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长江为何如此远》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长江为何如此远》读后感摘抄

2020-09-09 16:25: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长江为何如此远》读后感摘抄

  《长江为何如此远》是一本由林白著作海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元,页数:8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长江为何如此远》精选点评

  ●很早喜欢过的一个作者

  ●结构散漫,除了只言片语,整部小说缺乏一种严肃写作态度,有点敷衍故事性不强。可能是作者放了太多个人情感在里面,半散文半小说,感情冲击了叙事。

  ●里渐渐满了,人也不那么别扭

  ●在武大完了,时空阻隔却又轻易对号入座。想来若是三四月樱花开的时候读就更好了。南下,坚硬骨头柔软诗歌,用一本小书纪念一下就很好。

  ●武大女生回忆录情感还算细腻,但疏离乏味.80页坑爹之作

  ●冬夜拥衾读书人生一大快事啊。这个系列的书都不错

  ●不觉得有什么好的,但语言……还算有一点特色

  ●富有年代气息

  ●第二部分的断句很精彩祝福永远自己心中那个小女孩

  ●真的不喜欢的小说

  《长江为何如此远》读后感(一):就像青春与你的距离

  一本书,真的薄,还很小。只是为了缅怀一个人,仅仅交集过四年,又觉得还好。但有些事,有些人,有些四年,哪怕短短的,又何尝不会是一生

  第一次读林白。听说过她的一个人战争妇女闲聊录,等。一直觉得应是个清洌锐气的人。她的名字让人想到肚白,夜晚的寒气还没散去,天边已默然的亮出白天的姿态冷静,肃涩,却也势不可挡

  看这本书,纯粹因为书名。一个问句让这个女子给人的印象柔软起来。不是质问,不是责问,不是反问,不是追问,这些问话多少会显得咄咄逼人,只是普通的一句问话,透着一丝悠远,一点哀叹,一些无奈和平静气底子

  长江为何如此远。就像青春与你的距离,过去的二十多年与你的距离,别人全情投入事情与你的距离,美国与你的距离,“走了”后走去的那个世界与你的距离,一个值得用一本书,哪怕是薄而小的一本书,缅怀的一个人与你的距离,那些一去再也不返的人生与你的距离。又远,又恒古自今,自顾着东流而去的江水与你的距离。

  林白的字,灵动清越,却不冷。与最初我对她的印象一半一半。文字到她这里,变成溪水中的小鱼,时不时的跃出水面鱼尾扇动,让人新奇清爽,不觉得刻意和得瑟。

  “她的眼睛像藏着某种可燃物质明亮深遂,而且激情,而且单纯。”

  “这个世界有如此多的悲哀烦忧,她们为什么能常常微笑?”

  “江水一样的日常生活川流不息泥沙俱下挡也挡不住。”

  最喜欢第二句。

  这本书,真的薄,还很小。但谁说缅怀一个人,一份情,一段人生,不够。要说不够,说多少才会够?说再多,也不会够的。

  2011-12-1

  《长江为何如此远》读后感(二):半睡半醒浮生梦

  那时候读高中,学校的图书室每周开放两次,一次借书一次还书.

  长溜溜的铁闸门把图书室锁起来,门口有本厚重大开的目录

  抄下自己想要看的书的书刊号,递给管理员

  隔着铁栏杆,管理员递过书来,一次一本.

  那会我借的大多是嘉莉妹妹这种,有一次借到一本小说集.

  头篇就是林白写的,印象很深的是她描写一只猫的眼神.

  后来忘记了小说写的什么,但是记住了这个名字.

  在中图找书的时候,扫到林白这个名字,就买了回来.

  装帧很喜欢,海豚出版社出了一系列这样的装帧.

  小小的一本,带在车上看正好.

  第一篇是黄冈,里面写到今红和林南下一起去黄冈的文赤壁

  不算简短,但也不显得冗长

  叙事很平,我眼前就一幅又一幅过去的时光展开来

  她们乘坐短途列车在徐棚站停留,宫外孕的妇女被抬下车对面座位只留下一摊被人嫌恶的血迹

  我想起爸爸给我讲过,他念高中时曾经翘课来武汉游玩

  提到的种种,书里竟然出奇的吻合,果然是那个时代

  这本书更多的是像少时的日记,不是小说.

  所以很多真实的痕迹,在武汉生活了几年的我,忍不住就一一对号入座.

  她们的学校以樱花著称,却在校园里四处遍寻槐花,用竹叉取了回来做包子,馅料温软却苦涩.我不曾品尝,但也不禁皱了眉头.

  她们见过的长江两岸开阔,没有一幢高楼.

  她说,在这样天远地宽处建一幢高楼是最丑陋不过,生生会毁了那个潮平两岸阔,月涌大江流.

  是我不曾想象过的景象,由此竟然心生向往.

  那个年代的人与事,在故事里读的越多,我就越发的想要了解更多.

  刚刚恢复的大学制度,所以班里的人几乎算是大杂烩

  写到班里的那些人,她说这个世界有如此多的悲哀和烦扰,为什么大家能常常微笑?因为这都是一些优秀的人,是世界坚硬的骨头,经得起风雨磨损的时间,朝气和劲头永不磨灭.

  兴许是经历过的动荡,让他们的如此坚强硬朗吧.

  在那样的生活里,还能微笑着坚强,把生活写成不朽的诗歌.

  '江鸥为什么不停的飞?'

  '嗯,它们大概,把飞翔当成了故乡'

  即便是生活中最简单的对话,也让我觉得很诗意,又有淡淡的忧伤.

  就这样捧着书在公车的颠簸里,我恍然回到了过去的时光里,半睡半醒浮生梦,只等终点站时一声咔哒,双脚落地回到这真实.

  《长江为何如此远》读后感(三):既然無奈,莫若忘懷

  在圖書館偶遇的一本小冊子,便被這標題給吸引「為何長江如此遠?」好像是一句無奈地自問,但卻從未期望過回應,只是回憶中某個午後偶然淡淡的問句。

  好像沒有半點情緒,沒有任何波瀾,故事就從黃岡赤壁與蘇東坡的詞賦寫起。但當今紅看到了如今的赤壁卻如何也想像不出「驚濤拍岸選起千堆雪」的壯闊景象,南下一句俏皮的:因為長江已經多次改道了呀。帶出今紅四年的一筆糊塗賬。

  大學四年所有的青春與時光漸漸模糊,對今紅來說就是灰禿禿的一片,一眼望去既是零碎又是混亂,看不到什麼輪廓,唯有和南下去的赤壁是有頭有尾的追憶。

  我想,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很像古時的赤壁與金時的赤壁,當回首過去時回憶中只剩下了一句「為何長江如此遠?」記憶中曾經朝夕相處的人兒通通不知道去哪了,好像在我們不斷成長奮鬥的過程中漸漸把這些人拋到腦後,不顧一切向前衝的同時卻也把回憶扔進了時光的回收桶。而今看到朋友圈上那些明明曾經很熟悉如今卻陌生得連讚都不知道該不該點的人兒卻有種莫名的心酸,面目都已模糊,故事都已忘卻,記得的殘景斷片有淚水也有歡笑,但無論如何,那都已經是逝去的青春,如何憑弔都無法倒回。

  那個特殊的年代造就了年齡跨度極大的大學課堂,恢復高考之後許多人依然抱持著對讀書的熱情踏入大學這個殿堂,南下是那個時代仍然渴望著知識想去廣闊世界看一看的女孩子,而今紅卻沒有特別鮮明的性格,甚至帶點冷漠厭世,不盡然討喜,相較南下的細心與情懷,今紅卻是得過且過與無所謂。

  於是她整個大學四年的寫照便是:一個人過度關注自己,四年都沒有從自己的殼裡鑽出來,四年完完全全白過了。跟誰都不愛說話。跟人隔著一層霧,跟整個世界都隔著一層霧,而你整個人也都在霧中,這霧怎麼都撥不開你根本也不去撥它。也就等於隔著山隔著水你誰都看不見,好像什麼事情也都跟你沒有關係。

  我想,南下或多或少成為她心目中的理想,一個多才多藝又富有情懷的女孩子,因為年齡的關係所以比起一般的大學女孩多了幾分成熟穩重,怎麼樣看都更適合成為本書的女主角。而正是因為追一中曾經出現這麼一個平凡美好的女孩子,使得今紅的回憶中的大學的女主角,四年中都是關於南下的細碎點滴。

  不過因為今紅的性格原因,仍然習慣沈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或許也是因為自身的得過且過與安逸使得面對南下時有種說不出的難處。就像今天的女大學生畢業後許多人就會默默消失在茫茫人海中,多半是因為攀比心容不下那些混得不好的人再度用平凡的姿態出現在眾人眼中,畢業時帶著翻身的期望而今更多的是不甘,不甘自己的平凡與平淡。

  大三了,第一篇公開的書評。我很難想像畢業後的自己會是什麼樣子,但一直是選擇當個局外人孤僻的過完自己充實的小日子,或許早就料到一切終點都是別離,所以極不情願去期待與擁有。

  開頭到結尾都是一如既往的平淡,沒有什麼波瀾與駭浪,卻說出了大部分人在畢業後漸行漸遠的生活狀態,沒有闊別、沒有淚水,唯有一句問不出也答不上的「為何...」。

  《长江为何如此远》读后感(四):淡淡的哀伤

  有书共鸣 #看100本喜欢的书# 015 林白 《长江为何如此远》海豚书馆 014 我想说一句,为何我买这本书如此难?海豚书馆一共出版了82本书,林白的《长江为何如此远》是014,最近才到。 这是一篇带着回忆和淡淡的哀伤的中篇小说,也许回忆本身就自带哀伤,毕竟时光过去永不会回来。 这里不谈什么流派什么创作方法,那是专家的事情,我还不想为了学习流派而再多看100本书。 好书迟早要回看,初次“遇见”,还是抄书吧,抄书对我有好处。 读书笔记 1.穿着小叶借的翻毛卷皮棉靴,小叶说今红你不回家过年我的靴子留给你穿。她戴着眼镜沉潜深流,部队子弟但不知道是什么地方部队,她寒假是回郑州还是西安还是南京?哪都是很冷的她为什么不穿着她的皮靴。 2.最冷的时候总是坐在床上,穿着棉衣坐床上盖被子。冰天雪地,屋子里没有阳光。寒假从来没有回过家,每年的旧历年都在学校过,寝室里只剩下独自一人,走廊是空的…… 一勺饭一勺菜叮叮两下拍进碗里,最好是站在饭堂里吃。路上飘着微薄的热气,回到宿舍就凉了。 3.穿着小叶借的翻毛皮棉靴,小叶说今红你不回家过年我的靴子留给你穿。她戴着眼镜沉潜深流 部队子弟但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什么部队,她寒假是回郑州还是西安还是南京?哪都是很冷的她为什么不穿着她的皮棉靴。 4.同学都是好的。一个初三来,另一个就初四来。初四来的是曾觉之,她拎着一只饭盒,用几层毛巾裹住,花生炖排骨连汤带肉还冒着热气,她说我担心凉了呢一路赶着,学校又没处可热汤。要趁热吃,她满意地坐一边,你大吃,排骨是炖烂的花生是面的汤正浓味正醇,你大口大口毫不斯文,而觉之坐在一旁。她还带来《莎士比亚全集》第某卷,她总是带来书给你她说,寒假寝室没人,冬夜拥衾读书是人生一大快事啊。 5.这些话真是熨帖让人不由欣悦,人万不可自怜,不可自怨自艾,在空旷的校园一层层沉下来。初五去了励宪家,和她全家玩成语接龙。初六李迎风,她带来了内部电影票,下午两点,搭上公交车,去洪山礼堂。 同学都是好的,学校也是好的,是你不好 。 你为什么不好,你不知道。 6.先前有风声说有青海和新疆的名额,后来又取消了,因为年龄大了,能照顾就照顾,几乎人人都分在了省会城市,京沪穗,南京昆明西安长春,人人都心平气和的。 7.今红走的时候是顾彬彬励宪等一干人送到火车站。老顾向来是都来独往,这次毕业送站却来了好几次,样样事情她都是做到十全十美,令人叹服。 8.南下没有考研究生,最后关头放弃了。她说孩子都四岁了,一直放上海奶奶家并不好。 毕业餐一吃过 南下就先走了,因为妈妈病重。临走,南下跟今红告别。她说,今红你什么时候来上海玩,我带你逛逛淮海路,你要去看看外滩 那一片建筑很漂亮 像欧洲。 上了车,南下从窗口向今红招手:“肯定还会见面的。”今红也招着手说道“肯定肯定”。 (南下后来来南宁,今红避而不见,南下出国以后断了音讯,同学聚会的时候,今红才知道,南下病逝了。) 9.看了照片才能明白,时间不是才过去了三五年或者七八年,而是确凿的二十六年。人生的大半其实已经过去。而过去的时间在照片里,再也不能回来。林南下,那么美好的人,她也永不能再回来。 林白手写(非电脑写 ,你够资格,也可以毛笔写)手抄,网上有书友也在抄的中篇小说,开篇是从黄冈开始,“为什么长江那么远”?其实我打开书本之前是有疑问的,为什么海豚书馆会选择这本书?看着看着就看进去了,好的小说自然会打人心,这一个下午都是淡淡的忧伤。 作者写的是恢复高考之后的大学生活,回忆回忆在回到眼前,我看到有评论说,林白写的虽是小说,但人和事很多都能对上号.作者写自己,偶尔用“你”,她不直接写“你”家境如何困难,只写几个寒假都没回家,春节在宿舍自己过。写同学各种借口去关心她,怕伤她自尊。她懂得这些情义,但毕业后几乎没有和同学联系。 这些抓不住的点滴情怀,永远都只能是马不停蹄的错过,所以才有往事只能回味。 樱花道,洪山广场,我不由得想起武汉大学,想起我的同学阿蛋。阿蛋湖南人在湛江,跟着夫婿生活在武汉,武汉太大了,两次我都从汉口火车站出来,为了见一面,地铁各种转车,阿蛋极力想照顾我,我又极力阻止,怕影响她的工作。记得她开着小车,打开导航,开着微信,老公在电话里给她指路,第二次送别,我坚决不让送站,好吧,那就送到地铁口,她带着个娃,我带着个娃,两个路痴,拖着行李东走西转,好不容易才找到地铁口。 学生时代虽然和阿蛋是舍友,还是隔壁床的舍友,但是并不很熟,阿蛋是受大家喜欢的,因为她善良得人畜无害。就是因为不熟悉,毕业后多年都没有联系,只是有了同学群,武大的樱花灿烂的开于网上,同学来武汉,就去找阿蛋。 阿蛋几乎不在群里说话,今年武汉发生的事情,大家都关心,她刚好回来广东了。网络太便利,书信,贺卡之类都免了,我们終究也将老去,感觉到了老的存在,心变渐沧桑,划更少 。 《长江为何如此远》只有80页,我抄写了2000字,我们的18岁早已飘散在风中,欲说还休的心,早已冰封。 海豚版的《长江为何如此远》,2011年定价才13.80元,推荐给有缘人。

  《长江为何如此远》读后感(五):长江为何如此远

  今红一开始就在问,为什么长江,在那么远。

  为什么长江在那么远那边。

  到现在为止,我依然无法给出一个好的回答。读林白的《长江为何如此远》,快的话不过个把小时,是很短的小说。等晚七点整三天,再不把文字罗列出来的话,恐怕我就该为此感到头疼,事实是,我已经头疼了。

  我不知道同样作为读者,这个中篇对于一个大学在读生和其他群体来说,具体有什么差别,大抵前者多些担忧,而后者更添怅惘。在这里,只以这样一个年纪,甚至单凭女性的身份,我想说一些很残忍的事情,由文本和经验引发,以及由生命的本能所预见的,不太愿意发生的事情。

  大学是一笔糊涂账,是一笔多年后会让人陡然清晰起来的糊涂账,你会惊叹自己的记性如此之好,好到仿佛所有记忆力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的科学结论不过只是放屁。一笔,再一笔,前所未有的清醒,这种清醒让人疼痛,是一种钝钝的痛,不尖锐,却绵长。

  在这样子的记忆里,有人。有人的地方,会发生事情。事情过去了,就成为故事。而故事,总要有一个人被推出来。

  在《长江为何如此远》中,那一个被推出来的人,像床单一样安静,像蚊帐一样自然,像书籍一样整齐,她对你毫不见怪,为你挺身而出,让你绝处逢生。你们组成一个团体来对抗世界,或者就是单纯做一些大同小异的事情,读书、吃饭、写信、旅游。这便是在大学里,最值得宝贵的事情。大学里最宝贵的,是年少的今红和大她十岁的南下。接着人们以为,像这样子同寝同食、相濡以沫的关系,便是近。然后时间一下子转到毕业后,曾经美好终抵不住沧海桑田,今红与南下的未谋面使得自以为是的人们再度以为,那样子两地相隔、人面不识的关系,叫做远。

  什么是近,什么是远。

  是否在一处便是近,分别开即为远。可哪里会有这般简单明了的答案。要我来说,也许,今红与南下从未真正走近过,也许,人和人的相交并不适合放到永恒的远中去。

  尤记得在分别之时,南下从窗口向今红招手,“肯定还会再见面的。”她脸上的梨涡露出来,很肯定地说。今红也抬着手说道“肯定肯定”。

  即使别的同窗今后见不着,这个人是肯定可以再见到的。

  年少的我们这么信誓旦旦。

  这一刻我便知道,这两人定是再也见不到了。不只因为人在重复说着肯定的时候十有八九是出于应付,更因为是小说而小说喜欢这种套路,也因为,人生如此。今红和南下的见不到,于二者同时而言是时空人事所限,然而凡是懂些世故的人皆知,上海到广西,距离有时候并非因为固有而不可拉近。于二者个体而言,今红是本心不愿,南下是累觉不爱,到这里便伤感了。

  今红不愿见到南下,我就是这么明白地说了。这种不愿当中许有些久未谋面的曾经熟识所带来的重逢的恐惧,这种恐惧源于时间所造成的隔阂感,怕被那人瞧去自己的涣散、寡淡、不如意和无方向。连自己都百般嫌弃的人生如何有脸面摆到他人面前,陌生人不可,亲密者更甚。

  然而我怀疑的是,从分别始今红就是这个打算。纵然我们一起欢笑一起痛哭,扶持着走过数个寒暑春秋,但今后不必再见了。怕的是这样的念头,由一开始便生出。人性的不完美使我相信,哪怕很少一部分,今红大概其实嫉妒并讨厌着南下。

  南下该是美好的一个人,不多的描述中可以寥寥窥见,是个十分美好的人。她大了今红十岁,懂得包容、忍让和关怀,像是朋友,也像是家长。带入一段书中的文字:比今红大四岁的励宪,她会微笑着问:小今红,一九七三年你在哪呢?今红答道:我刚刚上高中啊。励宪说:这年我插队都四年了。她的微笑比刚才更动人了,她说:我再问你,一九七五年你在干什么?今红答:高中毕业我就下乡插队了呢。励宪说:你看,你当学生的时候我是知青,你当知青的时候我是当带队干部,七五年,我从工厂抽去带知青。她笑得露出了几颗整齐洁白的牙齿。正因为如此,今红的所有缺点都会得到原谅,她做错的事,性格上的毛病,她的不懂事、自私、乖张、别扭,一律受到温和对待。她们最多只是有点忧虑地看着她,从来不说半句责备的话。她们更多的是微笑。这个世界有如此多的悲哀和烦忧,她们为什么能常常微笑?今红感到,这都是一些优秀的人,是世界坚硬的骨头,经得起风雨磨损的时间,所以她们即使比今红大了十岁,她们的朝气和劲头也远胜过这个“小孩”。

  但凡小孩,都厌恶别人把自己当孩子看,半大不小的孩子尤甚。小孩们羡慕着大人,他们懂得很多自己尚未懂得的知识,凛然高人一等;小孩们痛恨着大人,痛恨着接受所有比你岁数大的人都可以对你指摘这件事情,痛恨着他们明明可以指摘却偏以包容、关怀和微笑来对待。这种微笑令人着恼,让人从心底里生气起来,这样的大度宽容仿佛愈发是冲着自己的小气狭隘而来,透出显而言之的轻视。人都希望当自己龌龊的时候,大家都是龌龊的,那么龌龊便不再是龌龊,当自己高尚的时候,大家却依然是平庸的,那么高尚便更加高尚。就是这样的想法。在面对南下的时候,今红突然意识到自己原来是个“小孩”,自私、乖张、别扭的小孩,于是,她不高兴了。这种不高兴是隐性的,甚至说今红自己都不曾意识到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但人的行为本身却并非完全遵照大脑行事,于是,在不是必须有南下的未来人生里,今红解脱了,不甚愉快的,但是解脱了。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女人交朋友,她首先要在那个女人身上发现自己喜欢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她起码要在对方身上发现明显不如自己的地方。因为这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比较的地方,而人,总需要一些赞美来修饰。

  南下呢,她是怎样。她是愿意见到今红的,一直是主动的积极的,自然的宽怀的,却不知人生的大多数,不如想象。就像今红认为长江就应该在赤壁的脚底下,周围应该奇绝阔远。就像南下以为她和今红肯定可以再见,然而长江在那么远那边,南下和今红再没有相见。

  身边的那个人会令我失望,或早或晚。

  我知道。

  南下一定少少明白今红的心思,只是明白不代表要顺着去走,她以为情谊会战胜距离,在人生远到永恒里去之前。最后她失望了么。我只知晓她死了,未曾回信。最后那封来自今红的信件,如果她收到了却没再回复,我想她是累了。不是病痛带来的,是心生。我一直在等你,等你走近我,不是固守原地,更不是后退,是走近。在死亡降临之前,我一直在等你。

  然而我的事,你竟怎么能不知道呢

  林南下的事,李今红怎么能不知道呢

  比起对友情和那人的失望,关于那纸言语我更愿意相信,顺着今红的心思来吧,这是南下的温柔。

  恍然而知,这世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一个人前进,而一个人后退。(意愿相同时,我并不认为那是一种距离的扩大)

  这般,无奈的事情。

  总之,女性是很复杂的生物,女人之间的友情,那是不好说的事情。或许今红一开始就迷惑的问题就是由此而生,当时的她并不一定有什么言外之意,只是恰恰好与命途对应。

  我以为离我很近的你,我以为离你很近的我

  不晓长江如此远

  亲爱的人啊

  你说长江为何如此远

  远得无际无边

  我伸长了我的脖颈啊

  望穿了我的眼

  看那江鷗竟把 飞翔作了故乡

  而我们的当年 犹在路上

  今日 花瓣分泌着月光

  只是回不去

  远了又远的远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