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陆一流大学校长洋相百出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大陆一流大学校长洋相百出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2020-08-28 09:14:50 作者:春水煎茶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陆一流大学校长洋相百出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近读网上广为流传一篇文章题目叫《大陆一流大学校长为何洋相百出?》。文章例举了大陆的几处顶尖大学的校长,接待来自台湾的高层政治人士出现涉及国学常识错误

  台湾亲民主席宋楚瑜访问清华大学,学校向宋楚瑜赠送了书法作品。校长顾秉林不认识书法诗文“瓠离分裂力谁任?”中的“瓠”字,场卡壳。

  台湾新民党主席郁慕明访问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欢迎时错解误用《诗经》中的“七月流火形容欢迎的热情

  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访问厦门大学,连战为厦大题写了“泱泱大学止至善,巍巍黉宫立东南”。校长朱崇实当场念字,把“黉宫立东南”错读成了“皇宫立东南”。

  ……

  怎么就这么巧,三所大陆一流大学,分别接待海峡对岸的三个主要政党领袖,出现了极其相似尴尬,在不该出错的场合,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而且出现在不该出错的人身上,确实够丢人的。文章分析了出现这种“匪夷所思令人捧腹状况”的原因,将其归结为中国大学日益严重的“官本位体制,即校长的行政级别,造成了大学校长素质低下

  我开始也深以为然,但仔细一想并非如此,校长的行政级别并不否认他们也是教授出身绝对不是不学无术的低能儿。我从网上查了上述三个校长的简介,得知他们都是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颇有建树知名度专家,这种专地位是在担任有行政级别的官员之前就已经确立了的,换言之,他们成为学术专家时就不识“瓠”“黉”,不解七月流火”,他们之所以成为校长,重的应是他们的专业素养,而不是国学水平,国学水平的欠缺与他们后来坐在高高的校长位子上热衷于“做批示、发文件”更没有关系。

  问题在于,来的客人宋楚瑜、郁慕明、连战诸人皆不是大学校长,而是高级别的政坛大佬而非学术专家,整日在政治舞台摸爬滚打,似乎更有文化水平低一些的理由。但恐怕是恰恰相反。我可以主观地说,顾校长不认识的“瓠”字,宋楚瑜一定认得:纪校长不知道月流火”的含义,郁慕明一定知道:如果“巍巍黉宫立东南”的题词是朱校长送给连战的,则连主席一定不会读错。我并不了解宋楚瑜等人,但是只要看看马英九的书法,听听洪秀柱的讲话,就相信我作出的上述判断

  人家我们的东西我们不认识,我们送人家的东西我们竟也不认识,而这些不认识的东西本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东西——传统文化。出现在几个校长身上,看似偶然,实是必然,看似个别,实是普遍反映出的是大陆民众(当然包括知识分子)国学素养的整体缺失,只不过是几个校长不合时宜地将这种缺失暴露出来了。这应归因于我们的基础教育。

  还是以这几个校长为例。按他们的年龄和经历,在新中国成立后、在我们本土上接受基础教育时,正是一个传统优秀文化被催残殆尽的年代。记得我文革时期读小学时,刚开始识字是从政治口号开始的。我也见过文革时期的高中语文课本,整册课本上的课文只有毛泽东和鲁迅两个人的文章,这时期的教育可以说是只有政治而没有文化;改革开放以后,教育秩序全面恢复,教学工作步入正轨,小学的语文识字从“山水土田”开始,中学的语文开始对名人名作进行肢解,教育又进入了只有知识没有文化的时期;近二三十年来,应试教育大行其道,一切以高考马首是瞻,英语教学的比重远超过国语,教育是只有功利没有文化。现在的中青年知识分子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吗?再看一下现在的大学生们,当朱崇实校长把“黉宫立东南”错念成 “皇宫立东南”时,台下竟也是“一片掌声、赞叹声”。我想,如果顾秉林校长硬着头皮将不认识的“瓠”字随便读成“瓜”,台下又有几个能知道是读错了?

  现在很多人都在反思,为什么民国时期产生了那么多大师,而现在却无一个。

  话又说回来,像顾秉林,是一个出色的物理学家,作为校长,不认识“瓠”字不能说明其不合格,但绝对不会成为像民国时期的清华校长梅贻琦那样的教育家,因为在文化上先天不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