有的韧劲都会被激发出来,想尽办法来面对自己的命运。而我也能从这些文字里找到自己当下生活所需的答案。

  一千个读者,一千双不同的眼睛。你会在这本书里得到什么,取决于你自己。但对我而言,这本书解答了两个问题——人是如何与病魔对抗,以及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去生存。

  我想,在生死之间找到“答案”,比情绪催生的眼泪更加宝贵。

  这些故事记录的除了医生和患者本人,还有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群体——患者的家属。他们怎么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患者的生死去留:

  需要漫长护理的女人很可能被抛弃,但如果被护理的是男人,他的妻子往往会坚持陪伴到最后。

  对于年轻的病人,家属往往愿意投入更多的金钱治疗,但如果逝去,对家属来说也是成倍打击。

  为父母送终的那个孩子,通常不是最受宠的那个。

  …………

  面对困境,每个人都有不同考量,最后做出不同的决定,但这也是医院里最真实的一面——那些难以被琢磨的人心。

  医生们的笔触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解剖自己的所见所闻,生死爱恨,祈祷纠纷。

  生命宝贵,这样的故事值得被看到。

  《白色记事簿》读后感(三):作为一位医务人员读完这本书的感受

  “或许医生不能治愈所有的疾病,但是他们可以给病人带来希望“这句话出自TVB的一部电视剧,《妙手仁心》,也可能是这一句话,让我立志成为一名医生。

  不知不觉从实习到毕业到正式工作已经10年了,从大医院的小医师,到小医院的主治医师,经历了一段岁月。虽说我的专业是中医,但在实习以及硕士规范化培训的4年里,我也能轮转了许多科室,外科,儿科,血液科,ICU科,肾内科都留下了我的足迹。当我读到《白色记事簿》这一本书的时候,几次落泪,作为医生的我被深深感动到了。 有时候我会刻意去遗忘一些事情,或许是抢救过的病人,或许是生病的儿童,又或者是被家属放弃的病人…这些我记忆中所经历过的事情,在这本书中又重现了。故事来源于生活,这本书里所展现的故事都是每一位医护工作者的亲身经历。作为一个医生,我可以和故事里的每一位医护工作者感同身受,虽说故事中的人物遇到的情况很少出现,但却是真正存在的真实人生。

  每一位故事的主角,他们在医疗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我也遇到过,比如说给病人做骨髓穿刺,曾经我也给病人做过这样的操作,帮我反复的观看,反复的模拟操作之后,第1次上手,操作成功所能感受到的喜悦之情;又比如在传染科遇到很多肝炎的病人,做好正常的保护工作,并不会被传染疾病;还有在普通内科分管床位,遇到多次住院的老病患,已熟悉病情,能和他们像朋友一样交流交谈…这些种种情况,我相信在每一位医护工作者身上,都曾经经历过。当然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可能是病人家属的不理解所换来的辱骂,也有可能是病人的不信任,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也不能改变是一名医生,以及救死扶伤的责任。 很久之前,听到一位医生的玩笑话,“当你躺在手术床上的时候,最希望你活着出去的是你的手术医生,而不一定是你的子女或者是亲人……“这句话看似冷漠,但实际上也体现了医护工作者对于每一位病患的真心。在这本书里,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患者的真实故事,有被孩子和丈夫抛弃创业女;也有坚持治疗,献出自己生命的母亲,在这些种种的情况之下,医生并不能左右病患的生死,病患的生死恰恰是掌握在他们的亲人手中。 抛开医生这一职业,我也成为过一位普通的病人。在怀孕生子的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只能进行剖腹产手术。我也记得在手术结束后,当我推出手术室的那一刻,父母和丈夫脸上焦急申请。术前我还开玩笑和丈夫说,“我的生命掌握在你的手中,有什么需要签字的,你一定要替我做主“,虽然说这是一句玩笑话,但确确实实的这也是一位病患的心声。

  当我读完这一本书的故事之后,有多个故事让我流下了眼泪。我难过的可能是一位位病患的离世,但也是感动的每一位亲人的坚持。不论是医务人员,病人,还是普通人,我们都有选择活下去的权利,而每一个生命也值得被尊重。

  《白色记事簿》读后感(四):白色记事簿——医院里的秘密,看得哭唧唧

  

这是一部纪实文学类作品,由对多位医生的采访稿集结而成,讲述了各科室病人以及治疗陪伴他们的医护人员的故事。

从整形科到ICU,从白血病儿童到胰腺癌晚期病人,医生视角的叙述,像锋利的手术刀将平时人们讳莫如深的生老病死层层剥开,呈现一幕幕人间悲欢离合。 一场重病,人就像是被突然推进了空旷的舞台,喧嚣戛然而止,四下一片漆黑,不幸的人们犹如困兽,被困在了死神的剧场里。他们是否会温顺地走进那个的良夜?当曲终人散,永失我爱,徒留生者,那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1

这从来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有的章节真是让人含泪翻页,不忍卒读,但这并不是一本卖惨或者猎奇的书。事实上,这是一本挺暖的小书。 不幸的是,这本书里的病人最终大多都走向了我们所知道的那个终点。他们之中,有人非常年轻,有的已经白发苍苍,身心都经历着巨大的痛苦:身患HIV却希望冒风险修复好受伤的脸部再离开人世的男生小刘,忍受病痛多年但内心通透豁达的脑癌患者小泽,接受母亲捐献肾脏却永远失去母亲的孩子毛毛……

疾病中,生命在加速消逝。当

面对无法控制的噩运,每个人应对的方式各不相同,除了忍受巨大痛苦接受治疗,似乎向内走,以某种属于自己的方式去安顿内心,更能帮助他们收获最终的平静。

于是,都有着自己的特别的坚持:有人天天拖着病重之躯去病房外窗外烟火气浓浓的市场买西瓜,有人坚持去参加一场高考作为成人礼,有人希望走之前能看到父母再生一个孩子……

2

疾病是一个家庭的事。 很多病患的选择都包含着对家人的体谅,总希望不要拖累家人,而家人也为了病人倾其所有。书中有一位老奶奶,她的丈夫,儿子和孙子都因为“渐冻人”症相继发病去世。老奶奶用单薄的身体扛起了一个被噩运缠绕的家,一辈子把自己熬成一块炭,没让坑里的火熄了。当她的孙子最终去世时,她说:“从今以后,我在外面再忙,再也不用回头看。没有人在等我了”。

多少人在背后感叹她命运的不幸,面对一个毫无希望的局面白折腾一场,太不值,而懂她的人说她只是把一生想爱的人都爱过了而已。

3

而书中的医护人员,不再仅是高尚的符号,他们作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独特个体,在对病人的救治和陪伴中,经历失败,挫折,愤怒,彷徨,奋斗.....也完成了自己的成长。

杨德昌在《一一》中说,电影可以帮助我们看到我们的背面,延长生命的经验。其实阅读也是一样,尤其是纪实类文学,它带给我更真实的触动,更现实的思考。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小书,推荐大家阅读。

最后,衷心祝愿所有人能够健康。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野生朱莉”~

  《白色记事簿》读后感(五):只是普通人

  

《白色记事簿》的作者为医护,关注的依然是病人的故事。每篇故事都以冷静、克制的语言讲述了“生老病死”的人生故事。最能打动人的是真实,而最出乎人意料的也是真实。因此这本基于普通人的真实故事,充满了出人意料、真实、感动甚至是追求重生的勇气。

人性是复杂的。《等待》这个故事让人动容。阻止林音的兄弟求助林音的是什么呢?是自私还是愚昧?人都是自私的,因此当得知两人的配型都是成功时,总是隐隐希望另一个人去捐献骨髓,而不是自己去捐献。或者说这就是博弈论里面的经典问题:当一个人倒在地上事,周围围了50个人,选项一是指定其中某个人打电话呼叫救护车,选项二是张口疾呼“救救他”,这两个选项哪一个更容易呼叫到救护车。答案是前者。正如这个故事中林音的丈夫老甄所说,与其两个人都配型成功还不如只有一个人配型成功,获救概率或许更大。人也是愚昧的。林音的两个兄弟面对重金诱惑自然想到的是这是一个以命换命的手术,更是踟蹰。然而如果稍有了解,便可知道这样的手术其实对捐赠人影响很小。早年更有极端案例,白血病患者已经入仓,全身免疫摧毁只等着骨髓移植,但是捐献人临时反悔,患者唯有死路。也有不那么极端的案例,癌症病人需要健康人血液培养T细胞做治疗,但是家人竟无一人愿意被抽血。永远不要低估人性的复杂,这些案例不是丑恶,只是说明了人性有太多的灰色地带。相对应的,也不要低估人性的伟大,特别是父母之爱。既有《身体里有三颗“苹果”的男孩》中母亲依然捐出自己的肾脏,也有《再见阿香》中阿香那80岁老母颤颤巍巍的身影。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大多要复杂些,但是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总是愿意为父母多考虑一些多想一些比如阿泽;可也许到了中年就会念起曾经父母的不是,如同阿香的两个儿子;然而到了最后,还是愿意相信父母是自己最重要的港湾,一如《我脑中的橡皮擦》中邵老太的女儿。一如很多作品所言,医院就是一个人性的照妖镜。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大难临头各自飞的夫妻,也可以看到相濡以沫的场景;你可以看到久病床前无孝子,亦可看到母慈子孝的场面。

然而,我始终认为这部《白色记事簿》有所欠缺。这部作品只关注了医患当中的一环,患者。我们常常忽略一点,医护也是普通人。正因为太多的作品将医护塑造成了接近于神的形象,我们才会忘了白大褂后面、口罩之下的他们同样有血有肉有情感,同样面临家长里短,面临职场压力,也同样有自己的故事。原以为这部由医护亲笔写就的故事,会记录更多的基于自己的感受,然而实则寥寥。在《成人礼》中,医生提到了自己的失误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心理负担。在《我看过上千张患者的脸》中,提到了由于患者隐瞒病史给最初的清创医生带来了职业暴露的风险。这样的场景其实可以更多一些。康复病房中一些的患者家属,丢下病人后就不见了影踪,医护的工作何其困难;每一个ICU护士都是一个全能型选手,这样的工作背后又有怎样的牺牲与付出?作为感染科的护士,除了开导患者之外,自己是否也曾因职业暴露害怕,是否也曾因工作受到过不公的待遇和眼光?更何况,医护还会面临患者要求100%的手术成功率等匪夷所思的要求,患者死亡后家属无法接受大吵大闹等等各种场景。这些故事我们同样也需要了解,这些故事背后医护的心情我们也想要聆听。总之,作为普通人的医护,在病房之中救死扶伤之余,面临什么样的职业困境,遇到什么样的不平与挫折,值得更多的书写。只有更多这样的书写,普通人才能理解为什么我国的医生数量连年减少,才能理解为什么儿科病房越来越少,也才能真正的在医院里做到尊重医生护士。

解决医患矛盾、伤医事件的,除了加设的安检设备,除了电视上每逢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就播出的歌颂冲向前线医护的公益广告;更需要平日里双方的互相了解。无论医护或病人、病人家属,脱去身份之后我们都只有一个名字:普通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